《教师论文:亲证:儿童语言智能发展的奠基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论文:亲证:儿童语言智能发展的奠基石.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师论文:亲证:儿童语言智能发展的奠基石一、亲证,夯实儿童语言理解的基础宋代惠洪认为,“亲证其事,然后知其义:亲证,“当境方知其妙”;不亲证,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成人阅读、作文尚且如此,儿童更应通过亲证充实语言理解的基础。这一是因为儿童阅历尚浅,需要亲证丰富生活经验,帮助其深入领悟文本的意义;二是因为儿童心智尚未成熟,需要亲证提高智能水平,贴切地把握文本的艺术特点,完成对作品的意义再造。有一位教师深有感触地写道: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竹节人时,我发现,班上的孩子都没见过“竹节人”,也没见过怎么玩“竹节人”,在阅读相关文段后,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把穿着九个竹节人的鞋线嵌入桌缝”,不明白该
2、怎么拉紧,“将鞋线一松一紧地拉”是什么意思。我便用情境再现语境,让孩子亲历玩耍竹节人的过程,再利用视频播放竹节人打斗的场面,“怎么玩竹节人”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也就能理解得到了。鲁迅曾说,“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极精采处,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像这样,让儿童置于与创作者写作时相同或相类的情景中,让感官受到外在景观的全面、直接刺激,从而获得大量信息,语言理解便更具体、更深刻了。二、亲证,充实儿童语言评判的依据评判是语文学习的必然过程,阅读,需要对文本进行评判,作文,需要对所写内容进行评判。同时,评判也是语言智能的
3、重要因素之一。一个人语言评判的科学性、合理性、艺术性,能够反映其语言智能的高低。提高儿童语言评判能力,是发展其语言智能的重要一环。评判总是要有依据的,来自亲证的依据更加真切,也更有说服力。儿童相较于成人,知识相对贫乏,理性也相对不足,“亲证其事”“依感而评”则是最好的路径。一位教师指导儿童阅读课外读物平平的手,提出问题:“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孩子开始了评判之旅:“这是一双勤劳的手。”“这是一双能干的手。”“这是一双懂事的手J忽然,一个叫谢林何的小男孩站了起来,大声地说:“这是一双烂手J全班顿时热闹起来。“为什么会是一双烂手呢?“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后,不解地问。“因为平平帮妈妈扫落叶和帮爸爸送草
4、料时,手可能会受伤,手上一道一道的伤痕,手不就是烂手了吗?”小男孩轻轻地说。“哦J原来是这样的一双“烂手”啊,我心里惊呼了一下,幸好没有随意批评,不然,不是就曲解了孩子的意思,扼杀了孩子的思考吗?此时,我顺势提醒孩子们:“课前,老师布置孩子们去摸一摸,看一看家里人劳动后的手,现在,谁能给大家说说你的发现呢?”“我婆婆经常在家做家务,她的手摸起来有点硬,婆婆说那是茧子。”“我妈妈手上有几条疤痕,妈妈说是做事时被刀子割伤的J“我爸爸的手昨天炒菜时被溅出的油烫起了几个小泡J听了孩子的回答,我对同学们说:“你们真细心,很会观察。是的,参加劳动的手也许不够漂亮,但为大家带来了美好的生活。谢林何同学很有自
5、己的见解,也很会联系生活思考。不过,文章中平平的手因为帮助爸爸妈妈做事受了伤,叫他烂手合适吗?”同学们都说不合适,“那这样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呢?“我再度掀起问题。“这是一双勇敢的手,因为他不怕受伤J“这是一双不怕困难的手”这个教学判断的精彩源于不同寻常的评判,尽管“这是一双烂手”的表达不够准确,却是孩子亲证后得出的结论,弥足珍贵。教师利用这一点,引导儿童遣词造句,作出合情合理的评判,更具有教育的价值。三、亲证,坚实儿童语言创构的历程创构大量存在于语文教育实践之中。解读作品,挖掘其言外之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拓展其言外之言,音外之音,象外之象,都是阅读中常见的创构。作文表达,更是运用了语言开展
6、的创构活动。但创构并非凭空臆想,必须有生活基础,有亲证其事的类似经历。一位教师采取绘画作文的方式,引导儿童创构:课堂上,我先让孩子们欣赏田地同学的作文蚊子也会做梦及其绘画作品。蚊子其实很小,但在田地的笔下变成了一只巨型的虫子,这是因为在显微镜下蚊子身上许多细节被无形放大,呈现出平时肉眼发现不了的细微部分。“孩子们,你们想看显微镜下的世界吗?”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举手。于是,我通过投影,展示显微镜下的根,并提问:“显微镜下植物的根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像什么?”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有的说:“像山洞、星球、渔网”也有的说:“像许多娃娃的脸。”孩子们从画面上呈现出的形状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看到的事物
7、,不难看出孩子们的内心被点燃了。为了让孩子们打开思路,我请田地同学上台,对显微镜下植物根的画面进行补充,田地同学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小蜜蜂。我让大家猜猜他想画什么?有的说蜜蜂王国;有的说小蜜蜂采蜜忙随后,我启发孩子们想象,除了蜜蜂,你还想画什么?并将想要画的画面写下来。孩子们随即想象作文,有的把植物的根变成女孩飞舞的长辫;有的将圆洞变成想象中的岛屿悬浮在空中;有的想象成一座蚂蚁的城堡这个教学片段,教师把语言创构建立在亲证显微镜下的世界,推动儿童基于真实微观世界的画面展开想象,写出了极富创意的作文。倘若没有亲证微观世界的环节,儿童是难以想象出“蚊子也能做梦”之类的作文来的。四、亲证,精实儿童语言表达
8、的魅力富有魅力的语言表达是语言智能的集中体现。而语言表达的魅力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有亲证的体验,二是有驾驭语言文字的技艺,并且,前者更为根本,更为源头。儿童正处于语言表达的起步发展阶段,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还稚嫩,这时既要丰富其语言积累,更要充实其亲证体验。一位教师布置三年级学生去大自然中、生活中听各种声音,发现其中的奥秘,并写出来。这便诞生了听剃须刀演奏森林晨曲这样的作文:早上七点,爸爸开始刮胡须了,我也被这特殊的“晨间音乐”唤醒。哧哧哧哧哧哧,这是爸爸在检查剃须刀有没有电。只听一阵又轻又柔的声音,就像蜜蜂刚刚醒来,扇动翅膀从草丛中飞了出来。咯吱一一咯吱一一咯吱,这是爸爸开始剃腮帮
9、上的胡须To这时剃须刀发出清脆的声音,就像小松鼠啃食松果,吃得津津有味。笃一一笃笃一一笃,这是爸爸转过剃须刀,使劲刮下巴上的硬胡须了。这声音很沉很沉,就好像一群啄木鸟正在给大树治病。哗啦啦一一呜哇一一哧哧,这是爸爸剃完胡须,用水冲洗剃须刀发出的声音。这声音又大又嘈杂,就像森林仙女吹着呜嘟呼唤那些沉睡的动物。猛然间,剃须刀的声音戛然而止,接着就是“喉当”一声。不用说,这位演奏家回“家”了,将门重重地关上了。过了好一会儿,我才意识到,剃须刀演奏的森林晨曲已经结束了,我也不舍地翻身下床,开始了新的一天。如果没有儿童的亲证实践,就难有这样富有魅力的表达。正如吴曾祺所说,“写景之妙,非身历其境者不能言。”在当今这个被智能手机、平板等“锁屏”了的时代,让儿童亲证学习,才具有增强实感,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