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质量强市战略深化质量提升行动总体方案(2021-2022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推进质量强市战略深化质量提升行动总体方案(2021-2022年).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推进质量强市战略深化质量提升行动总体方案(2021-2022年)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关于推进质量强省战略深化质量提升行动的总体方案(2021-2022年),进一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深化全市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最新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振兴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抓手,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补齐短板弱项,优化发展布局,让人民群众有质量获得感,广大企业有质量提升感。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2、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主要目标聚焦全市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产品,实行“一市一域、一县一品”质量提升措施,推动上下游企业均衡发展。通过夯实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推行“一站式”质量服务服务,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到2022年,质量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产品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质量强市战略取得明显成效。打造一批市场知名度高、产品竞争力强的*品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三、工作任务(一)强化质量品牌创建1.提升品
3、牌价值。推荐我市具有产业优势、品牌建设基础较好、品牌评价条件成熟的重点企业,地理标志产品、老字号品牌等重点区域及企业参与品牌价值评价,通过价值评价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品牌的价值和效应。2,培育区域品牌。培育、推荐石化产业集聚区申报“省级、国家级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提升石化产业发展质量竞争力发挥区域内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升区域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地域特色品牌宣传力度,助力县域经济发展。3 .树立质量标杆。组织*市市长质量奖评定,支持企业和其他组织申报省长质量奖、中国质量奖。聘请国家及省内的质量专家,深入现场,对标国际国内标杆企业,查找不足、交流经验、提出对策,建立长效沟通反馈机制,动态提
4、升质量管理水平。发挥政府质量奖企业标杆示范作用,宣传推广质量管理经验做法,引领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调发展。到2022年末,跟踪服务*家企业。评定市长质量奖获奖组织*个。4放大地理标志品牌效应。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资格,新增用标企业*家以上。完善标准体系,制定*地方标准;完善管理体系,修订*地理标志保护管理办法。打造*地理标志保护升级版,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放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的品牌效应。5 .争创*优品”品牌。按照“标准引领、政府引导、社会共建、分步推进”原则,采取“标准+认证+品牌推介”的模式,培育、指导我市自主创新、品质高端、服务优质、信誉过硬、市场
5、公认的消费产品参与“*优品”自主品牌创建,推动产业整体质量水平提升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增强我市经济发展的质量优势。(二)开展精准质量帮扶6 .提升产品质量。一是开展产品质量合格率提升行动。对.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开展跟踪精准帮扶,指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强化不合格产品企业后处理工作。针对近2年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加大抽查频次和抽查数量。二是开展生产企业“提质”行动。深入实施“一企一书一策”,帮助企业“把脉问诊”,针对抽查不合格企业,深查病根找原因;针对抽查合格企业,对标国际抓提升,指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三是组织化肥、水泥、食品相关产品等3个行业开展企业内部实验室能力比对,分类指导提高企业检测水平
6、,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四是开展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围绕“一省一业、一市一域、一县一品”涉及产品,结合我市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实际情况,对我市车用汽柴油、燃料油、沥青、润滑油等产品生产企业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质量提升行动成果。到2021年末,生产领域抽查合格率达到*%。7 .提升质量基础能力。一是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在*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站,搭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线上平台,推进质量基础设施的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的开放,为企业提供高效的质量基础服务。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计量检定机构纳入“一站式”平台服务,发挥计量、标准、
7、认证、检验检测等优势全方位为社会服务。助力产业链提质升级。二是完善计量基础保障体系。建立以测量人体体温装置为主*项省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提升强制检定能力本覆盖率,补齐地区检定能力短板和不足。聚焦*石油化工产业发挥计量测量需求,建立以服务石油化工为主的市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促石油化工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三是推动绿色产品认证。构建*绿色产品体系,促进绿色产品推广应用。鼓励优秀防水卷材行业参与绿色产品认证。四是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力。通过开展实验室能力验证,确定检验检测机构是否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技术能力要求。到2022年,每年开展*个重点领域的实验室能力验证。8 .提升服务业质量。一是推进生产性服务业
8、融合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构建覆盖产品生产全生命周期、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做强*物流园、*快递物流园,构建从生产到运输、仓储、流通、配送的全链条现代物流体系。全面提升*港服务产业能力,着力在石化、粮食等专业领域打造智能化水平高的现代化特色港口。二是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突出民生导向,着力提高生活服务业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品质化,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消费服务需求。实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九大工程”,提升红海滩廊道5A级景区、北旅田园、鼎翔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品质,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三是促进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善。依据服务质量监测技术指南,委托第三方机
9、构,开展全市公共服务质量监测,量化评价全市公共服务质量水平。9 .提升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质量攻关。组织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进行质量会商会诊,提出质量问题改进措施。组织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活动,以技术机构为依托,宣传计量助推企业提质增效典型案例,帮助企业夯实计量基础。支持企业开展计量管理体系认证,解决企业检定校准难题。加强质量认证工作,发挥质量认证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帮扶中小微企业建立、完善、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支持企业运用认证工具,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开放实验室和仪器设备,降低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成本。10 .加强知识产权
10、保护。开展维权援助机构规范化管理,完善国内、海外知识产权维权专家库。贯彻实施商标、专利侵权判定标准,整理我市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和指导案例。利用“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和“*市知识产权大市场”等平台,促进专利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转移,提升企业创新创造能力。IL应用质量监管系统。依托省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信息系统,实现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部署、实施、结果分析以及不合格后处理“一张网”,进行产品生产企业分类分级分色监管。应用全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12 .开展重点领域调研。围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着眼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产品开展深入调研,全面了解我市相关行
11、业和地区质量状况,为部署后续质量强市建设任务做好准备。(三)发挥标准引领作用13 .推进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大型国有和民营企业,围绕石油化工、防水卷材、光学电子等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将具有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工艺和产品转化,上升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针对*等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等,制定发布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标准,进一步优化完善全市三次产业标准供给体系。会同省相关部门组织好*等重点产业现场推广会议,集中普及标准化理念、宣贯重要标准体系,现场展示标准化成果,进一步增强标准化工作的示范效果。到2021年,新增国家标准*项、*省地方标准*项,*市地方标准*项以上。14
12、.开展企业标准对标达标。动员和引导域内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参加省局组织的化肥、塑料(膜)、橡胶等产业的企业标准对标达标活动,帮扶企业对照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内标准提升标准水平和产品质量。2021年争取指导5家以上企业参与对标达标质量提升行动15 .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引导和动员化肥等行业重点企业,积极参与*省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努力争取*的产品在*省企业标准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消费需求和市场导向,努力营造“企业看领跑、消费选领跑”的市场氛围,从而以标准领跑促进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引导市场资源逐步向领跑者企业倾斜。到2021年,根据省局开目录情况,至少参与
13、1个行业的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16 .推进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在服务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开展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工作。通过建设示范试点项目,树立标准化典型,推广标准化经验,提高标准实施水平。(四)加强全面食品、药品安全监管17 .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项目。充分调动各部门力量和资源,出台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地方标准。把“社会认可、群众满意”作为重要衡量标尺,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考核验收和满意度调查,力争2022年一次性通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国家层面验收。18 .食品安全智慧监管项目。以“智慧管理”为突破,以“分
14、类监管”为先导,构建“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不断强化供餐单位食品安全管理,推动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大型餐饮服务单位等在内的餐饮服务提供者“互联网+明厨亮灶”率达到*%。以校园食品安全为重点,全面落实校(园)长食品安全负责制,配合教育部门推动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率达到*%。利用智能热感、AI图像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精准划分企业风险等级,自动推送监管预警信息,对风险隐患整改实施全过程追踪管理,提升智慧监管水平。鼓励学生家长借助“互联网+明厨亮灶”,参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督。开展食品经营质量安全示范创建活动,在“百街千店”示范创建基础上,组织放心肉菜示范超市、餐
15、饮质量安全示范街和示范店(食堂)创建。19 .应用冷链食品和农产品追溯系统。运用大数据加强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治理。应用冷链食品安全追溯APP和首站定点冷库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溯源管理网络化、智慧化、便利化、精准化、可视化。以进口冷链食品信息追溯和数据分析系统,推进进口冷链食品从口岸进入首站到贮存分销、生产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的数据通、全封闭、智能化、可追溯的管控体系。应用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以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场所,以交易量较大、辐射范围较广的大宗食用农产品为重点品种,建立入场销售者主体信息、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证明和抽检报告追溯管理等信息,初步实现部分大宗
16、食用农产品双向溯源,切实防范农批市场食品安全风险和疫情传播风险。20 .提升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开展小作坊专项规范治理,取缔无证生产小作坊、大坑腌菜和非传统固态法生产工艺的白酒小作坊。继续推进小作坊设备设施改造、卫生条件改善,对已提升改造的小作坊进行回头看,确保提升改造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提高小作坊提升改造比例。开展小作坊规范化管理示范店创建“回头看”工作。组织开展示范店创建抽查验收工作,在上年抽查20%的基础上,达到*%。组织创建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示范企业,年底至少2家通过。21 .保障粮油产品安全供给。开展粮油质量安全抽检,对抽检中发现的问题,组织专家帮扶企业共同分析研判,提出对策建议,
17、提升粮油产品质量安全。22 .强化药品监管。开展“药品经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年”活动。探索开发药品安全管理人员网络培训系统,实现药品经营企业关键岗位人员网上培训、考核。积极开展执业药师“挂证”专项整治行动,对实“挂证”的,一律注销执业药师注册证。通过“双随机”抽查形式,每月抽查64家企业,严查药品违法违规行为。启用“一退两抗”药品销售网上实时报送系统,实现登记信息市、县、区、乡镇接到实时共享。(五)加大质量人才培育23 .提升企业质量素质。广泛动员和组织企业开展质量问诊、质量攻关、质量改进、QC小组等丰富多彩的质量提升活动,分享和推广一批质量创新的成果。实施企业质量素质提升工程,强化技能提升,广
18、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邀请质量专家为*企业发展把脉出招,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企业家精神”。24 .开展领导干部质量培训。参照省局开展领导干部质量培训模式,对县级政府分管领导和市场监管部门主要领导,适时开展质量专题培训,介绍优秀地方和典型企业成功经验,发挥政府质量引导作用,强化质量战略思维,提高质量发展意识,落实质量工作责任。25 .培育首席质量官和标准官。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支持企业设立二级质量官,形成内部质量管控体系,每年组织首席质量官培训100人次。建立实施“首席标准官”制度,鼓励在企业内部建立层级化、体系化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实施多层次
19、全覆盖的标准化专业培训,鼓励企业在工资待遇、人事调整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六)加强质量宣传动员26 .宣传展示优秀企业。秉持“共创*品牌、共建质量强市、共享质量成果”理念,设立优秀企业和优质产品公示展示信息平台,对我市品牌创建和建设情况进行深度挖掘,展示、宣传,宣传质量标杆企业典型经验,进一步提升*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质量品牌的良好氛围。27 .营造良好质量氛围。深入开展全国“质量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世界计量日、世界标准日、国际认可日、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活动,动员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加强质量主题宣传,严格质量安全监督,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提升全
20、民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理顺工作机制。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政治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发挥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作用,做好统筹协调和沟通联络,采取有力工作措施,确保扎实有效推进。(二)突出工作成效,统筹推进实施。要强化“一盘棋”意识,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从推动产业链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完善产业链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让人民群众有质量获得感、广大企业有质量提升感、地方政府有质量成就感。(三)严格考核评价,强化责任落实。要加强沟通配合,建立工作台账,明确工作措施和时间进度,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市局适时开展阶段性总结评估,推动工作滚动实施,不断取得成效。相关工作纳入市局绩效考核指标,有效推动任务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