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5讲 辛亥革命(含答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35388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5讲 辛亥革命(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6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5讲 辛亥革命(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6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5讲 辛亥革命(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6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5讲 辛亥革命(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6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5讲 辛亥革命(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6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5讲 辛亥革命(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5讲 辛亥革命(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近代史板块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目时空坐标I新文化运动I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I TlPM II 运?Jl中国共产党成立北洋军阀开始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12 年1915 年1919 年1921 年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时期1924 年1927 年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I新三民主义阶段特征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期。(1)政治:资产阶级发动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革命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在政府主导之下,选官制度等制度出现新的变化。北洋政府时期政坛更迭频繁,各派系争夺政权,中央政府成了地方

2、军阀角逐的舞台,民主政体艰难确立;积极参与国际政治,改订废除旧条约;中国共产党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2)经济: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国内工业增长迅速,出现短暂繁荣局面,战后很快萧条下去。(3)文化:北洋政府时期各类思潮和主义在中国大地风行,文化理念呈现多元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个性解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新文化运动开展,思想空前解放,马克思主义传播并逐步中国化。(4)社会生活上:中西方文化在碰撞、融合中逐渐近代化;新旧生活方式并存。第15讲辛亥革命【课标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及

3、局限性。【考点定位】L三民主义的内涵及评价。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3.辛亥革命推动近代社会的转型。主题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梳理一、客观形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 .清末新政(选必1,P24)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评价(1)积极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局限性: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2 .“预备立宪”进程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o(2)影响:“皇族内阁

4、”: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思维点拨】“种瓜得豆”的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内容包括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倡导创办工商企业、推行教育改革。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力军;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阵地。二、主观努力:革命派的准备组织上(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

5、等人在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思想上(1)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默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2)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军事上(1)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2)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3)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思维点拨】三民主义的意义和局限(1)意义: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2)局限: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注定了

6、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探究视角1“新政”教育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材料“新政”的教育改革中,清政府运用了一系列“技术”来塑造自己一个新的形象。比如用课程安排与学堂章程来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以及教学对象;利用数据统计与问卷调查来控制章程的遵循情况等。这些做法在当时收效有限,加上清朝不久便灭亡,因此这些措施在学界评价不高。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关于在辛亥革命中大清帝国是如何走向灭亡的故事,而“新政”无非是这个过程中唯一、也是最后一次孤注一掷的徒劳之举。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新政”的教育改革,引进了地方自治机构,才是“新政”较为持久的遗产。郁

7、汉友晚清“新政”的再思考:以教育改革为中心的讨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政”教育改革的理解。试答:答案“新政”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废除科举制;用课程安排与学堂章程规范教学,指导教学行为:利用数据统计与问卷调查来控制章程的遵循情况;引进地方自治机构推动改革。“新政”教育改革引入地方自治机构,推动了政治革新;促进了西方文化传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近代化。其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却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清政府灭亡的推手。【拓展深化】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1)辛亥革命与清末“新政”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无法割断彼此之间多方面的因果关系。孙中山等人的革

8、命活动逼得清朝统治者加快“新政”,清朝统治者的预备立宪反而促使革命者抓紧反清革命的准备。(2)“新政”期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预备立宪的展开,为革命者准备了自己的同盟军与合作者,新军的编练,科举制废除之后土人群体的分化,新式知识分子的兴起,都为革命阵营准备了可以发动的基本力量。预备立宪期间,关于民权思想的公开宣传与历次国会请愿运动的实践,为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视角2三民主义的集中体现材料“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政治,“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这三项主义的意思,是要把全国的主权,都放在本族人民手内;一国的政令,都是由人民所出;所得的国家利益,由人

9、民共享。这三项意思,便可用民有、民治、民享六个字包括起来”。因此,三民主义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摘编自殷啸虎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探析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核心内容在三民主义中的体现,并指出其民主宪政思想的基础。试答:答案体现:民族主义体现为夺取国家主权归人民所有,民权主义体现为建立人民政权,民生主义体现为人民共享国家利益。基础:主权在民。【拓展深化】三民主义的内涵及评价内涵评价民族主义(民族革命)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法的独立自主把反对清王朝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相结合,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但未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推翻封建

10、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要求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但未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主题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梳理夯实必备知识一、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 .武昌起义有利时机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鳄起义第一枪结果成立湖北北政府;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2 .中华民国建立(1

1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内容关于国体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关于民权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关于政体国家体制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分权制衡)行政体制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制)性质中国历史上第喑J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概念阐释】民主共和制近代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在民主共和制下,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12、并有一定的任期。因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这种制度又可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3 .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2)在重重压力下,孙中山被迫发表让位声明。(3)袁世凯施压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4)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图解历史】辛亥革命失败过程攻陷汉口、汉阳经济封锁 外交孤立 军事威胁 政治讹诈软弱妥协而卬I革命党人卜革三阵营I立宪派和旧官函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积极影响政治层

13、面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思想层面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社会层面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经济层面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局限与教训(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3)没有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思维点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14、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探究视角I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行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各个政府手上废立着,反复着,挣扎着在南京临时政府诞生前后,革命党人对袁世凯抱有幻想,承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同共和,就答应他担任中华民国总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又是众所周知的先天畸形,后天发育不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涉及反帝、反封建,也没有涉及关系到“民生”的土地问题帝国主义必须拥有殖民地附属国,发达国家不再允许发展中的国家发达,它们只需要从属和附庸。袁世凯已经承袭了自曾国藩以来的汉族官僚实力,总搅了清廷大权。摘编自张燕浅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5、未能实行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能实行的原因及其启示。试答:答案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约法本身的局限性;帝国主义的阻挠;袁世凯势力的强大。启示:要善于抓住时机;要不断发展经济,增强力量;在原则问题上不能妥协;不能因人设法。【拓展深化】人治、法治兼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法治色彩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权力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政党政治、代议

16、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2)人治色彩:责任内阁制是为袁世凯而设,有“因人设法”之嫌。视角2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材料“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据材料,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贡献,并从“民族国家”和“

17、人民权利”两个层面归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试答:答案历史贡献: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历史任务:“民族国家”层面是指民族独立,“人民权利”层面是指人民解放。【拓展深化】1 .准确理解辛亥革命成败的本质含义(1)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挽救民族危亡。(2)从直接结果来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

18、义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可以说革命是成功的。(3)从最终结果来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2 .辛亥革命推动近代社会的转型(1)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2)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3)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

19、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4)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落实典题演练(2022.湖北卷)下图是近代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A.流露出对社会婚变的失落情感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命题设计聚焦考点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情境设置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生活情境)解题指津易错排查材料是对辛亥革命带来变化的中性描述,“失落”说法错误,排除A项社会景象指五

20、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C项从材料“五色旗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中看不出作者对革命的态度,得不出“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的结论,排除D项关键能力据材料“五色旗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旅,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这本质上反映了从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故选B项方法点拨图文情境题目,首先需要明确材料主旨和考查点;然后理解图片的寓意和内容;最后,将备选项逐个与题旨相对照或印证。1. (2022广东卷)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

21、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答案C解析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度,出洋留学成为读书人的一种选择,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故C项正确;游学译编刊鳌的文章并不能代表广泛的社会支持,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科举废除对于落第士人思想的影响,且当时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并不是落第士人,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等的争论,且“改变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 (2021广东卷)孙中山在一次演说

22、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答案D解析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3.(2021湖南卷)20世纪初,武

23、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辕,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武汉三镇尤其汉口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工商业较发达,结合史实武汉工业基础较好,资本主义发展较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D正确:根据材料“汉口其盛不亚于上海”只能看出汉口商业发达,并不能得出航运业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故A错误;材料不涉及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故B

24、错误;20世纪初,长江沿岸没有重新布局工业,故C错误。4. (2021北京卷)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份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表明,列宁认为()A.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质B.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C.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答案D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客观上打击了欧洲列强在华势力,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所以列宁对辛亥革命表示了极大认可,D项正确;辛

25、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排除A项;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B项;共产国际成立于1919年,此时辛亥革命早已发生,所以不可能指导中国的辛亥革命,排除C项。5. (2021-6月浙江选考)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答案B解析“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强调反封建求民主,“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强

26、调反帝以自强,故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排除D项。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 (2022廊坊月考)20世纪初,新的知识精英群体开始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专制太甚,人心难收,自费留学、国外求学或著书立说以图学制革命者,颇不乏人”。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A.清朝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成为主流C.救亡图存的方向发生转移D.形成了政治变革的思想和群体基础答案D解析20世纪初伴随着新式学堂和教育的发展,接受西方思想

27、的知识分子群体日益壮大,他们成为传播新思想,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D项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与材料关联度不大,排除A项;新式知识分子的壮大有利于革命队伍的扩大,但不是所有的新式知识分子都拥护革命,排除B项;中国救亡图存的方向与内涵发生变化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排除C项。2. (2023潍坊模考)晚清绅商向来主张由上而下的立宪,反对激烈革命。武昌起义后,长沙新军响应,“各商民人等,欢迎义师绅学各界人等前往投效者,络绎不绝”。在起义各省,绅商都不同程度地协助了反清的“独立”运动。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三民主义得到社会各界认同B.资产阶级充分动员社会各界民众C.革命党人政治势力迅速壮大D

28、,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处境答案D解析晚清绅商由反对激烈革命到协助反清的“独立”运动,表明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的倒行逆施促成了各种政治力量的联合,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处境,D项正确;“得到社会各界认同”“动员社会各界民众”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B项;材料没有体现革命党人势力的变化,排除C项。3. (2022清远模考)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战;1907年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再次与革命派论战。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材料表明()A.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B.民主革命是当时中国大势所趋C.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D

29、.立宪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清末新政并未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反而让立宪派对其非常失望,转而投入革命阵营,这表明民主革命在当时中国已是大势所趋,故选B: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排除A: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已觉醒,C项因果颠倒,排除:立宪派刚开始是不支持革命的,后来之所以转向革命派阵营,是因为对清政府失望,而不是说它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排除D。4. (2022宜昌月考)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极大地改变了革命的特征与方式。孙中山不必再只在社会边缘人中开展工作他能从归国学生、不满现状的文人与进步军官中寻找到支持,而传统上这些人是中国的领导群体。材料表明,

30、同盟会的成立()A,革命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展B.汇聚了全部革命力量C.革命活动摆脱了边缘群体D.提供统一的中央组织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参与革命,革命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展,选项A正确;B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后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参与革命,但并未抛弃原有的革命群体,排除C;选项D与题干无关,排除。5. (2022武汉月考)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州。”这表明他()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B.

31、主张建立君主立宪C.认为民族主义有狭隘性D.不主张推翻清政府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章太炎主要是指出了孙中山民族主义中只反对清政府而不反对帝国主义的缺陷,C正确;章太炎指出三民主义的不足并不是反对三民主义,排除A;章太炎主张推翻清政府,排除B:材料未体现章太炎要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主张,排除D。6. (2022南通模考)武昌起义前后,南方口岸城市地方精英希望通过签办团防,稳定地方秩序。在筹办过程中,支持“新政”“立宪”的绅士和经营现代工商业的新式商人取代传统乡绅成为筹办团防的首要领导者。这反映了()A.不同政治力量的利益诉求B.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C.地方精英迥异的政治态度D.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

32、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此时中国正在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趋势,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不同政治力量的利益诉求,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地方精英政治态度的迥异,排除C项。7. (2022.揭阳模考)据统计,湖北军政府发布的文告主旨多为“反满兴汉”。其中近90%的文告只字未提共和、民权、民国,提及的绝大多数只是简单地宣布“建立中华民国”“建立共和政体”“清帝退位,改建共和,南北一家”。由此可见,湖北军政府()A,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B.偏离了革命的初衷C.弘扬了三民主义精神D.带有专制主义色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主旨多为反满兴汉。其中近90%的文告只字未提

33、共和、民权、民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北军政府的文告内容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偏离了革命初哀,B项正确;A、C项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根据材料“主旨多为反满兴汉”可知,湖北军政府主张反对清王朝的专制体制,排除D项。8. (2022.日照模考)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指出,“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有参政权,盖所必至”。之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说明辛亥革命()A.改变了女性受歧视的地位B.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先河C.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D.使男女平权得到真正实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指出“女子将来有参政权”,到

34、“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再到“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表明参政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辛亥革命后妇女逐渐有了参政权,但当时女性受歧视的现象并未真正改变,排除A项;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始于19世纪末,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出现了男女平权思想,但并未得到真正实现,排除D项。9.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以前入朝为官的快捷方式是参加科举,现在科举没有了,党就变成科举的代替品了。入党做官,或组党做官,成了有志青年的正途。这反映了当时()A.政党政治的成熟B.民主政体的完善C.选官制度的革新D.政治体制的剧变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党之所以成为科举的替代品,是因为科

35、举已经被废除。再根据“民国初期”等信息可知这都反映了政治体制的剧变,D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政治体制的剧变,不能说明政党政治的成熟和民主政体的完善,排除A、B项;入党做官或组党做官并不是对选官制度进行革新,排除C项。10. (2022锦州月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A,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B.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C.树立民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D.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36、,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以民主信仰促进共和力量发展,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至专制政府既倒谨以此誓于国民“可知,这一宣誓与激发革命党人斗志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责任内阁制,故B项错误;这一宣誓虽然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但并非宣誓的主要价值,故排除D项。11. (2022运城模考)1912年5月9日,广东民生日报在“论说”中写道:“从前正绅,既多遭盗贼蹂躅,逃亡殆尽;其未遭挫折者,亦以亡清头衔,不足以慑服乡里,且鉴于前车,不复挺身任事,于是地方办事机构,扫灭净尽。”此记述可说明,当时()A.乡村社会秩序已弃旧趋新B.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基层C.下层民众的民主意识觉醒D.地方传统旧势力

37、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农村的乡绅或“逃亡”或“不复挺身任事”而导致了原来旧的地方办事机构不再理事,D项符合题旨:材料现象说明地方社会处于无序状态,而不是弃旧趋新,排除A项;材料中的“不复挺身任事”说明乡绅没有积极共建民主共和政治,民主共和观念对基层影响较小,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下层民众的民主意识,排除C项。12.(2022大连一模)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一是考选权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这一思想()A,体现了强烈的开放性和平等性B.是近代中国文官制

38、度建立的标志C.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D.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答案D解析孙中山“五权宪法”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与题旨相符合,故选D项;“体现了强烈的开放性和平等性”的是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第一部考试法等法规的出台,如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排除A项;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排除B项;实行甄别的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29分)13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庚子之变后,国人无论朝野成

39、知非变法不足以自存。到1903年,君主立宪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国内知识界和留学生中勃兴起来。1905年,“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日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督抚和出使各国大臣的奏请也是立宪运动蓬勃的原因。最终,清政府也不得不做出改革政体的姿态。清廷预备立宪之措施梗概为:1906年7月,清廷下诏仿行宪政,以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制入手。1907年8月,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察馆。9月,清廷成立制宪局,筹备资政院及各省咨议局,命令成立省、州、县各议会。1908年8月清廷颁布“宪法大纲”,定九年之后召开国会。只是议会可与商议,但不决定政府的决策。后清廷缩短预备立宪年限,改于1913年召开议院。

40、一摘编自王富聪清末新政时期统治者内部对立宪政体的接受进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改革政体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廷预备立宪。(9分)答案(1)原因:严重的民族危机或统治危机(内忧外患);立宪派的倡导;督抚和使节的奏请;国内知识分子和留学生的推动。(2)评价:预备立宪的改革方案并没有将国会的性质、权限以及责任内阁的关系明确规定下来,没有体现立宪政体的基本精神,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最后的“皇族内阁”更是一场骗局,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清政府终于开始改革政治制度,决定效法日本,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政体,客观上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表现;在危机四伏

41、之下,统治者把接受立宪政体作为一种挽救自身统治的应急之法。14 .(2022.滨州质量检测)(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辛亥革命只止于辛亥革命,绝不会有比辛亥革命更好的结果发生,也绝不会有比辛亥革命更坏的结果发生。这句话是怎么讲的呢?就是当辛亥革命发生的时候,当时环境上所必需的,所需要的,大多数人民所需要的,就只是“推翻清王朝”,至于推翻清王朝以外的事,和推翻清王朝以后的事,他们则无意过问。所以辛亥革命的结果,便只是将清王朝推翻了;不是没有将清王朝推翻,也不是会发生出推翻清王朝以外的好的结果。摘编自徐天一今日之革命与革命者(1928年)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42、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辛亥革命不彻底,仅推翻了清政府。评析:我赞同这一观点。在20世纪初的中国,帝国主义操纵着清政府,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已被证明走不通。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成功地完成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推翻清政府。革命后建立的民国却没能将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真正付诸实践。由于三民主义本身的局限,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所窃取。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解决,革命未能得到广泛认同,革命中所依靠的会党和新军并没有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结论:辛亥革命只是

43、一场成功的“民族革命”,并未完成“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任务,这是由其指导纲领、社会基础的局限性以及强大的革命对象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示例二观点:辛亥革命没有取得推翻清王朝以外的好的结果。评析:我不认同这一观点。辛亥革命不同于古代历史上任何一起农民起义,它给封建皇权以致命的一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此后中国没有再出现王朝更替的现象。辛亥革命通过革除封建旧俗恶习,使社会风气发生显著变化,社会生活近代化的步调加快。同时,辛亥革命后成立的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法令,助推了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到来,革命传播了“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理念,这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壮举,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亚洲其他民族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结论: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及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其历史功绩不容抹杀。(“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