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优秀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优秀案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附件江西省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优秀案例Ol推动科技创新厚植产业沃土服务江西科技强省建设02注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活力打造汇聚英才高地03改革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04练兵储能改革院内自研课题计划项目管理制度05深扎地方沃土集聚创新资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06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释放改革动力和转企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厚植产业沃土服务江西科技强省建设江西省科学院改革实践(一)案例概述江西省科学院(简称:省科学院)以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为引领,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系统布局,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着力打造服务一线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新范式。(二)案例详情一是以
2、制度创新深化科研供给侧改革。省科学院实施聚焦产业“主战场”的江西省科学院省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示范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立项,从源头上将成果供给端与产业需求端紧密耦合。项目设立重大产业技术攻关专项,围绕江西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资助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设立重点研发计划,资助江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其他事关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性研究(含管理科学)。建立立足产业的激励导向机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将四技”服务纳入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适用范畴,并持续加大“7:2:1”分配力度,对各研究所到账收入给予10%后补助
3、支持。二是以服务保障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省科学院打通产教融合人才互用渠道,在全省率先实行“科技副总”服务模式。对入选省、市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科技副总”,视同获得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对经省、市科技主管部门聘期考核为优秀的“科技副总”,视为获得省级、市厅级表彰。对“科技副总”作为项目负责人与受聘企业签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项目合同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净收益分配比例到80%o打通成果转化对接通道,以科技智库建设为纽带,承力、“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及高端人才进江西活动”“数字经济背景下江西电子信息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双碳背景下江西省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
4、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江西机遇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全面推动国内一流知名专家团队来赣对接交流,优质成果在赣转化。三是以人才发展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省科学院建立“能上能下”的岗位管理机制,在全省科研院所中率先实行岗位动态管理模式。通过分类分级制定聘期考核条件及竞聘上岗条件,聘期考核排名前15%优秀者可跨级上岗,竞聘本职称层级高2等级岗位或高1等级岗位,未完成工作量积分的不合格人员低聘1个岗位等级,聘期考核结果与聘任岗位工资等级挂钩,打破岗位聘任“终身制”,实现“能上能下”。建立产业化导向的学科团队评价机制,将团队意识、发展潜力、服务经济社会(入园强企)、德才兼备新“四标”作为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的遴选
5、条件。年终对“优秀团队负责人(领军人才)”奖励5000元、“优秀培育骨干”奖励3000元、“优秀团队成员”奖励2000元。对连续两年考核排名后10%的领军人才和团队负责人、重点培育骨干,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团队负责人根据考核结果,自行确定团队成员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三)案例成效经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省科学院有力提升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2020-2022年省科学院签订成果转化(“四技”)合同302项,合同金额达5739万元,到账收入达3973万元,分配金额达1777万元,各项数据年均增长率达50%以上。助推了江西产业发展,2022、2023年江西省科学院立项的包干制项目,来自江西企业技
6、术需求的分别达到70%和80%,切实做到项目来源于生产一线。拓宽了科技成果转化对接通道,累计52名两院院士来赣调研指导、建言献策,116家国家级大院大所,600多名高层次人才来赣对接交流。促成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中国信通院江西分院等24个重点研发平台、45个重大产业化项目落户江西,研发总投入超60亿元,帮助江西80多家园区、200多家企业与国家级大院大所建立了合作渠道。注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活力打造汇聚英才高地江西省科学院改革实践(一)案例概述江西省科学院(简称:省科学院)以落实落细各项人才政策为抓手,持续深化科研院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了一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7、、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创建全国一流地方科学院的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案例详情一是用足政策红利,打造人才制度体系“一盘棋,深入落实科技、人社、财政等多个部门文件精神,做好院内改革的“顶层设计”,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以江西省科学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2022-2024年)为总方案,配套2个高端人才自主培养办法、3个高端人才引进办法、4个人才梯队建设方案,形成了“1234”立体化政策体系。将原有的30多个学科研究领域凝练为“7+12”重点学科布局,整合重组全院科研人员,有机联动人才、项目、平台等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二
8、是分类引育,构建人才建设梯队“金字塔九省科学院积极打造“领军人才、团队负责人、重点培育骨干、辅助人才“四层级人才梯队,分类施策,极大提升了人才引育效能。在做优塔尖上,创新性提出采取按月计年薪、按三年定任务、按季度报进展的半刚性引进“领航”人才用人方式,补齐现有学科团队普遍缺少高端领军人才的短板。在做强塔身上,分类实施“国家级人才突破计划”“省级人才倍增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分别予以三年300万、60万、20万的稳定支持,加速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在做大塔基上,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平台招聘、人事聘用等多种形式,大幅补充科研辅助人员。三是一院两制,探索人才管理新模式。区分不同类型科研机构
9、的特点,按照传统研究所和新型研发机构两种机制进行分类管理因材施教。将部分传统研究所按照传统应用型研究所、传统研究所与新型研发机构融合、新型科技智库等不同发展模式,实行更加有效人才激励机制。在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江西研究院、江西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模式,采用灵活的人员管理模式,探索人才“双聘机制”,打通体制内外之间人员双向流动的通道。(三)案例成效经过一系列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江西省科学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逐渐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人才引进实现历史性突破。引进的1名海外优秀人才入选了国家人才计划。同时,2022年以来省科学院共引进8名“领航”人才、9名省“双千”计划引进
10、类人才、4名赣鄱阳俊才高层次和急需紧缺海外人才计划。青年人才呈现,井喷”态势。2022年省科学院1人入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香江学者计划,为我省近10年来唯一入选人员。2022年2人入选“省双千计划”青年培养类、6人入选“省主要学科和技术带头人”青年类计划,青年人才计划年度入选人数创省科学院历史新高。一线科研人员体量“快”增长。2020年以来引进博士95人,招聘硕士80人,与省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74人,项目聘用、人事聘用科研辅助人员63人。全院一线科研人员总数达到550余人,比2020年280人增加接近一倍,金字塔结构的人才团队初步形成。改革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江西省科
11、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改革实践(一)案例概述江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简称:平台中心)不断深化改革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建立以信任为前提、以激励为导向、“放管服”有机结合的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体系,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研人员的创新生态。(二)案例详情一是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服务水平。建立中心学术委员会,评估内部项目指南,提升内部项目立项合理性、科学性与先进性;审议评估纵向拟申报项目申报书,提出评估意见,助力科研人员项目申报,助推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建立定期检查机制,对平台中心已立项超过6个月在研项目的完成进度、质量、经费使用等进行中期检查,并作出检查结论建议:正常、延期或终止。简化经费调剂流程,调剂指标
12、金额小于等于总指标金额30%,由项目负责人签字即可。二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经费使用过程充分放权,经费支出在原定科目内不设定具体比例限制,与项目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支出据实开支,参与项目的编制外临时人员的工资性支出等费用可在项目劳务费中列支。在不违反“负面清单”、项目考核指标不降低的前提下,项目负责人可以自主调整项目技术路线、实施方案、项目组成员,所有调整报省级科技管理部门备案即可。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开展科研活动,不纳入国家工作人员因公临时出国批次限量管理范围。三是探索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与诚信体系建设协调推进的制度体系。实行项目负责人承诺制,科研项目的负责人需要签署承诺书,明确承诺遵守科研规
13、律和诚实开展科学研究,确保经费用于与项目研究相关的支出,不得挪用或滥用经费。实行经费负面清单管理,项目经费做到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对于违反负面清单、弄虚作假、恶意套取、违规使用经费行为或存在严重科研不端行为的,将对资金违规使用强化责任追究,予以相应惩戒,包括追缴项目经费,暂停、中止或取消申请项目资格等,并将违规情况纳入科研诚信档案。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加强信息公开、信用管理和风险防范。(三)案例成效经过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平台中心超算平台的执行效率和成果质量不断提高,为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探究负载型氧化物
14、催化剂、地球磁层磁场重联有关的动力学数值模拟和异构算法优化、地球物理正演与反演统一程序框架及应用、基于高性能计算的理论化学研究等项目的落地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一批成果持续产出,2022-2023年,平台中心开展了机场重点人员多模融合管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异构算力融合和智能调度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推动了面向新型材料计算的超级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江西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双向补贴项目等项目的落地实施。练兵储能改革院内自研课题计划项目管理制度江西省应急管理科学研究院改革实践(一)案例概述江西省应急管理科学研究院(简称:应科院),以院内自研课题为抓手,持续深化改革院内自研课题计划项目管理制度,
15、为青年科技人员挑大梁、当主角提供广阔平台,助力青年科技人员茁壮成才。(二)案例详情一是优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在编制部门预算时,编制自研项目经费,2023年度安排自研项目经费近30万元,2024年度根据2023年度情况申请自研项目经费。二是完善院内自研项目选题机制。面向全院科技人员尤其是青年科技人员征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等领域开展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应用项目及相关技术支撑课题。组织南昌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专家开展自研课题立项评审,从立项依据、研究方案、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资金预算等方面与项目申请人进行面对面评估。2023年,应科院从申报的10个课题中
16、确定6个项目作为院内自研课题项目,项目负责人均为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担任。三是建立健全自研项目管理制度。制定江西省应急管理科学研究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江西省应急管理科学研究院自研课题评审办法江西省应急管理科学研究院自研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院自研计划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建立“月有课题进展跟踪提醒、季有课题经验交流分享、年有课题成果展示评优”的工作体制,充分发挥了自研计划项目研究对我院科技研究工作的预研和储备作用,切实保障和推动院自研项目研究。(三)案例成效江西省应急管理科学研究院聚焦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通过开展自研计划项目,鼓励院干部职工特别是青年干部积极参与,形
17、成了研究一运用一再研究一再运用的“良性循环”。深扎地方沃土集聚创新资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改革实践(一)案例概述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简称:省农科院)深入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路径,以需求挖掘与成果产出为抓手,强化自身科技服务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组建了一批服务地方农业产业的产业研究院,迈出立足省农科院,支撑全省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二)案例详情一是深化院地院企协同,激活产业发展强引擎。省农科院与当地政府、龙头企业三方共建服务地方农业产业的产业研究院,充分挖掘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农业企业三方发展需求,使科研产出、产业发展与企业需求无健对接。省农科院为产业研
18、究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政府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龙头企业为产业研究院提供相应的场所、人力及资金。二是优化科技创新机制,激发成果转化强动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制定省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规范成果转化流程,完善尽职免责条例,落实创新创业现金奖励政策。完善配套职称评聘驱动机制,改革省农科院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聘任办法,按照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辅助四类岗位,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在职称评聘业绩计算中明确到账经费50万元的企业订单科研视同1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30万元视同1项省级一般项目,10万元视同1项市厅级项目。三是打造院地合作标杆,激荡创新创业强活力。
19、省农科院与兴国县人民政府和江西国康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共建兴国芦笋产业研究院。以“示范基地为基础,建立“兴国县国际芦笋种质资源圃与新品种示范园”,开展兴国县芦笋品种区域适应性、丰产性和抗病性生产试验,选育出专门适应兴国县产业发展的芦笋新品种。以“政产研企为协同,制定兴国县绿芦笋大棚避雨栽培生产技术规程、每月编制兴国县芦笋生产技术简报,服务全县农民种植芦笋标准化技术需求。以“农头工尾”为延伸,综合农艺措施,把鲜芦笋集中在元旦至春节前后产出,补齐国内秋冬季芦笋供应链缺口。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指导企业建立芦笋加工厂,将整条芦笋“吃干榨净”,推动兴国县芦笋产业提档升级。(三)案例成效省农科院扎根地
20、方沃土,深入服务地方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活机制、搭平台,近年来组建了兴国芦笋产业研究院、横峰油菜产业研究院、吉安食用菌产业研究院、上犹茶产业研究院、万安富硒产业研究院、吉水井冈蜜柚产业研究院等6个产业研究院。打造了兴国芦笋产业研究院示范标杆,目前兴国全县芦笋种植面积从无到有,已达6540亩,其中100亩以上集中连片芦笋生产基地29个,产值超过1亿元。推动了兴国县芦笋产业茁壮发展,2021-2022年吸纳“家门口就业“务工人员1200多人,发放务工人员工资1200多万元,其中发放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工资130多万元,每年发放农民流转土地租金330多万元,每年上缴村镇47万元。完善现代科研院所
21、制度释放改革动力和转企活力一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有限公司改革实践(一)案例概述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赣研所),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着力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活力和动能,切实把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赣研所高质量发展。(二)案例详情一是改革现有体制机制,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2021年,赣研所改革现有体制,转企改制注销事业单位,完全市场化运营。完善机制,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制定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办法科技创新绩效考核办法(暂行)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研成果转化奖励办法等系列制度,为成果产业转化铺平道路。试点实施新
22、型成果分享激励机制,持续落实重大科技专项激励制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二是强化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人才梯次配备。加强人才引培,实施“谁使用、谁引进,谁出资、谁考核”机制。建立技术系列晋升通道和薪酬体系,建立以集团专家(首席工程师)、高级主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项目工程师、助理项目工程师到辅助岗位的完整技术系列晋升通道,根据分类管理、合同约束、考核评估基本原则建立与相应管理序列相对应的薪酬体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以研发带动人才培养。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形成科研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三是坚持考核激励,促进价值
23、创造。赣研所明确管理、技术、操作和辅助4个系列及不同等级人员的考核标准,每个系列建立6个以上档级,保障考核分配的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加大绩效工资考核,计划三年内将绩效工资权重提高到50%,以主持项目、项目产出和价值贡献作为考核重点,对项目负责人尤其是重点项目负责人和骨干人员,在绩效考核上加大倾斜力度,打破未来分配兑现时的“大锅倪实行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分开,强化科技人员科技绩效评价,形成薪级与业绩对应的动态管理模式。对通过竞聘上岗的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主任工程师以上),充分发挥其技术能力和经验,分不同层级给予应有的岗位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术人员,其工资上不封顶。(三)案例成效改制以来,赣研所加
24、快改革步伐,完善创新体系,强化科研攻关和成果应用推广,加强人才引培用,经营业绩、科研成果等均取得新突破。2021年至2022年赣研所公司科研、生产经营累计实现综合收入为62.97亿元,其中产业收入62.33亿元,科研收入5800余万元,利润总额9200余万元,上缴税费8400余万元。科研成果成效显著。2021年至2022年新增科研项目(含标准)立项98项,新增科研经费4600余万元。获政府科技立项11项,共争取政策科技资金900余万元。累计授权专利53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2件。获省部级(含行业协会)科技奖励20余项,同比增长30%,连续三年获江西省科学技术奖,获首届江西省标准创新贡献奖。多项成果在行业内产生了显著效益,助力企业提质降耗增效超10亿元。人才培养亮点纷呈。2021年至2022年招聘录用56人。通过培养,获省部级及以上人才6人,其中江西省“双千”“双高”各1人,江西省学术学科带头人(青年人才)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