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概述.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22809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概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工业园区开展历程及开展模式概述2.1 工业园区的概念及分类2.2 我国工业园区开展历程及现状2.3 国外工业园区开展分析2.4 国外工业园区开展历程的启示正文如下:2.1 工业园区的概念及分类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工业园区都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工业园区是一种资源高度聚集的工业化载体,能有效的推动产业聚集,形成产业聚集的协同效应的工业开展模式,有人认为工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者企业为了实现工业开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工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假设干工业企业的区域。它具有如下特征:开发较大面积的土地;大面积的土地上有多个建筑物、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设施;

2、对常驻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施限制;详细的区域规划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为履行合同与协议、控制与适应公司进入园区、制定园区长期开展政策与方案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世界范围内各类免税区、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企业区、保税区,工业村,科学园、技术园、技术城等,从广义的角度看他们都属于工业园区。在我国,免税区、保税区、自由贸易区一般归结为依靠政府政策开展的工业园区,而出口加工区、企业区属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园、技术园区、技术层属于高科技园区的范畴。根据各类企业密集化使用的投入因素来分,可以分为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根据生产类型分,可以分为以产品组合链为主、以

3、市场销售链为主、以引进科技和提高产品档次为主、以整治环境和改善生产条件为主;按照行政标准即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和主管单位等级划分,可以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按照开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府和企业联合型、中外合资型。在不同的开展阶段,有不同的开展模式,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适合当时经济开展环境和产业开展的模式才是最合理的模式。按产业集聚形成方式可分为政府组织型和自主组织型。大局部工业园区属于政府组织型,集中表达政府的意愿,由政府及相关部门规划管理,在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自主组织型园区主要是依据区位特定优势、产业关联、文化传统及资源配置市场等因素,自然形

4、成的产业集群区,产业关联度非常强。2.2 我国工业园区开展历程及现状工业园区是政府推进工业化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是一种特殊的区位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工业园区是政府推进工业化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过程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必经阶段。第二、工业园区是政府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较好的着力点。在工业园区,政府把这一块区域分割出来作为体制和机制的窗口,进行一系列的体制革新和制度创新,从而优化区域经济开展的软环境;政府也把这一块区域作为政府掌握的资源的集中投入之地,通过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推进根底设施建设,从而优化区域经济开展硬环境。这样,工

5、业园区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快速实现经济开展环境的优化,从而吸引大量的资金进入,并通过聚集效应降低单位产品本钱,实现投资和经济开展环境的良性循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率先“实行开放政策,建立经济特区的决策。随后,在国家层面上提出了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方案。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从1984年到1988年,国务院陆续批准设立了中国首批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见表2.1。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两大战略的实施,截止2006年底,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已到达54家;所在地区从沿海开放城市,扩展到全国31个省、

6、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沿海10个省市包括北京设立了32家;中部地区8个省市设立了9家;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包括广西设立了12家。5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规划面积到达888平方公里,其中东部32家共682.02平方公里,中部9家共93.74平方公里,西部13家共111.75平方公里。新时期,我国产业园区的开发政策和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例,为了创新开展模式,推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与产业集群的开展,政府将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同区域差异化的政策等多种措施,把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突出、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管理高效、效劳优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

7、产业园区,实现又好又快地开展。当前,我国产业园区的开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园区开展进程加快。目前,政府纷纷鼓励当地企业“进区入园”,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开展。这使得产业园区在经济开展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得到了加强,也使产业园区在出口和利用外资方面的集聚效应日益显著。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局部的工业都集中在各类产业园区中,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就实现了国内约20%的工业产出。第二,产业园区向高新化开展。我国产业园区经过20多年来的开展,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产业园区内部也开始着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新时期,国家为了引导产业园区科学开展,又提出了“三为主、二致力、一

8、促进”的开展方针,即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开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区出现了高新化的趋势,园区纷纷大力开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集群化趋势显现。产业集群是产业园区开展的高级阶段,我国大多数产业园区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产业和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然而近几年,国内一些产业园区已经开始出现产业集群化的开展趋势。如北京、天津等地产业园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长春、武汉等地开发区内的汽车产业,都在向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方向开展。第四,生态产业园区开展迅速。目前,节能减排、科学开展的观念在产业园区的建设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我国许多地区也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型产业园区的方案与设

9、想。2005年,我国批准设立了13家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在科学开展观的指导下,开发建设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型的企业和园区,将成为今后我国产业园区开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推进与倡导下,国内陆续设立了多种类型的国家级产业园区,主要包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和大学科技园等。除国家级产业园区以外,各地方也开发建设了大量的产业园区,例如江浙一带的特色工业园,珠江三角洲出现的专业镇等等总的来说,我国的产业园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的开展过程,园区内的产业类型也从单一的出口加工型产业,向现代化、专业化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其开展历程主

10、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园区的创立与探索时期;第二阶段,是产业园区的高速推进时期;第三阶段,是产业园区的新开展时期。第一阶段:产业园区的创立与探索时期1984年一1991年从1984年起,我国正式启动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展工作。在这一阶段中,产业园区的开展根底十分薄弱,在传统理论观念的束缚下,园区的选址大多远离母城,不仅缺乏最根本的生产条件,也无法借力母城已有的产业根底。同时,在缺乏国内建设资金支持的条件下,园区的引资工作也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缺口很大。鉴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尽管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在这一阶段竭尽全力,但总体开展状况仍不太乐观。从经济总量方面来看,

11、1991年,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产值、税收、出口额分别为145.94亿元、7.9亿元和114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额为8.14亿美元。截止至1991年底,累计利用外资总额仅为13.77亿美元。从引进工程的实际情况看,以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转让或技术转移很少发生。但是,这一阶段是我国产业园区开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一方面,园区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积累了开展所必须的物质根底,另一方面,通过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也摸索出了园区建设的根本模式,并获得了与外商合作的根本经验。更重要的是,产业园区之间经过相互借鉴、逐步统一认识,确立了我国产业园区开展的“三为主”

12、方针,即以开展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开展方针。第二阶段:产业园区的高速推进时期1992年一1996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为产业园区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沿海地区又掀起了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高潮,产业园区的开展也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段时期,沿海地区的产业园区开展势头迅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最初的14家增加到了32家,增幅超过了1倍。在这段期间里,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总量也出现了大幅提升。至J1996年,首批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887.86亿元,税收101.4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额57.88亿美元;与1991年的数据

13、相比,分别增长了1194倍、11.84倍和6.11倍。同时,园区引进外资工程的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一方面,许多国际知名企业、跨国公司纷纷进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带来了投资额上亿美元的大工程;另一方面,引进工程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在填补了我国同行业技术空白的同时,直接推动了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经过这五年的开展,我国的产业园区尤其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渐成为了所在城市或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产业园区开展所取得的成功,在国内形成了显著的示范作用,同时也成为了外商投资的热点,经济效益显著。第三阶段:产业园区的新开展时期1997年至今这段时期,我国产业园区生存和开展的总体环境发生了重大

14、的变化,来自国际、国内社会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产业园区开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将我国产业园区的开展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政策环境方面,首批的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财政优惠政策已经到期,并于1999年起与国家实行完全的分税制。同时,我国出口退税和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使大批沿海地区的产业园区的开展模式遇到了新的挑战。在体制环境方面,产业园区表现出了较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在园区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局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了核心城市的一个行政分区,并恢复到传统的管理体制当中。如何创立适于园区开展的体制环境,又成为了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在产业环境方面,产业园区作为国家产业开展的试验田,为了符

15、合国家所提出的开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要求,不断提高园区内产业的关联度,以加快实现产业集群和集聚经济。面对国际、国内方面的竞争压力,产业园区在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经济环境方面,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又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这进一步增强了我国产业园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增加了我国外向型产业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因此,这一阶段中我国产业园区的经济增长率有所放缓,进入了平稳增长的阶段。在这段时期里,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数量增加到了54家;国务院还批准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3家、保税区15家、边境经济合作区14家、以及其他类型开发区30家。

16、据统计,2006年,我国5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0136.90亿元,工业增加值7414.24亿元,税收收入1570.02亿元,出口1492.33亿美元,进口1338.6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7.12亿美元。同时,产业园区的开展也经历了两次调整。我国政府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对全国范围内不符合标准的产业园区进行了清理整顿。经过标准后的产业园区数量,从原来的6866家减少到1568家;规划面积也由原来的3.2万平方公里缩小到9949平方公里。全国范围内的清理整顿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产业园区的重复建设问题,为我国产业园区的合理规划布局奠定了良好的根底。2.3 国外

17、工业园区开展分析欧洲工业园区的开展以英国、法国和德国工业园区为主要代表,其中巴黎盆地工业园区,里昂工业园区,伯明翰-曼彻斯特、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和鲁尔区传统工业在世界有重要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新技术革命浪潮也给这些地区的传统工业造成巨大冲击,甚至出现衰退迹象。但欧洲各国主要工业园区都从各国实际出发,逐步改变高耗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开展的老路,培植有竞争力的新兴替代产业拉动结构转型,从而由衰退转为可持续开展。以法国为例来看:法国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当局对工业园区的企业还采取了一些优惠措施、政策,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法国政府设立“工业开展基金”,同时设立“融资保证基金,助力园区中小企业融

18、资。在25年内减免税收。企业每创造一个就业岗位可获得奖金。最初5年的科研投入可以看作连续增长投资,全部享受“科研税收信贷的优惠。如与科研单位签订合同,当地政府可补偿合同费用的50%。在条件比拟差的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可给予税收上的优惠。通常的作法是,企业进入园区的头两年不用交纳自由职业税由动产、不动产和人员工资组成,由企业主动申报,以后逐年增加到课税根底的12%。如果业主拥有房地产,那么要交纳土地税。一旦企业盈利,就需要交纳利润税,无论是生产型,还是商业型或效劳型的企业均一视同仁。在地皮和房屋价格方面,工业园区的房地产主一般愿意以市价折扣20%的优惠吸引企业进入园区。通过一系列措施,法国的工业园

19、区得到了长足开展,法国目前已具规模的工业园区达50多个,正在建设的有15个。同时在解决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的关系上,政府逐渐解决了市区与郊区开展不平衡问题,以及交通设施不能适应开展需要的问题等。同时法国政府比拟注重产业区内的形成产业集群。为寻找产业集群所形成的新竞争力点,法国的战略是在传统工业转型后,逐步实现专业化、高科技化。目前,国家正集中力量推动20个新竞争力点,将来的目标是开展到50个甚至更多的新竞争力点。以德国鲁尔工业园区的变革式开展为例来看:鲁尔工业园区原本以生产煤和钢铁为主,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球发生经济危机,钢铁生产也陷入困境,鲁尔工业园区的传统产业结构被迫转型。1957年,鲁

20、尔工业园区有140个煤矿基地,如今只剩下7个;1955年,这里有81座炼钢炉,现在只有7座,工人数量也都从当年的数十万减少到了几万人。整顿后的煤钢生产出现了集中化的特点。其整顿的几个方面主要是:鲁尔工业园区致力于开展新的工业及效劳行业。新的工业企业如化学、汽车、机械制造、信息通信以及环保工业等纷纷建立,零售业、旅游、法律咨询、广告、多媒体等各种新兴效劳产业百花齐放。在上豪森市一处炼钢厂的旧址上,现在是欧洲最大的购物中心。目前,在鲁尔工业园区有15万个规模不等的企业,大局部都是第三产业;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为140万,占所有就业人口的65%。大力加强根底设施建设和效劳设施建设。鲁尔工业园区大力加强

21、交通设施建设,建成了欧洲最稠密的交通网,有600公里高速公路,730公里联邦公路,3300公里乡村公路。为了适应产业转型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从1961年开始,鲁尔工业园区的城市如波鸿、多特蒙德等陆续建立起大学。鲁尔工业园区现在是欧洲境内大学密度最大的工业区。除了高校之外,许多研究所也在为产业结构的转型输送技术成果。几乎所有的鲁尔工业园区城市都建有技术开发中心,全区有30个技术中心,600个致力于开展新技术的公司。鲁尔工业园区还有一个把技术转化到市场应用的体系,所有大学和研究所都有“技术转化中心,帮助企业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工业园区为在这里落户的企业提供支持,新成立的公司能得到低息贷款或局部无偿

22、援助等优惠,中小型公司尤其得到扶持。3.在进一步开掘原有产业潜力的同时,鲁尔工业园区还努力开发新的产业。该区把12个产业作为今后开发的重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技术、环保等,同时鼓励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进行合作,以发挥“集群效应”。在这种合作下进行开发的工程将得到政府的资金补助。此外,鲁尔工业园区还鼓励各个城市与地区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鲁尔工业园区在转型过程中始终重视环保,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严重污染的环境,如限制污染气体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从日本园区开展案例来看:纵观日本国内政策的变迁可以发现,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根本上是依照国家综合开发方案、产业政策等宏观

23、规划和政策而变动的。日本产业园区的开展,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1950年制定的国土综合开发法,促成了日本国内四大工业地带(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的形成;太平洋沿岸地带也成为了实施产业政策、建设产业园区的试验田。一方面,在临海地区,日本政府通过填海造地、改造旧军用工厂等方式,为产业园区提供工业用地。另一方面,在内陆地区,根据首都圈整备法于1958年首次在相模原市、平冢市和八王子市进行了产业园区的建设。这一时期产业园区的开发,只是通过整备用地、转让销售,完成了国家的整体规划。随着日本经济的扩张,国内产业迅速向四大工业地带集中。在已建成的产业园区中,出现了用地、用水缺乏,运输紧张等根底设施方

24、面的问题,成为了当时园区开展的限制因素。1962年,日本“全国综合开发方案”简称“旧全综”出台。谋求区域间的均衡开展为目标,政策内容主要表现为“防止城市过大化”和“缩小区域间差异等。1964年,政府又指定了6个特别区域作为工业整备区。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促进下,日本的产业园区在这些区域内蓬勃开展,沿海地区建立了以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内陆地区那么形成了大量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园区。进入70年代,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体制的转移,日本将目光放到了海外,开始关注如何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一问题。同时,为了解决国内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区域间开展不均衡,如何消除国内产业布局“过疏过密”的问题、解决环境

25、污染、提高福利水平,也成为了日本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80年代,日本政府为进一步促进之前提出的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化,政府又提出了“创造性知识集约化”的设想,并设立了以下四个基准,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这一目标。第一,动态的比拟优势基准;第二,国民需求充足基准;第三,节省能源、节省资源基准;第四,平安基准。90年代及以后,日本政府在“科技立国”、创造性知识集约化设想,以及国土分散多极开发政策的指导下,日本全国地方自治体大力推进产业园区的建设。以市町村及地方公共团体为开发主体,侧重开展高科技产业的生态型产业园区。2.4国外工业园区开展历程的启示(1)政府引导培育工业园区而形成产业集群。欧洲成功的工

26、业园区,大都是以产业集聚为根底产生,园区内企业关联性强,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高,成为各自优势的特色工业园区。以政府支持促进园区产业集聚,无论哪种方式形成的工业园区,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支持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外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说明,产业集聚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本钱,推进技术创新,培育集聚品牌,从而提升园区的产业竞争力。因此,在进行工业园区建设时,要根据各地的区域特征、资源优势和产业根底,培育和开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特色工业园的形成。(2)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并加强根底设施及配套建设。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也有很强的关联性,园区内的道路系统要和城市的道路系统及对外交通系统要紧密衔接,保

27、证园区的人流和货流可以方便、快捷地进入流通系统。加强园区各类规划的编制。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善各类工程系统规划,确保园区的根底设施建设能和城市的根底设施系统有良好地衔接。编制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要针对园区招商引资和土地出让工作,明确规划范围内各地块的用地性质、建设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公共绿地面积、必须配置的公共设施等控制指标和要求,并根据不同地块的建设标准,确定土地出让的不同要求和价格,使得园区的建设和经营能在能合理性和公干性的根底上,取得效益的最大化。加强根底设施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新科技园区素所具备的完善的根底设施应是水电气供给充足,道路通畅,通信方便,

28、市政设施完备,居住教育条件具备,娱乐休闲设施配套,能够形成一条龙效劳,并向电子化、网络化和人性化方向开展,到达自我良性运转。三吸收民间资本促进工业园区的开展我国工业园区根本上都是以政府的主导兴办的,政府兴办工业园区的过程中,参与了从规划到根底设施建设、征用土地、建设工业厂房设施、推销工业设施以及获得收入全过程。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行政优势,但在有的地方也出现了土地资源浪费、行政本钱过高等弊端。利用民间力量形式促进工业园区的开展,与民间资本合作开展小型工业园区或园中园,缓解工业园区过大的压力,这有利于增强工业园区的联系性,也可大大降低政府对工业园区的管理本钱。德国鲁尔工业园区在提高民间的积

29、极性,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在进一步开掘原有产业潜力的同时,鲁尔工业园区努力开发新的产业,该区把12个产业作为今后开发的重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技术、环保等,同时鼓励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进行合作,以发挥“群体效应”在这种合作下进行开发的工程将得到政府的资金补助。四注重培养工业园区创新体系创新是产业集群及企业开展的关键因素,如果在集群内出现技术创新停滞或技术断层,集群就会衰亡,最终导致工业园区的衰败。然而,单个企业由于资金、科研等方面资源的制约,其独立创新行为很难取得重大技术的突破,这就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加强园区内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加强园区与

30、外部科研部门大学研究机构的技术合作,建立创新集群体系。在这方面,成功的有巴黎工业园区。该园区依托巴黎的大学机构,不仅为园区内企业提供重要的技术成果、高科技人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还积极参与本地企业的合作论坛,通过制定产业联盟方案来促进研究人员、院系之间以及大学与外部公司之间的合作,建立起“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从1961年开始,鲁尔工业园区的城市如波鸿、多特蒙德等陆续建立起大学鲁尔工业园区。现在是欧洲境内大学密度最大的工业区除了高校之外,许多研究所为产业结构的转型输送技术成果。几乎所有的鲁尔工业园区城市都建有技术开发中心,全区有30个技术中心,600个致力于开展新技术的公司。此外,还

31、特别注重创新文化的培养,培育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园区企业技术水平,我国工业园区除少数园区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外,总体来说,创新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创新能力明显缺乏。因此,应制定各种政策措施鼓励创新,保障创新主体的利益。建立创新补偿机制、弥补创新企业的损失;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崇尚创新的文化气氛;投资研究开发机构、人力资源和培训机构等公共技术根底设施;引导创新主体的合作等。五开展生态及环境友好的园区建设相结合传统的工业园区由于根本上采用的是“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的传统经济开展模式,在工业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资源高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惨痛代价。在资源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强的情形下,德国等一些国家按照“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3R原那么,运用循环经济开展模式着手建设工业园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工业园区的开展,由于涉及到经济开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市场投入、根底设施等众多的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企业的参与以及政府的支持。国外在产业政策、财税优惠、技术创新支持等方面也进行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排放,治理污染。法国鼓励工业园区生态建设,对参与工业园区生态建设的企业、科研机构、民众实施补偿金制度。德国鲁尔工业园区在开展过程中始终重视环保,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严重污染的环境,如限制污染气体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