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学习资料:神解期末复习37版再改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解剖学学习资料:神解期末复习37版再改 4.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神经解剖学期末复习题配合八年制系统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使用风味更佳名词解释部分:1 .脑干网状结构:(340)在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第四脑室室底灰质和延髓中央灰质的腹外侧,脑干被盖的广大区域内,散在有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核团,称脑干网状结构。其核团大致可分为向小脑投射核群、中缝核群、内侧(中央)核群和外侧核群。功能有影响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控制躯体运动,调节躯体感觉和内脏活动。2 .交感干:(418)位于脊柱两旁的交感神经椎旁神经节借节间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从颅底到尾骨,可分为颈胸腰舐尾五部,沿脊柱两侧走行,于尾骨前面两干合并,合成一个奇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由多级神经元组成,部分交
2、感神经节后纤维起自交感干中的这些细胞。3 .跳版体:(373)位于大脑纵裂底,由连合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纤维向两半球前后左右辐射,广泛联系额、顶、枕、颍叶。前端呈钩形的纤维板,从前往后可分为嘴、膝、干、压部。骈肌体下面构成侧脑室顶。4 .脉络丛:(317)在脑室的一定位置,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某些部位的脉络组织其血管反复分支相互缠绕成丛,夹带表面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5 .脊髓圆锥:(304)脊髓下端变细成圆锥状,称脊髓圆锥,成人约平对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自此处向下延续为无神经的终丝。6 .大
3、脑脚:(316)中脑两侧各有一粗大的纵行隆起,称大脑脚,包括中脑被盖与大脑脚底,其浅部主要由大脑皮质发出的下行纤维构成(自内向外:额桥束,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锥体束),枕颍桥束)。大脑脚背外侧有中脑外侧沟,两脚间凹陷为脚间窝,窝底称后穿质,有许多血管出入的小孔。大脑脚内侧,脚间窝下部有动眼神经根出脑。7 .内侧丘系:(327,438)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组成。二核发出内弓状纤维走向中央管腹侧,与对侧纤维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纤维向上,称内侧丘系,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外侧丘系:(330,443)由双侧蜗神经核发出的传导听觉的二级纤
4、维和双侧上橄榄核发出的三级听觉纤维组成。纤维在基底部与被盖部之间横穿内侧丘系组成斜方体,并越过中线到达对侧,在上橄榄核外方折向上行,称为外侧丘系,止于内侧膝状体。部分纤维先止于下丘核,由下丘核发出纤维组成下丘臂,再至内侧膝状体。少部分纤维不交叉,加入同侧外侧丘系上行,或终于网状结构。一侧外侧丘系传导双侧的听觉。8 .基底核:(362)又称基底神经节,为蕴藏在大脑白质深部的灰质团块。基底核位于大脑白质内,位置靠近脑底,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体。其中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躯体运动的一个主要调节中枢;杏仁体与情绪、内分泌、内脏活动调节有关。9 .三叉丘系:(333,440)又称三叉丘脑
5、束,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所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紧贴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主要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黏膜的痛温觉和触压觉。脊丘系:(310,327,439)又称脊髓丘脑束,由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纤维组成。其起自脊髓灰质I和IVVI11层且经白质前连合交叉,沿对侧脊髓侧、前索上行到脑干合称脊髓丘系,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压觉。10 .白交通支:(380,418)白、灰交通支属于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其中白交通支由发自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的有髓神经构成,纤维成分属于内脏运动纤维,源
6、于脊髓灰质侧角的多极神经元。灰交通支:(380,418)由发自交感干的无髓神经纤维,由起于交感干的节后神经纤维构成。11 .黑质:(337)位于中脑的大脑脚底和被盖之间,见于中脑的全长,并延伸至间脑尾部。依据细胞构筑可分为腹侧的网状部和背侧的致密部。网状部神经元稀疏无色素,功能上类似苍白球内侧部。致密部的神经元富含黑色素,合成多巴胺,经黑质-纹状体系统将多巴胺输送至纹状体。若新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减少约50%以上,将出现震颤麻痹(帕金森病)。12 .大脑镣:(452)硬脑膜内层在大脑半球纵裂内垂直向下的折叠,呈镰刀形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前方连于鸡冠,后端连于小脑幕的顶,下缘游离于肺脏体的上方。
7、13 .内侧纵束:(312,327,444)位于前索,主要由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纤维沿中线上下行,上行纤维至动眼神经核,展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下行纤维至副神经核脊髓部和上段颈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其作用主要是协调眼球的运动和头部的姿势,完成转眼、转头的协调运动。14 .蓝斑:(317)脑桥背侧面界沟上端外侧可见蓝灰色小区域,称蓝斑,内含蓝斑核,为含黑色素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聚集的部位,与呼吸、睡眠、觉醒有关。15 .下丘脑沟(355):两侧背侧丘脑之间为第三脑室,第三脑室侧壁有一从室间孔走向中脑水管上端的浅沟,称下丘脑沟,是背侧丘脑和下丘脑的分界线。16 .边缘系统:(374)由边缘叶及其联系密切的
8、皮质下结构,如杏仁核、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和中脑被盖的一些结构共同组成。边缘系统司内脏调节、情绪反应和性活动等,(特别是海马)也与机体的高级精神活动学习、记忆密切相关。17 .喉返神经:(412)喉返神经为迷走神经在胸部的分支。右喉返神经在右迷走神经干经右锁骨下动脉前方发出,向下后方钩绕此动脉上行,返回颈部。左喉返神经在左迷走神经干跨过主动脉弓前方时发出,钩绕主动脉弓下后方上行,返回颈部。在颈部,左右喉返神经均走行在气管和食管之间的沟内,至甲状腺侧叶深面,环甲关节后方进入喉内,终支称喉下神经。其中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还发
9、出分支心支、气管支、食管支分别参加心丛、肺丛、食管丛的构成。18 .穹度:(359,373)是由海马到下丘脑乳头体的弓形纤维束,也是下丘脑最粗大的传入纤维束。两侧穹箧经脏月氐体下方前行并相互靠近,一部分纤维越至对边,连接对侧海马,称穹窿联合。19 .内囊:(373)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分前肢、后肢、膝三部,内囊纤维向上向各方向放射至大脑皮质,称辐射冠。内囊是投射纤维集中的部位,若损伤广泛,患者会出现对侧感觉丧失、对侧偏瘫、对侧偏盲的“三偏”症状。【详见下半部分1620 .卖汇:(453)窦汇由上矢状窦与直窦在枕内隆凸处汇合而成。21 .猿手:(385)在腕管中正中神经因周
10、围结构的炎症、肿胀和关节病变受压损伤出现腕管综合征。因正中神经在手部支配鱼际肌(除拇收肌)、第1、2蚓状肌运动,槎侧半手掌、楼侧半三个半手指掌面及其中节和远节指背皮肤感觉,表现为鱼际肌萎缩,手掌变平出现猿手,另伴有横侧半手指和手掌感觉障碍。22 .爪形手:(387)尺神经损伤后,因尺神经在前臂和手部支配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小鱼际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第3、4蚓状肌运动,表现为屈腕力减弱,环指和小指远节指关节不能屈曲,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拇指不能内收,各指不能相互靠拢。同时各掌指关节过伸,出现爪形手。23 .鼓索:(407)为面神经在面神经管中的分支。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发出,经鼓
11、室穿岩鼓裂至颍下窝,向前下并入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分支舌神经中,并随其分布。其味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传导味觉冲动;副交感神经纤维进入舌神经下方的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控制腺体分泌。24 .海马结构:(362,375)齿状回的外侧,侧脑室下角底壁上有一弓形隆起,称海马,其和齿状回一起构成海马结构。参与海马环路(PaPeZ环路),与学习和记忆、情感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25 .BroCa区:(371)即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的后部,即三角部的后部和岛盖部,若受损,虽能发音却不能说出具有意义的语言,称运动性失语症。26 .锥体系:(311,444)锥体
12、系为管理骨骼肌运动的神经纤维,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为位于大脑皮质的传出神经元,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半部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他类型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组成,下运动神经元为脑神经中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细胞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止于脑干内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为皮质核束。27 .锥体外系:(311,447)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所有传导通路,由多级神经元组成,结构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亦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
13、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其纤维最后经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中继,下行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功能是协调锥体系活动,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等。28 .侧脑室:(360,365)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内有脑脊液。侧脑室延伸至半球的各个叶内,分四部分,中央部位于顶叶,前角伸向额叶,后角伸入枕叶,下角伸至颗叶内。侧脑室经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中央部和下角的脑室腔内有脉络丛,产生脑脊液。29 .大脑动脉环:(457)也称WiUiS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支连通而共同组成,位于脑底下方,蝶
14、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锥-基底动脉系交通,作为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分配血液,维持大脑血液供应。30 .内脏大神经:(419)是胸交感干分支。由穿过第5或69胸交感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向前下方走形中合成一干,并沿锥体前面倾斜下降,穿过膈脚,主要终于腹腔神经节。内脏小神经:(420)是胸交感干分支。由穿过第1012胸交感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下行穿过膈脚,主要终于主动脉肾神经节。问答部分:1 .试述脊髓灰质的结构与功能?(305)(1)结构:灰质纵贯呈柱,横切面上这些灰质柱呈突起状称为角。每侧灰质,前部扩大为前角,后部狭细为后角,之间为中间带,中间带外侧部在
15、TI-L3向外伸出侧角。后角由后向前可分为头、颈、基底三部分。中央管前、后灰质分别称灰质前、后联合。(2)功能:灰质是神经元胞体及突起、神经胶质和血管等的复合体。后角头是皮肤感受外界痛、温、触、压觉等刺激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末和侧支的主要接受区,后角颈、基底与运动调节密切相关;中间带外侧部参与姿势与运动的调节,中间带内侧与运动和自主功能有关;于TL2或L3的侧角的中间外侧核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于S2S4的中间带外侧部的舐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前角与肌肉关节运动、肌张力调节有关。2 .试述丘脑的位置与分部?(354)(1)位置:间脑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可分为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
16、下丘脑,其中的背侧丘脑又称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部分。丘脑背面的外侧缘与端脑尾状核之间隔有丘脑终纹,两侧背侧丘脑之间为第三脑室,第三脑室侧壁有一自室间孔走向中脑水管上端的浅沟称下丘脑沟,是背侧丘脑与下丘脑的分界线。(2)分部:丘脑内部有一垂直的“Y”形白质板称内髓板,将背侧丘脑大致分为3个核群: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外侧核群可分为腹背两层,背层包括背外侧核、后外侧核与丘脑枕,腹层分为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内/外侧核),此外还有板内核、正中核、丘脑网状核。丘脑又可根据核团分为古丘脑,为非特异性投射核团(板内核、正中核与丘脑网状核八旧丘脑,为特异性投射核团(外侧核群的腹侧组)、新丘脑,为联络性
17、核团(其余核团)。3 .试述小脑的分部、功能及损伤后的症状?(347)(1)分部:小脑借表面两条深沟,分为3叶:原裂以前的小脑半球和小脑蚓为前叶,原裂以后和小脑下面的大部分为后叶,小脑下面的后外侧裂是小脑后叶与绒球小结叶的分界。前叶、后叶合称小脑体。根据小脑皮层梨状细胞轴突的投射规律,可将小脑分成3个纵区:内侧区:(蚓部)皮层的梨状细胞主要投射到顶核,部分投射到前庭外侧核中间区:(蚓旁部)的梨状细胞投射到中间核(球状核、栓状核)外侧区:梨状细胞投射到齿状核。小脑体之外的绒球小结叶投射到前庭核,前庭核可视为小脑的转移核团。(2)功能: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其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
18、、协调随意运动和管理编程运动。其中,绒球小结叶主要与前庭神经核和前庭神经相联系,称为原小脑、前庭小脑,负责维持平衡和协调眼球运动;内侧区小脑蚓和半球中间区共同组成旧小脑、脊髓小脑,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传出纤维经顶核、中间核中继传出,负责调节肌张力;外侧区接受大脑皮质经脑桥核中继后的信息,传出纤维经齿状核中继传出,为新小脑、大脑小脑,负责管理骨骼肌随意、精细运动。(3)损伤症状:一侧小脑半球损伤时,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损伤症状典型的有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前庭小脑的损伤导致原小脑综合征,平衡失调、行走时两腿间距过宽、步态蹒跚、眼球震颤;小脑半球的损伤常累及旧小脑导致新小脑综合征,共
19、济失调,指鼻试验阳性,辨距不良,不能作轮替运动,意向性震颤,还可有肌张力低下和眼球震颤。4 .试述躯干、四肢浅感觉的传导通路?(439)(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称浅感觉)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周围突分布于躯体和四肢皮肤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传导痛温觉纤维(细纤维)在后根外侧部入脊髓经背外侧束再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传导触压觉的纤维(粗纤维)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第2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脊髓灰质第I、IVVHI层,发出纤维上升12个节段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外侧索和前索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合称脊髓丘脑束,上行经延髓下橄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
20、丘系的外侧,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称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总结:感受器-脊髓丘脑前(触压)/侧(痛温)束-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大脑皮质5 .试述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通路?(440)第1级神经元为三叉神经节、舌咽神经上神经节、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和膝神经节细胞,周围突经相应的脑神经分支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黏膜相关感受器,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和舌咽、迷走和面神经入脑干;三叉神经传导痛温觉的纤维入脑后下降为三叉神经脊束,连同舌咽、迷走和面神经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压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脑桥
21、核。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内,发出纤维交叉越边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下部。总结:感受器-脑神经(三叉、面、舌咽、迷走)-三叉神经脊束(痛温)/脑桥(触压)核-三叉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后肢-大脑皮质6 .试述皮质脊髓束的传导通路?(444)皮质脊髓束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半部等处皮质的锥体细胞轴突集中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大脑脚底声3/5的外纲海和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锥体。在锥体下端,大部分175%90%)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对侧脊髓侧索内
22、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此束沿途发出侧支,终于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四肢肌。在延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束中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该束仅达上胸髓节段,并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至对侧,终于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运动。皮质脊髓前束中有一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止于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躯干肌。7 .试述脑干的组成及与脑干各部连接的脑神经?(315)前外侧沟:舌下神经延髓J后外侧沟:舌咽、迷走、副卜延髓脑桥沟:展、面、前庭蜗(自中线向外侧) 脑桥1基底部与小脑中脚分界处:三叉8.试述-生与 大脑脚内侧脚间窝:动眼olJ J下丘下方与上髓帆之间:滑车神
23、经 、间孔M中脑水管*正中孔、外侧孔室脉络丛产生,少量由室管膜上皮和毛细血管产生。脑干腹侧面脑脊液的产 J 循环?(460) A嗨丰普恻制脑蛛网膜颗粒上矢状窦侧脑室第二脑四脑室蛛网膜干除(文字说明: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至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颗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内,回流至血液中)9.试述锥体外系的组成及功能?【详见上半部分27】10.试比较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423)交感副交感低级中枢的部位
24、不同脊髓胸腰部灰质中间外侧核脑干一般内脏运动核、脊髓舐副交感核周围部神经节位置不同脊柱两旁,脊柱前方器官附近、器官壁内W前、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一个轴突形成多个突触(较长)较少(较短)分布范围不同分布较广,除头颈、胸、腹腔脏器外还有全身的血管、汗腺、竖毛肌不如交感广泛:大部分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均无支配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心跳加快、血压增高、支气管扩张、瞳孔开大、消化活动受抑制、储尿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支气管收缩、瞳孔缩小、消化活动增强、排尿IL试述颈丛的组成、位置、分支如何?(381)(1)组成:由CI-C4颈神经前支交织构成(2)位置: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始端前
25、方(3)主要分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膈神经、副膈神经,重要的交通支:颈襟(与舌下神经)12 .试述上臂和前臂的肌肉各由什么神经支配?(81,383-388)(1)上臂前群肌肉均由肌皮神经支配(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2)上臂后群肌肉均由槎神经支配(肱三头肌与肘肌)(3)前臂前群肱梳肌由槎神经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其余肌肉由正中神经支配(4)前臂后群均由槎神经支配13 .试述腰丛的组成、位置及分支如何?(390)(1)组成:T12前支的一部分、Ll-3前支、L4前支一部分(2)位置: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的前方。(3)分支:骼腹下神经、骼腹股沟
26、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生殖股神经14 .试述舐丛的组成、位置及分支如何?梨状肌上、下孔和坐骨小孔各有哪些神经通过?(392)(1)组成:由来自腰丛的腰舐干和所有的舐、尾神经前支组成。腰舐干由第四腰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和第5腰神经前支的所有纤维在腰丛下方合成,随后下行越过盆腔上口进入小骨盆,加入舐丛。(2)位置:位于盆腔内,在舐骨和梨状肌前面,骼血管的后方,左侧舐丛前方有乙状结肠,右侧舐丛前方有回肠厚。(3)分支: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阴部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4)梨状肌上孔:通过臀上神经;梨状肌下孔:通过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阴部神经、坐骨神经;坐骨小孔:
27、通过阴部神经。15 .坐骨神经的起始、纤维成分、走行、支配如何?(393)(1)起始:(L4,L5,S1-S3)起自舐丛(2)纤维成分:一般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和一般躯体感觉神经纤维(3)走行: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至臀大肌深面,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中点深面下行到达股后区,继而行于股二头肌长头深面,一般在胭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大终支。(4)支配:支配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同时也有分支到髓关节。16 .试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各部通过的主要纤维束及损伤后的症状?(373)(1)位置: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之间的白质板。(2)分部和纤维前肢:伸向前外,位于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主要有额桥束和由丘
28、脑背内侧核投射到前额叶的丘脑前辐射膝:介于前后肢之间,V字形转角处;主要有皮质核束后肢:伸向后外,分为豆丘部、豆状核后部、豆状核下部;下行主要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桥束;上行是丘脑中央辐射、丘脑后辐射(含视辐射、枕桥束)、丘脑下辐射(含听辐射、撅桥束)(3)损伤后症状:损伤内囊膝(皮质核束受损),可出现对侧舌肌和面下部肌肉瘫痪,损伤内囊后肢,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和对侧肢体偏瘫(皮质脊髓束受损),伤及视辐射时可引起偏盲。17 .脑的血液供应来源于哪些动脉?这些动脉如何分布?(455)(1)颈内动脉系:起自颈总动脉,经颈动脉管进入颅内,紧贴海绵窦内侧壁前上,至前床突内侧
29、向上弯并穿出海绵窦而分支。其供应脑部的主要分支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后交通动脉,供应以顶枕沟为界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2)椎基底动脉系: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六至第一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后,左右椎动脉逐渐靠拢,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合成基底动脉,后者沿脑桥腹侧的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分左右大脑后动脉两终支。其供应脑的分支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迷路动脉、脑桥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此两系动脉分支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前者供应大脑皮质、髓质,后者供应基底核、内囊、间脑等。(3)大脑动脉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始
30、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连通而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周围。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作为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分配血液,维持大脑血液供应。18.试述大脑半球的分叶及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360)(1)大脑的分叶:分叶位置额叶在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颗叶外侧沟以下的部分枕叶半球后部,在内侧面为顶枕沟以后的部分顶叶在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枕叶以前的部分岛叶呈三角形岛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撷叶所掩盖(2)功能定位名称定位功能第I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骨骼肌运动与管理,有一定的局部定位关系(上下颠倒,左右
31、交叉,投影大小取决功能复杂程度)(头正,有些运动有关肌是双侧)第I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对侧半身痛温触压以及位置觉核和运动觉(投影和第I躯体运动区相似)第H躯体运动区、感觉区中央前回和后回深面的岛盖皮质对侧上、下肢运动和双侧躯体感觉(以对侧为主)视觉区距状沟上、下方的枕叶皮质,即楔回(上)和舌回(下)视觉。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来的冲动。上方皮质接受上部视网膜的冲动(下同理)听觉区颗横回听觉。每侧听觉中枢都接受来自两耳的冲动平衡觉区(中央后回下端平衡觉嗅觉区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附近嗅觉味觉区中央后回下部味觉内脏活动皮质中枢边缘叶包括呼吸、血压、瞳孔、胃肠、膀胱等内脏活动代表区
32、运动性语言中枢(Broca)额下回后部,即三角部后部和岛盖部如受损,可发音却说不出有意义语言【运动性失语症】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如受损,手运动功能保存但写字、绘图等精细动作发生障碍【失写症】听觉性语言中枢(Wernicke)题上回后部调整自己的语言,听取、理解别人语言。如受损,可听到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包括自己的话,故不能正常说话【感觉性失语症】视觉性语言中枢(Wernicke)顶下小叶的角回如受损,视觉无障碍但不能理解文字符号意义【失读症】联络区额叶与躯体运动、语言、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整合有关;颍叶与听觉、语言、学习记忆功能有关;岛叶与内脏感
33、觉有关;边缘叶与内脏活动、情绪、行为有关19 .脊髓半横断后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由于损伤了哪些结构?(313)脊髓半横断后,表现出: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一一皮质脊髓束损伤同侧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丧失一一薄束、楔束损伤对侧12节段以下的痛、温觉丧失一一脊髓丘脑束损伤20 .什么是上、下运动神经元,其损伤后表现分别是什么?(444,447)上运动神经元为位于大脑皮质的传出神经元。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半部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他类型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组成。上述神经元轴突组成锥体束经内囊下行,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止于脑干内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为皮质核束。下运动神经元为脑神经中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其胞体和轴突构成传导运动通路的最后公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肌张力增高,称痉挛性瘫痪,但早期肌菱缩不明显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肌张力降低,称弛缓性瘫痪神经营养障碍导致肌萎缩浅反射、深反射都消失,不出现病理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