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务六村1957年至2017年政改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那务六村1957年至2017年政改历程.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那务六村1957年至2017年政改历程1957年以来,那务六村政制多次变更,历经数位主官,每一次都在探索中前进。1958年为适应全国农村大跃进运动的形势需要,人民公社在广东大地出现,推行党的一元化权力结构,由上一级党委钦点干部、指派工作。从1958到1978年这20年间,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经济民生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和发展,那务六村的基层民主发展也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直到1978年末,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那务六村的基层民主建设才得到新生。1987年,中央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那务六村按照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第一次举行民主选举,产生了村民委员会,但与其他地
2、方一样:村民自治制度整体上没有建立起来,只是选了一套人马、挂了一块牌子而已,有自治之名,无自治之实。法律界定村委会与镇政府的组织关系: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村委会协助镇政府开展工作。1989年,广东省党政高层在全省范围内(除了穗深两市)将农村基层村民委员会改为管理区办事处,作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有人认为此举等于将刚萌芽的村民自治制度打回原形,而这一管理体制一直维系到1998年。在农村管理区时期,广东农村虽然姓农,却是小团体治村。村务决策主要是党支部和管理区干部少数几个人的事情,有的地方甚至是由镇政府代为决策,管理区干部奉命行事,执行上意,这种包办代替的情况十分普遍。错误的
3、决策方式把广大村民排除在外,忽视了集体利益,极大地挫伤了村民参与村务决策的积极性,使群众对村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对村官的举动缺乏信任,并为他们贴上以权谋私、处事不公等负面标签,干群关系逐渐疏远和导致紧张。在一些地方,由于农村干部在进行重大事务决策时没有广泛听取或听不进群众的意见,少数人搞一言堂,独断专横,导致决策失误,给村集体造成重大损失。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旨在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随后,基于农村治理需要,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撤销管理区办事处、建立村委会的工作,理顺农村基层管理,实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9年春
4、,那务六村正式废除管理区体制,建立村委会,逐步落实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大胆搞民主实践,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积聚群众智慧和力量推动我村基层各项事业发展。村民自治应运而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放手让农村群众搞自治,推动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1999年是乡村民主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由一人一票民主选举村干部,选出群众满意的领导班子,终结村官任命制。那务六村废管理区改村委会,确立村民自治制度,形成以林积明为首的施政团队,全面实行民主管理、依法治村。一年后,个别乡贤以村民自治和民生建设为主题,在全村范围内
5、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经过走访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村民的民主意识、监督意识有待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村“两委”各项工作活动的参与度和知情度有待提高;村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的准确掌握有待提高;村“两委”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这是当时的真实情况。2001年5月,广东省村务公开条例(试行)颁布,明确提出五点要求:责任追究、财务管理民主化、公章和账本分开管理,对村委会成员实行民主评议、引入科学的现代管理手段。村务公开是推进村级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有效举措,符合合法程序,将村务原原本本地及时公开,全面到位,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村务公开作为群众了解涉农政策的重要窗口之一
6、,及时把相关惠农政策予以公开,能极大地提升老百姓对国家政策的知晓度,成为政策上的“明白人”。新常态下的民主管理附加了很高科学管理成分,是突破瓶颈、解决问题、缓解难题的新机制、新手段,达到了民主管理与科学管理的统一。2002年夏季,那务六村完成第二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自此,农村村民自治制度趋于稳固。随着多轮选举的进行,村民自治成为乡村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村体民命。2008年,建立了村支部领导下的村务运作机制,坚持党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实行党引民治。消除“中梗阻”,打通最后环节,保证从党中央到乡镇基层,关系三农决策落地见效。2017年4月28日,六村举行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在这片1
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114名具备选民资格的村民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村支书、现届村委会主任林生同志以1528票连任村委会主任,副支书、现届村妇女主任钟雪珍同志以1280票连任村委会委员,村支委、现届村委会副主任林积明同志以1062票连任村委会委员,确保政策的延续性。村民自治能更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有利于村庄的长治久安。村民自治不是表面的字眼概念,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例可行,符合中国国情。村民自治不是领导干部的私事,是全体村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由民选产生的村官,权力来自村民,重大施政要充分听取民意,科学进行论证,不能擅自拍板,强令多数顺从少数。2013年,重建羊头湾
8、大桥是六村最热门的话题,时任村支书周国强先后召集村支委会议、村民小组长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以及党员大会,集体展开讨论,表决最佳方案。2014年,新班子接过事业发展的接力棒,首要工作抓民生,积极响应广东省教育创强的政策号召,谋划改善六村小学办学条件,创建教育强村,新班子多次召开村支委扩大会议反复讨论研究,并举行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和党员联席会议,开展民主协商,坦诚交换意见,促使教育创强工作短时间内取得成效,新班子执政百日受到群众广泛好评。回顾这六十年来那务六村政治体制发展历程,村民自治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完善,增强独立自主性,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曾经有位驻村领导感叹:六村因自治而兴,因自治而强,因自治
9、而充满生机活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由顶层设计,走群众路线,要同本地区集约化、市场化和外向型为特征的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进而使村民自治制度更加明显地突出了代表性、责任性和回应性,对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和农村治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957年前:六村属上蟹乡,乡政府驻于六村,直属化县第十区。1958年5月,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当月:撤并乡镇,章道高级社并入上量乡,成立上蟹乡党支部。同年9月,推行人民公社化,上整乡改制上量管理区,设营(管理区)、连(自然村)、排(生产队)编制,以各生产队为基础组建林业队、畜牧队、积肥队等专业性生产队。1961年:六村从上望大队析出,组建六村大队和六村大队党支部,大队部设
10、于六村,归那务公社管辖。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大队干部靠边站,青年造反派短暂控制村政权。1968年:六村大队管委会改称六村大队革委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宣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并要求人民公社各级组织要坚决实行民主管理、干部选举、账目公开。1979年:六村大队革委会复称六村大队管委会。1983年:那务公社改制为那务区,六村撤生产大队设乡,组建乡人民政府(属一级政权),乡以下自然村改为村委会,1987年:那务撤区建镇,六村乡更名为六村村民委员会(简称六村村委会),下辖村委会改称村民小组。1989年:六村村委会改为六村管理区,设办
11、事处,作为镇政府的派出机关,村民小组一律改制为村民委员会(简称“小村委会制”),把民主选举下沉到最基层一级。1999年:全市农村管理区改制工作全面铺开,废管理区建制,重设村民委员会,由村民民主直选村干部,下辖村委会复称村民小组。参考资料:1 .化州市志(1979-2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3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选举法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5 .广东省村务公开条例(试行)6 .广东省村务管理办法(试行)7 .新时期广东农村党组织的创新实践与经验8 .建国60年来广东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及实践创新9 .六村2017年村民委员会选举结果报告单10 .茂名日报和“化州市政府官网”刊登的关于村级换届选举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