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54160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我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和中共XX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精神,进一步集聚土地、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擦亮XX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特制定XX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XX“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念好“优、绿、特、强、新、实

2、”六字经,通过5年持续推进,构建我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体系,推动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加工水平高、产业链条完善、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品牌影响力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素高度聚集、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和核心载体。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协调服务。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的作用,整合各类涉农财政资金,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园区,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强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市场主导,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和产业化联合体带动作用,发展多种适度规模经营,

3、形成多方共同参与农业园区建设的良好格局。绿色生态,持续发展。推广绿色生态模式,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建立绿色、生态、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通过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综合利用,实现农业园区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切实保护农田防护林。分类指导,因园施策。推动农业园区建设与美丽乡村统筹规划、多规合一。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各类农业园区的发展方向,找准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着力点,推动形成多种有效建设模式。完善机制,带农发展。构建农业园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农户与园区各类经营主体的利益共享制度,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

4、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二、建设内容及标准(一)基地建设1 .主导产业。园区重点聚焦XX粮油、XX猪、XX茶、XX竹、XX椒、XX薯、XX药、XX桑、XX菜、XX果、XX鱼等我省“XX字号”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选择培育壮大1-2个主导产业。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产业之间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方式相互联系。省级园区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面积占比70%以上,产值占比90%以上,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产值占比70%以上,稻渔综合种养产值占比90%以上。2 .发展规模。省级园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种植业基地连片核心区规模应在3000

5、亩以上,与种植业基地匹配的规模化养殖场年出栏9000头以上;养殖业年出栏50000头猪当量;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核心区不低于3000亩。民族地区和山区的核心区不低于500亩,匹配的规模化养殖场年出栏1000头以上;养殖业年出栏10000头猪当量;稻渔综合种养核心区面积500亩。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积极发展中高端、个性化农产品。市(州)、县(市、区)要分类制定园区规模标准,按照标准加快推进规模化发展。3 .绿色发展。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化肥农药利用率不低于40%,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建立有生产档

6、案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园区经营主体和农产品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高于全省同期水平。(二)设施装备1 .基础设施。园区水、电、路、讯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公共设施配套,生产生活设施互联互通。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小流域治理、养殖小区改造等工程,实现路网、电网、光纤和移动网络全覆盖,满足农机作业要求,治污排污设施、排灌体系配套完善,高标准农田达到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建有提供市场信息、产权流转等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2 .生产装备。按照产业特色和技术要求,推广应用农作物耕、种

7、、收先进机械和钢架大棚、喷滴灌、温湿调控、绿色防控、增氧设备、饲养与环境控制等先进适用设施装备,提升园区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水平。以粮油为主的园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园区设施化率达到50%以上。蓄禽养殖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需要。农业综合信息化水平达到65%以上。3 .冷链物流。以实现鲜活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为目标,建有园区冷冻仓储设施、运输通道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冷链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省级园区水果、茶叶、蔬菜等农产品预冷率达到80%,冷链运输率达到50%以上,肉类冷藏率、冷链运输率均达到100%,建有与园区规模配套、装备先进的冷链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

8、。(三)产品加工1 .产地初加工。围绕粮油、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及畜产品、水产品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就地就近建有气调库、通风库、冷藏库、冷冻库,烘干线、烘干窑、烘干房等挑选整理、清洗烘干、冷藏保鲜、包装贴牌等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省级园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80%以o2 .精深加工。围绕白酒、精制茶、肉制品、竹制品、中成药、XX菜复合调味品、丝绸、特色粮油等精深加工产品,培育和引进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推广运用精深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也可与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共建农产品加工园区。省级园区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4:1。3 .综合利用。园区内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模式机

9、制先进,因地制宜推广秸秆、籽壳等资源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和原料化应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田残膜回收利用有序开展。省级园区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四)农业新业态1 .休闲农业。充分挖掘乡土人文、田园乡村、青山绿水、森林林盘等资源,因地制宜推动园区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科技、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有农业主题公园、美丽休闲乡村。农耕文化展示区、农事体验区、科普教育区等功能分区布局合理,休闲旅游设施完善。2 .农村电商。园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推进,园区益农信息社实现全覆盖,商贸、供销、银行、邮政与电商基本实现互联互通。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服务,经营主体建

10、有农产品网上营销平台,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营销,电商销售额占比达到30%以上。3 .农业服务。园区搭建有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平台,培育有覆盖种养、加工、销售、烘干、仓储、科技、金融等多个环节的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有农作物生产、耕播收、病虫防治等全程机械化服务和农资供应、病虫害监测预警、劳务服务等专业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到50%以上,开展有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等新机制。(五)品牌培育1 .品牌创建。实施品牌建设“五大”工程,统筹运用区域公用品牌,创立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塑造园区品牌,积极打造中国驰名商标、优质品牌农产品。园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覆盖,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

11、品、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省级园区品牌农产品产量占比达到75%以上。2 .品牌营销。园区主导产业品牌文化内涵丰富,打造有农产品品牌宣传、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和品牌农产品(食品)宣传网络,积极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推动园区农产品(食品)进展会、进商圈、进超市、进市场、进餐企。省级园区每年参加市级以上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1次以上。3 .品牌监管。园区品牌农产品标准体系健全,主要农产品纳入品牌评价体系、品牌认证登记保护、产品防伪标识使用和证后动态监管,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运行良好。无侵犯专利权、商标恶意抢注等侵权行为。(六)科技支撑1 .良种推广。积极引进、筛选、推广名特新优品

12、种,建有运转高效的种子、种苗、种畜、种禽、种鱼等良种繁育体系。省级园区种植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蓄禽、水产良种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2 .技术创新。园区至少与1家市级以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产业链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发功能性食品、方便食品、生物食品等产品。省级园区构建有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每年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1项以上。3 .科技推广。园区设立有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专家大院、星创天地等科技推广转化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农业技术传播和信息交流平台,技能培训制度化。省级园区主导产业先进实用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率达到98%以上,农

13、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从业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七)创新产业组织方式1 .主体培育。省级园区引进或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型龙头企业,规范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社区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培育省级示范社或示范场。2 .职业农民。园区落实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培训I、退养等制度,率先实现农民职业化发展。组织参加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从农村留守人群中挖掘、选择和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把返乡下乡人员培育为新型职业农民。省级园区有新型职业农民的村民小组占比达到80%

14、以上。3 .探索建立农户+园区利益联结机制。园区建立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财政投入股权化、农村集体资产折股投入等创新性制度,在完善公司(园区)+农户,特别是扶持带小农户发展模式的同时,积极推进构建农户+园区、农户+公司等利益联结机制和合作机制健全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探索让农户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的新模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当地平均水平20%以上。三、组织实施与认定激励(一)组织实施。XX省现代农业园区考核认定工作在省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领导下,由省农业厅组织实施。第一年度的考评工作从2023年12月初开始,到次年1月底结束,以后年度按此安排。市(州)、县(市、区)组织开展本级园区认定评级

15、工作,上一级园区必须从下一级园区中产生。(二)申报程序。每年12月,县级人民政府将县级园区择优向市(州)人民政府申报。市(州)人民政府在市(州)级园区中择优向省农业厅推荐。省农业厅委托第三方评估,形成评估报告。省农业厅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和专家实地考评,形成考评报告。省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第三方评估结果、省级部门考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提出“XX省现代农业园区”星级建议名单,报省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审议,经公示无异议,由省人民政府命名授牌。(三)申报材料。县(市、区)人民政府向市(州)人民政府提交XX省现代农业园区申报书,对标编写自评报告,提供县域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推进方案、配套政策文件、县

16、级园区认定文件、园区规划、成立园区管理机构的文件,以及自评报告相关佐证材料。市(州)人民政府向省农业厅提交评审意见、市级园区认定文件、推荐文件和县(市、区)人民政府申报的相关材料。(四)等级划分与评定数量。省级园区依据XX省现代农业园区认定考核评分表打分评级,分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3个档次。实施期限为5年,每年评定数量为35个,其中,三星级15个,四星级10个,五星级10个。每年对省级园区进行考核,按照考核分值确定保级、晋级、降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星级评定管理办法另行制定)。(五)财政补助。对认定的“XX省现代农业园区”,每年省财政给予补助资金5亿元,其中,五星级补助2000万元、四星级补

17、助1500万元、三星级补助10。0万元。(六)升级补差。次年对上年认定为三星级、四星级的省级园区在考核评定中,由三星级晋升为四星级的补差500万元,从四星级晋升为五星级的补差500万元,从三星级晋升为五星级的补差1000万元。降到三星级以下的,取消命名并摘牌。四、支持政策(一)强化多元投入。建立完善建设投入保障机制,整合用好涉农财政资金投向园区建设。把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招商政策充分结合,创新农业投入融资机制,引导基金积极参与设立农业投资基金,实施以奖代补和财政贴息等不同扶持方式,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园区建设,建立园区分险机制。(二)强化用地保障。落实用地保障政策,鼓励将耕地占补平衡、土

18、地增减挂钩项目与园区建设结合,鼓励指标流转部分收益用于园区建设。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建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优先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各地按不低于省上下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量的8%予以单列,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对从事冷链物流、烘干仓储、农产品加工、森林康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助设施建设用地可再增加3%o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落实园区农业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政策,简化审批程序等,优化建设用地环境。(三)强化改革推动。支持各地深化改

19、革,打破区域界限,统筹各级园区规划,推动种植业和畜牧业、稻田综合养殖、林下综合种养等融合发展,实现园园相连,连线成带,产业连片集中发展。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出租、托管、入股等多种形式放活土地经营权,支持各地运用整体股份合作、连片综合整治等方式,发展“大园区+小农场”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和其他各类资源“三权分置”,落实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权、保障农户资格权、盘活资产资源使用权,鼓励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吸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到园区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四)强化人才支撑。通过培育龙头企业负责人领军队伍、放活体制内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培

20、养激励新型职业农民等,加大引导人才队伍进入园区创业、聚集园区发展。重点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家、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进入园区创新创业,领办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院校与园区建立合作平台、向园区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探索推行行政部门、金融机构挂点联系园区制度,选派一批干部驻点园区帮助开展工作。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县(市、区)职教中心办好涉农专业。鼓励各地制定出台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人才支撑政策文件。五、工作要求(一)统筹规划布局。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编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布局各

21、级各类园区建设。园区规划与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等规划统筹衔接。园区规划要围绕主导产业,合理确定现代种养、加工物流、休闲观光、科技研发、创新孵化、综合服务等功能板块,突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二)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园区建设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农业、财政等省级部门要结合职能职责,分别制定出台支持政策。各市(州)、县(市、区)要将园区建设任务层层落实,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要制定出台本地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建设标准、政策措施、推进进度等。(三)严格督查考核。各级各部门要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纳入目标绩效考核管理内容,制定督查考核措施办法,定期不定期开展工作督查,推动园区建设工作上台阶、出实效。建立园区建设月报或季报制度,适时通报工作进度、交流工作经验、促进工作提升。省级园区实行年度考核,动态管理。对园区建设推动不力、进度缓慢、水平不高等情况,要通报批评,责令整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