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公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中公笔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章一、教育的概念和本质1 .“教育”一词的由来。最早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也。把“教”“育”连在一起使用。2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开展的活动。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开展和文字的产生。3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4 .教育的根本特征(1)
2、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二、教育的根本要素1 .教育者教育的主体2 .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3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三、教育的功能1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开展功能、社会开展功能(人口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2 .按教育作用的性质:正向功能、负向功能3 .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四、教育起源和开展(一)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一一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里起源说一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一一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开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二)教育的开展历程根据社会生产方式的构成特点
3、划分,可把教育划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1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1)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2)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进行的。(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式单一。2 .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根本特征:(1)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别离。(3)古代学校教育的形式一般是各别教学。(4)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认、对辩和死记硬背。(5)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奴隶社会学校名称课程内容教育晴征中国夏商庠、序、K人伦、骑射、军事经验传授西周国学、
4、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外国古印度吠陀为主的经典、经义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古埃及*t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更为师斯巴达军事体育、政治道德尚武雅典智育、德育、美育崇文封建社会学校名称课程带征选拔制度中国春秋战国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汉代官学、私学“罢黜百家、独尊IS术”察举制、征辟制隋唐分科教学(经、史、律、书、数)科举制宋朝程朱理学(四书、五经)科举制清朝末年学堂中体西用废除科举(1905年)3 .近现代教育(1)现代教学萌芽于文艺狂兴时期(2)近代教育的特征: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最早起源于德国。教育的世俗化
5、。(3) 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开展一、教育学的感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的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开展的内在动力。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开展(一)教育学的萌芽1 .萌芽阶段的特点(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3)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活道德论述之中2 .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达在论语中,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6、:教育是思想上的接生,强调教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开展的过程。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步研究教学法的书。(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或称:教育学的形成时期)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教学原那么: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开展。(2)教育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3)教学思想:“范智教育”一一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赫尔巴特:科学教育之父,传统教育学代表。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标准、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1)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根底。(2)
7、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3)“四阶段教学”理论:清楚、联系、系统、方法(4)教育性教学原那么(三)教育学的开展阶段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代表作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2.新时期教育代表人物(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中国的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2)当代教育学的开展赞可夫的教学与开展,开展性教学理论。布鲁纳: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教学法。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第二章教育的根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开
8、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二、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开展水平。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4、生产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一)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9、知识。三、教育与文化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局部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开展一、个体身心开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开展概念个体的身心开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的有规律、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开展。(二)个体身心开展的一般规律I、顺序性。具体表
10、现:身体的开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心理的开展:从机械积极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情绪到情感。教学启示:做到循序渐进,不拔苗助长、凌节而施,2、阶段性具体表现:个体的开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开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开展任务。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 .个体身心开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一是同一方面的开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
11、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开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教学启示: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开展的关键期或最正确期及时的进行教育。4 .个体身心开展的互补性具体表现: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开展得到局部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教学启示: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开展。长善救失5 .个体身心开展的个别差异性具体表现: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
12、是开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开展。(三)个体身心开展的动因1 .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开展中的决定作用。孟子、格赛尔2 .外银论:强调人的开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荀子、华生二、影响人身心开展的因素(简答)(一)遗传:遗传是指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开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开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开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3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开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
13、特点提供了可能和限制。(二)环境: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人身体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 .环境俄个体的开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 .是人的身心开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开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对个体开展的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开展着自身。(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开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在个体开展中起指导作用。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
14、开展的各种因素。4 .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拟全面、系统和深刻。(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开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开展的决定性作用。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要求。(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宏观:国家的教育目的中观: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微观:教师的教学目标。(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 .导向
15、作用2 .鼓励作用3 .评价作用: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开展速度。(四)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巴拉图。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二、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根本精神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6、和加班人。(三)确立我过教育目的的依据1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 .受教育者的身心开展规律3 .人们的教育思想4 .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开展的唯一方法。人的全面开展。全面开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宠妃而自由开展的人。三、素质教育1997年(一)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I.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 .
17、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开展的教育。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开展的教育。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重点和时代特征(三)素质教育的根本特点1 .全体性2 .全面性3 .开展性4 .主体性5 .开放性第二节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概念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题地位。(二)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1 .社会政治制度2 .社会经济制度3 .人口开展状况4 .青少
18、年儿童身心开展规律5 .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和外国学制的影响(三)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开展1 .前制度化教育2 .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校“,以及所公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学制。中国现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3 .非制度教育。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学校化。二、我国现代学制确实立和开展学制名称颁布时同颁布政府将点地位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清政府中国首次领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硕布而没有实行。癸卯学
19、制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清政府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T”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戌学制1922年北洋军阀统治以美国学制为苣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又叫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基本教育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9
20、曳嘘苴教育目的,提出即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1教育部继续推进“三教统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农科教”结合;努力提高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三、义务教育制度1.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2 .特点: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3 .义务教育的产生:义务教育始于近代,发源于德国。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
21、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确实立。四、终身教育制度1 .概念: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2 .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1929年,英国,耶克思利,终身教育3 .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的发表。4 .终身教育最终形成的标志: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指出: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根底上。4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第四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一、学生的特点(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二
2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开展的主体。学生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三)学生是开展中的人。二、学生的主要权利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受教育权、人身权。1 .受教育权: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2 .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根本、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一项权利。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一个尊严权、隐私权。1980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主张保障儿童拥有社会权利的主体地位,其根本原那么是:无歧视原那么、儿童利益最正确原那么、尊重儿童尊严原那么、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那么。三、学生的义务1 .尊重法律法规;2 .遵守学生行为标
23、准,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二节教师一、教师的含义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当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5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二、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6 .示范者的角色典范角色)三、教师劳动的特点2.创造性。(1)因材施教(2)教学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的“教育机制”四、教师的职业素养(一)道德素养
24、1 .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灵魂3 .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4 .对待自己:以身作那么,为人师表(二)知识素养5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必须具备的(三)能力素养6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最高要求四)职业心理健康五、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一)教师的权利(二)教师的义务1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外表。2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方案,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根本原那么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着学生开展有益的社
25、会活动4 .关心保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开展。5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抗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概述(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二)师生关系的开展阶段教师中心说一一学生中心说一一主导主体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1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2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3 .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四、
26、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简答)(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2 .建立教师威信;(教师的人格力量)3 .要善于同学生交往。4 .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三)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第五章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的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英语、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二)课程的类型分类标准索程抬点学科课程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
27、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经验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聆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单科形式,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例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学科整合,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实施要求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共性,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设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设计开发主体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通过课程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
28、需要。学校课程(校本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发屣学生的特殊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这是一类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公开课程)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形黑程的主要标志。隐形课程(潜在课程、自发课程)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或复现的课程。这一词是由杰克孙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学科中心主
29、义(结构主义)僚程论布鲁纳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教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以便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学生中心主义(经验主义、活动中心主义)课程论杜威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因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且强调学校与社会联系,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组织课程教材,如杜威所说的“在做中学”.存在主义景程论萨特课程应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学生本人要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认为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知识是人实现自由的工具。基于这样的立场,存在主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思维关心的是客观化.排除直觉思维和自我
30、体醛,因此,不适于作为课程的基础.对于纯粹的职业训练课程,存在主义是坚决加以人箱斥的,在他们看来.课程的重点是人格世界而不是事物世界。(四)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二、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最狭义的课程设计是指制定某个课程的具体课程。最广义的课程设计几乎设计所有形式的课程变化。总的来说,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方案、有结构地产生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二)课程设计的泰勒目标模式泰勒,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三、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是吧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
31、到达预期的课程目标的根本途径。(二)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可是分配。2 .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 .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 .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 .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6 .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展开过程)7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构,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响信息。(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 .课程方案本身的特点。2 .教师的特征。3 .学校的特点。四、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
32、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良课程的决策。(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2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3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lPP)评价模式五、课程内容(一)课程方案课程方案,又成教学方案。其根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二)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根本框架:前沿、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是课程方案。(三)教材教材的编制依据是课程标准,系统反响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通常按学年活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局部。六、课程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局部。第二节新课程
33、改革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育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开展。二、新课程结构的特征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以综合性课程为主,初中是综合性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是分科课程为主。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学生是开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就是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就是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就是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就是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
34、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新课程下的教学观“教育者为中心”到“学习者为中心”;“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事更重过程”;“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五、新课程下改革的具体目标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6.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理论一、教学概述(一)教学概念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标准下、教师的
35、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开展教育的根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二)教学本质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三)教学的任务我过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J传授系统的科学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2)开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根底。(4)关注学生的个性开展.二、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即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开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案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开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36、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1)孔子:学、思、行(2)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4)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二)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三)教学过程的结构2 .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三、教学原那么(一)教学原那么的概念教学原那么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响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根本准那么。(二)我过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那么3 .直观性教学原那么。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4 .启发性教学原那么。要求: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开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
37、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5 .循序渐进教学原那么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6 .稳固性教学原那么。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稳固;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7 .量力性原那么(可接受性原那么)8 .因材施教原那么。要求:要坚持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四、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念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学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开展的方法。(二)常用的教
38、学方法(1)讲授法。是中小学运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中方式。优缺点:能在短时间内系统讲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气氛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优点: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3)讨论法。优缺点: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但是运用讨论法需要具备一定的根底,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级运用较多。(4)读书指导法(1)演示法(2)参观法。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4)实践活动法(1)欣赏教学法(2)情景
39、教学法(三)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2.教学方法运用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的特点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根本环节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一)个别教学制(二)班级授课制特点:(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按课教学。(3)按时授课。班、课、时。开展:产生标志:1923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奠定了理论根底。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三)复式教学一一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四)现场教学一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五)分组教学(1)外局部组:主要
40、有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2)外局部组:按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六)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总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的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目、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优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且对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要求较高。(七)特朗普制灵活的课程表,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各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二、教学工作的
41、根本环节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根本环节:备课、上课、客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一)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备课要写好三种方案:学期(学年)教学进度方案、单元方案1课题)方案、课时方案(教案)。(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1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沉着(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1)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2)分量适宜,难易适度(3)规定完成时间四)课外辅导。主要有集体和各别
42、辅导。(五)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包括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测验法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根本方法。测验法有口试、笔试、操作测验等多种具体方法,其中笔试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根本方法。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三、教学评价(一)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教学评价有诊断、鼓励和调节作用教学评价的原那么:(1)客观性原那么(2)开展性原那么(3)整体性原那么(4)指导性原那么(二)教学评价的种类1 .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者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
43、准备状况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功能: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区分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良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功能:改良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定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给学生提供反响。13)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者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成为终结性评价功能: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到达教学目标的程度;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语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2 .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
44、,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方案地对社会戚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那么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开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方案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二、德育的意义(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二)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底和保障三、德育的特点四、德育内容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内
45、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民主法治四个方面。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理想等要素思想要素:主要指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以及现代公民意识。道德素质:现阶段我过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要求是以为人民效劳为核心,一集体主义为原那么,以宪法规定的“五爱”为根本,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传统美德。民主法治素质:我过现阶段对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法治观点教育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治和纪律的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开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标准个体化。教育者施教传道,受教育者受教修养二、教育过程的内容、矛盾和实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