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分析.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604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氢能产业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氢能产业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氢能产业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氢能产业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氢能产业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氢能产业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氢能产业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分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氢能产业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分析一、品牌更新与品牌扩展(一)品牌更新品牌更新是依据对品牌重新定位、重新设计品牌,塑造品牌新形 象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品牌补充能量。品牌经过更新(品牌重新定位、 重新设计等),可以赋予它以更富有针对性的消费意愿与消费意境。 因此,品牌更新是品牌运营的阶段性调整。品牌没有市场生命周期,但这决不意味着经品牌设计而生成的品 牌就一定能持续永久。受竞争者品牌逼近(竞争者品牌与本企业品牌 定位接近,侵占了本企业品牌的市场份额)和部分消费者偏好的变化 (消费者改变对本企业品牌的信任,转购竞争者品牌的商品,使本企 业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下降)等原因的影响,即使某一品牌在市场上的 最初定

2、位很好,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也需要重新定 位。当然,若品牌最初的定位不理想,就更应该及时进行品牌更新。一个品牌能否久远,不仅仅取决于最初的品牌定位和品牌设计, 而且还决定于品牌的阶段性调整。适时、适当做法的品牌阶段性调整 是非常必要的。“Marlboro”正是成功的品牌更新,使其由最初的女 性化十足的香烟转变成有“拼搏、挑战、超越自我”的“真男人”形 象的香烟,最后成为世界第一烟草大牌。品牌更新也可对品牌名称和品牌标识进行更新。联想将“Legend” 改成了 “Lenovo”。(二)品牌扩展统一品牌、个别品牌、分类品牌,不管企业选择了哪一种,经过 科学而有效的运营实践都有可能获得

3、较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那 么,一个品牌获得了较好的市场信誉、赢得了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以后, 该品牌是否可用在其他产品上而使该品牌得以拓展或扩展呢?这也是 品牌运营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品牌扩展,也称品牌扩张或品牌延伸,主要是指企业将某一知名 品牌或某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成功品牌扩用到与成名产品或原产品完 全不同的产品上,以凭借现有成功品牌推出新产品的过程。例如,中 国海尔集团成功地推出了海尔冰箱之后,又利用这个品牌及其图样特 征,成功地推出了洗衣机、电视机、空调等新产品。1、品牌扩展与品牌增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牌扩展受到西方企业的特别厚爱。许 多企业都把品牌扩展看作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许

4、多跨国公司都采 用品牌扩展来拓展市场,如“三菱” “惠普”等。在我国,“海 尔” “美的”等一些知名品牌也先后运用品牌扩展策略获得了理想的 营销业绩。之所以品牌扩展受到品牌运营企业高度重视,并广泛应用,是因 为品牌扩展可使品牌在利用中获得增值。实践证明,品牌扩展有利于 降低新产品的市场导入费用,可以使新产品借助成功品牌的市场信誉 在节省促销费用的情况下顺利地进占市场。原品牌的良好声誉和影响, 可以对扩展产品产生波及效应,从而有助于消费者对扩展产品产生好 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某些事物的偏好、好恶具有传递性,即所 谓爱屋及乌。对品牌而言,消费者通过对品牌标定下的产品的认可到 对品牌产生好感,甚

5、至是忠诚,由此使品牌成为有拉动消费者需求能 力的品牌,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这是品牌能成为扩展品牌的 重要条件。当某一受消费者欢迎和依赖的、具有较高忠诚度的品牌“放大”或“复制”“克隆”到新产品上,就会使消费者在短期内消 除对新产品的排斥、生疏和疑虑心理,进而以较短的时间接受新产品。2、品牌扩展的形式不言而喻,品牌扩展的目的是借势原有品牌实现品牌利益最大化 (增值)。如此,品牌扩展有三个维度,一是借助新品类的品牌扩展, 二是依赖新市场的品牌扩展,三是通过产品线延伸(副品牌)的品牌 扩展。在华为消费者业务的产品方面,华为消费者业务将坚持精品战略, 以差异化创新,勇敢打破看似不可能的各项技术极

6、限,让世界各地更 多的人享受到技术进步的喜悦,与全球消费者一起以行践言,实现梦 想。其实,产品线延伸,既有可能面对不同的市场(人群、区域等), 也可能属于同一类但不同质地不同功能,类似于扩大新品类。至于华为手机从中国扩展到美国则属于第二种品牌扩展形式。同 理,三星将手机扩展到中国、美国,苹果手机进入中国、日本都属于 依赖新市场的品牌扩展。需说明的是,品牌扩展,无论哪种形式,可以由企业自身努力完 成,也可以通过品牌授权、特许经营等形式来实现。(三)品牌授权与特许经营1、品牌授权品牌授权是一种契约性书面许可,允许一个品牌用于特定的时间 和区域内的特定产品。也就是说,品牌授权(或称品牌许可),是指

7、品牌的拥有者(授权方)在一些商定的条款(如使用品牌的商品类另1)、 商品销售的地理区域和使用的时间段)的基础上,通过有关协议,允 许被授权方使用授权方的品牌生产、销售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 并向被授权方收取商定数额权利金的营销方式。当然,授权方要给予 人员培训、组织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协助。品牌授权的方式有很多,一般有商品授权、促销授权、主题授权 等。被授权商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授权商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获 取品牌授权。授权方可以直接与零售商、授权代理商、被授权方或者 销售促销机构进行交易。品牌授权有利于扩展营销企业的产品组合,提升品牌影响力。显 然,通过品牌授权能够给授权方带来新的

8、收入来源,这是品牌授权的 最大益处;其二,品牌授权可以借助被授权方的积极努力,扩大原有 产品的市场边界;其三,品牌授权可以扩展到新的业务领域,提升品 牌影响力。与此相对应,被授权方也在品牌授权过程中受益:(1)借 势授权方品牌(包括声誉、技术体系、渠道关系等)有助于提升商品 销售额和利润率,增强市场竞争力;(2)获得零售商(销售渠道)的 认可与接纳,使产品快速进入市场;(3)最有效地学习知名品牌的经 营模式(包括技术、管理等)来带动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2、特许经营(1)特许经营以品牌为核心。特许经营以运营同一品牌为核心, 受许人(加盟者)可以在约定的期限内享有使用特许人的品牌及维系 品牌的各种

9、专有技术、管理方法或体系等。特许经营作为知识产权的 总体转让,实质上说就是一种以契约方式构筑的特许人与受许人共同 借助同一品牌在同一管理制度体系约束下,实现市场拓展进而实现双 赢或多赢的营销方式。品牌是特许经营存在的基础。不可否认,特许经营是以特许人与 受许人双赢为必要条件的一种合作方式,而双赢的基础是品牌。试想, 如果没有强势品牌,就不可能实现双赢,因为理智的受许人不会也不 可能把自己的未来发展寄托在不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上。只有存在 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品牌,品牌所有者和使用者才可能借助该品牌实 现双赢或多赢,也才存在特许人和受许人或加盟者。品牌的增值是特许人与受许人的共同目标。具有市场影响

10、力的品 牌是特许经营成立的客观基础,特许双方的利益也系在了品牌在市场 的表现上。若特许双方共用的品牌具有较强的市场拉动能力,那么特 许双方从中获得的收益就多;相反双方的收益则少。可见,品牌的价 值提升是特许经营双方共同的期望,也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目标。(2)特许经营是品牌扩展的重要方式。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的“麦 当劳”和“肯德基”,以其优质的服务、整洁明快的用餐环境、可口 的快餐口味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他们的成功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都成功地应用了特许经营方式。可以说,没有 特许经营,麦当劳和肯德基快餐店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在全世界繁衍, 也难以成为全球品牌。对特许方来说,特许经

11、营可谓是一种低风险、 低成本的市场拓展模式。一方面,特许人可借助他人的财务资源实现品牌扩展和市场拓展。在特许经营方式下,新开设的每一家特许经营分店加盟店都不需要特 许人投资而是由受许人(加盟者)出资,受许人对该加盟店拥有所有 权。这就使得特许人能以更快的速度扩展业务、拓展市场而不受资金 限制。另一方面,特许经营可使特许人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运营成本。不 言而喻,企业扩大经营业务、拓展市场需要大量人力,而特许经营方 式的人员管理、日常经营管理均由受许人承担,如加盟店的员工招聘、 培训、激励和管理等都由受许人完成。这就使特许人节约了经营管理 成本,而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声誉提升等方面。二、

12、市场营销与企业职能迄今为止,市场营销的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在企业。在下一节我们 将会看到,市场营销学的形成和发展,与企业经营在不同时期所面临 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它能不断提供合适的产 品和服务,有效地满足他人(顾客)需要。因此,管理大师彼得,德 鲁克指出:“顾客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基础,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 任何组织若没有营销或营销只是其业务的一部分,则不能称之为企业。” “市场营销和创新,这是企业的两个功能。”其中,“营销是企业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职能”。这是因为:(1)企业作为交换体系中的一个成员,必须以对方(顾客)的存 在为前提。没有顾客,

13、就没有企业。(2)顾客决定企业的本质。只有顾客愿意花钱购买产品和服务, 才能使企业资源变成财富。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并不重要,顾客对他们 所购物品的感受与价值判断才是最重要的。顾客的这些感觉、判断及 购买行为,决定着企业命运。(3)企业最显著、最独特的功能是市场营销。企业的其他职能, 如生产、财务、人事职能,只有在实现市场营销职能的情况下,才是 有意义的。因此,市场营销不仅以其“创造产品或服务的市场”标准 将企业与其他组织区分开来,而且不断促使企业将营销观念贯彻于每 一个部门。在现实中,许多企业尽管对市场营销及其方法颇为重视,但并未 真正把它作为企业核心职能进行全面贯彻。如一些经理认为营销就是“有

14、组织地执行销售职能”。他们着眼于用“我们的产品,寻求 “我们的市场“,而不是立足于顾客需求、欲望和价值的满足。但是, 市场营销并不等于销售。市场营销的核心是清楚地了解顾客,并使企 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适合顾客需要。不做好这一工作,即使拼命推销,顾客也不可能积极购买。因此,企业尽管也需要做销售工作,但市场营销的目标却是要减少推销工作,甚至使得销售行为变得多余。三、全面构建和贯彻面向市场(顾客)的企业职能,关系到企业能 否生存和健康成长。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化功成不 必在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把氢能产业作为六安 的战略性

15、新兴产业和绿色振兴先导性产业进行培育、支持和推动;坚 定不移地从支持一个企业转向培育一个产业,把核心龙头企业做优做 强,进而推动整个产业链发展;巩固和提升六安在全国燃料电池产业 发展中的地位,力争将六安建设成为国家氢能和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 术自主创新示范区。(二)基本原则1、自主创新,企业主导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开展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 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将关键材料装备国产化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目 标,推动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维护企业在氢能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企业为核心推动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间开展关键技术装备协同攻关。2、突出重点,多元应用

16、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燃料电池产业,着力提升燃料电池核心 技术研发和关键产品生产制造能力,推动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以燃 料电池电堆、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为重心,推动产业集聚发 展,兼顾氢气制储运加等产业上下游布局,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 的产业生态。坚持多样应用场景,重视在氢储能、备用电源、燃料电 池发电、工业领域化石能源替代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化路径,围 绕氢能多元化应用开展产业布局。3、区域协作,优势互补发挥我市在省内燃料电池领域技术研发和系统制造的领先优势, 与周边城市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积极 融入长三角氢走廊建设,与长江沿线城市加强合作,推动在技术创新

17、 和产业协同体系方面深入合作,形成各扬所长、错位发展、有序竞争 的良好发展局面,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三)发展定位发挥我市在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先发优势,致 力于打造全国知名的燃料电池自主创新高地、高端制造基地和多元应 用试验区,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和高效的创新生态。1、自主创新高地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能力,依托核心企业研发能力,推动技 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区域乃至全国燃料电池产业创新高地。建 立氢能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助推高校、科研院所与致力于科研成果产 业化的创新创业企业之间的链接和合作;建立协同研发和设备共用平 台,实现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大型

18、仪器设 备共用;建立专业人才集聚平台,利用好院士工作站、成建制研发团 队以及研发机构创新共同体等,引进培养优秀研发人才、技术转化管 理运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等。2、高端制造基地发挥燃料电池领域生产能力全国领先的优势,通过规模化生产制 造能力提升,打造高端制造基地。以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和关键零部件 为核心,加快提高双极板、膜电极的规模化生产和电堆、系统的组装 能力,吸引质子交换膜、碳纸、催化剂、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泵等 研发制造企业入驻,构建起燃料电池产业集群;承接长三角地区制造 业转移,以制氢、氢储运、分布式发电等环节的装备制造为核心,推 动规模化生产,逐步构建氢能产业设备制造基地。3、多元应用

19、试验区当前把交通领域作为氢能的主要应用场景,随着市场的不断培育 成熟,立足于打造氢能多元应用试验区。依托合六经济走廊和长三角 一体化等发展战略,与合肥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拓展 氢能应用市场,探索氢能应用商业化路径;以氢能在电网领域应用技 术示范项目为基础,开展氢能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促进氢能与电能互 补协同,构筑氢能综合应用体系,探索形成完备的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四)发展目标牢牢把握自主创新这一主线,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强 产业集聚和区域合作,逐步把氢能产业培育成我市的特色优势产业, 推动我市成为我省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核心发展区,力争建成国家氢 能和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

20、新示范区。2020年至2025年为我市燃料电池产业快速成长期。龙头企业成长 为国内燃料电池行业头部企业,燃料电池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全面 提升,关键产品和工艺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培育形成氢能和 燃料电池产业集群,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研发和制造基地;氢能综 合利用技术研发取得突破,初步实现应用场景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根 据市场和技术发展情况,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以燃料 电池为核心的研发生产企业达到10家左右。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制造 能力大幅提升,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合计产量达到每年8000台左右, 氢能产业产值达到百亿规模。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燃料电池汽车累计 推广应用规模达到6

21、00辆左右,燃料电池船舶示范应用规模达到10艘 左右,加氢站数量达到5座左右;燃料电池固定发电系统在储能、备 用电源和冷热电联供等领域的累计装机达到IOO台(套)左右。区域 协同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应用市场空间极大拓展。推动建设合六氢经 济走廊,与合肥联合打造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融入长三角氢能 发展体系,协同推进产业有序发展和基础设施合理布局;以燃料电池 船舶为纽带,实现与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新格局。展望2030年,力争成为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高地,燃 料电池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产品成本大幅下降;吸引一批研发团 队和高端制造企业集聚发展,建成面向长三角地区的氢能产业研

22、发制 造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氢能多元应用技术示范区,成为区域氢 能综合应用生态体系的重要力量。四、发展形势(一)国际氢能产业发展态势1、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将氢能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制定氢能发 展战略,明确产业定位,推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美国将氢能和燃料 电池技术定位为维系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的技术之一,并将技术应用 作为实现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2002年,美国能源部发布了国家氢 能路线图,最早提出氢经济发展蓝图。近年来,美国能源部十分重 视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产业链重点技术研发和商业化。 2019年,美国燃料电池和氢能协会制定美国氢经济路线图,提出

23、氢能是美国低碳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至2050年氢经济发展 路径。日本将氢能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战 略。2017年,日本发布氢能基本战略,提出构建氢能社会的宏伟 目标。2019年,制定并发布氢能利用进度表,进一步明确至2030 年日本应用氢能的关键目标。韩国将氢能产业确定为三大创新增长战 略投资领域之一,通过发展氢能实现能源多元化和碳减排目标。2019 年至今,韩国先后发布氢经济路线图促进氢经济和氢安全管理 法,旨在打造世界最高水平的氢经济国家。欧盟将氢能作为能源安 全和能源转型的重要保障。2020年,欧盟委员会发布欧盟氢能战 略,提出清洁氢能将成为欧盟脱碳能源体系

24、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 增长新引擎。德国是欧洲发展氢能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将氢能与可再 生能源融合发展作为可持续能源系统和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德国发布国家氢能战略,明确了绿氢的优先地位以及氢 能的主要应用领域。国际氢能委员会对氢能发展作出了积极的预测, 到2050年,氢能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 放,创造2. 5万亿美元产值,在全球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有望达到 18%o2、关键核心技术趋于成熟全球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基本成熟,已经具备商业化推广 的基础条件。制氢方面,美国以天然气制氢为主,德国大力发展可再 生能源制氢,日本氢源分为外部供应和本土生产,外部

25、供应以煤制氢 和工业副产气提纯为主,本土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储运方面,目 前仍以压缩气氢为主,美国和欧盟地区较早探索管道输氢,液氢储运 技术在美日欧也占据一定比例。发达国家车载储氢技术以70MPaIV型 瓶为主,在主流车型中已实现商业化应用。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方 面,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在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及 胶粘剂等关键材料,膜电极、空压机及增湿器等核心零部件,以及燃 料电池电堆及系统等全产业链占据领先地位。按双极板材料分类,燃 料电池电堆分为金属板、石墨板两大主流,其中日本(丰田/本田)、 韩国(现代)选择的是金属板技术路线,加拿大(巴拉德)的石墨板 技术路线也被广泛使用

26、。燃料电池整车方面,日韩和美国在乘用车和 重卡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3、应用场景多元化、示范推广规模化近年来,全球燃料电池出货量持续增长,2019年全球约有LIGW 的燃料电池出货量,比2018年增长40%,预计2020-2030年将是燃料 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的十年。交通是燃料电池应用的主要领域,截至2019年底,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24000辆,其中乘用车保有 量近18000辆,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欧盟和韩国,商用车的应用 主要在中国;日本丰田、韩国现代等企业开发的重型卡车已经陆续推 出样车,技术可靠性得到验证。燃料电池叉车保有量超过3万台,主 要分布在美国和日本。欧盟、美国、日

27、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船用燃料电 池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已实现船用燃料电池动力推进装置示范及 应用。随着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成熟、成本大幅降低,其在分布式能 源、储能转换、备用电源及传统工业等领域应用将持续拓展。日本是 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推广最多的国家,已经超过32万套,主要包括质 子交换膜、高温固体氧化物两种技术类型。欧洲大力推广PowertOGaS(电转气)技术,既能利用氢储能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又通过 在冶金、化工等传统行业利用绿氢减量替代化石能源,加快工业领域 深度脱碳。4、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明显提速随着应用推广规模扩大,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截至2019 年底,全球共有400多座加氢

28、站投入使用,另有超过200座处于规划 建设阶段。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加氢站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美 等地。欧洲共有177座,其中德国和法国占比最大,分别为87座和26 座;亚洲共有178座,其中114座在日本,是全球运营加氢站最多的 国家;北美加氢站数量为74座,其中48座位于加州。按照美日欧等 已经公开发布的计划,未来加氢站建设速度将进一步加快。目前,全 球输氢管道总里程超6000公里,未来输氢管道建设将推动氢能基础设 施由点到线再到面,进而构建起完备的氢能供应网络。(二)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态势1、产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作为颠覆性能源技术,氢能产业作为战略性 新兴产业。国家创新

29、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 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 动计划(2016-2030年)等都将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列入重点发展方 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 划等将燃料电池汽车纳入重点领域,并明确提出阶段性发展目标。 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应用,把氢能产业作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 手。当前已初步形成自主技术研发、氢能制-储-运-加-用等完整产业 链,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及 环武汉地区等氢能发展先行区,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构筑形成了良 好的产

30、业发展氛围。2、核心技术及装备水平快速提高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及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生 产工艺不断进步。制氢方面,煤气化及天然气重整制氢领跑国外先进 水平,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及装备处于并跑水平,质子交换膜(PEM) 电解槽和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技术及装备水平处于跟跑阶段。 储运方面,我国以20MPa压缩气氢为主,但技术和装备以进口为主, 整体处于跟跑阶段;我国纯氢管道长度约400公里,管道输氢技术处 于跟跑阶段,目前正在攻关突破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技术;车载储氢 以35MPaI型瓶为主,70MPaI型瓶制备技术已经掌握,IV型瓶技 术相对落后;固定储罐技术及装备制造已接近世界

31、先进水平,处于并 跑阶段。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技术方面,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已取得显 著技术进步,但一致性和量产能力仍有待提高,碳纸和胶粘剂主要依 赖进口;膜电极、双极板、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等核心部件取 得显著进步,具备商业化应用水平,能逐步替代进口;电堆及系统集 成技术正快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氢能重大装备方面,氢气压缩机、 加氢机提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隔膜式氢气压缩机近两年进步较快, 出口温度、流量稳定性及膜片寿命等核心参数基本与进口产品持平, 液驱压缩机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加氢机自主化率 快速提高,其他部件基本实现国产化。3、终端应用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我国积极探索燃料电池

32、汽车的示范运行,依托北京奥运会、上海 世博会等重大国际活动,逐渐探索出一条以商用车为主的燃料电池汽 车应用之路。目前,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正处于由小批量示范 向规模化应用的爬坡期,已经涌现了两个千辆级示范城市,百辆级示 范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商业化应用规模初具雏形。我国燃料电池汽车 保有量超过7000辆,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以中型货车和大中型客 车为主,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正向开发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随 着推广应用不断深入,氢能应用开始向重卡、特种车、叉车、船舶、 无人机等其他交通领域以及备用电源、应急电源、储能、化工等领域 拓展,已经初步具备产业化的技术条件,正探索商业化路径。当前推

33、广应用的市场化机制探索已经成为仅次于技术创新的重要任务。随着 产业发展,我国加氢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建成加氢站 将近70座,另有100多座处于在建或规划中。从各地已出台的氢能发 展规划看,未来我国加氢站建设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五、现状与机遇(一)发展基础1、技术研发能力较强我市自2017年开始布局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加快引进行业高端 人才,衣宝廉院士在我市创建安徽省内唯 座燃料电池领域院士工 作站。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同济大学建立了完备的项目孵 化机制,产、学、研紧密合作。掌握最新一代金属双极板电堆研发、 制造技术,成功开发功率40klh7OkW级电堆,产品的体积比功率最

34、高 达到3. 3kWL,电堆功率密度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电堆产 品全部通过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认证,可广泛 应用于乘用车、商用车、轨道交通等领域;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电堆 测试平台性能稳定,相关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相近。随着重 卡及船舶等应用场景的开发,未来大功率电堆的市场空间较大,我市 已启动百千瓦级电堆的自主研制工作。为探索质子交换膜纯水电解制 氢技术和氢能综合利用开拓了空间。2、生产制造能力突出我市坚定聚焦燃料电池制造技术自主创新道路,龙头企业在全自 动化双极板冲压、焊接、镀膜以及膜电极组件生产、电堆组装、电堆 活化&测试、燃料电池系统组装、系统测试等领域拥

35、有多条自主设计的 生产线,其中冲压线、焊接线、系统线、电堆线已达到万套级生产能 力,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燃料电池全套加工制造能力的企业, 国产化率较高。首批两辆搭载我市生产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城市客 车累计运营里程已超20000公里,第二批8辆示范运营车辆已于2020 年陆续投入使用。3、氢气资源供应充足我市周边地区氢气供应企业较多,可满足氢气应用需求。此外, 我市可再生资源较丰富。6座大型水库及大量的中小型水库的水能资源 总蕴藏量为53. 4万千瓦,占全省的12. 5%,其中已开发利用19. 4 万千瓦。金寨县是全国首个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县,可再生能源总 装机容量在2018年底达159

36、万千瓦,其中光伏达144万千瓦。丰富的 可再生能源为氢能产业提供了稳定的氢源。省内首座加氢站于2018年 底在我市建成,储氢最高压力为45Mpa,储氢能力为IOOOkg,日加注 能力达400kg,可满足50-80台示范车辆的加氢需求。4、大力扶持氢能产业发展我市为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氢燃料电池产 业发展领导组。2019年4月,印发实施了关于大力支持氢燃料电池 产业发展的意见(六政(2019) 19号),是省内首个氢能产业发展 指导意见,围绕实施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创建产业发展平台、加大 应用试点示范、做优做强产业链、推进加氢站规划建设、加大资金支 持、强化人才保障和创新审批流

37、程等多方面推出支持举措,对落户氢 能项目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给予最大限度支持。积极开展氢能产业链招 商,推动产业链条补足补强,发展燃料电池产业制造、运营与配套服 务的产业集群。加强平台建设,支持金安区氢能及燃料电池研发与产 业化重大新兴产业专项获批第三批安徽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组建发 展研究院,对氢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前沿、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与部分长三角城市签署长三角氢能产业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5、合六经济走廊奠定了良好的城际合作基础合六经济走廊建设是我市与合肥市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 手。合六经济走廊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科创资源、较强的产业互 补能力以及完备的协商协调机制,为我市氢能和

38、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提 供了良好基础。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2020-2025年)将燃料电 池产业确定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产业,为我市燃料电池 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合六经济走廊建设为我市与合 肥市发挥各自优势,联合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二)发展机遇1、紧抓自主创新发展机遇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经济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随 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 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已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任 务和根本保障。我省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推进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

39、建设以合肥为中 心、服务全国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坚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破国 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作为具有前沿性和引领 性的技术,是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之一。当前我国氢能和燃料电 池核心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关键零部件仍 然依靠进口,关键组件制备工艺有待进一步提升,实现关键技术的自 主可控将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市发挥在燃料电池技术 上自主研发优势的重要机遇,应紧紧抓住国家和我省对科技创新的支 持和引导,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推动实现燃 料电池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目标。2、紧握绿色低碳发展机遇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

40、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 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省始终致力于打造生态文 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加强长江、淮河安徽段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把 生态优势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从源头保障绿色低碳发展。氢能是清 洁无碳的二次能源,可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化石能 源替代潜力大,可带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有助于提高清洁 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优化能源结构。应把握绿色低碳发展 机遇,把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打造成我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 育成经济社会绿色

41、发展新的增长点。3、紧跟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机遇我国相继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 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各地区根据 自身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长三角地区被定位为带动 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三省一市共同担负着探索区域一体化发 展的重要职责。在深入推进长三角重点领域一体化、高质量建设过程 中,我省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与此同时,省内也在持续推动合 肥都市圈建设、合六经济走廊等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目前,长三角 地区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引领区,具备全国领先的研发制造能力,形 成了较完备的产业集群,正在推动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合力推动产业 有

42、序健康发展。我市作为省内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的先行区,应抓住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机遇,发挥特色和优势,在技术创新、承接 产业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与江浙沪三地加强交流合作,汇 聚发展优势,促进长三角氢能产业链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当前我市氢能产业发展面临重要机遇,但也存在不少挑战。一是 统筹发展力度不足。目前省内城市间氢能政策关联程度较低,产业分 布不均衡,虽然我市围绕燃料电池环节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 与省内其他城市还未能形成产业集群,与长三角协同发展氢能产业也 没有有效的机制保障。二是市场空间和财政支持能力有限。我市自身 市场空间有限,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难度较大,在车辆示范规模

43、、 加氢站建设数量等方面难以脱颖而出,而且目前产业处于发展初期, 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需求大、燃料电池汽车购置和运营成本高、 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亟待支持,仅凭市财政难以支撑产业更好发展。 三是制度障碍难以突破。目前氢气作为危化品管理的法律规定尚未改 变,为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带来了阻碍,且作为新兴产业涉及多个管 理部门,各部门管理责任尚不明晰,导致项目推进过程中困难较多。六、配套措施(-)加强组织实施加强规划引领,系统谋划我市推进氢能产业的具体举措及实施细 则。市直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工作机制, 认真组织落实,形成合力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明确行业主 管部门和各相

44、关部门工作职责,加强分工合作。制定年度方案,提出 各阶段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统筹推动我市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二)重视安全保障加大氢能安全管理力度,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 督管理办法完善前期审批手续。强化重大风险辨识,利用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及时预警氢能终端泄露、疲劳、爆燃 等风险状态,以技术创新驱动管理变革。加强氢能关键装置与核心零 部件安全监测,建设氢安全测试平台,注重氢能制备、储运、加注及 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对加氢站装置设备、车载储氢系统、燃料电 池整车等涉氢工程及相关零部件进行安全风险量化评估。加强对操作 人员的安全培训与考核,完善氢能基础设施、燃料

45、电池整车(机)等 安全预警机制,对于极端情况下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制定切实可行、 处置高效的应急预案。(三)加大资金支持加大市级财政资金对氢能技术研发及多元化应用推广的支持,推 动氢能和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集聚等。加强银企间对接 合作,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氢能企业提供绿色信贷支持与服务,降 低融资成本,简化放贷审批流程。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氢能项目投资,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初创型、成长型氢能企 业发展。支持以市场化方式为氢能技术研发机构、产业链相关企业发 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四)推动政策落实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政策支持,按一事一议原则,对技术先进的优质氢能企业依法给予

46、科技、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支持;争取国家、 省级氢能和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示范项目及资金支持。加 大多元应用推广政策支持。研究出台船用燃料电池、备用电源、冷热 电联供等多元应用具体支持举措。创新工作举措,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对涉氢项目、研发检测服务平台以及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审批 绿色通道,在燃料电池车辆购置运营、加氢站建设等环节给予一定支 持。支持物流园区推广应用燃料电池车,示范项目优先纳入生态建设 资金和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五)完善合作机制注重区域协同,依托我市氢能重点企业在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研发 和关键零部件制造方面取得的突破,利用合六经济走廊和长三角一体 化

47、等发展战略契机,推动相应技术成果在本市、合肥及周边地区推广 应用。推动我市氢能产业发展纳入我省及合肥都市圈十四五规划中。 加强行业合作。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全方位推动我市参与氢能合作 交流。鼓励企业选派人才出国考察,支持参与氢能行业标准规则制定; 通过举办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论坛、研讨会、展会等,全面提升 我市在氢能领域的公众认知度和国内外影响力。七、顾客忠诚高度满意是达到顾客忠诚的重要条件。不过,在不同行业和不同的竞争环境下,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会有差异。所有市场 的共同点是,随着满意度的提高,忠诚度也在提高。但是,在高度竞 争市场(如汽车和个人电脑市场),满意的顾客和完全满意的顾

48、客之 间的忠诚度有巨大差异;而在非竞争市场(如管制下的垄断市场一一 本地电话市场),无论顾客满意与否都保持高度忠诚。尽管在某些场合,顾客不满意并不妨碍顾客忠诚,但企业最终仍 会为顾客的不满付出高昂代价。企业如果没有赢得高水平的顾客满意 度,是难以留住顾客和得到顾客忠诚的。除了简单地吸引和保留住顾客,许多公司还希望不断提高其顾客 占有率。他们的目标不再是赢得大量顾客的部分业务,而是争取现有 顾客的全部业务。例如,通过成为顾客购买产品的独家供应商,或说 服顾客购买更多的本公司产品,或向现有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交叉销售 别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得所属产品类别中更大的顾客购买量。八、估计当前市场需求(一)总市

49、场潜量总市场潜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环境条件和一定行业营销努 力水平下,一个行业中所有企业可能达到的最大销售量。(二)区域市场潜量企业在测量市场潜量后,为选择拟进入的最佳区域,合理分配营销资源,还应测量各地区的市场潜量。较为普遍的有两种方法:市场 累加法和购买力指数法。前者多为工业品生产企业采用,后者多为消 费品生产企业采用。1、市场累加法先识别某一地区市场的所有潜在顾客并估计每个潜在顾客的购买 量,然后计算得出地区市场潜量。如果公司能列出潜在买主,并能准 确估计每个买主将要购买的数量,则此法无疑是简单而又准确的。问 题是获得所需要的资料难度很大,花费也较高。目前我们可以利用的 资料,主要有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