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9国风·王风·黍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0129国风·王风·黍离.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国风王风泰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注释】黍(sh):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离离:行列貌。稷(ji):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行迈:行走。靡(mi)靡:行步迟缓貌。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悠悠:遥远的样子。噎(y6):堵塞。此处以食物卡在食管比喻忧深气逆难以呼吸。【译文】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
2、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赏析】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
3、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更进一层,透过诗文所提供的具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大意是说,箕子被分封到朝鲜后,有一次回周朝朝拜,路过原来商朝的都城朝歌,看到城墙内外一片废墟,长满了野生的禾
4、黍。箕子回想往昔商纣王暴虐无道,他苦谏不听,导致殷商灭亡,不禁悲从中来,百感交集之下,写了千古传唱的麦秀歌。据说麦秀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诗。仅仅十八字,将故国覆灭的原因和现状描画出来,言词简洁朴实,读来却是凄凉哀惋。后世对此诗评价甚高,认为它“文词悲美,含义深刻。”常把它和王风黍离并列,感叹朝代更迭,世事变迁的无常,抒发亡国之哀思。此后朝代更替的历程中,总有一些胸有家国情怀的文人深情地吟唱着黍离。曹植在情诗里唱:“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在思旧赋里感叹:“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众多的文人辞赋,相继给“黍离”赋予了特定的诗意内涵。千百
5、年来,“黍离之悲”成为了一种凄美苍凉的语言意象,是盛世不再,是繁华已逝,是“原来娓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悲凉与惆怅。“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品读这首诗,短短三段,交叠反复吟唱,每一段第一句都是彼黍离离,第二句换了三个字:苗,穗,实,是同一物象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幻,心绪也跟随着“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字字是“离情”,句句是“哀思。”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提到:“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凭吊诗中之绝唱。”越读越觉悲凉,而这悲凉的基调,令这首诗具有了激荡心灵的深沉力量。悲凉是因为爱得深。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
6、覆,仿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黍离列为王风之首,可以看出编者诗教的意旨。从殷周开始,人们把国君称为“王”,直到春秋之前,还只是天子的专利。所以邺风,卫风,解风都是诸侯之地的民歌,而王风就不能简单地这样看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有地理与政治两层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政治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王风多为乱离之歌。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以,这里的黍,和稷绝不单纯指代废墟上的黍子和高粱。诗三百中有六首诗作单举“黍”,而“黍稷”并举有九首。在远古农耕的
7、国土,这“黍”,这“稷”是家国的象征。自古以来“江山社稷”就是指国家。“社”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合起来代指祭祀,古时祭祀是国家的大事所以渐渐成为国家的代名词社稷之福就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社稷没了,还谈什么故乡家园。即使那黍苗青青,已经不是我朝的盛世繁华;纵然那禾黍“离离”,心情也是万分地苍凉。这故国之哀,痛定思痛,亘古未歇。“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弃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成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意思是南宋初年,姜襄经过昔日繁华之地扬州,夜雪初霁,满眼都是青青芹麦。进了城,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城,破败萧
8、条,感慨今昔,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余音缭绕的“清空”诗作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弃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诗中充满失望的呼号中我们还能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禾黍,一步一离情。芍药,一花一飘零。寂寞开无主,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仍在,故国,已不堪回首,冷月无声,心碎了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