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九大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七大行动,创新开展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着力打好龙头昂起、加工升级、产业融合组合拳,重点打造了稻米、生猪、水果、蔬菜、小龙虾等优势特色产业链,粮食、畜牧、水产、果蔬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茶叶、中药材、油茶均超百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900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20.7亿元,比2015年增加961.6亿元,增幅33.6%o二、健全规划落实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调动各方面资源要素,凝聚全社会力量,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扎实有序推进农
2、业农村现代化。第一节动员社会参与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对农业农村建设的意见,让农民全面全程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加强组织动员,创新宣传形式,广泛宣传规划实施涉及的相关政策和生动实践,振奋基层干部群众精神,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建立规划实施专家决策咨询制度,针对规划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组织智库重点开展应用类、对策型研究。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省外成功经验和典型模式。第二节强化法治保障严格执行现行涉农法律法规,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
3、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结合全省农业农村实际,落实重要规章制度。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规范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引领和支撑功能。重点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江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执行,推动各类组织和个人依法依规实施和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第三节完善考核评估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跟踪考核机制,把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压实规划实施责任。健全规划与财政、金融等
4、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强化各类政策对规划实施的保障支撑。制定农业农村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分级评价各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和规划实施情况。三、推进科技与机制创新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完善经营机制,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第一节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一、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全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重点领域,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实施关键技术攻坚行动,推广运用揭榜挂帅、公开竞争、定向委托等方式,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生态循环农业、农业设施装备、农业信息化等领域取得突破。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建一批技术创新联盟
5、,开展一批优势特色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二、加强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大农业科技领域引才育才力度,抢抓全球人才流动新机遇。大力提升农业科技人员业务素质,多渠道提升本土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多层次吸引海外农业科技人才,做好引进人才的安置和融入工作。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攻关,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三、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为抓手,培育多元服务主体,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推动公益性推广和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鼓励农技人员提供技术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发展农业科技
6、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建设公益性推广机构和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平台。打造集试验、推广、培训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计划、知识更新计划和基层农技推广特聘计划。四、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和支持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到科技园区落户,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重点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和资源整合,发展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积极争取和运用国家和省内优质资源,推进井冈山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升级建设。统筹推进生物农业、设施装备、农产品加工、智能农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与应用
7、示范。到2025年,新增10个左右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争创1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各地依靠现有各类园区,整合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资源,强化财政扶持和金融服务,为特聘农技员、科技特派员、乡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群体创新创业提供孵化服务,按照标准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的农民众创空间和农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第二节打好种业翻身仗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全面完成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推动建设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和水产种质资源库等,新改建一批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原生境保护区(点),提升农业种质资源保护能力。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搭建种质
8、资源鉴定评价与基因挖掘平台,创制高产优质、高效广适等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和有育种价值的新种质,推动农业种质资源登记交流共享、开发利用。二、加强种业创新攻关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强基补短扬优势,加快构建现代种业体系。依托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种业企业以及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展种业联合攻关,加快培育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品种。稳定支持育种基础性研究和重点育种项目,加强南繁科研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设种业产业园,扶持种业企业发展。在严格监管、风险可控前提下,有序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三、强化种业治理服务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种业监管治理体制,加强种业队伍建设,加强知识产
9、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种业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完善品种区试审定、品种审定撤销、引种备案和展示示范工作机制,建立种业大数据管理系统。加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力度。第三节增强农业装备研发与应用能力一、加快农机薄弱环节装备研发加强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研究和农机装备的研发、推广与应用,攻克制约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的技术难题。支持丘陵山区开展农田、果茶园宜机化改造,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聚焦我省丘陵山区特色,强化需求引领,推动丘陵山区通用动力机械装备及特色作物生产需要的高效农机装备研发和生产推广。到2025年,全省建成2-3个具有规模优势、产业链相对完整的农机装备产业集群
10、。大力推进农机试验鉴定,加快农机新产品的专项鉴定和成套设施设备的推广应用,不断推进省产农机装备产业发展。二、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建设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加快补齐水稻机械化种植短板。开展农机作业托管服务补贴,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加快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与耕种收环节机械化集成配套,大力推进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推进标准化果园、茶园建设,为实现开沟施肥、除草打药、节水灌溉、修剪采摘等生产环节机械化创造条件。围绕设施种植产业优势区域,积极推进设施布局标准化、建造宜机化、作业机械化、装备智能化、服务社会化,不断提升设施种植机械化水平。加强
11、畜禽品种、养殖工艺、设施装备集成配套,推进畜禽养殖场(户)改善设施装备条件,构建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畜禽养殖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健全水产养殖机械化标准体系,推进设施装备运用与绿色养殖方式发展相适应,促进水产养殖品种、工艺、设施与机械装备协同联动。深化北斗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强化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示范,建立若干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片和智慧农场示范基地。到202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全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虬第四节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一、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围绕提
12、升规范化水平、增强服务带动能力、开展空壳社常态化清理、加强试点示范引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强化指导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以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为抓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积极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县和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开展示范农垦场创建,做大做强农垦企业,引领示范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到2025年,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基本实现设区市全覆盖,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超过1500家,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200个以上、省级示范农垦场20个以上。二、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主体多元、功能互补、竞争充分、融合发展的原则,加快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支持农村
13、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组织优势和统一经营功能,直接服务或组织小农户接受各类社会化服务。鼓励专业服务户和农民合作社发挥贴近农户的优势,重点服务产中环节,引领农户对接市场。发挥供销、农垦、邮政等系统的资源优势,强化为农民服务功能。引导专业服务公司和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服务骨干企业,树立行业标杆和服务品牌。鼓励各类服务组织加强联合合作,推动服务链条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促进主体多元互动、功能互补、融合发展。引导各类服务主体围绕同一产业或同一产品的生产,以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为纽带,积极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组织体系,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和分
14、享机制。三、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农户家庭农场,提升小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高个体农户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强小农户科技装备应用,向小农户集成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用途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推广订单收购十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引导农户
15、自愿以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设立风险资金、为农户承贷承还等多种形式,与小农户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四、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水平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生产、储备、流通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第一节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一、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定从上到下的粮食生产任务清单,层层落实粮食生产责任,落实粮食种植面积,确保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430亿斤以上。提高粮食生产考核绩效比重,将防止耕地非粮化作为粮食
16、安全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切实提高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考核指标权重,加强对稳定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硬约束。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并与相关支持政策和资金相衔接。二、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积极落实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用好稻谷补贴、产粮大县奖补等政策,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巩固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成果,推进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与农民保护耕地责任相挂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政策支持力度,相关扶持资金优先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种粮主体的政策激励,支持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按规定开展全省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研究推进水稻等收入保险和
17、价格保险试点。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支持现代粮食烘干、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粮食经营效益。三、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优质稻米工程、优质粮食工程和赣产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推广粮食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大力发展优质大米、富硒功能大米、有机大米三大优势品种。加强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创新,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扩大优良品种种植面积,重点支持优质稻、特色稻、再生稻、功能稻等新品种示范推广。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玉米、大豆、小麦、薯类等旱粮作物。第二节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一、坚决守住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
18、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加强和改进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检测监管机制,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执法监督。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原则,优化高标准农田规划布局,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土地平整、
19、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六大工程,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新建高标准农田任务,对已建高标准农田进行改造提升。健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加大土地出让收入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力度,地方分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要优先用于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计划与土壤肥力提升工程。探索建立耕地养护鼓励机制,促进耕地用养结合,实施保护性耕作。推进退化耕地治理,严控工矿企业排放和城市垃圾、污水等农业外源性污染。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沼肥应用、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技术,增加土
20、壤有机质含量,恢复和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养分健康循环通道,促进农业废弃物和环境有机物分解。第三节提高重要农产品供应水平一、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油料、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深挖油菜扩面增产潜力,加快发展油茶产业。扩大蔬菜产业发展规模,提高蔬菜发展质量和效益,打造蔬菜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我省成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的蔬菜供应基地。按照以柑橘为主,多种特色水果共同发展的一主多特水果产业格局,加快标准化水果基地建设,做强做优赣南脐橙、南丰蜜橘、马家柚、井冈蜜柚、新余蜜橘等柑橘优势区,提高欷猴桃、火龙果、葡萄、蓝莓等高效设施特色水果比重。加快发展道地药材,稳步扩
21、大优势区中药材规模,大力推广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构建特色明显、质量可靠的中药材种植产业群。以江西茶香天下为主题,以生态、绿色、有机为方向,重点建设四绿一红(四绿:狗牯脑、婺源绿茶、庐山云雾、浮梁茶,一红:宁红茶)茶叶优势产区,统筹建设赣州市、宜春市、抚州市、萍乡市、鹰潭市等茶叶产区,推进生态茶园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生态、绿色、有机茶叶,培育省、市龙头茶企,开创茶叶产业发展新格局。建立赣菇优势产区,推动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花卉、蚕桑、芝麻等其他作物,丰富种植业品种结构。二、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按照稳产提质保供给、融合协调促转型、健康绿色可持续的思路,巩固提
22、升生猪产业,加快发展牛羊和家禽产业,着力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建立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和监管体系,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落细生猪生产扶持政策,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现代化屠宰加工,十四五期间生猪年出栏稳定在3000万头以上。加快牛羊产业发展,实施牛羊大县建设战略,打造一批肉牛、肉羊养殖大县和标准化牛羊规模养殖基地,进一步提高牛羊肉在肉类总产中的比重。做大做强家禽产业,打造优质地方肉鸡、水禽、蛋禽优势产区,加快推进家禽屠宰加工业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泰和乌鸡、崇仁麻鸡、宁都黄鸡等地方鸡和特色水禽市场影响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蜂、兔、鹤鹑等
23、特色畜禽养殖,加大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增加优质特色畜产品市场供应。三、推动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做大做强养殖业,科学发展生态渔业,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不断提升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效稳住水产品基本盘。在稳定现有池塘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加强河湖管理范围外荒滩、荒水、洼地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池塘标准化建设,积极拓展工厂化、陆基等设施渔业,大力推行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充分挖掘低洼田、冷浆田、内涝田等宜渔稻田潜力,创新集成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按照亩产百斤鱼(虾、蟹)、千斤粮、万元田的要求,推进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坚持一湖一策一库一策
24、思路,科学评价大水面水域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养殖容量,有序恢复大水面生态渔业生产。第四节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以鄱阳湖平原、赣抚平原、吉泰盆地、赣南丘陵盆地、赣西丘陵盆地为重点,加强水稻生产功能区建设。推动相关资金项目和支持政策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优先支持水稻目标作物种植。加快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以产粮大县集中、基地条件良好的区域为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工产能,完善仓储流通设施,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二、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重点建设700万亩(含水稻和油菜籽复种区60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严格落实生产功能区内目标作物油菜
25、籽种植任务。加强赣北油菜高产区、京九铁路沿线油菜长廊、浙赣铁路沿线油菜长廊建设。在将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的基础上,积极谋划相应的支持政策,调动农民种植目标作物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基本盘作用。积极争取和引导国家、省、市项目资金投入和财政支持政策,把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各项政策重点支持领域,推进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高利用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发掘特色资源优质,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增加小而精、特而优的特色产品供给。加强赣东、赣西北、赣南生态特色农业带建设,推动农林复合发展,建设林业、茶叶和果
26、业产业基地,鼓励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强化科技支撑、质量控制、品牌建设和产品营销,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基地,培育一批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和林特产品,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第五节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一、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干旱洪涝等灾害监测预警,及早做好技术和物资准备。严防严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制定分区防控预案,推广全程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持续抓好非洲猪瘟防控,严格落实消毒灭源、监测排查、检疫监督、调运监管等常态化防控措施,深入推进分区防控,提升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和非洲猪瘟防控能力。组织实施春秋两季集中防疫行动
27、,统筹抓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兽医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按照补短板、强弱项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基层防疫检疫设施,强化兽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做好渔业安全生产、防汛防台风工作。加强生物灾害监测体系、动植物检验检疫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业风险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共建共享共用农业气象灾害大数据平台,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和影响研判能力。二、增强重要农产品收储能力深入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探索实施更加有效、合规的补贴措施,加快建立健全支持保护政策。健全粮食储备体系,优化地方储备粮区域布局和品种结
28、构,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与宏观调控体系。继续推动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整合利用现有仓储设施资源,提升拓展仓储设施功能,打造绿色智能现代化粮食仓储设施,提高粮库智能化应用水平及数据采集、分析能力,大力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调控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军粮供应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应急设施建设,提高应急能力。完善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强化粮食流通秩序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促进猪肉市场保供稳价。依托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冷链物流企业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和完善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应急收储制度,防止出现卖难和买难现象。三、深化农业对外合作充分发挥江西绿色生态资源优势,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29、大力推进江西茶叶、赣南脐橙、南丰蜜橘、鄱阳湖水产、有机蔬菜、高山油茶等绿色生态农产品出口安全示范区建设,把江西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示范的重要中心、农业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绿色有机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适时组织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和非洲、美洲等国家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促进活动,深耕非洲传统市场,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稳妥推进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扩大江西农产品的国际份额。巩固完善江西海外农业投资联盟机制平台,努力培育一批更具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本土跨国公司,提升江西农业企业在全球竞争与合作中的整体地位。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健全
30、农业贸易促进体系,构建农业贸易厅际联席会商机制,整合展会资源,加强农产品对外营销促销公共服务。五、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推进城乡低保制度统筹发展,逐步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质量,建立分类分层的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可持续运营发展,健全农村留守等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鼓励村集体经济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养老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努力延伸老年康复、老年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六、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农业农村
31、优先发展,紧扣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的总要求,围绕一强省、一基地、走前列的工作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改革,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千方百计做优农业,精益求精做美农村,多措并举做富农民,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第二节基本原则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壮大集体经济,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
32、用,调动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坚持乡村系统理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全省乡村振兴一盘棋,深入挖掘多功能的乡村美丽价值,注重协同性、增强关联性。三、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发展阶段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四、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五、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不断
33、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开放度,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调动各方面力量优先投放农业农村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内生动力。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产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总产量稳定在430亿斤以上,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079万亩;生猪产能巩固提升,其他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现代
34、化稳步提升,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Io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建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800元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比降低到2.22:1。乡村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乡风
35、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全面升级,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更加巩固,农业科学技术、设施装备、绿色发展、经营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全面进步,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改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乡村基本建成。农民全面发展,文化素养和就业技能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台阶,现代农民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支撑力量。城乡全面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基本形成,城乡基础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资料整理来源:江西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