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龙泉驿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47081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龙泉驿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成都市龙泉驿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成都市龙泉驿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成都市龙泉驿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成都市龙泉驿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市龙泉驿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龙泉驿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成都市龙泉驿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戈执行情况2008年,是龙泉驿区(国家经开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四大千亿产业园区、汽车(工程机械)主导产业纳入“7+3”产业发展规划的第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人民政府组织和动员全区干部群众,克服雨雪冰冻灾害、“5.12”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面执行区第九次党代会和区十六届人大第二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上行态势。主要指标预计完成如下:地区生产总值

2、实现228.6亿元,增长18.5%,超市上下达目标(以下简称目标)7.5个百分点。全区工业增加值实现122亿元,增长28%,超目标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20亿元,增长29%,超目标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区项目)实现150亿元,增长35.1%,超目标1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0.3亿元,增长22.1%,超目标5.2个百分点。引进到位市外内资57.1亿元,超目标4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5亿美元,超目标0.3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超目标0.97亿美元。新增城镇就业446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L8%以内。全口径财政收入55.3亿元,增长37.

3、9%;地方财政收入39亿元,增长35.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15亿元,增长40.3%o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3380元,增长19.8%,超目标8.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836元,增长15.2%,超目标4.7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5%o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o以内。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增强1、经济发展全面提速。一是经济总量创历史新高。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6亿元,分别是2005年(98.2亿元)、2006年(114.1亿元)、2007年(141.6亿元)的2.33倍、2.0倍、1.61倍,增幅(18.5%)创历史最高水平

4、。汽车(工程机械)主导产业增加值实现35亿元,增长49.6%。规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2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提前3年完成区九次党代会目标,区级可支配财力达到45.2亿元。二是“三驾”马车运行平稳。固定资产投入高位增长(35.1%),绝对值高达15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80亿元,首次超过总投资的一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首次突破20%,达到22.l%o出口创汇虽然有所回落,但仍然增长了33.7%o三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91亿元,同比增长20.5%o民营工业增加值实现42.5亿元,同比增长31.9%o四是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二、三产业税收占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同比增长

5、9%,达到49.1%。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实现24亿元,增长54.5%。规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70%,提高60个百分点。2、项目推进力度加大。一是项目承接势头强劲。全年共引进各类项目120个,协议总投资286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8个,510亿元4个,1-5亿元23个,经开区对大项目的吸引能力明显增强。二是项目管理切实加强。在全省率先发布项目“黄皮书”,建立项目VIP服务制度,推行“110”在线服务,受到省市发改委和经委的充分肯定。全年共包装策划项目380个,有172个被列为重点项目,有100个入选为民办实事项目,有66个被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确定为重大产业化项目。在此基础上,通过

6、比选评估,我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四大千亿产业园区,汽车(工程机械)主导产业纳入全省“7+3”产业规划,作为全省潜在优势产业受到重点关注,为在全省范围内整合土地、能源等资源加快我区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项目促建成效明显。神钢“创百亿”技改、九峰汽配中心、三联家禽市场等22个重大项目全面开工,隆力奇、圣山制衣等10个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环球特种玻璃、成都水产市场等15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其他项目也按进度有序推进。我区项目促建工作受到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国家商务部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3、三次产业协调推进。一是新型工业加速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实现战略突破,经开区已聚集主导产业项目

7、62个,年产整车4万辆,实现增加值35亿元,汽车整车、主机和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初步形成。特别是一汽大众投资7亿欧元、年产35万台轿车的成都基地的正式签约,一汽丰田、吉利轿车成都基地的加快建设,填补了川渝分开后四川无汽车产业集群的空白,奠定了经开区在中外汽车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创“百亿企业”工程实现“零”的突破,四川烟草工业公司销售收入达到IlO亿元,税收达到70亿元(其中区级实得4亿元),位居全市三大百亿工业企业第二名;成都神钢集团创“百亿”步伐加快,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税收2.5亿元。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效果显著,全区新增规上企业20家、达到185家,其中销售收入过千万167户、过亿元41户、过1

8、0亿3户,税收过千万15户、过亿元2户。二是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区财政全年投入14.2亿元用于“三农”发展,同比增长30虬新引进成都农产品交易中心、四川三联家禽等27个农业项目。实现农业增加值25.56亿元、增长5.8%,粮食总产量5.56万吨、增长5%,肉类总产量6.7万吨、增长8.1虬新培育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新建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新成立专合组织30个。三是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与美国佐治亚州成功举办第22届国际桃花节;新引进奥林匹克体育健身公园、中国博城等重大项目;洛带.成都文化产业园、桃花故里分别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671万

9、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7亿元,增长24.9%o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编制完成龙泉物流中心概念性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引进宝湾、盖世理、民生、中融等知名物流项目,启动了物流中心建设;33FL财富大街规划工作稳步推进,银河总部经济港等项目加快建设。传统商贸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亿元,增长22.1%。四是区域合作取得战略突破。落实成都一资阳战略合作要求,与简阳市合资共建成资工业发展区和龙泉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工业起步区首期项目全面动工;与湖北咸宁市合作建成现代农业富民基地1万亩。(二)城乡统筹步伐加快1、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全区17个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

10、成,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万兴乡大兰村灾后重建资金互助社注册运行,“大兰银河统筹城乡灾后重建生态移民富民惠民”试点全面启动。“龙华实践”不断巩固完善,集体经济收入达560万元,被省委党校列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验基地和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林权制度改革、土地调查和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改革工作同步推进。2、“三个集中”力度加大。坚持“增量全部入园、存量分类调迁”原则,新引进的120个工业项目全部落户经开区,成都神钢等园区外优势企业调迁工作也有序推进;2008年工业集中度达到87%,工业用地投资强度突破200万元/亩。制定了山区生态移民、农村受灾群众进城重建家园、农民“双流转”进城安居兴业等优惠政策,

11、全年安置征地拆迁农民2.25万人,新增转移(变)农民进城2.85万人,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力度加大,累计新增规模流转农用地3.45万亩,达到14.08万亩。3、市场配置资源更加有力。创造性地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加强银政企合作,做大做强建发、国投等政府投融资平台,适时组建中小企业担保、融资服务公司。充分发挥财政杠杆撬动作用,落实银行贷款37.6亿元,采用BT、BOT等国际通行方式融资37.7亿元,吸引社会投资103.5亿元;实现国有土地经营收益12亿元,有效缓解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资金困难。4、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切实提升。经开区新区117km骨干道路及配套设施建成投运。“四

12、路”改造加快推进。平安、西河、芦溪河三座污水处理厂和万兴、洪安、茶店、黄土四座乡镇污水处理站建设基本完成,陡沟河污水处理厂全面启动。双碑500KV变电站、面华线改造、35KV驿光线升压等能源项目加快建设。16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0公里供水管网铺设、供水加压站扩建顺利完成。西河、洛带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启动。(三)社会事业协调进步1、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区普通高中高考上本率首次突破千人大关,上线率居全市第二,二圈层第一。“金凤凰”工程深入推进,新增1029名山区学生进城读书。中职学校学生学费、生活费补助全面落实,在全市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读书。经开区实验

13、中学、平安小学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山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完成。2、卫生计生事业深入发展。完成龙泉驿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2008-2010年)编制工作。完成11个乡镇公立卫生院、105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建成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区120指挥中心)。启动区三级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迂建工程。继续实施免费婚前检查、贫困孕产妇生育救助、公立医疗机构“两费免收”制度。坚持城乡医院对口帮扶,开展骨干医生惠民巡诊活动。大力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以上。3、文体广电事业稳步发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点区级支中心和12个街镇乡、45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如期竣工。12个街镇乡综

14、合文化活动中心(站)达标建设全面完成。79%的村(社区)和所有农民集中居住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已经到位。131个流动图书室、2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0条全民健身路径、区镇村三级文化体育阵地网络交付使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大力推进,有线电视光纤进村、宽带到村达96%,全域网络框架基本形成to4、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全区现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企业被分类纳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四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予以扶持。全年共申请专利520件,实施科技项目107项,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80余项,争取科技项目经费首次突破3000万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56

15、到(四)惠民行动深入人心1、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深入。为2.8万人免费开展了就业培训,帮助3569名失业人员、1072名“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率先在全市并轨运行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登记失业与调查失业双轨机制,全区9个300户以上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率达到95.6%o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462人,超市上目标46个百分点。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o2、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为6.95万人办理了养老保险,为10.41万人办理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少儿互助金),为4.1万人办理了工伤保险;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100%。建成安居工程项目9个、78.

16、88万平方米,安置2.25万名被征地农民入住。落实廉租住房补贴120万元。3、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成立区慈善总会,区镇村三级慈善网络日益健全。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平台启动运行,各项救助业务实现网上申报、审批。全年共受理网上业务10909件,办理10651件,办结率达97.6%。开通民政救助“110”热线,第一时间救助困难群众20余人次。开展城乡医疗救助、“阳光圆梦”、“阳光宏志”等活动,全年共募集慈善捐赠资金5666.1万元。4、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实效。龙泉山绿化工程深入推进,新建生态公益林K)OO亩,成片造林63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9虬启动“10万大树进城计划

17、”,新增城市绿地30万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2%。生态区创建规划编制完成,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省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城市垃圾收运覆盖率、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实现全覆盖。5、社会政治保持稳定。深入开展“书记大接访、干部大下访”专项活动,切实化解各种矛盾,全年未发生一起进京非正常上访。依法治区、严打斗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机要保密等工作不断加强。武装、国防、人防、双拥等工作取得实效。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落实,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有效杜绝。(五)抗震救灾深入推进“5.12”地震发生后,全区上下坚持以人为本,在第一时间积极行动起来,累计救治区内外伤员367

18、5人;建立“爱心家园”,采取投亲靠友、村社帮助、集中安置等方式,妥善安置区内外受灾群众LOl万人;千方百计做好地震期间安定人心、稳定社会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全面实现机关复工、学校复课、企业复产、商店复业、城市复序。组织近两千人的援建队伍昼夜奋战三个月,投资Ll亿元,提前7天圆满完成援建彭州任务;发动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折资6320万元,全部用于彭州受灾群众;为邛竦、大邑等重灾区提供财政支持5000万元,受到省市领导、灾区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编制完成全区经济社会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出台农村受灾群众进城安居兴业、重建美好家园实施办法,启动灾毁住房、灾毁学校、灾毁路桥等一系列恢复重建项目,落实推进灾后

19、三次产业恢复发展综合措施,灾后科学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效。(六)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根据城乡统筹、产业发展和区域合作需要,改革经开区行政管理体制,组建了汽车产业投资促进局、现代工业投资促进局、项目建设服务局、发展服务局和统筹发展局(区域合作局);成立了成资工业集中发展区管委会,健全完善了龙泉驿区、经开区、成资工业区“三区统筹”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新建了区城乡统筹委员会、区物流管理委员会、成都经开区经济发展研究院,并在区计划与经济局基础上重新组建了区发展改革和经济局。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行政效能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组织纪律保障。总结2008年,我们虽然压力很大

20、,但取得的成绩更大。我们为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厚爱所感动,为全区干部群众面对困难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所振奋,为逐步认识和把握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蕴涵的规律而喜悦,这更增添了我们做好2009年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二、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2009年是我区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全力增加投资、积极扩大内需的攻坚之年,也是调整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突破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一)指导思想区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全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

21、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会议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集中精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要求,全面落实省委“两个加快”、市委总体战略和市委工作会部署,团结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迎难而上,超常工作,以科学发展为根本方向,以扩大内需为根本途径,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在创造性破解“五大难题”的实践中,充分发挥经开区龙头作用,奋力实现经济增长、招商促建、三个集中、农村改革、富民惠民、和谐稳定的新突破,不断开创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新局面。落实上述指导思想,需要把握好以下六点:一是把城乡统筹作为全区工作的主线,贯穿到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22、展计划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脑子里始终有城乡统筹这根弦,脚下始终走城乡统筹这条路,坚持以城乡统筹的理念和方法去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谐社会。二是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准确判断形势,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及时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三是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着力点。重点是通过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发展现代服务业、改善消费环境等,促进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消费。四是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调整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五是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六是把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预期目标按照

23、上述要求,兼顾需要和可能,并与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相衔接,区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了2009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1、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区委九届七次全会把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确定为14%,绝对值确定为27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9%,第三产业增长10%。在目前的宏观大背景下,14%的必成目标分别比省、市计划目标高5个和4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我区落实市委、市政府“多拉快跑”的要求,有利于稳定和提高社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对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必须看到,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十分艰巨,特别需要强有

24、力的政策措施、敢于直面困难的奋斗精神做支撑。2、确保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展。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含跨区项目)增长33.3%,达到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5%,达到36.5亿元;出口创汇也要在2008年基础上实现平稳发展。3、确保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102亿元,同比增长12%o民营工业增加值实现51亿元,同比增长20%o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o4、确保富民惠民工程进一步推进。新增城镇就业3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4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54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

25、内。5、确保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61.6亿元,增长16.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2.56亿元,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95亿元,增长16%。6、确保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力争引进到位市外内资达到65亿元,增长13.9%;合同利用外资达到2.8亿元,增长12%o与资阳、湖北咸宁等地的区域经济合作迈出新的步伐。全会在提出发展目标时,力求使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相均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而且这些目标是预期性和导向性的,按照国家、省、市规定,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进行优化完善。三、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一)立足扩大

26、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1、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1)放宽投资领域。在继续坚持编制项目黄皮书的基础上,从2009年起,定期发布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投资目录,编制年度投资指南,适时公布重点投资领域。凡是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原则上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2)突出投资重点。2009年资金主要投向为7个大类、344个项目,规模不低于200亿元。一是106个工业项目要确保投资100亿元。重点推动一汽专汽迁扩建、五粮液环球特玻等25个项目投产达产,推动一汽丰田、吉利轿车、成都神钢等31个项目加快建设,推动兵装工业园等50个项目开工建设。二是29个农业项目要确保投资7亿元。重点推动自程气调保鲜库等4个项

27、目投产达产,推动成都市农产品交易中心、四川三联畜禽等11个项目加快建设,推动彩色薯加工、标准化葡萄生产基地等14个项目开工建设。三是23个服务业项目要确保投资22亿元。重点推动雪峰物流(二期)、博美家装市场2个项目竣工投运,推动九峰汽贸城、银河总部经济港等6个项目加快建设,推动川报五星级酒店、聚商五星级酒店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四是33个基础设施项目要确保投资15亿元。重点推动成洛路拓宽改造、四座污水处理厂等14个项目竣工投运,推动南北干道等6个项目加快建设,推动地铁2号线龙泉段、绕城高速成龙立交、成昆铁路货运外绕线、成简快速通道等13个项目加快开工。五是60个功能性项目要确保投资14亿元。重

28、点推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5个项目如期竣工,推动龙泉物流中心、双碑500KV变电站、西河IK)KV变电站、CNG加气站等36个项目加快建设,推动天然气配气站等19个项目加快开工。六是64个社会事业项目要确保投资38亿元。重点推动区敬老养老中心(二期)、政务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等13个项目竣工投用,推动第一人民医院迁扩建、城乡安居工程等9个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新大面中学、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等42个项目开工建设。七是29个生态项目要确保投资4亿元。重点推动长安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生态园、龙泉山生态修复等16个项目加快建设,推动东风渠景观带等13个项目开工建设。(3)鼓励社会投资。加强银政合作,做大做强建发

29、、国投、工投、农投等现有国有公司,组建城投、文旅等新投融资平台,增强国有公司投融资能力。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国有土地储备、政府特许经营权等资源资产,创新信贷产品,争取金融机构对项目投资的支持。深化实施BT、BoT运作机制,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乡重大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困难,保障正常运行,促进做大做强。(4)优化投资环境。不断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深化落实“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制度,严格执行牵头部门负责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全面落实“五定”责任制,优化完善督查机制,倒排工作进度,加强定期督查

30、,开展随机抽查,推进项目均衡实施。不断完善促建协调机制,强化部门、街镇乡配合联动,及时解决投资促进中的各种问题,确保投资及时到位。(5)加强投资监管。加强投资管理,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执行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和国家技术规范,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等制度,全面提高工程综合质量。加强对资金使用和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监督监察,及时开展政府投资项目专项监督审计和项目资金、物资绩效审计,从严查处违纪违法行为。2、着力扩大消费尤其是城乡居民消费(1)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抓紧建立企业规模性裁员预警监测机制,加强失业调控和动态监管,深入实施就业援助

31、。扎实做好征地农民进社保、财政转移补贴新农合、补贴山区学生进城读书、城镇医院免收挂号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财政转移惠民工作。逐步提高城镇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依法提高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完善收入正常增长机制。(2)大力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重点要在促进农村消费、稳定住房消费、发展汽车消费、提升教育消费、深化服务消费上多想办法。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优先发展保障性房地产,积极发展改善型房地产,大力发展功能型房地产,推动房地产消费进入新的良性运行轨道。引导和促进汽车合理消费。积极开发与节假日调整相适应的短途旅游和

32、城市周边旅游产品,切实办好国际桃花节等活动,努力提高洛带古镇、桃花故里、石经寺、金龙寺等景区接待能力,推动旅游消费再上新台阶。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多样化文化体育产品。加快发展老年服务产业。(3)积极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学习借鉴周边区(市)县和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出台鼓励消费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要抓紧研究刺激房地产消费、“龙泉造”汽车消费的具体政策,抓紧研究鼓励地方产品配套的相关政策,抓紧研究完善提升商业服务网点的具体措施。切实抓好涉农、交通、教育、医药、房地产等价格收费的监督检查,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4)努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

3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提高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支持居民扩大消费的比重,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减少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加即期消费。全年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5%以上。3、切实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统筹街镇乡和相关部门力量,建立应对危机的经济运行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特别是企业主营业务、劳动用工、融资信贷和政府财税入库、能源保障的走势和特点。帮助企业做好水、电、油、运的协调服务工作,让企业在“经济寒冬”切实感受到“春天温暖”o统筹安排天然气资源供给,确保城市居民生活、公交、出租车及公用事业用气,确保“四创”企业用气。搞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综合协调,合

34、理配置交通资源,提高交通运输业综合运营效率。搞好农副产品组织,确保粮油供应。进一步完善经济应急管理工作。(二)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提档升级1、坚定不移地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全力争取将经开区汽车产业园区列入全省2009年“1525”园区发展规划,在更高层面上解决园区项目、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深入实施经开区汽车(工程机械)产业发展规划,全力推动一汽捷达、一汽专用、东风银河、神钢集团等项目加快发展;推动一汽大众二期、一汽丰田、吉利轿车、普什重机等项目加快建设;推动经开区汽配园、兵装汽配园、银河汽配园等项目加快启动。力争全年实现整车产量4.5万台,汽车(工程机械)产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2、下大

35、力气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积极推荐我区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目录,全年力争成功申报3家,总共达到10家。加快建立与企业销售收入和税收挂钩的土地、能源保障、金融支持、财政扶持等激励政策体系,促进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用好成都国家质检院平台,加强名优品牌培育,争创一批国家、省、市级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强企业重组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拓宽市场圈,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全年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企业3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产业联盟,实现大企业零距离配套、低成

36、本扩张,促进中小企业集群集约发展。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抓紧编制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积极引进企业区域总部、营销结算中心入驻我区。加快实施33FL财富大街计划,全力推动银河总部经济港、东部新城CBD,中联森科技总部广场建设。有效推动龙泉物流中心、宝湾物流等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成都水产市场、博美银河商城等项目开业运营,推动九峰汽配商城、吉利汽车超市、西部服装纺织城等项目加快开工,推动汽车、农贸、文博等专业博览城加快启动。4、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完成4.5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11座提灌站更新改造,新建标准化渠道100公里。着力抓好水果、蔬菜、小家禽等优势农产品的生产销售,

37、稳定农业发展基础。全面落实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加快实施水蜜桃良种培育基地、彩色薯产业化基地等项目,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推进三联家禽、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家级农产品信息中心、集散中心。扶持白家食品、蜀山菌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支持黑金果业、十陵禽蛋等营销企业拓展国内国外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5、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合作。稳健拓展对外开放合作新空间,切实增强经开区综合承载能力,扎实抓好成资工业发展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总结推广龙泉一湖北咸宁现代农业开发模式,积极推进“两湖一山”旅游合作开发。继续加大产业承接力度,以更加优良的环境、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加优惠的政策,增强吸

38、引投资的比较优势;着力引进战略投资、新兴产业和先进技术,全年力争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50个,实现到位市外内资65亿元,增长13.9%。千方百计促进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调控措施,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强出口企业资质管理,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加大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的吸引力度,积极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三)深化城乡统筹加快“三个集中”1、努力提高“三个集中”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提高“产业向园区集中”水平。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引进工业项目向经开区和成资工业发展区集中,积极推进经开区外企业调迁步伐,切实提高工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汽车博览新城、经开区物流中

39、心、总部园区、轻纺博览城、农产品交易中心、文化产业示范园等优势产业园区建设,努力推动特色产业实现聚集发展。二是“提高农民向城镇集中“水平。加快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公共服务配套,不断提高农民集中居住的质量,努力实现“即拆即安”目标。同步抓好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实现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三是提高“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水平。制定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激励政策,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体系,积极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在农村形成土地股份化、农业产业化、生产企业化、居住城镇化、收入多元化的新格局。2、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一

40、是扎实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确保6月底前全部完成农业行政村的确权改革,在12月底前完成农村产权颁证工作。抓紧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村产权的价值评估,加快完善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街镇乡农村产权交易信息站,逐步建立各种农村产权依法流转的体制机制。完善耕地保护机制,落实耕地保护基金。二是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改革。开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试点工作,吸引金融资金、民间资金参与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健全“资本充足、功能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成立区农村产权担保公司,开展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房屋使用权担保融资试点,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

41、制。全面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建立生猪、家禽等风险基金,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三是不断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继续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开展“省级村民自治模范区”创建工作,努力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改革,逐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3、全力推动统筹城乡综合试点示范。用好用活国家城乡综合改革试点镇牌子,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加快西河镇基础设施、市政功能、安居社区建设,加快推动国际汽车博览新城建设,增强优先发展重点镇聚集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西河镇打造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典型。进一步总结完善、提升放大“龙华实践”成功经验,按照“农民主体、股份合作

42、、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思路,加快推进大兰银河实践、跃进实践、土门实践、万家实践等综合试点示范,走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4、全面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一是分类推进环境整治。按照主城区、重点镇、一般镇、特色镇、重点村(社区)、特色村(社区)、一般村的整治标准,分类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以项目为抓手,建立健全城乡管理的长效机制。二是强化大气与水环境整治。巩固和深化省级环保模范区创建成果。加强大气整治和扬尘治理,加快驿马河三期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完成城乡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实施城乡截污分流工程。三是认真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认真落实减排措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万元GDP能

43、耗下降4.5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采用节能型新材料、新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和集约化发展;加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力度,形成资源循环产业链。(四)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1、全力促进充分就业。狠抓全民创业促进行动,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就(创)业培训中心、就业援助中心建设,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就业服务网络。重点抓好被征地农民、自愿进城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050”人员的就业促进工作,确保城镇新增就业3000人以上,失地无业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5000人以上,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1000人以上,扶持新增创业1000户以上。2、全力促进充分安居。

44、按照上级灾后重建城乡住房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政府统规统建、市场采购为主,充分调动群众、企业、社会统规自建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方式,落实补贴政策,加快推进新征地、“双流转”农民安居工程建设。推动城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解决城乡受灾群众和住房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确保全年安居工程开工面积200万m2,建成入住IlO万m2以上。3、全力促进充分保障。扎实搞好城乡社会保险的统筹衔接,巩固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的覆盖面。认真执行被征地农民社保政策,扩大参保率,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农民的持续参保能力。建立完善以农村五保户、城乡特困户等为主要救助对象,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

45、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户集中供养标准,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4、大力发展文教卫体和广电事业。继续推进“金凤凰”工程,加快山区小学高段学生下山进城、低段学生进镇就读进程;以“三名”工程、高中标准化、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为重点,加快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公共教育体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突出抓好“金蓝领”工程,为经开区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大力实施“卫生下乡”战略,扎实推进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区乡两级人才双向柔性流动机制;完善落实妇幼阳光工程、流动医院等政策,深入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等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一园两径三中心四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镇(村)综合文化站(室)达标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扎实开展文化下乡、市民艺术节等群体性文化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