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手术后护理干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手术后护理干预.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手术后护理干预L概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从而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所引发的肢体缺血症状,临床表现为下肢冰凉、麻木等症状,并无明显特异性,前期易与其他病症混淆,发展至后期则有可能导致下肢疼痛、溃疡、坏疸等,对患者的运动功能造成严重影响。2 .好发部位根据统计,动脉栓塞高发于下肢,最常见的是股动脉,其次是骼动脉和腹主动脉分叉,上肢动脉有3/4发生于肱动脉,另外,腹腔内脏动脉也可能发生,最常见的表现是肠系膜动脉栓塞引起的小肠坏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血管内形成的血栓、斑块等会使血管腔发生狭窄、闭塞,进而导致组织出现供血不足、坏死,但该疾病早期并无明
2、显症状,易被临床所忽略,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3 .临床表现(1)疼痛:突然发生剧烈的患者疼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部分病人仅感酸痛或呈钝痛,少数病人疼痛并不明显,而是感觉丧失与麻木。肢体远端疼痛是最为剧烈,活动时产痛加重,因而使活动受限。静息痛,在休息时间也可感到肢体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尤以夜间最为明显(2)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栓塞部位远端由于周围神经的缺血而引起感觉及运动的障碍。出现感觉的丧失或感觉异常,自觉患肢麻木,有针刺样感;栓塞近端有感觉过敏区或感觉减退区,感觉异样为袜套式;下肢易麻痹,活动无力,可出现足下垂。在活动或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肌肉疼痛、痉挛和疲乏无力,这时患者常需要停止活
3、动或行走休息数分钟后才能继续活动和行走,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血流受阻血供减少后,局部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生理生化机能发生紊乱而致疼痛抽筋,腿抽筋。介入治疗主要通过扩张、重建动脉而改善患者患肢血供,从而恢复血液循环,达到保肢目的,但无法去除病因,且植入支架属于金属异物,易诱发血栓形成,术后存在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因此,确定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从而给予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利于维持介入治疗效果。4 .技术要求送入导管后,作诊断性血管造影,明确阻塞程度、部位,将导管插至血栓上方或是导管头尽可能包埋在血栓内注药。(导管接近血栓,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提高溶栓效果,尿激
4、酶直接激活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注入尿激酶溶栓,刚开始溶栓时,最少5-10min造影监测一次,再次造影观察血栓溶解情况。5 .溶栓时机选择对于新鲜血栓,病程在3d以内者,溶栓有效率高达100%。急性血栓形成的溶栓疗效优于慢性。从理论上讲,病程越长,血栓机化的可能性越大,而机化的血栓不能为尿激酶所溶解。但近来临床实践表明,病程较长的骼股动脉阻塞并不意味着阻塞段一定机化,溶栓后仍有较高的再通率。6 .护理心理护理: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由于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及患体剧烈疼痛,表现为极度恐惧、焦虑,让患者认识手术的重要性和拖延的风险,并向其介绍成功病例增加患者的信心,配合治疗。(2)指导患者绝对卧床
5、休息,肢体禁冷、热敷及按摩(3)尽快做好术前准备:急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及术野备皮等。(4)患肢护理:抬高患肢1530。,密切观察皮肤温度、肤色、感觉、患肢疼痛、肌力及动脉搏动情况,并与术前比较,拔出动脉导管时需防止穿刺点血栓形成,致动脉栓塞。患肢严禁冷、热敷,以免血管收缩,减少血供,加重局部缺血和缺氧,或组织代谢增高。加重缺血、缺氧,发生皮肤烫伤。如皮肤由苍白转为红润,疼痛麻木感减轻或消失,皮肤温暖,摸到足背动脉,表示动脉血流恢复通畅。7 .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多属高龄患者,因下肢缺血性疼痛及对疾病的认识缺乏,多数存在焦虑、急躁的心理,所以应尽量做好患者的安抚及解释工作,对于术后患者应根据术中情况密切作好临床护理观察工作,及时与经管医生作好沟通工作,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及早进行预防及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综上,有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以及高LDL、NLR水平均为影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可采取戒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以及胆固醇水平,坚持运动,合理饮食,规律作息,保持心情愉快,减轻机体应激反应,遵医嘱服药等预防措施,降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