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振兴五年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847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6.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振兴五年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科技振兴五年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科技振兴五年行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科技振兴五年行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科技振兴五年行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技振兴五年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振兴五年行动计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科技振兴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 年)为加快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建设创新,省决定实施 科技振兴行动计划,坚持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从 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奋力跑出创新引领振兴发 展的加速度。一 .总体要求(-)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 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把创新作为实现全 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战略基点,坚持科技四个面向“,服务 六个建设,围绕八个振兴九个坚定不移重点部署,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全社会协同联动为手段,以人才 队伍建设为根本,通过科学技术突破引

2、领支撑振兴发展,实施 七大行动实现优势转换,使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振 兴发展的最大增量”。(二)基本原则。坚持提升能力。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强化原创 成果产出的导向,布局补短板和扬长板并重的创新链, 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和关键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面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和供给能力, 有效支撑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把握创新和发展主动权。坚持支撑发展。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 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 发创新活力,全面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构建现代 创新体系,推动新经济业态换道超车、战略新兴产业加快 发展、传统优势产

3、业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创新对全面振兴全方 位振兴的战略支撑。坚持人才为本。坚持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深入落 实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把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作为改革出发点和政策着力点,做优创新人才体系,营造良好 的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为我省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储 备和内生动力。一一坚持协同联动。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部省、省 市、部门联动,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创新链、 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全面部署,构建完善科学规范、运行 有效、衔接配套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体系化能力和重点突破 能力。(三)发展目标。到2026年,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创新驱动内生动 力全面激活,科技

4、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成为全国 创新发展策源地、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和东北亚创新交流合作基 地,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取得新突破。全社会研发(R&D)经费 投入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力争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取得新突破。在产业振兴、农业振 兴、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突破200项关键核心技术。一科技成果高质量就地转化取得新突破。到2026年, 高质量转化1500项科技成果,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50 亿元。一科技型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到2026年,全省高新 技术企业数量力争突破6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 3000 家。一科技创新平台取得新突破。

5、到2026年,国家级科技 创新平台达到60家。区域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高水平建设哈大齐国家自 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动高新区成 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二.重点任务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机遇,充分激发创新 潜能,突出科技的引领性、先导性和实效性,组织开展基础研 究、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科学技术新突破引领 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能力,新经济业态领域 攻关取得新突破。1 .数字技术。瞄准数字挛生、人机协同、边缘计算、区块 链、6G等数字科技前沿,布局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前沿基础 理论研究,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

6、自适应长期生存软件 的基础理论、数据与智能科学的理论体系、智能感知与传感理 论、半导体集成化芯片系统、第三代功率半导体封装等研究, 突破一批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充分发挥我省数据、科 技、人才、平台、场景等优势,组织优势单位加快5G、大数 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数字 化关键环节的应用技术攻关,力促数字技术与我省重点产业深 度渗透融合,攻克一批工业软件、机器人、智能制造、集成电 路、新型显示、智慧农机、智慧农业、网络安全等领域应用技 术难题。依托数字技术促进现代服务业升级,在医疗康养、教 育、文旅、展览、物流等方面强化数字化平台建设和互联网 + 技术研发应用,增强

7、数字技术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2 .生物技术。把握生物科技前沿发展态势,组织和引进相 关机构,创新发展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组织工 程、胚胎和干细胞工程、再生医学工程、合成生物学、生物计 算、类脑及人工智能工程等前沿生物工程技术,深度推进数 字经济+生物经济(ITBT )融合工程,着力解决前沿战略 领域及产业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科学问题。瞄准生物领 域高质量发展重大科技需求,重点围绕未来能够产生重大成果, 并能带来产业升级换代或具有市场潜力的颠覆性技术开展创 新,开展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突破生物育种计算设计、基因 合成、高通量筛选和基因功能鉴定、蛋白质细胞工厂等关键技 术,推动其在

8、大健康、创新药物开发、核心菌种、生物育种、 环境保护、能源供应和生物基材料开发等领域应用,提升产业 层级,支撑生物产业快速壮大。3 .冰雪产业技术。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 紧密围绕国家极地战略需求,积极促进冰雪资源产业化,开展 极地装备及寒区设施、极地科学考察、冰雪等方面技术研究, 抢占极地寒区科技前沿制高点。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冰 雪装备材料技术研究,开展冰场雪场设施装备、应急救援装备、 维修保养装备、竞赛竞技装备、辅助训练装备、虚拟滑雪装备、 电子竞技系统、智能运动信息系统、智能雪场以及冰雪运动器 材、冰雪资源监测与评估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发,推进产学研一 体化发展。4 .创意设计

9、产业技术。推动创意设计理念、方法、内容、 业态、模式等变革创新,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支持高校 院所、企业加强创意设计理论、方法、技术等基础研究,研发 设计软件、建模渲染、虚拟现实、样板制造等设计工具。推动 工业软件建模引擎发展,促进专用设计及仿真软件应用。坚持 文化科技融合,开展文化形态与体验集成创新、服务模式创新 与业态融合方法、渠道与用户关联关系的跨平台协同挖掘技术、 基于认知计算的全媒体推荐分发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快 数字红色文博、XR+教育、医疗,5G+VR直播的先 导应用。(二)打造振兴发展新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攻关取 得新突破。1 .航空航天技术。加强航空航天核心技术突

10、破,围绕航空 航天材料及加工装备、航空飞行器、航天运输系统、空间基础 设施、卫星应用、在轨服务与维护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培育 壮大航空航天产业,构筑创新发展新优势。支持龙头企业全面 参与国家北斗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所用卫星的制造、组网, 开展5G互联网试验星的研制,开展高时空谱分辨率数据产品 生成、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智能协同处理、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与 应用、基于北斗导航与遥感图像协同的智慧农业信息应用、新 型遥感对地观测和科学载荷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卫星等产 业加快发展。2 .电子信息技术。加强电子元器件及专用材料关键技术研 发,拓展传感器、集成电路、电子材料等上下游产业链条。围 绕数据及新一代

11、人工智能,加快推动制造、交通、生态、医疗、 社会治理和网络安全等领域智慧应用,研发自主开源工业软件, 突破芯片材料、智能感知、物联组网、边缘计算等工业互联网 硬件核心技术。加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技术攻关,开展人机交 互、机器智能、集群协同、智能化焊接、柔性传感器与驱动器、 机器人与激光复合制造等装备研制,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 厂、物流与仓储、网络设备资源协同制造、智能成套生产线建 设。3 .新材料技术。推动新材料产业向轻量化、智能化、极端 化方向发展,在碳基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增材新材料、生物 基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半导体封装材料、电机绝缘 高压材料等领域开展无氟高纯石墨制备、宝石级和

12、电子级人造 金刚石制备、煤制石墨烯、石墨烯在柔性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高导电铝基石墨烯导电板材料制备、高强高韧铝合金制造、特 种焊接材料制备、钛基耐热耐氧化复合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的 研究,向精深加工领域延展,实现新材料产业全链条、集群化 发展。4 .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完善智能 制造生态体系,围绕精密超精密、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 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制造领域部署研发 方向,重点开展精密铸锻造技术与工艺、特种材料超精密加工 技术与装备、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水电装备、核电装备、 高效新能源发电系统、高温超导发电机、高端焊接装备、数控 机床在线高精度测量装

13、备、数控设备智能化运维、数控刀具智 能管控、机器人与激光复合制造、船用高功率智能高中低速机 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装备的研制,推动制造业向智造转变, 为工业强省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5 .农机装备制造技术。提升我省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信 息化、标准化水平,支撑高端智能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发展。加 强高端农机装备核心部件的研发,开展农机齿轮、轴承、高性 能部件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制,促进主要农作物、规模养殖、设 施种植等高端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围绕水稻、玉米、大豆等主 要农作物,以及蔬菜、马铃薯等大田经济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全程高端智能机械化装备和农业机器人。开展农机物联网、高 精度农机作业导航监测、机械式

14、苗间除草装备与技术、精准施 肥装置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视觉传感、智能显控技术在大 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水稻插秧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等 重点机具上的应用。(三)科技助力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攻关取 得新突破。1 .能源技术。在氢能、氨能与燃料电池、智能电网及储能 系统、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可再生能源等方向,开展先进 制氢技术及装备、储氢技术及装备、微电网系统及智能化检测 设备、钢液流电池、生物质能源制备、生物质原料高值化利用、 太阳能光伏利用、寒地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等关键技术的 研究及设备研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绿色多元的新能 源体系,引领寒地零碳能源转型发展。开展绿色

15、智慧交通、低 碳建筑材料技术研发。加强页岩油气开发,开展陆相页岩油开 发、试油气工艺、页岩油下游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与 设备研制。开展煤炭资源安全高效智能开发、矿山及地下工程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抢险、煤与煤层气共采及瓦斯高效抽采利用、 褐煤梯级综合循环利用、煤阡石清洁高效燃烧技术、煤炭洗选 及工业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快低品位能源充分利用和 高效供应。聚焦负碳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开展碳捕获、利用与 封存(CCUS )技术、碳汇核算技术和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 研究。2 .化工技术。坚持油头化尾 煤头化尾,推进石化 产业和煤化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围绕油气与石油化工,开展高 性能非贵金属润滑油加

16、氢异构化、乙熔裂解炉抑制结焦、天然 气直接催化转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设备研制,支撑石化产业 集群式发展。依托东部地区煤焦化副产品,开展中低温煤焦油 深加工、新一代煤制化学品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快推动煤炭 从燃料到原料到材料,助力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延伸。3 .食品加工技术。以粮头食尾 农头工尾为抓手, 加快研发绿色有机食品、功能食品、特色食品和大豆蛋白人 造肉等产品,开展绿色有机品种种植区域布局、标准化规模 化种植养殖,加强杂粮、高品质畜禽产品、绿色蔬菜、特色食 用菌、野生坚果与浆果、山野菜、休闲保健食品、特色饮品等 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强化水稻、玉米、大豆、 蔬菜、马铃薯、乳制品、

17、肉制品等精深加工,推动绿色食品加 工业全产业链发展,支撑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成为我省第 一支柱产业。4 .医药产业技术。开展生物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抗 体药物、抗肿瘤药物等生物创新药物研发。开展免疫治疗、基 因治疗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慢性疾病防治药物、重大骨病 药物、抗感染类药物、抗抑郁类药物、靶向制剂、微生物源药 物、益生菌(后生元)药物、检测试剂盒等关键技术研究及药 物研发。加强优质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培育、寒地道地药 材质量评价与开发利用、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中医药疗效评 价、中药临床价值评价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进中药新药研发, 加强中成药质量控制技术开发,开展中医药在突发传染

18、性疾病 的预防、治疗、康复服务及精准医疗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全 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5 .汽车产业技术。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重点围绕汽车 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开展技术研发。开展智能无人驾驶、 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电驱动车载系统装备、高速驱动系统、轻 型电磁离合器、电动汽车低温管理系统、混动专用高效发动机、 智能化特种货车、新能源特种汽车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及装备研制,支撑汽车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建设。6 .轻工产业技术。加强汉麻产业的科技创新,围绕汉麻种 质资源创制、生物育种、高效生态种植技术、碳足迹和碳汇效 应、麻纤维基复合新材料、纤维加工、籽叶花深度加工、竿芯 根制品特色食品

19、研发、大麻素酚类物质利用等方面依法依规开 展技术研发,不断延长汉麻产业链条、提升汉麻产业附加值, 推动建设汉麻轻工产业新高地。(四)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农业现代化关键技术 取得新突破。1 .黑土保护与利用技术。实现藏粮于地,落实国家东 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围绕地力提升、水土协同调控、保护 性耕作等任务开展黑土区土壤保护及产能提升、黑土污染修复、 生物肥料关键技术和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土壤冻融伴生过 程及冻融侵蚀、化肥精准施用与减量增效、现代生物肥、生物 有机肥产品技术研发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不断增加土壤有机 质含量,实现生态优先、用养结合,把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 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20、2 .现代育种技术。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种业安全, 开展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转基因、细胞工程、分子辅助 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现代种质资源保护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构建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 所,加强高产优质及适宜食品加工的大豆新品种和优质、高产、 抗病、抗逆、抗倒伏水稻新品种,以及高产优质宜机收玉米新 品种的选育。开展优质马铃薯、蔬菜、杂粮杂豆、食用菌、特 色经济作物、药用植物、小浆果、林木良种、园林花卉、木本 油料、优质牧草等新品种选育。加强现代畜禽新品种繁育,开 展两牛一猪一禽新品种种源繁育选育等关键技术的研究。3 .智慧农业与绿色高效种植技术。落实藏粮于技

21、,加 强智慧农业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开展高产高效可持续的绿色种植、养殖技术研究,巩固提升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展风险数字化预警监测、智慧农业信息关 联、智慧农业大数据模型理论与数据处理、饲喂精确监控与智 能网控、互联网+牧场智慧化管理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 绿色生态栽培、特色品种绿色有机栽培、设施果菜花栽培、生 物农药制备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设备的研制,开展畜禽水产高 效绿色养殖、生态循环养殖等关键技术研究。4 .粮食贮藏技术。重点开展粮食贮藏减损理论与技术、粮 食质量安全保障与追溯技术、全谷物加工和粮食副产物加工增 效关键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基于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

22、 粮食质量追溯平台,建立粮食安全危害因子主动防控技术体系, 研制高效节能智能化加工新技术装备,为粮食产后贮藏减损和 安全评估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5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聚焦畜产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和净化、 人兽共患病源头治理和宠物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需求,构建动 物健康和生物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开展牛、猪、禽等畜产动物 重大疫病防治技术和种源疫病净化技术研发,狂犬病和布鲁氏 菌病等重要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技术研发,以及伴侣动物健康 新技术研究,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五)支撑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民生领域科技攻关取得新 突破。L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围绕我省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 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

23、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大需求,整 合优势力量,重点开展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多元化精准干 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寒地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精准防治, 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肿瘤标志物筛查精准诊断治疗,分子 靶向治疗,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传染性疾病中西医协同 防治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强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基因检测、 病原快速检测等新技术、新产品在重大慢性病防治领域的推广 应用,完善我省慢性病防控体系。2 .公共安全技术。支撑特色公共安全网络构建,围绕公共 卫生,开展重大、新发传染病等公共健康安全监测与预警、风 险评估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围绕防灾减灾,开展灾害监测、预 警控制、城市工程系统抗震韧性

24、提升等领域研究。围绕技术管 网治网能力建设,开展互联网谣言治理、网络反诈、数据泄露 追踪溯源、数据跨境流动监测等研究,提高技术管网治网能力。 围绕社会治安,加强政法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政法科 技信息化标准统一体系和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切实增强公 共卫生、生物安全、核安保、社会治理和防灾减灾的保障能力, 全面支撑我省公共服务的科学化、社会化、智能化水平。3 .污染防治技术。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协同推进生 态环境保护,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开展烟气多污染物协同处理, 大气灾害污染源容许排放综合管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建设大 气污染排放控制及空气质量监测技术体系。围绕水污染防治, 开展山水林田

25、湖草综合治理,地下水污染溯源,工业废水零排 放资源化综合利用,城市终端二次供水水质保障等关键技术的 研究,推动水质监测与预报预警技术体系建设。围绕生态系统 保护与修复,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服务功能提升、湿 地保护与受损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等关键技术的研 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加强森林、湿地、草场等重 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围绕农村饮用水安全、农村污水处 理、农村清洁能源、农村分布式功能、农村厕所革命、寒地人 居环境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互联网+等服务向农村延伸 覆盖,加快数字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三、实施路径通过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

26、成果产业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区域创新载体 和创新生态建设七大行动,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 强、经济强,培育壮大振兴发展新动能。(-)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创新资金投入方式、落实惠企奖 励等政策,不断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研发投入积极性,推 动全社会研发投入稳步提升。发挥政府引导激励作用。充分调 动和优化全省科研力量,积极申报和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 目;与科技部通过部省联动、联合设立基金对接国家重点研发 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培育一批具有我省特色、国内领先的创 新团队,不断提升承接国家重大重点科技任务能力和水平。不 断加大省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充分

27、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 用,综合运用项目支持、基金引导、风险补偿、支持上市等形 式,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市县科技创新引导专项、 将研发投入纳入考核指标并不断提高分值比重、开展重大重点 攻关任务省市联动等,不断引导激励市县加大研发投入。强化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 收优惠、企业研发投入奖补等普惠性政策,激励企业不断加大 研发投入。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产学研联盟、明晰企业承担 和参与省级各类科技计划的资质条件、联合企业共同出资通过 揭榜挂帅解决技术难题、引导企业搭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 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和科技创新券等专项资金作用,促 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

28、集聚,不断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和创 新能力。加强部门协同。统计、科技、教育等部门联合开发研 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各相关部门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 提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项目监测分析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培训辅导,不断规范全社会研发(R&D )经费统计归集; 定期通报研发投入活动情况,为各级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 数据支撑。(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及我省发展需求,以改进和优化科技项 目组织管理作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有 效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带动产业蛙跳式发展。发 挥产学研联盟作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 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

29、务型的产学研联盟。鼓励企业牵头, 与优势特色学科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产 学研联盟协同创新的高效载体,牵引各类科技创新力量优势叠 加,推动企业成为前沿需求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出题者,高 校院所作为答题人,联合攻关、联合转化、联合生产、联 合拓展市场,财政资金跟进支持。改进科技项目立项方式。加 大技术预测研究,准确把握未来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加强对我 省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重点领域和社会民生领域需求的专题 调研和分析预测。建立全链条设计的科技创新项目生成机制, 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对接,推动重点领域项 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实行省级科技计划重点专 项(项目)联动

30、、联审、联查、联评工作机制,发挥省科 技咨询委员会作用。继续优化完善项目评审遴选全流程,确保 科研项目能够更科学、更公平、更有效率。优化科技项目组织 管理方式。推行项目管理主体多元化,对于行业特色突出且任 务边界清晰的重大项目,采用业主制管理,由行业企业牵 头组织实施。选择符合条件的科研管理类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管 理专业机构,提高专业机构的项目管理水平。重大科技项目实 行里程碑式管理,加强项目关键环节评估。完善科技项目 绩效评价机制。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从 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依据各类科技专项目标定位,健全基础 研究、应用研究及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不同类型成果的差异化 绩效评价指

31、标体系,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 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调整、 优化、清理各类科技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三)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 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强 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产业 化。强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成果策源地作用。推 动高等院校人才、科研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充分发 挥高等院校技术转移机构作用,多渠道对接企业,通过技术转 让、作价入股和合作实施等方式实现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鼓 励中直科研院所技术溢出,落地转化,生成企业

32、,服务经济社 会发展;推动省属科研院所利用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熟化一 批存量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孵化 企业等多种形式,加速实现存量科技成果价值化。鼓励龙头企 业发挥带动作用,强化技术溢出效应,推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 向民用领域产业化应用;鼓励国有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紧 盯产业变革趋势和重大战略任务,不断提升原创技术需求牵弓I、 源头供给,带动产业链技术溢出和成果产业化。建强科技成果 产业化平台载体。依托高新区布局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 地,汇集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孵化 育成等资源要素,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推动工业技术研究院建成

33、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高质量 成果转化平台。集聚需求、成果、政策、投资、服务等各类要 素,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交易网络平台。 促进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面向重点产业技术需求加强技术 研发、中试熟化和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联合省内外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建设一批聚焦关键产业链的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等成 果转移转化平台。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探索构建市场化 视角下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价体系,促进科研与市场评价相适应, 客观评价科技成果预期价值,推动成果持有者与企业、金融资 本等建立合作互信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 健全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完善省级科技成果信息发布 对接平

34、台,丰富平台功能,提高信息获取效率,常态化开展科 技成果信息汇交和发布。探索开展科技成果咨询、分析服务, 配备专(兼)职专家分析供需信息,提出成果评价意见,引导 供需双方沟通,打通产学研合作路径,为后续开展金融服务提 供支撑。(四)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聚焦科技型企业量质齐升,完 善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成长扶持、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 次培育政策体系,将科技型企业打造成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 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的重要力量。生成一批科技型企业。激 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研人员、高校大学生和毕业生通 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参股入股等方式创办科技型企业,争取 留学归国人员

35、、省外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来我省创办企业, 吸引国内外科技企业到我省投资创业,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 众创空间等孵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将科 技成果应用于企业,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为科技型企业。做 强一批科技型企业。统筹安排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鼓 励各市县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支持企业自建或联合高 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建立研发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创 新联合体,帮助企业用好省内政策吸引高端、关键人才,引导 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人员比例和获得核心知识产权。 实施紫丁香计划,遴选科技实力突出、创新能力强劲的创 新型企业纳入省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库,强化对入库企业精准

36、扶持和全方位科技金融服务,加快科技型企业上市。招引一批 科技型企业。推动市(地)成立科技招商专班,形成合力,加 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用好省内各项惠企和高新区 政策,吸引创新能力显著的龙头企业进驻。创新招商方式,围 绕省内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瞄准产业链上下游精准招商,引 进一批质量好、投入产出比高、带动作用大的科技型企业和具 有造血强链功能的重点产业项目,推动科技型企业项目加速落 地见效。搭建科技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互联网+科 技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集企业创新能力评价、 科技政策精准推送、科研设备共享共用、科技服务机构线上对 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开展应用场

37、景及公共算 力开放、政府购买云服务引导企业上云等,为企业开展科技创 新活动、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掌握科技 政策动态提供精准服务。(五)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行动。立足区域特色与优势,构建梯次结构布局合理的科技创新 平台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在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 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创新人才与创新团队集聚等方面的载体作 用。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国家实验室基地。对标我国主要科学 中心和创新高地,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未来发展的需要积 极谋划争取承建国家实验室基地。争创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围 绕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现代农业、网络安全等我省优 势领域,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在我省布局

38、,积极谋划争创现 代规模化农业种植、大豆生物育种、大庆陆相页岩油等全国重 点实验室,建设哈医大缺血性心脏病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 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按照国家重组 重点实验室的要求,推进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全国重点 实验室。鼓励和支持行业产学研联合体、骨干企业参与国家技 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等建设,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高标准谋划建设省实验室。瞄准国家战略和我省产业发展的科 技需求,集中全省优势力量,筹建省实验室,为争创国家级创 新平台打好基础。探索与其他地区、单位联合共建省实验室联 盟,协同全国优势资源

39、力量,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优化省级创新平台布局。聚焦我省优势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特色产业,优化布局建设省重 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制造业 创新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运 行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估,通过以评促建、优胜劣 汰,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运行高效、开 放共享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对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业 绩优良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奖励。大力发挥新型研发机构 作用。瞄准当前最急需、最前沿的技术难题,着力打通产学研 通道,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 卫星应用

40、等重点领域,大力建设一批功能定位明确、投资主体 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省级新型研发机 构。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期建设、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 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服务新型研发机 构,鼓励科研人员创办新型研发机构。(六)实施区域创新载体建设行动。发挥区域创新载体的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重要功能以 及技术、产业、业态的策源地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及政策创新, 提升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水平建设哈大齐国 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 局,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技术 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加强创新

41、资源优化整合, 在重大科研设施布局、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型企业培育、科 技成果转移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探索示范。将哈 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验区、 老工业基地和创新型城市转型示范区、创新创业生态标杆区、 对及东北亚协同开放先导区,支撑我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发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用。充分发挥国家农高区 创新高地优势,集聚各类要素资源,以黑土地现代农业为主题、 以水稻为主导产业,努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样板区、 水稻产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寒地黑土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集聚区,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加快稻作关 键共性技术突破、加强东

42、北黑土地保护和黑土粮仓建设、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探索示范,创造出可复制、可 推广的经验。推进省级高新区提质增效。推动省级高新区争创 国家高新区,支持和引导其他市(地)围绕区域特色创建省级 高新区,推动省级高新区市(地)全覆盖。按照一区一主导 产业推进省级高新区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区域特色鲜明、 产业技术体系完备、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加强省市协同联动,促进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向园区集聚。(七)实施创新生态建设行动。整合创新资源,调动社会各方力量,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沃壤。树立大科技观。进一步整合、 叠加各方面创新资源,打破固有的行政、部门、条线

43、、门第等 框框,叠加高校、企业、政府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形成 创新合力,真正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牵引各类科技 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提升现代科技治理能力,推动快出成果、 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让科技创新更经济、更有效。大力弘扬 科学家精神。发挥科技部门、科协组织作用,依托电视台 及网络新媒体,探索开展科学推广、技术对接、创新创业竞赛 活动等,宣传、培育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崇拜 创新英雄的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形成崇尚科学 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营造 创新环境。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 在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用心用

44、情用力关心科研人员,更 广泛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的周围,弘扬科学家精神,涵 养优良学风,在营造一种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 活动的良好科研环境。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支持科普事业发展, 发挥科普基地、科普场馆、科普活动等载体作用,带动全社会 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提高全民 科学素养,推动建立高素质的创新大军。四、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确保科技工作在政治 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科技 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科技领导小组统筹协 调作用,协调解决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 科技振

45、兴计划落实落地。强化省市(地)、部门联动,建立沟 通顺畅、协同高效的组织模式,协同解决科技振兴各项行动实 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市(地)政府(行署)要将科技振兴 计划纳入重点工作,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加大支撑保障和落实 力度,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落实好各项工作部署 和任务。(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贯彻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重点任务,围绕全面 振兴战略需求,以创新科技资源配置为突破口,落实省级科技 计划管理改革重点任务,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下的科技管理 机制。优化各类科技计划体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 一,加强基础性、原创性、引领性研究。深化放管服改革, 完善科研项目和资

46、金管理,精简优化财政科研项目申报和过程 管理,扩大禁止事项清单+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切实减 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 和经费使用权。(三)强化科技攻关支持。坚持需求导向,从全省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 决实际问题。优化配置资源,协同推进全省科技创新重大战略、 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构建新型科技攻关体制机制。综合运用 公开竞争、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多种团队遴选方式,面 向全国组织具有优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科研团队承担重 大项目。健全科技政策体系,围绕创新链完善政策链,在增强 源头创新供给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等方面加强政策 研究,适时制定出台综合性或专项

47、政策措施,构建有利于科技 攻关的体制架构和政策体系。(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 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改 革,开展省属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 权试点。深化高校院所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科技创新质 量、贡献和转化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设置专业岗位和合理 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推动高校院所建立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 体系。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职务科技成果的对外转让、作价投资 入股等事宜,建立事企分开、管理规范的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合 规通道。(五)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加快构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多元化科

48、技投 入体系。建立财政、金融、科技与产业部门长效协同联动机制, 加强对科技金融市场的规划和引导,积极稳健推进科技金融机 构改革,试点复制国内先进经验,强化科技金融创新,促进我 省科技金融市场繁荣。继续加大投入并发挥好政府性投资引导 基金作用,引入更多创业资本投资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 建立专利权质押贷款、初创期科技企业投资、科技企业融资担 保、新技术产品科技保险等科技投融资产品的风险补偿和风险 平衡机制,吸引省内外投融资机构投资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 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协调的科技金融产品结构,助力产 业加速发展。(六)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落实战略科学家头雁支持计划科技英才春雁支持计

49、 划,加快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 支持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夯实振兴人才基础。完善支持创业 相关政策,针对高校毕业生及其创办的小微企业设立创业担保 贷款,为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和离岗创业提供便利条件。 提升企业承载创新人才能力,支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强创 业孵化载体,以平台聚人才。赋予科研人员成果转化自主权,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充分激发科研人员活力。(七)加强科技对外合作。完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提升我省科技创新对外开放 水平,着力搭建国际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引入外部创新资源服 务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展多层次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 活动,加大外国专家引进力度,争取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发挥哈尔滨市对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