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词语教学中的三个“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论文:词语教学中的三个“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师论文:词语教学中的三个“三”叶圣陶先生说过,仅仅知道生字生语的读音与解释,还不能算充分认识;必须熟习它的用例,知道它在某一种场合才可以用,用在另一种场合就不对了,这才真个认识了。由此可见,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用”,因此,实际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引导学生在文本语境与生活语境的不断转换中,实现由词语的理解到运用。一、“一波三折”这里的“一波三折”是指一个词语的完整教学必须经历生活义(本义)激活、语境义感悟、语用义揣摩三个层次。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是这样描写老人外貌的: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
2、褪了色。教学中,笔者紧扣“褪色”展开教学:L板书“褪”字,借助偏旁,猜测这个字的意思。2 .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褪色的事物?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老旧、破损、颜色灰暗等)3 .这段话中的“褪色”说的是什么?(老人的布衣、蓝布包、大塑料袋)从三个“褪色”你能够感受到什么?(老人生活贫苦、拮据等)4 .把这段话中的三个“褪色”去掉,再读一读,看看行不行?(不行。这三个“褪色”的作用一是承接上文,“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的原因之一就是老人“褪色”的标志性穿戴;二是在生活如此艰辛的情况下,老人依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喂海鸥,更能够体现老人对海鸥的喜爱。)本词语教学片断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褪”字形旁
3、表意的特点,引导学生揣摩“褪”字的本义,接着联系生活中的事物,让“褪色”一词具象化,进而感受该词的“老旧、破损”等生活义。接着,把它放到文本语境中,感受文本语境义:老人生活得不宽裕。最后,通过删除“褪色”一词后,与原文对比阅读,体会作者连用三个“褪色”的语用意图。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涵泳,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而要能够从它的本义、生活义出发,这也是学生的前理解,词语教学的起点。放到文本语境中,感受它在文本语境中所传达的意义,因为“词语只有存在于文章之中才会具备其深刻的意义”。(吕叔湘语)在这个层次之上,还要再进一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而不用那个词语”,即词语的语用义,常用的策略就是比
4、较策略一一换词或删除。前两个层次是基于词语表层意义的感悟理解,后一个层次是基于作者语用意图的深层意义揣摩领悟。二、“举一反三”由发现“这一词”的构词方式,然后推及“这一类”词语。如三月桃花水中“桃花水”一词的教学:L“桃花水”顾名思义一一(桃花开放时流的水或漂满桃花花瓣的水)一一怎样?(柔和、温暖、明净)一一读一读。“杨柳风”顾名思义一一(杨柳树长叶子时刮的风)一一怎样?(柔和、温暖)一读一读。2.人们通常会将表示两种事物的词语放在一起,构成新词。前一个事物常常从时间、形状上去修饰、限制后一个事物。像这样的词语,你能够联系生活再说几个吗?(清明韭、清明雨、端午粽、腊八粥)“水”因桃花而“艳”,
5、“风”因杨柳而“柔”,前一个意象修饰后一个意象,更能突出后一个意象的特点,品词的第一个层面,就是还原词语意象,感受事物特点。第二个层面,引导学生发现可以从时间、形状两个层面进行修饰限制的构词规律。第三个层面是联系生活中的词语,进一步感受偏正式词语表情达意的特点,感受汉语言的灵动。实现品“一个”,积累“一类”的目的。如果有第四个层面的话,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运用,“请你也来创造一个像桃花水似的词语”。品词,就要紧扣词语构成方式及这种方式表情达意的特点,细腻品味,达到“举一隅”,以“三隅反”的目的。其次表现在“这一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方法,然后推及“这一种”方法下的词语运用。如“维也纳是欧洲古
6、典音乐的摇篮”中“摇篮”一词运用了它的隐喻义,准确体现了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发源地的重要地位。教学中,紧扣“摇篮的隐喻用法”这一词义学知识点展开教学:1 .说说你所知道的“摇篮”。2 .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圈画关键词句,写下自己的理解。(“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在这里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一一生活在这里的音乐家多,生活的时间长;“许多优美的乐章”创作的音乐作品多;“18世纪以来“一一音乐家们在这里生活的时间早;“至今还陈列着他们的乐谱和手迹”一一维也纳人尊重、喜爱音乐家)3 .抓住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 .汉语中,像“摇篮”这样通过比喻赋予它新的含义
7、的词语还有很多。师范读例句:(1)他的普通话说得很漂亮。(2)许猛同学终于尝到了读书的甜头。(3)敌人终于上钩了。(4)他睡得真香!(生讨论每句话中有新鲜感词语的隐喻意义)5 .生仿照上述词语用法说一两个句子。教学中首先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还原核心词语“摇篮”的生活意象,对它的本义作出具象感性的阐释。“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叶圣陶语)接着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自主读出语言细节背后的含义来,透彻理解“摇篮”的语境义,对文本作出阐释性理解。并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感受文本的语言肌理,实现对“摇篮”由本义向隐喻义的理解。最后,由文本提供的例子回归生活,发现生活,并用于指导生活中的
8、语言运用,这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创造性阅读的最高境界。三、“举三反一”这里的“举三”指的是通过组块策略,将有共性特点的“一类”词语放到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类”词语在文章中的表达功能。从其表达功能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类:L动词叙事。如雪孩子一文中描述“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小白兔”的场景,可以这样设计:(1)范读,生想象场景。(2)自由练读,指名读,边读边想象场景。(3)默读,画出表示雪孩子动作的词语(看见、喊、奔、冲进、冒着、找、抱起、跑到)(4)能不能根据这些动词提示,绘声绘色地讲讲雪孩子救小白兔的情景?(5)老师这样讲行不行?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烟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雪孩子
9、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到了小白兔。(6)小猴子会怎样救火呢?请你借助提供的表示动作的词语,讲一讲。(听到、喊、奔、提、泼)首先在声情并茂的读中还原场景,接着在默读中圈画动词,为讲述找到言语表达支点,同时感受动词在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事件内在逻辑上的作用。再进行对比读,体会修饰性词语对于丰富语境、表现人物的作用。最后,尝试运用动词来进行叙事练说,在丰富文本情境的同时发展言语能力。这篇童话故事教学蕴含的语文要素有二:一是学习默读,这是指向学习方法的要素;二是领悟动词的叙事作用,这是篇章里所包含的言语表达知识。从“知识”向“能力”转化,需要构建与知能转化相匹配的适切的言语实践活动。在“领悟动词叙事
10、作用”教学中,遵循阅读复述性、阐释性、评价性、创造性理解四个层面,构建读、演、品、讲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在扎实的言语实践中不断提升的过程。2.叠词摹状。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共有489字,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该如何在两课时内读这篇“长文”呢?学生读这篇童话故事,言语生长点在哪里?读后要获得哪些“干货”?如何获得这些“干货”?笔者从最富意味的“漂哇漂”“飘哇飘”这类ABA式词语切入,以会用这样的构词方式,会讲这则故事为最终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的支架:(1)指读“漂、飘”两字,分别组词,并说说两个字有何异同。(2)指导读好“漂哇漂、飘哇飘:中间的“哇”字还可以换成哪些语气词读?(啊、呀等
11、)(3)放进句子中,加上动作读,并分别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去掉这样的短句,再读读看好不好。a.纸船漂到了小熊家门口。b.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a.风筝乘着风,飘到了松鼠家门口。b.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4)把这些句子放到段落中能不能读好?加上动作自由练读,指名读。(5)你能用这样的句式填空,把这两句话说具体吗?大雁(),飞到了温暖的南方。小蝌蚪(),终于()o(6)像“飘哇飘”这样的短句,你还能说几个吗?(7)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短句说一句话。(1)是识字教学,“飘”和“漂”是同音形近字,通过比较偏旁、组词,感受两个字意义的不同,初步领会形声字的特点。“飘哇飘、漂哇
12、漂”属于ABA式词语,一般由表示一个动作的词,中间加上一个语气词,重复使用,“哇”(语气词)是前一个动词的词缀,读得要绵长一些,第一个动词要读得短促一些,第二个动词要读得绵长一些。这样短语句式读起来会给人以时间绵长、过程曲折的感觉。汉语中许多固定的构词方式都有其特定的表情达意作用,如“飘来飘去、跳来跳去”等词就给人以自由自在、活泼欢快之感。接着更换中间的语气词读,丰富词式积累。(3)是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在具体语境中,通过诵读想象还原词语意象,并通过删除对比读,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表情达意的作用。(4)(5)是遵循“句不离段”的原则,在宏观语境中感受童话的语言特点。在反复诵读、练说中感受童
13、话故事句式重复的特点,扎实积累文本语言及故事反复的讲述方式。(6)(7)是仿说迁移,拓展积累同一构词方式的词语,尝试创造性运用ABA式词语。ABA式词语理解与语用,仍属于单项技能训练。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构词特点,并通过反复诵读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最后通过大量迁移运用,实现有效积累。整个过程大体上经历了“认知(发现)一一理解(熟悉)一一运用(积淀)”这样的过程。3.喻示文脉。如观潮一文描写“潮来时”的两段,教学时可紧扣关键词语教学:(1)出示词串,自由读,指名读。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漫天卷地相机点拨:第一行词语都是写潮水的什么?(声音)一这声音怎
14、样?(响亮、震耳欲聋)生活中什么时候听过这样的声音?(放鞭炮、火车驶过等)第二行词语写的是潮水的什么?(样子)一一这样子怎样?(壮观、宏伟)(2)把这些词语放回文中,能不能读出“潮来时”汹涌澎湃、气势逼人的特点?加上动作边读边想象画面。(3)读读这几个短句,说说你的发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潮头越来越近、越来越大、越来越有气势)(4)根据上述关键词句提示,尝试背诵描写“潮来时”情景的语段。首先用词语组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发现作者是从声音、形态两个方面去写潮来时的情景。同时,联系生活还原词语意象,读出词语特点,为下一环节有感情地诵读做好铺垫。接着,将词语放回文中,加上动作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潮来时的特点。最后,出示四个短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发现作者是按照潮水变化的特点由远及近描绘潮来时情景。作者的表达顺序一般都隐藏在描写某一方面或一类景物的标识性词语中,之后借助这些标识性词语提示指导背诵,给予学生背诵的拐杖,在背诵中内化文本的主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