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医疗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医疗操作规程.docx(3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章针法2第节毫针2第二节电针3第三节刺络拔罐5第四节皮肤针6第五节水针8第六节头皮针9第七节杵针治疗14第八节芒针19第二章灸法25第一节灸法的分类25第二节考前须知28第三章推拿疗法29第四章拔罐疗法30第五章敷贴39第六章刮寂40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标准第一章针法第一节毫针1、进针1.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1.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
2、、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2.、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外表呈90角垂直刘入,适用于大多数月俞穴.(2)、斜刺:针身与皮肤外表早45度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腌穴.(3)、横刺:针身与皮肤外表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簿处.2.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腌穴内的深浅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那么.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3、行针3.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
3、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3.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盘旋转捻动,反复屡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挖法.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3.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3.4、留针与出针(D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到达一定的治疗要求时
4、,便可出针.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拨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第二节电针5. 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痛苦.5.3、 叩刺的部位也应严格消毒.局部如果有溃疡或者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5.4、叩刺局部和穴位,假设手法重而出血者,应进行清洁和消毒注意预防感染.1、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致相同.但须选取两个穴位以上,一股以取用同侧肢体1-3对穴位即是用1-3对导线)为宜,不可过多,过多那么会刺激太强,患者不易接受.电针的选穴,既可按经络选穴,又可结合神经的分布,选取有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及肌肉神经运动点.例如,(
5、1)头面部:听会,翳风(面神经);下关、阳白、四白、夹承浆(三叉神经).(2)上肢部:颈夹脊6-7,天鼎(臂丛);青灵、小海(尺神经);手五里、曲池(梯神经);曲泽、那门(正中神经)(3)下肢部:环跳、殷门(坐骨神经),委中(胫神经);阳陵泉(腓总神经);冲门(股神经).(4)腰舐部:气海俞腰神经);八震(舐神经)2、穴位的配对一殷根据受损部位的神经支配.例如,(1)、面神经床痹,取听会或翳风为主穴,额部配阳白,颤部配翻修,口角配地仓,眼睑配瞳子醪.(2)、上肢瘫疾,以天鼎或缺盆为主穴,三角肌配肩髅或膈上,肱三头肌配膈会,肱二头肌配天府一;屈腕和伸指肌以曲池为主,配于五里或四渎.(3)、下技瘫
6、痪,股前部以冲门或夕男廉为主,加配髀关或箕门:臀、腿后郭以环跳或秩边为主,小服后面配委中,小外侧配阳暧泉.在针刺主穴和配穴时,最好针感能到达疾病部位后,再接通电针器3、操作方法:(1)、电针的用针除用不锈钢外,也可用银特制.一般选用26-28号祖细的毫针(2)、使用前,必须先把强度调节旋钮调至零位(无输出).13)、把电针器上每对输出的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在两根毫针上.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更不可将两个电极跨接在身体两侧.通电和断电时应注意要逐渐加大或减小电流强度,以余给病员造成忽然的刺激.(4)、针束穴位有了治疗所需的得气感应后(神志失常、知觉麻木、小
7、儿患者例外),将输出电位器调至“度,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也有不分正负极,将两根导线任接两支针柄),然后拨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型,慢慢调高至所需输出电流量.通电时间一般5-20分钟左右,针刺麻醉可持续吏长时间.如感觉减低,可适当加大输出电流量,或暂时断电1-2分钟后再行通电.如果病情只需用一个穴位,可把一根导线接在针柄二,另一根导线接在块约25厘米大小的薄铝板上,外包几层湿纱布,平放在离针消远的皮肤上,用带子固定这样,针刺部位的电刺激感应很明显,作用较集中,而铝板部位因电流分散,感应微弱,作用很小.4、适应范围电针的适应证根本和毫针柬法相同,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常用于各种痛症,痹症痿症,心
8、、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癫狂,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并可用于针刺麻醉.5、考前须知(1)、每次治疗前,检查电针器输出是否正常.洎疗后,须将输出调节电钮等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2)、电针感应强,通电后会产生肌收缩,故须事先告诉病员,让其思想上有所准备,便能更好地配合治疗.电针刺激强度应逐渐从小到大;不要忽然增强,以免出现晕厥、弯针断针等异常现象.(3)、患有严重心脏病者,在应用电针时应严加注意,预防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在邻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的强度要小些,切不可作强电刺激,以免发生意外.(4)、在左右两侧对称的穴位上使用电针,如出现一侧感觉过
9、强,这时可以将左右输电极对换.对换后,如果原感觉强的变弱,而弱的变强,那么这种现象是由于电针器输出电气的性能所致.如果无变化,这说明是由于针刺在不同的解剖部位而引起.(5)、曾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外表往往因氧化而导电不良,有的亳针柄是用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成金黄色,导电性能也不好.这类毫针最好不用,如使用须将出电极夹在针体上.(6)、在使用电针时,如遇到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往往是电针器的输出局部发生故障导线根部有断损,应修理后再用(7)、亳针经屡次使用后,针身容易产生缺损,在消毒前应加以检查,以防断针.第三节刺络拔罐操作标准针刺拔罐疗法是运用皮肤针叩刺患处再在局部拔上火罐,以防治疾病的
10、一种方法.本疗法是现代在刺络法和拔罐法结合而成的根底上开展的.刺络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毛刺、浮刺”等即为刺络法的雏形.一、分类1 .局部扣刺拔罐:在病变局部,由外围向中央叩刺,再在被扣部位拔罐.2 .穴位叩刺拔罐:在选定的某些穴位上叩刺后拔罐.3 .循经叩刺拔罐:取疾病与脏腑络属相关的经络或循行经过病处的经络为主进行叩刺拔罐.叩刺及拔罐的顺序应同经脉的循行路线相一致.4 .整体叩刺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上述23种方法结合进行治疗.二、治病机理?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激发调节脏腑经
11、络功能,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从而到达防治疾病的目的.三、操作方法:1 .叩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病变部位.叩刺完毕,即在被叩刺部位拔罐,约5分钟后起罐.2 .刺激强度:叩刺分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三种,不管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可减轻叩刺时的疼痛.(1)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临床常以病人无疼痛感,仅皮肤略有潮红为度.(2)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患者稍觉疼痛,皮肤潮红,但无渗血为度.中刺
12、:介于轻重刺之间.3 .刺激速度:速度要均匀,预防快慢不一、用力不均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不可将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四、禁忌症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疗法.五、考前须知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局部感染.2、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凸凹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3、根据不同的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罐,应用闪火法时,棉花球的酒精不要太多,以免酒精滴下烧伤皮肤.4、针刺皮肤的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的口径,出血量须适当,以每次不超过IOmI为宜.5、虚证、孕妇、血液病患者不宜.第四节皮肤针
13、器具药物皮肤针的式样很多,有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及电梅花针等.临床最为实用的是市售皮肤针具,其头部,面为七根针分散组成的七星针,一面是五根针合在一起的梅花针,有一根富有弹性的长针柄操作方法2.1、 循经叩刺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舐部的督脉和是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之海,能调节一身之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分布于膀胱经,故其治疗范围广泛;其四肢肘膝以下经络,因其分布着各经原们、络穴、郑穴等,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2.2、 穴位叩刺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疗,临床常用于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2.3、局部叩刺指在患部
14、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及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刺.右手握针柄,用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鱼际处,拇指与无名指挟持1/3处,食指压在针柄的上面.这样可以充分依靠腕力操作.叩刺时,要求针尖刺及外表时立即弹起.每分钟叩刺100次左右.激强度与疗程1、轻刺:用力稍小,皮肤仅出现潮红、充血为度.适用于头面部、老弱妇女以及病证、久病者2、重刺:用力较大,以皮肤有明赤潮红,并有微出血为度.适用于压痛点、背部年轻体壮以及病属实证、新病者.3,中刺:介于轻刺与重刺之间,以局部有较明显潮红,但不出血为度,适用于一般及一般患者应范围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葵缩、急性扁桃体
15、炎、感冒、咳嗽、慢性肠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意事项1、针具要经常检察,注意针尖有无毛钩,针面是否平齐,滚刘筒转动是否灵活.如钩毛、生锈等要及时修理或调换.针具要经常浸泡在75%乙醇或其他消毒液内.有,应使用一次性灭菌针具.4、疗程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响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4、考前须知: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响.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预防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
16、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响.凡能引起过敏反响的药物(如青、链霉素,盐酸普鲁卡因等)必须先作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不宜采用.那么激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谨使用.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如误入关节腔可引起关节红肿热痛等反响;如误入脊髓腔,会损害脊髓,切须注意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一,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惠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6、躯干部穴位
17、注射不宜过深,预防刺伤内脏.背部脊柱两侧穴位针尖可斜向脊柱,预防直刺而引起气胸.年老体弱者,注射位个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腰三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般不官伫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第五节水针1、用具及常用药液1. K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为Iml(用于耳穴和眼区穴位)、2ml、5ml、Ionl1、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1.2、 常用药物:水针的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类一(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板蓝根、威灵仙、徐长卿、夏天无
18、、肿节风、丁公藤、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多种中草药注射液.(2)维生素制J剂:如维生素Bl、B6、B12,维生素C、K3等.(3)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许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也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2、穴位选择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那么进行辨证选穴2、作为水针的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响点进行治疗即用拇指或食指以均匀的力量在患者体表进行按压、触摸、滑动,以检查其有无压痛、条索状或结节等阳性反响物,以及皮肤的凹陷、隆起、色泽的变化等.触诊检查的部位一般是背腰部的背俞穴,四肢部那么沿经络循行路线触摸,尤其是原穴、那穴、
19、合穴等特定穴部位及些经验穴.有压痛等阳性反响者,注入反响点往往效果较好,反响不明显者,也可取有关俞、募、邦穴进行治疗.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较长肌肉的肌腹或肌腿损伤时,可取肌肉的起止点;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绎根附近.4、耳穴根据耳针疗法中耳穴的探查方法选取有关穴位3、操作方法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及药量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月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
20、将药液推入.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2、注射角度与深浅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的深浅.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3、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2T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
21、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OmI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T/3.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l-2ml第六节头皮针一、概述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采用不同的头部脸穴,到达了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目的.“头者,精明之府,根据经络理论,手足三阳均通过头部,针刺头部脸穴可以调动五脏六腑的精气,从而到达整体治疗的目的,头部脸穴除了个别经外奇穴,其他的腌穴均为手足三阳经穴位,根据经脉的表里关系、同名经相通、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等理论,
22、可以看出头部腌穴较其他头针体系的治疗范围广,辨证取穴简便.为此用头部脸穴统一头针体系更具说服力、科学性.二、操作方法1、取穴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1)运动区【定位】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处,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厘米,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之间的连线为运动区,运动区可划分为五等份,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中2/5为上肢运动区;下2/5为头面部运动区,也称言语一区.【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
23、,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2)感觉区【部位】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处,在运动区向后L5厘米的平行线为感觉区.上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及耳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颍下颌关节炎.(3)舞蹈震颤限制区【部位】位于运动区1.5厘米的平行线即是.【主治】小儿舞蹈病,震颤麻痹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病变针双侧.(4)血管舒缩区【部位】舞蹈震颤限制
24、区前1.5厘米引一平行线即是.【主治】皮层性水肿.上1/2治疗对侧上肢皮层性水肿,下肢1/2治疗对侧下肢皮层性水肿.(5)晕听区【部位】位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4厘米)即是.【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梅尼埃病.(6)言语二区【部位】位于顶叶的角回部,以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为起点,向后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3cm长的直线为该区.【主治】命名性失语.(7)言语三区【部位】位于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为该区.【主治】感觉性失语.(8)运用区【部位】位于顶骨结节向乳突中部引一垂直线,同时引与该线40度夹角的前后两线,三条线的长度均为3厘米.【主治】失用症.(9
25、)足运感区【部位】位于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I厘米,向后引3厘米长的直线.【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急性腰扭伤,夜尿,皮质性多尿,子宫下垂,脱肛,男性病.(10)视区【部位】位于枕外粗隆顶端的水平线上,旁开枕外粗隆顶点I厘米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的直线.【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11)平衡区【部位】位于枕外粗隆顶端的水平线上,旁开枕外粗隆顶点3.5厘米,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4厘米长的直线.【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12)胃区【部位】位于瞳孔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发际向上取2厘米即是.【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适等.(13)胸腔区【部位】位于胃区与前后正
26、中线之间,从发际向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主治】胸痛,胸闷,心悸,冠状动脉供血缺乏,哮喘,呃逆,水肿,尿少.(14)生殖区【部位】位于额角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厘米长的直线.【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白带多.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男子性功能疾病.2、器具药物头皮针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小儿那么用0.51寸针.3、操作方法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做好标记.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病人如有可能应理成光头),进行彻底消毒.(1)进针法:在进针时要
27、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引起疼痛.初学者可用指切进针法,即以左手拇指的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针尖紧靠指甲缘,迅速刺入皮下.进针方向与头皮成15。30。.熟练后,可用快速进针法以减轻疼痛,方法为:用右手拇、食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厘米处),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厘米使院背屈后,再忽然手腕掌屈发力,借助这一力量使针尖冲进皮下或肌层.进针后,右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至帽状腱膜下层.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会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沿头皮针穴线推进05L5寸,再进行运针.注意:头皮针进针要掌握好角度,角度过小,针易进入肌层;角度过大,
28、那么容易刺入骨膜,会引起疼痛.为了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可嘱病人憋气,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2)运针法:头皮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转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和食指槎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这一速度对初学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双手同步捻转,因此要下苦功夫锻炼一段时间.每次持续捻转1-2分钟,头皮针留针15-30分钟,在此期间还需间隔510分钟运针1次.如手捻确实有困难,也可以电针代替,频率宜在200-300次/分以上,刺激强度以病人可耐受度来决定,波型可选择连续波.另有两种手法,医者也可酌情选用.D抽提法
29、: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这种紧提慢插的方法,相当于泻法.2)进插法:持针手法与上相同,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再退回原处,这种紧插慢提的方法,相当于补法.注意上述提插范围不宜超过0.1寸,动作要求迅速.3)出针法:头皮针的出针比拟简单,只需缓慢退针到皮下,然后迅速拔出.由于头皮血管比拟丰富,取针后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以防出血.头皮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以10次为1个疗程.三、头皮针的临床应用1、适应症头皮针法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对中风(脑出血或脑梗死)引起的
30、偏瘫,其总有效率可到达90%以上.对脑外伤后遗症、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发育不全、震颤麻痹、舞蹈病、耳鸣及各类急慢性疼痛等,都有一定效果.近年来还用于老年性痴呆症和小儿智力障碍等.2、考前须知(1)头皮针的刺激强度较大,应注意预防晕针.(2)在头皮针治疗中常易发生滞针,即针刺入头皮后,行针困难,难以捻转进退.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嘱病人身心放松,并在针体周围轻柔按摩,然后顺进针方向缓慢退出.(3)因脑出血引起中风的病人,在急性期有昏迷、发热或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者,不可用头皮针,须待病情稳定后才能治疗.对急性发热(高热)、心力衰竭者也要慎用头皮针.(4)头皮血管丰富,出针时易出血或引起皮下血肿,可用
31、干棉球轻揉,促使其消散.第七节杵针治疗一、杵针疗法的特殊穴位杵针疗法常用穴位与针灸疗法常用穴位相同,如十四经腌穴,奇穴等.但杵针疗法还有其特殊的穴位.(一)八阵穴八阵穴是一个腌穴为中宫,中宫向外的一定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把这个圆分为八个等分,即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与八卦相应为乾、坤、坎、离、震、艮、巽、巽、兑,形成八个穴位,艰险为外八阵.再把中宫到外八阵的距离分与三等分,画成两个圆圈,即为中八阵和内八阵.内、中、外阵上的穴位就形成了八阵穴.(二)河车路人体气血通过经络的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不停地升降运转.杵针疗法就是用杵针在人体河车路上,通过施行各种手法,促进人体气血运行,
32、畅通经脉,从而到达治病的目的.人体河车路可分为头部河车路.腰背部河车路,胸腹部河车路.各河车路根据所属脏腑和主治不同,又可分为假设干段L头部河车路河车印脑段河车脑椎段2 .腰背部河车路河车椎至段河车阳命段河车命强段3 .胸腹部河车路河车天膻段河车脑阙段河车阙极段(三)八廓穴1,服八廓2,耳八廓3.鼻八廓二、杵针工具一套杵外回件,分别为七曜混元杵、五星三台杵、全金刚杵、奎星笔.其结构为针身、针柄、针尖三个局部.在作杵外治疗时持杵方法有两种即执笔法、直握法.三、杵针操作时的根本手法(一)点叩法:行杵时,杵针尖向施术部位反复点叩或叩击,如雀啄食,点叩叩击频率快,压力小,触及浅者,刺激就小;点叩叩击频
33、率慢,压力大,触击深者,刺激就大.以叩至皮肤潮红为度.面积小的脸穴用奎星笔点叩,面积大的胸穴用七曜混元杵或五星三台杵叩击.(二)升降手法行杵时,杵外尖接触施杵腌穴的皮肤上,然后一上一下地上推下退,上推为升,下退为降推者气血向上,退者气血向下.此法一般用全铜杵或奎星笔操作.(三)开阖手法行杵时,杵针尖接触施术腌穴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逐渐贯力达杵针尖,向下行杵,那么为开,进杵深度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到达使气血向四周分散的目的,随之医者慢慢将杵针向上提,但杵针尖不能离开施术腌穴部位的皮肤,此为阖,能到达气血复原的目的.此法一般用金钢杵或奎星笔操作.行杵针,用杵针的针柄紧贴施术腌穴的皮肤上,从内向外,
34、再从外向内,作太极运转,或作顺时针,逆时针运转,或作左右运转,或作环形运转.临床上根据施术脸穴部位的不同而作不同的运转手法.八阵穴多作太极运转手法,河车路多作上下,左右运转手法.(五)分理手法行杵时,杵针柄或杵针肖紧贴施术脸穴的皮肤上,作左右分推那么为分;上下推退那么为理,该法又称分筋理气法.此法一般用于八阵穴和河车路穴位以及其它腌穴面积较大的部位施术.四、杵针疗法的补泻手术杵针疗法的补泻手法,以补虚泻实,祛邪扶正,调理气机,平衡阴阳,防病治病为目的,与针刺补泻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氏崇历代针磋之至理,发扬师传之微妙,颇有临床之心得,概括杵针的经手法如下:(一)升降补泻法补法:杵针尖点叩脸穴后
35、,向上推那么为辅法.泻法:杵针尖点压腌穴后,向下推动,那么为泻.(二)迎随补泻法假设作升降补泻时,胸穴不能确定上下时,可用迎随补泻法.补法:随经络气血循行或河车路气血的循行,太极运行方向行杵者为补法.泻法:逆经络气血循行或河车路气血的循行,太极运行方向行杵时为泻法.(三)开阖补泻法补法:杵针尖点压在腌穴上,由浅入深,渐进用力,向下行杵,那么为补法.泻法:杵针尖点压在腌穴上,由深渐浅,迅速减力,向上提杵,那么为泻法.也可以用针刺的“烧山火“透天凉的补泻手法表达杵针的开阖补泻法.(四)转重补泻法补法:凡轻成行杵,那么为补法.泻法:凡重深行杵,那么为泻法.(五)徐疾补泻法补法:凡快而轻的手法,那么为
36、补法.(一息在5次以上).泻法:凡重而慢的手法,那么为泻法一息在4次以下).(六)平补平泻行杵时轻重、快慢适中或迎随、升降、开阖均匀者,那么为平补平泻法.李氏杵针补泻手法,可以单独用一种补泻手法,也可以几种手法结合运用.如假设补之,宜轻而快行杵;假设浮之,可重而慢行杵.余如升降、开阖、迎随亦“调气之放,必在阴阳也(?难经七月十二难?).经云:“补泻无过其度(?灵枢五禁?)“然久泻之中潜有补济之气;久补之内,寄于泻夺之机,变也.故开中有阖,升中有降,适透他之神杨,假设明其理,思过中吴.五、杵针治疗的时间、高度、角度、轻重、徐疾杵针治疗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对一些特殊疾病、如慢性痛证、痿证、风湿
37、痹证等,可以适当延长治疗时间.杵针治疗时的高度以杵针器具的材料、病人体质的胖瘦以及施术腌穴的面积大小而定.行杵的角度有直杵、斜杵、施转杵三种.杵升时的轻重以病人感觉舒适为度.杵针疗法行杵时的徐疾应以病人的体质、施术部位及病情虚实而灵活掌握.徐:一呼一吸行杵4次左右,即1分钟行杵6080次.疾:一呼一吸行杵6次左右,即1分钟行杵90120次.六、行杵与得气杵针治疗中,为使患者产生杵针刺激感应而使用的手法,称为行杵.行杵时刺激部位月俞穴)产生的感应,称为得气,或杵针感应.患者出现杵针感应后,除具有与针刺治疗类似的酸、麻、胀、重等针感外,还会出现刺激部位皮肤潮红,局部的温热感觉以及病人特有的全身轻松
38、,舒适,怡悦的感觉.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性,效果较差,假设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七、杵针治疗时考前须知杵针治疗,一般是用杵针工具在经络瑜穴的皮肤上进行各种不同的手法治疗,针具不刺入皮肤之内,因此无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的及刺伤内脏的异常情况发生,但在临床施行杵针时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患者过于饥饿、疲劳时不宜立即作杵针治疗.(二)妇女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腰、舐部一般禁杵.(三)小儿囱门未合者禁杵.(四)皮肤有感染疮拜、溃疡、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一般不作杵针治疗.(五)杵针治疗时要预防损伤皮肤,挫伤脏器.如胁肋、腰背、头枕部等行杵时用不宜过重,以免挫伤肺、肝、肾等脏器.
39、(六)杵针手法过重,引起局部皮肤青紫者,一般不作处理,可以自行消散.1.杵针疗法的工具UJ其构造是用玉石,优质硬木,牛角,金属等材料精致而成,整体分为三局部:针尖,针柄,针身.因对人体的操作手法不同而形成名称各异的四样杵针物件,所以它有:奎星笔,金刚杵,五星三台杵,七曜混元杵.(2)其针具是应以杵针无缺损,针尖无松动,针身,针柄和针尖光滑圆整,对人体不构成伤害,各类规格齐全者为最正确.对人体使用时,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穴位的各异,操作手法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工具.2 .杵针疗法的穴位选取杵针治疗疾病的选穴大体和针灸选穴相同,其亦有特殊穴位的治疗原那么.临床常用的又八阵穴,
40、其中以百会八阵,风府八阵,至阳八阵,大椎八阵悉数穴位应用较多.其次,常用的穴位还有河车路,其中以头部河车路,腰背部河车路,胸腹部河车路悉数穴位应用较多.最后,常用的还有八廓穴,当中眼八廓,耳八廓,鼻八廓,面部五轮穴悉数应用较多.3 .杵针治疗的手法3. 1.点叩手法行杵时,杵针尖向施术部位反复叩或叩击,如雀琢食,点叩叩击频率快,压力小,触及浅者,刺激就小;点叩叩击频率慢,压力大,触及深者,刺激越大.以叩至皮肤潮红为度.面积小的腌穴用奎星笔点叩,面积大的腌穴用七曜混元杵或五星三台杵叩击.4. 2.升降手法行杵时,杵针尖接触施杵腌穴的皮肤上,然后一上一下地上推下退,上推为升,下退为降.推者气血向上
41、,退者气血向下.此法一般用全钢杵或奎星笔操作.3.3.开阖手法行杵时,杵针尖接触施术腌穴的皮肤上,然后医者逐渐贯力到达目的杵杵尖,向下行杵,那么为开,进杵深度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到达使气血向四周分散的目的,随之医者慢慢将杵针向上提,但杵针尖不能离开施术腌穴部位的皮肤,此为阖,能到达气血复原的目的.此法一般用金刚杵,奎星笔操作.行杵针,用杵针的针柄紧贴施术腌穴的皮肤上,从内到外,再从外向内,作太极运转.临床上根据施术腌穴部位的不同而作不同的运转手法.八阵穴多作太极运转手法,河车路多作上下,左右运转手法.3 .分理手法行杵时,杵针柄或针尖紧贴施术胸穴的皮肤上,作左右分推者那么为分;上下推退那么为理,
42、该法又称筋理气法.此法一般用于八阵穴和河车路穴位以及其他脸穴面积较大的部位施术.4 .杵针治疗的时间,高度,角度,轻重,徐疾.杵针治疗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对一些特殊疾病,如慢性痛证,萎证,风湿痹证等,可以适当延长治疗时间.杵针治疗时的高度以杵针器具的材料,病人体质的胖瘦以及施术腌穴的面积大小而定.杵针的角度有直杵,斜杵,旋转杵三种.行杵时的轻重以病人感觉舒适为度.杵针疗法,行杵时的徐疾应以病人的体质,施术部位及病情虚实而灵活掌握.徐;一呼一惯用语行杵4次左右,即1分钟行杵60-80次.疾:一呼一吸行杵6次左右,即一分钟行杵90-120次.5,行杵与得气杵针治疗中,为使患者产生杵针刺激感应而
43、使用的手法,称为行杵.行杵时刺激部位产生的感应,称为行气了,或杵针感应.患者出现杵针感应后,除具有针刺治疗类似的酸,麻,胀,重等针感外,还会出现刺激部位皮肤潮红,局部的温热感觉以及病人特有的全身轻松,舒适,怡悦的感觉.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者,疗效较差,假设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6,杵针治疗时考前须知(一)患者过于饥饿,疲劳时不宜作杵针治疗(二)妇女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腰腹部舐部一般禁杵(三)小儿卤门未合者禁杵(四)皮肤有感染疮界,溃疡,瘢痕,或有肿瘤部位一般不作杵针治疗(五)杵针治疗时要预防损伤皮肤,挫伤脏器.如胁肋,腰背部,头枕部等行杵不宜过重,以免损伤肺,肝,肾等脏
44、器.(六)杵针手法过重,引起局部皮肤青紫者,一般不作处理,可以自行消散.第八节芒针【概述】芒针是一种特制的长针,一般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因形状细长如麦芒,故称为芒针.芒针系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开展而来,其针体长度约为1725Cln(5.08.o寸),也有长度在33Cnl(1尺)以上的,这样就具备了进针深的特点.【操作方法】一、针具芒针的结构与毫针相同,分为针尖、针身、针柄、针尾4个局部,但针身较长,用弹性韧性好的细不锈钢丝制成.芒针的长短、粗细规格主要是指针身而言.其粗细有29号、30号、31号、32号.长短有7cm(5寸)、20Cnl(6寸)、23cm(7寸)、26Cm(8寸)
45、、33cm(1尺)、50cm(1.5尺)、66cm(2尺)甚至更长.临床上以1726Cln(58寸)的较为常用.二、操作芒针的各种刺法及补泻手法,都是由针刺根本手法演变而来.主要可分为五种.1 .进针进针时要预防疼痛,尽量到达无痛进针.进针时押手的中、无名、小三指屈曲于皮肤上,用力固定,再以拇、食二指夹住针体.刺手执针柄,使针尖抵触穴位,与押手配合,利用指力和腕力,压捻结合,迅速刺过表皮.穿皮时手法动作要敏捷,以减轻病人痛感.捻转宜轻巧,幅度不宜过大.最好在18(360.之间.2 .出针出针时先缓慢将针提至皮下,再轻轻抽血以免出血或疼痛.如出针后血液从针孔迅速溢出或喷射者,为针尖刺破小动脉所致
46、,应立即以干棉球按压出血处,直到出血停止.3 .捻转当进针到达一定深度后,可以施行捻转手法.在针体进出过程中,始终使针处于捻转之下的转动状态.在捻转时务必轻捻慢进,左右交替,不能只向一方向捻转,不然会使肌纤维缠绕针身,造成患者疼痛或滞针现象.另一方面,按一定的规律捻转,结合轻重、快慢的不同要求,可以起到一定的补泻作用.4 .辅助手法在针刺到达一定深度后,为寻求应有的针感可采用一些辅助方法.这主要靠押手的动作以及刺手的灵巧配合.方法是押手食指轻轻向下循按针身.如雀啄之状;同时刺手略呈放射状变换针刺方向,以扩大针感.5 .特殊方法由于芒针针体较长,故在使用中有一些适合本身特点的刺法.主要有弯刺和透
47、刺.(1)弯刺:某些穴位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不能直刺到一定深度,故需采取弯刺,即变换针刺方向的刺法.如刺天突穴时.,可先直刺O.5寸左右,然后使针尖向下,沿胸骨后缘进针,可深刺45寸.这种刺法要求根据穴位的不同解剖特点,相应地改变押手所掌握的进针角度,以使针尖沿着变换的方向顺利刺入.(2)透刺:透刺是芒针常用方法,采用此法可收到一针双穴.或一针多穴之效,如地仓透颊车,阳陵泉透阴陵泉,秩边透气冲.有人治疗小儿麻痹症、脑炎后遗症等,沿背部督脉自下而上进行皮下透刺,第1针由长强透至命门,第2针由命门透至至阳,第3针由至阳透至大椎.【主治病症】一、多发性神经炎、脊髓侧索硬化、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综合征、半身不遂1 .取全知穴法于乳突下2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天牖前下方1寸处取穴.嘱病人仰卧位,头放平而略垫高,自左侧进针,针尖向前,相当于第2、3颈椎之侧间隙刺入,手法要柔和,轻捻缓进.深度1.52.5寸.在较敏感的病人,感应方向从局部放散到左上、下肢,然后对侧半身都有感应,以全身呈酸麻胀感为佳.2 .取颈臂穴法胸锁乳突肌后缘下1/3处,约锁骨上2寸处取穴.病人取仰卧位,针尖呈水平方向刺入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