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制造强省体制机制改革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710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化制造强省体制机制改革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深化制造强省体制机制改革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深化制造强省体制机制改革行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深化制造强省体制机制改革行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深化制造强省体制机制改革行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化制造强省体制机制改革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制造强省体制机制改革行动计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深化制造强省体制机制改革行动计划一、数字赋能全面深化产业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 数字化率达到70%以上,数字化设备联网率达到70%左右;力争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中,达到集成提升阶段(工业3. 0)以上水平的占比32% 左右,达到综合集成阶段(工业4. 0)以上水平的占比15右。数 字产业化步伐全面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左右。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 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 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 满足人民

2、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新旧动能转换塑成 优势为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 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打造具有全球竞 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1、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有机结合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 高水平动态平衡,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 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国 内国际双嵌入,构建高效贯通、合作共赢的开放发展格局。2、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高效联动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动

3、 源头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全国 重要的创新高地。构建科技、教育、产业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围绕 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3、规模增长与质效提升协调推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合理 的制造业增长速度,更好支撑服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建立健全高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发 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先进产能比例,推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4、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 造业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企业数字

4、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加 快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重构。积极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培育新经济发展、形成发展新 动能提供有力支撑。5、培强企业与优化生态紧密衔接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推动龙头企业增强对产业链、供应链、 创新链的引领整合能力,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打 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提升全行 业创新、制造、服务能力。6、产业发展与产业安全统筹兼顾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发扬斗争精神,着力增强产业链、 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筑牢产业安全屏障。持续提升制造业安全生产 水平、生态环保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

5、得感幸福感安全感。(S)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制造强省,制造业生产模式、组织方式、产 业形态实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革,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制造 业体系初步形成,引领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制造 业高质量发展始终走在全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 造业中心。1、经济运行平稳健康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中有升,争取达到28%以上;年度工业 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技术改造投资增速高于工业 投资增速;制造业亩产效益指标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 入利润率达到6%左右。2、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 2%左

6、右, 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50%左右,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达到30% 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左右,重 点领域问题基本解决。3、产业生态更加优化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初步建成,领航型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 小企业融通发展,先进标准、质量管理和自主品牌体系更加健全,制 造业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营业收入五千亿级以上企业达到4家左右, 千亿级企业达到15家以上;企业国内先进水平工艺装备占比达到80% 以上,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的200个以上。4、数字赋能全面深化产业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 数字化率达到70%以上,数字化设备联网

7、率达到70%左右;力争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中,达到集成提升阶段(工业3. 0)以上水平的占比32% 左右,达到综合集成阶段(工业4.0)以上水平的占比15%左右。数 字产业化步伐全面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左右。5、绿色转型持续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建立碳排放计量或测算体系,符合条件的 行业和企业全部纳入碳交易,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污染物排 放等指标持续下降;绿色低碳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应用,重点行 业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初步构建起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 色制造体系。三、保障措施(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1、创新发展治理方式切实发挥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作

8、用,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 力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制造业高质量发 展推进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将制造强省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负 责同志靠上研究部署,带头推进落实。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 价,进一步树立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巩固制造业在全 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2、全面推行链长制省级层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高端化工、 医药及医疗设备、建材、食品、轻工、纺织等优势产业,市、县(市、 区)层面聚焦本地特色产业,建立完善链主企业牵头主导、产业链联 盟合作、产学研协同推进、要素保障服务的链长制工作推进机制,加 快打造一批更具特色优

9、势的重点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 和竞争力。3、强化产学研融合机制优化技术攻关组织方式,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间 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机制,深化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 改革,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 中心等重大科创载体,集聚教育、科技、产业、金融等优势资源一体 化建设全省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平台,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成果 转化模式。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聚焦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网络营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融 资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促进机构,集聚发展 一批解决方案集成服务商,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 的合

10、作模式,更好支撑和服务高质量发展。(二)强化财税金融支持1、优化财税支持方式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省、 市、县三级财政加强资金统筹,综合采用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事后 奖补等方式,加大对制造业支持力度。2、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增加技改贷款,推动股 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优化服务,大 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 贷联动、融资租赁等业务。强化中小企业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扩大首 贷培植、中长期贷款、无还本续贷和信用贷款业务规模,健全融资担 保、应急转贷和增信分险体系,优化制造业企业金

11、融生态。3、积极对接社会资本充分发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吸引社会 资本、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充实扩大天使、风投、创投等各类基金, 加大对制造业领域的投资,重点支持传统产业重大技术改造和战略性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项目,加快做大潜力企业、谋划高端项目、引领产 业转型。(三)加强要素保障协调1、严格控制能源消耗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及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在能 耗总量只减不增的前提下,保障合理用能,鼓励节约用能,控制过度 用能,限制粗放用能,坚决遏制两高(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发 展。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深度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腾出的用能空间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2、的优势地区、优势企业、优势项 目给予重点保障。2、加强环境容量保障强化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环境监管制度,完善企业治污正向激 励机制,提升生态环境执法规范化、精准化水平,对环保意识强、治 污水平高的企业实施差异化管理,优先保障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 所需指标。优化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机制。3、保障工业用地需求支持各级采取灵活方式保障工业项目用地供应,工业百强县(市、 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每年出让土地总量中工业用地的控制比 例。4、提高单位要素产出深入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依托评价结果实施差别化资源要素 配置,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促进高端高质高效企业加快发展, 推动低端

13、低质低效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落后产能退出。(四)加快培育产业人才1、强化专家智库建设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力量,在制造 业领域建设若干高端智库。2、积极引育高端人才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需要,大力实施人才 工程,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促进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 升,加强新工科建设,提升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实施专业技 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 才政策体系,加大子女入学、住房保障、薪酬奖励、出入境便利等方 面保障服务力度。3、培强优秀企业家队伍健全企业家培养、激励、监督和服务机制,分层次遴选表彰优秀 企业家,择优给

14、予相应荣誉,鼓励企业家多为社会创造财富,更好弘 扬企业家精神。实施企业家发展领航计划,加强对企业家的精准培训 和青年企业家的接力培养。定期组织座谈研讨,推动企业家深度参与 产业政策制定。大力宣传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营造尊重企业家、爱 护企业家的舆论氛围。4、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竞赛选拔、技术交流、岗位使用、表彰激 励等机制。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推动企业职工培训和高技能 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五)优化提升营商环境1、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的合同权益、诉讼权益、创新权益,保护企业 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及时清理、修改和废止不利于维护

15、市场公平 竞争的规定,更好解决企业在产权保护、投资融资、公平竞争等方面 的难题。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民营经 济市场准入,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2、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全面构建权责明确、公平公正、简约高效 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打造稳定、公平透 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健全涉企政策制定全流程、重大项目落地全 周期服务机制,推动部门协同、要素集聚、效益提升。3、有效降低制造业成本瞄准制造业成本刚性上涨压力,全面提升经济运行监测分析预警, 综合做好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综合协调保障,指导重点领域和关键 行业科学平稳生产。加

16、强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制造业企业全面参 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深化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优化油气供 应模式和价格形成机制。规范港口航运、公路铁路运输等物流收费。 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及常态化公示制度,严肃查处涉企违规收费行 为。4、加快构建优良产业生态抓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的战略窗口期,集中各方面优势 资源,举全省之力锻长板补短板,培育更多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 的产业链供应链,构建龙头牵引更加有力、衔接配套更加紧密、双创 要素更加集聚、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的优良产业生态,切实增强对先进 产业、优质企业、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黏着度。四、重点领域推进任务坚持紧盯前沿、沿链谋划,龙头牵引、培育

17、壮大,打造生态、集 群发展的思路,聚焦强化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条、 培育优质企业、变革制造模式、做强质量品牌、推动数字赋能、加强 安全生产、促进绿色低碳、深化国际合作等重点任务,推进产业基础 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提升产业体系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一)增强技术创新能力1、夯实产业基础能力聚焦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产 业技术基础等事关产业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通过揭榜挂 帅等方式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推进实施一 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增强源头技术供给,促进全 产业链整体跃升。2、强化创新载体建设综合运用税收优惠

18、、财政奖补、保险补偿等政策,激励企业加大 研发投入,增强创新动力。推进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设计中心、中 试基地等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建设,加快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 机构覆盖率。依托优势企业和高校院所,加快建设一批创新联合体, 推动具备条件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中心。提升小型微型 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功能,打造一批 集技术研发、人才集聚、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激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3、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深入实施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 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等领域保险补偿机制,促进整机(系统)和 基础技术互动发展,形

19、成良性循环的新技术创新应用体系。加强技术 市场建设,改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 转化。(二)调整优化产业布局1、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强沿黄地区产 业协作。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 圈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互动衔接,密切鲁港、鲁澳、鲁台交流合作, 提高共建共创共享能力。统筹一群两心三圈优势产业协同发展,推进 省内产业转移合作,形成要素配置合理、生态友好协调、质效明显提 升的支撑互补格局。2、做强优势产业集群聚焦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纺 织服装、有色金属、健康食品等重点产业,大力培

20、育产业集群发展促 进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形成若干在国内外有影响力、带动力的 先进制造业集群。引导市县聚焦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特色鲜 明、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网络化协作紧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3、调整优化高耗能产业严格执行环保、安全、技术、能耗、效益标准,倒逼高耗能行业 落后产能退出,全面实施行业清单管理制度。坚持压旧上新、压小上 大、压低上高、压散上整,严格实施重点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加快推 动钢铁、地炼等领域的产能布局转移,大力推进裕龙岛炼化一体化、 世界高端铝业基地、先进钢铁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三)优化提升产业链条1、加强系统谋划推进全面梳理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精准聚焦领航

21、型企业、重 点配套企业、主要特色优势、急需突破短板、协同攻关技术、区域布 局优化、重点建设项目、双招双引对象、可对接外部资源等领域,统 筹推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各项工作,切实提升产业链 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2、做强优势锻造长板立足机械、化工、建材、有色、纺织、造纸、食品、医药等产业 的规模优势和配套优势,推动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大力发展智 能化产品、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共享化生产、服务化延伸、数 字化管理等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掌握更多独门绝技,在重点领域加 快实现赶超和领跑,进一步增强对产业链关键节点的控制力,塑造一 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优势产业链,加快实现由成本

22、优势向研 发、设计、服务等综合竞争优势转变。3、瞄准弱项补齐短板聚焦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建立产业链短板目录,加强应用牵弓I、 整机带动,加大对核心技术、基础工艺、重大装备、紧缺材料的攻关 力度,加快突破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题,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 生产供应体系。紧盯短板弱项双招双引,精准谋划推进一批投资规模 大、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4、提升稳定发展能力强化产业链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加强重要指标、关键产品的动态 监测研判,聚焦对外依赖程度高的核心零部件、重要原材料、高端装 备等领域,积极开拓供给来源,寻求替代渠道,做好产业链备份,提 高产业链韧性与抗风险能力

23、,构筑自主可控、互利共赢的合作体系。(四)大力培育优质企业1、打造领航型企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高端化工等重点产业, 运用跨产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系统思维,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和战 略合作,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生态主导 力、核心竞争力的领航型企业。2、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强化小型微型企业 创业创新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载体建设,加快培育一批专注细分市场、聚焦主营业务、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力较高的优 质中小企业,力争每年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0家左右、瞪羚企业 150家左右、单项冠军企业80家左右、独角兽

24、企业3家以上。3、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领航型企业发挥产业链链主作用,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 等方式,在技术攻关、产品配套、品牌渠道、资金融通等方面,带动 关联度高、协同性强的中小企业进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鼓励 中小企业加强与领航型企业的协同创新、配套合作,持续畅通产业循 环、市场循环,促进形成具有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现代产业体系。4、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开展企业管理系统提升专项行动,鼓 励和支持企业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率、要效益。定期选树一批企业管 理创新优秀成果,示范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和工具方法,引导企业对标 提升战略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

25、管理等方 面水平,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治理现代化。(五)推动制造模式变革1、智能制造加快培育推广一批高水平智能制造装备,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引领作用强、综合效益显著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探索形成一批成效明显、可复制、易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提升智 能制造水平和应用能级。深入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行动计划,支持企 业紧扣关键工序自动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 制、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等重点环节,集成运用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装 备、软件和控制系统,统筹推进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 造升级。2、绿色制造着眼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大力开发具有节能、环保、无害化

26、、 高可靠性、长寿命、可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提高绿色产品供给质 量。高质量建设绿色工厂,推动企业加快低效设备淘汰与高效替代, 提升基础计量能力和能源环境综合提升,加快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持续打造绿色工业园区,推动园区能源梯级利用、废物综合利用、水 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构建低碳零碳导向的资源能源体系、循环经济产 业链。加快建立绿色供应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构建数据支撑、网络 共享、智能协作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产品设 计、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全过程,提升供应链协同 水平。3、服务型制造积极发展大批量个性化定制,发展个性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 交互设计,推动零件标

27、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 重组,增强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加强工业设计平台建设,依托 烟台市积极创建世界设计之都,做强做优山东省工业设计研究院,开 展众创、众包、众设等模式的应用推广,加快培育一批专业设计机构、 工业设计大师、知名设计品牌。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增值服务、 检验检测认证许可,建设一批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示范平台。面向 铸造、印染、模具等关键环节,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共享制造平台, 集中配置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建设提供分时、计件、 按价值计价等灵活服务的共享工厂。聚焦工艺流程再造、装备智能化 升级、售后监测维护、技术工人培训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产业技

28、术 服务。(六)做强质量标准品牌1、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坚持以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广应用先进 质量管理方法,支持企业瞄准先进标杆实施技术改造和管理升级,提 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控制水平,以精工细作提升制造品质,推动 山东工业品向安全健康、优质稳定、智能环保等方向发展。2、完善先进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 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开展标准研制,推动形成统一 协调的标准体系。围绕四新经济、数字经济、高端装备、高端服务器、 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组织制定行业标准 和地方标准,用高标准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引导社会

29、团体制定技术 水平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先进团体标准,鼓励制定质量分级评 价团体标准。3、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1、创新发展治理方式切实发挥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 力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制造业高质量发 展推进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将制造强省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负 责同志靠上研究部署,带头推进落实。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 价,进一步树立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巩固制造业在全 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2、全面推行链长制省级层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高端化工、医药及医疗设备、建材、食品、轻

30、工、纺织等优势产业,市、县(市、 区)层面聚焦本地特色产业,建立完善链主企业牵头主导、产业链联 盟合作、产学研协同推进、要素保障服务的链长制工作推进机制,加 快打造一批更具特色优势的重点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 和竞争力。3、强化产学研融合机制优化技术攻关组织方式,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间 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机制,深化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 改革,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 中心等重大科创载体,集聚教育、科技、产业、金融等优势资源一体 化建设全省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平台,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成果 转化模式。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聚焦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网络营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融 资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促进机构,集聚发展 一批解决方案集成服务商,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 的合作模式,更好支撑和服务高质量发展。资料参考:山东省十四五制造强省建设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