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十五单元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主题概览一、中国古代史1 .中国古代成文法出现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朝,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华法系。中国古代侧重于以德治为主的教化。2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影响深远。中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中华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中华文化既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也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二、世界古代史1 .食物生产: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
2、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2 .商业贸易:由于交换的需要,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3 .居住环境: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4 .政治制度: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代表,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
3、的演变。中古西欧的政治制度以法国、英国为代表,分别形成了等级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5 .文化样式: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东亚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化及东南亚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又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因大洋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印第安文化。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文化深受东正教的影响。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颇具特色。第43讲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
4、化【课标要求】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考点定位】1.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2.中国古代传统教化的特点。梳理夯实必备知识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 .德治(1)背景: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起源: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3)发展: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概念阐释】“敬天保民”“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
5、,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重要影响。2 .法治(1)早期国家可能已有法律。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2)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铸刑书”O(3)德治与法治之争学派主张代表思想儒家人性善,上张德治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评价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
6、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思维点拨】儒家与法家之争的主要焦点是以什么思想治国的问题。儒家认为君主应该以礼来治理社会,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时期特点表现秦汉律令合一(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制成九章律。(3)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魏晋律令儒家化(1)原因: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里亲疏为量刑原则。(3)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唐朝礼法结合(I)撰成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2)对“孝”特别重视
7、,强化基层教化。(3)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图解历史】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2.基层教化(1)推动因素: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2)基本过程宋朝北宋吕大钧兄弟创造了乡约,吕大钧撰写了吕氏乡约明朝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儒学土人常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清朝乡约基本延续明朝模式,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也常引用大清律例【图解历史】中华法系的确立探究秦汉时期(引礼入法)魏晋时期(礼法融合)“春秋决狱”“律令儒
8、家化”法律儒家化(礼法合一)*力礼法对立)卜先秦时期儒法之争宋元明清 律例合编强化关键能力隋唐时期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引视角1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材料春秋决狱是西汉董仲舒首先提出来的一种判决模式,他认为在法律无明确规定时,可用春秋等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此外,审判除了应根据案件的事实外,还应重视追究犯罪人的动机来断案,即所谓“原心定罪”。与此有关的断狱案例被汇编成十卷的春秋决事比,该书中有案例如下: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殴父,律当枭首。董仲舒认为:“父子至亲,闻其斗,莫不有怵惕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
9、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一摘编自杨健康、黄震“春秋决狱”及其现代价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判决甲无罪的依据,并分析“春秋决狱”反映出的汉代法律的发展趋势。试答:答案依据:依据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无殴父的动机。趋势:法律的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法律不断宽松简化,纠正秦朝以来严刑峻法的趋势。【拓展深化】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原因及历程原因儒家法律思想的实质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它综合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两种统治策略,更适合统治阶级的要求。儒家法律思想中所强调的贵贱、长幼、亲疏、等级有别,适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要求。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亲亲、尊尊”原则,适合中国封建
10、社会的家族制度。从政治制度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也需要用儒家学说来体现法律的等级性、特权性。(2)三个阶段汉代“引礼入法”一法律儒家化的发端为了使儒家思想成为真正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者通过“春秋决狱”“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和“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等途径,做到“引礼入法”,逐渐实现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代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一法律儒家化的完善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儒家思想指导立法并将儒家思想法律化,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实现“纳礼入律”唐代“礼法合一”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唐朝确立了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为主的法律指导思想
11、,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自此,礼与法完全的融合,实现了“礼法合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完成视角2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材料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试答:答案变化:宋
12、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拓展深化】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和方法(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上行下效”的方式。(2)设官教民:设官教民是“政教合一”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实施教化的又一条途径。(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这是中国古代一条非常深入有效的施教途径。(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道德教育读本,在整个社会教化中
13、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对整个社会教化的建设作用,即学风与世风的关系。与学校教育直接有关的取士考试制度,更加直接地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成为影响世风的一个重要手段。落实(2021全国乙卷)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I命题设计聚焦考点儒家思想的影响情境设置明清“善书”的流行(社会情境)解题
14、指津易错排查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关注时间观念)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促进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提升理解能力)“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冲击,排除D项(与史实相悖)关键能力理解基本概念,合理推论。“善书”由土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明清时期广泛流行,说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方法点拨本题考查“善书”流行产生的影响,属推理、推断类选择题。解答此题,一要根据
15、题干所述明确其“内容侧重”,二要结合“明清时期”这一特定的时间信息,结合其时代特征予以推断和筛选。1. (2021天津高考)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答案C解析对于统治者,孔子认为要具有“身正”的品质,韩非子主张应遵守法律,二者从不同的角度规范统治者的行为,故选C项。2. (2020.海南高考)下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汉唐宋元明上劳动者中官吏下贵族妇女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C
16、.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劳动者”“官吏”“贵族妇女”等不同身份的服饰是不一样的,这与传统礼制强调等级秩序有关,故选B项。3. (2022宁波模考)在汉代司法中,儒家经典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被称为“春秋决狱”。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是()A.压制其他学派,导致儒家独尊B.道德凌驾法律,削弱法律权威C.法律解释随意,严刑峻法虐民D.维护宗法等级,固化社会阶层答案B解析“春秋决狱”很大程度上以道德代替法律,削弱了法律权威,B项正确;汉武帝定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又采取一
17、系列措施,才实现了儒家独尊,A项错误;儒家提倡“仁政”,C项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联,排除。4. (2022唐山月考)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下图是中国古代一些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法律()法经一秦律一汉律一魏律一普律梁律一陈律S_.L北魏律北周律一北现件L北齐律J一律一同光刑律统类大周刑律一宋刑统金律一(元)等世大典明区一清律A.礼法结合C.历史传承B.体系完备D.司法公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图示信息可知,从战国到清朝的法律的演变都是在前代法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历史传承,C项正确;图片体现的是法律的传承发展,体现不出礼法结合、体系完备
18、、司法公正,排除A、B、D项。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 秦汉时期,官员逢父母丧,往往停职守孝,称为“丁忧”,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制度化法律化,明清对“丁优”制度执行也十分严格。这一现象表明()A.选官以孝廉为标准B.宗法制度影响深远C.儒家思想影响法制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丁忧”即行孝道,随着时代的发展,说明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故选C项;据材料无法判断官员选拔的标准,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伦理对法律的影响,而不是宗法制的影响,排除B项:魏晋时期,理学尚未形成,排除D项。2. (2022大连二模)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从家庭教育着手,
19、着重阐发了儒家的家庭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求父母应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以“务本之道”教育孩子博学技能。材料表明,该家训的出现()A.冲击了当时政府主导的教育B.与封建社会的法治发生冲突C.适应了私学开始兴起的需要D.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答案D解析材料颜氏家训反映了从“立身”和“处世”两个方面对子女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规范,故选D项;材料强调家庭教育注重道德和博学技能,没有涉及政府教育,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内容,与“法治”无关,排除B项:私学教育开始于春秋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3. (2022天津和平区三模)唐代续曹大家女训有云“士族传写,行
20、于时”“妪媪孩提皆通晓”。宋代袁氏世范写道:“以夫妇之所与知能行者,语诸世俗,使田夫野老、幽闺妇女皆晓然于心目间。”这反映了唐宋年间()A.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B.士族家法学风的严明C.家训社会化的发展趋势D.三纲五常规范言行礼仪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宋时期家训流传于妇孺之口,且家训书写也世俗化,体现了家训发展社会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强调唐宋时期家训的发展,与女性地位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家训不只适用于士族,排除B项;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不能等同于家训,排除D项。4. (2023大同高三调研)唐律疏议规定:“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绞: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徒
21、三年;供养有缺,徒二年;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徒三年;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流二千里;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见唐代法律对孝顺父母、祖父母有着严格的行为规范,这是两个规范相统一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仅能看出立法环节,无法判断司法环节的判决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仅能看出关于伦理纲常相关内容的立法,无法判断伦理纲常是否是整体立法的基本原则,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孝老敬亲成为法律规范,无法判断社会情况,排除D项。5. (2022.北
22、京海淀区二模)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丧者,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由此可以看出()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C.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D.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律疏议中的法律规定与儒家思想的记载相一致,说明唐律疏议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故选C项:唐律疏议将儒家思
23、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礼法合一,倡导德主刑辅,排除A项:材料中亲属间相互告发的行为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排除B项;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礼仪规范的总结,排除D项。6 .宋代继承了唐代编敕的传统,使之成为经常性的立法活动。宋史刑法志中说:“宋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则有编敕。”这种编敕类活动的开展()A.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B.开创了刑律编纂新体例C.完善了唐宋法律体系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D解析所谓敕,是指皇帝在特定的时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所发布的命令。对敕进行整理和删定,分门别类地活动,称为编敕。由于敕令是由皇帝直接发布的,更加便于皇帝的专权,因而编敕在宋代成为“经常性的立法活动”,这反
24、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7 .南宋初期,官员王佐之母坟墓被盗掘并弃尸荒野。因官府敷衍,王佐之弟王公衮以一己之力缉盗送官,而地方府衙却轻判当斩之犯,公衮怒而入监手刃仇人后自首。宋高宗主持朝议,终审结论:府衙渎职,公衮释放,盗贼该死。该判决表明()A.南宋政治腐败不堪,官官相护严重8 .南宋统治者牢牢掌握司法审判大权C.南宋严重的人治思维造成司法不公D.公衮被释放并不违背南宋刑律原则答案D解析A项不符合材料说法,排除;B项并非材料论述重点,也曲解了历史事实,实际上这种疑难案件受到皇帝重视,也恰恰证明统治者注意维护社会基本的伦理和司法公正,且材料说了“依律上报”,“朝议”并非皇帝一人独断专行,
25、B、C两项错误。8.(2022常州模考)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的商定,去繁减重,编成大明律,又为简化公文起见,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由此可见,明初()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8 .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C.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D.有利于老百姓明晓律令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明初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B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朱元璋编订律令及简化公文等措施,并没有体现法律体系完备,A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故D项错误。9 .清初统治者重视“人臣服官,首重廉耻之节”。清初直隶
26、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官员的良好示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于成龙“天性忠直,并无交游,唯知爱民直隶地方百姓旗人无不感戴称颂”。这说明,清初统治者()A.强调道德与秩序互动B.重视理学观念的渲染C.重视官员的垂范作用D.激起了官员的荣辱感答案B解析整顿吏治“首重廉耻”,把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官员的良好示范联系起来,树立起以于成龙为代表的廉吏典范,说明清朝统治者重视理学观念渲染,B项正确;“道德与秩序互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重视官员的垂范作用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清初的统治者激起了“官员的荣辱感”,排除D项。10 .(2022肇庆月考)清政府普遍推行乡约制度,
27、各地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偏重教化和仪式,宣讲时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反映出清代乡约()A.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B.使基层自治得到加强C.开启了儒学世俗化进程D.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清代乡约的影响,排除A项;清代乡约属于基层教化,不属于“基层自治”,排除B项;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与世俗、现实相关,排除C项。11 .(2022大连模拟)清朝士大夫董国英的传经堂家规,开篇从“古人薄殓,以示内无可欲,厚葬以示外无可攻,意良善也”说起,丧葬方
28、面要求子孙禁绝奢靡浪费,其他方面要求不应拘泥于古代礼法的范式,要随时根据时代调整。这可用于说明,清朝()A.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变化B. 士人强调礼法的一脉相承C. 士大夫家风建设的进步性D.厉行节约已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士大夫董国英的家族观念并不保守,而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故选C项;材料依然体现了传统社会节俭的内容,不能说明其变化性,排除A项;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家族并不墨守传统礼法,排除B项;“清朝士大夫董国英的传经堂家规”这一个史料并不具备普遍性,不能说明社会共识,排除D项。12(2022北京门头沟区高三月考)中国古代统治者用法律防范与惩处犯罪;用乡约制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
29、下表中体现教化与法律关系的是()项目宋明清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等法律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教化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兴办书院,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用大清律例A.设律博士用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B.日常生活中教化在逐渐取代法律C.朝廷法律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D.教化逐渐被政府利用与法律合流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教化逐渐被法律所渗透,体现了教化逐渐被政府利
30、用与法律合流,故选D项;律博士主要职责是教授法律知识,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教化逐渐被法律所渗透,两者同时存在,教化没有取代法律,排除B项;中国古代教化的基本素材主要为儒家思想,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24分)13.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答十,十亩加一等;过杖六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苦于宽闲之处者,不坐。诸在官侵夺私田者,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加一等;过杖一百,五亩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半。园、圃,加一等。摘自唐律疏议户婚律材料二唐律疏议被视为中国法制史上的经典之作。唐太宗总结汉代以来的统治经脸,强调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失礼之禁,著在刑书
31、”。唐太宗说“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避免执法者因缘舞弊:还特别强调保持法律的稳定。唐太宗严申“人有所犯,一一于法”,唐律疏议专门有“诸断罪皆须引律令格式正文”一条,强调依法断罪量刑。唐朝在中央和地方都设置了监察机构,监督法律的贯彻执行。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政府制定该法律条文的主要目的。(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立法对今天法治建设的启示。(8分)答案(1)目的:限制土地兼并;维护均田制;保证赋税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答缓和社会矛盾亦可)。(2)启示:法律的制定要适应具体情况;要借鉴以往的法律经验;要注意德治与法治的结
32、合;法律条文应该简约;要保持法律的稳定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答依法断罪量刑亦可);对法律的贯彻执行应进行监督;法治建设要与时俱进。14.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朝以来部分重要乡约摘要朝代制定者名称主要内容北宋吕大钧吕氏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宗旨,规定了乡人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南宋朱黑修订吕氏乡约往“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明朝王阳明南播乡约规定乡民共同遵守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如规定不参加乡约者将罚银1两;设有约长、约副、约正等,职责明确明朝吕坤乡甲约将乡约、保甲纳入同一个综合治理体系中,以“约”为一个组织单元
33、;官府在各约之上设监督管理机制来监管各约清朝陈秉直上谕合律乡约全书举行乡约的程序是:讲解完圣谕“敦孝悌以重人伦”等后,紧接着“读律”(讲解律法)摘编自陈忠海乡约与乡村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乡约”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不能照抄材料原文。)答案示例标题:乡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阐述:北宋吕氏乡约以教化为主,改善了社会风气;修订后的吕氏乡约加入朝廷治理要求,开始将乡约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南赣乡约扩大了覆盖面,并设约长等进行管理;乡甲约融合乡约与保甲法,以“约”为单位,由官府进行监督,增强了乡约的有效性;清朝时期将乡约宣讲与解读朝廷律法相结合,强化了国家对乡村的治理。总之,宋朝以来的乡约中不断渗透国家治理因素,使乡约的乡村治理功能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