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关于推进高品质住宅规划、建筑、市政园林及有关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关于推进高品质住宅规划、建筑、市政园林及有关规定.docx(4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关于推进高品质住宅规划、建筑、市政园林及有关规定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新建商品住宅品质,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关于提升我市高品质住宅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连自然资发(2024)555号)精神,现将连云港市高品质住宅规划设计指引连云港市高品质住宅建筑设计指引连云港市高品质住宅园林景观市政环卫设计指引关于高品质住宅规划方案设计的有关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附件:L连云港市高品质住宅规划设计指引2 .连云港市高品质住宅建筑设计指引3 .连云港市高品质住宅园林景观市政环卫设计指引4 .关于高品质住宅规划方案设计的有关规定连云港
2、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连云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连云港市城市管理局2024年1月23日附件1连云港市高品质住宅规划设计指引1总则为进一步提高我市住宅规划设计水平,促进住宅项目品质提升,塑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推进城市形象持续优化,制订本指引。本指引适用于连云港市区内新建高品质住宅规划设计,改建项目可参考执行。2加强城市空间设计2.1. 优化住宅总体布局住宅项目应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建筑的关系,尊重山水城市特色,通过合理布局组团空间和集中绿地,避免大面积采用行列式布局,营造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沿山地带建设空间宜采用有机松散、分片集中的布局结构,注重沿山地区建筑风貌、高度和视廊控制,做到显山透绿。滨水地区空
3、间布局和场地设计宜减少对水岸、山地、植被等原生地形地貌的破坏,注重滨水建筑界面、高度、视线通廊设计,实现城市空间与滨水景观的融合、渗透。2.2. 注重天际线设计住宅项目应通过相邻地块及地块自身的高度设计,营造“成组成团、疏密有致、丰富有序”的城市天际线。山前地区建设空间应强调建筑天际轮廓线与山脊线的协调,突出山地建筑风貌。位于重要山体、重要水体、重要廊道周边地区的建筑高度应符合上位规划、城市设计等相关要求。重要山体、重要地标、重要节点之间的视线通廊,其视线通廊的建筑高度应保证不遮挡视点互望。2.3. 加大建筑退让位于快速路、主次干道沿线的住宅建筑退让宜差异化,位于快速路、主次干道交叉口的住宅建
4、筑在符合相关规定条件下,应适当加大退让距离,留足城市开放空间,丰富街角公共界面。沿城市主要景观街道两侧的地块,鼓励建筑退界区域和街道景观一体化设计。2.4. 管控城市界面位于城市重要节点、河流、廊道、快速路、主干道沿线的建设项目,应合理确定建筑面宽和高度的比例关系,形成疏朗大气的城市界面。合理控制住宅及裙房贴线率,使街道形成连续、有机的整体空间。滨水、临山及临城市重要干道的建设项目,适当增加空间开敞度,并保证城市设计中确定的主要景观轴线及视线通廊贯通。3提升住区内部空间规划3.1. 塑造多层次空间结构高品质住区应遵循自然地形地貌,统筹周边城市条件合理布局,塑造宜人的空间尺度,宜结合本地区主导风
5、向、温湿度条件,改善住区微气候条件。注重建筑物对场地的围合关系,梳理清晰的空间轴线结构,塑造具有“开放性”、“渗透性”、“私密性”的多层次空间结构。3.2. 优化交通流线组织高品质住区宜采用相对独立,互不干扰的“人车分流模式”。人行系统宜结合“住区大堂”、“风雨连廊”、“架空层”使住区内建筑、公服空间、景观空间得到良好的贯通与联系。人行系统应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车行系统宜下沉至地下,合理打造地上及地下双重归家动线系统。生活动线及服务动线宜分流设计,避免交叉干扰。3.3. 注重住区出入口设计出入口数量设置合理,位置主次得当,与城市道路形成无障碍衔接,与周边小区、重要建筑及道路合理对位、避免对冲,
6、并结合小区配套、城市配套、交通站点等要素综合考虑,为业主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住区宜结合出入口设置访客车位、快递车位、搬家车位、急救车位、智能快递存放区域等,避免影响主要人员、车行出入口。3.4. 打造功能性公共空间住区的公共空间设计应“以人为本”,为居民提供舒适的聚集和交往空间,创建良好的人文氛围。鼓励住区主要出入口采用“住区大堂”模式,增加便民服务设施,提供舒适的归家感受。鼓励根据住区的规模和条件,设置连接“住区大堂”和单体之间的“风雨连廊”,满足住户雨雪天气通行的安全和舒适。鼓励住宅首层设置“架空层”,构建全龄化多功能共享空间,增强邻里交往。4提升建筑立面设计水平4.1 选择适宜的建筑风格
7、住宅建筑应结合城市设计、周边环境等确定适宜的建筑风格。建筑风格符合所在区域城市总体风貌,结合沿山、滨海、临水特色。同时应充分考虑项目周边历史文脉、景观环境等因素,挖掘延续场地特质。4.2 重要界面进行公建化处理城市重要节点、河流、廊道、快速路、主干道沿线的住宅建筑,建筑立面应采用公建化处理。鼓励公建化立面处理方式的多样性,通过精细化设计呈现高品质立面效果。沿城市重要界面的住宅应将山墙作为主立面进行设计。4.3 注重第五立面设计根据建筑体量、风格形式及周边建筑风貌,合理确定顶部处理形式。建筑屋顶应简洁大方,比例协调,细节精致,屋顶及外立面设备、管线应进行遮蔽和美化、与主体统一设计施工。鼓励屋顶采
8、用绿化或其他方式进行美化设计,同时应做好防水防渗处理。4.4 合理选用建筑色彩基于连云港“天空蓝、山体绿”的基础印象,建筑色彩宜以淡雅、明快的浅色系和中性色系为主,不宜大面积使用饱和度高的颜色。同一街道,同一街区的建筑色彩应当互相协调,宜综合运用主色、辅助色和点缀色,形成有层次、有变化、与周边协调的色彩搭配。4.5 注重细部处理住宅项目应通过对建筑檐口、线脚、窗套等构件的重点设计,以及墙面分格、材料交接的精细化设计,体现精致感和工匠精神。外墙装饰工程应结合保温系统、外墙防水进行系统设计。鼓励采用金属材料、石材对建筑转角、阳台、檐口等重点部位进行处理。空调室外机、立面管线等应结合建筑立面一体化设
9、计、隐蔽设计。4.6 运用高品质建筑材料住宅基座部分及住宅公共服务配套建筑鼓励采用石材、金属板、一体板等富有质感的高品质建筑材料,提高近人尺度视觉效果。住宅上部宜选用耐久性强、易于维护的立面材料,鼓励使用经绿色认证的绿色建材。提倡采用创新工艺,提高施工精度,以精细化设计结合高水平施工工艺,呈现高品质立面效果。4.7 注重夜景亮化设计住宅项目夜景亮化宜满足功能照明和安全的需求,营造温馨宜人的生活气息。夜景照明方式应符合建筑结构特性,各视角设计效果应构图完整、连续无缺漏。建筑结构宜为夜景照明预留相应的安装空间,提倡灯具、管线等隐蔽化处理,做到“见光不见灯”,避免对建筑日间景观及结构安全造成影响。5
10、加强配套设施人性化设计5.1 合理布局配套设施基于完整居住社区的建设要求,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合理布局托育、养老、商业、公共服务等配套建筑及设施。在满足规划条件及相关配置标准以外,鼓励增设住区食堂、健身房、社区药房等服务设施,满足住户多种生活需求(详见附表1)。住区应结合景观设计,合理布局室外体育、休闲设施,应保证冬季能有一定的日照时间,科学配置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快递物流、垃圾分类收集点等配套设施,确保使用的便利性。5.2 人性化提升停车系统停车配建指标应综合考虑周边交通与停车需求,鼓励提高停车配比为未来发展留有余量。机动车位应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配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鼓励适当增加停车
11、位尺寸。机动车宜结合小区出入口就近进入地下车库,机动车库宜直通各单元地下大堂。非机动车库宜布置于本栋地下室,并设置集中充电装置点。住区地下室宜通过采光井、下沉庭院、光导管等措施改善采光、通风环境,提升环境质量和品质。5.3 高品质规划配套商业配套商业在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尽量避免单一带状形态,宜在平面设计、立面设计中采用多种处理方式,增加沿街空间的变化,优化步行尺度体验,营造更有温度的社区商业氛围。住宅小区出入口宜结合配套商业一体化设计,鼓励出入口的个性化、标识性。配套商业立面设计应统筹考虑店招、空调室外机等设置,留出相应的位置。5.4 精细化进行围墙设计围墙应与住宅外立面一体化设计、材质统一
12、,各类设备应隐蔽处理。围墙形式应以通透式为主,宜结合绿篱形成“绿墙”效果,实现城市绿色资源共享。鼓励沿城市道路围墙的精细化、个性化设计。6城市森林花园住宅6.1 术语定义1 .城市森林花园住宅是以设置一个高度不小于两个住宅自然层的开敞式户属空中花园为基本配置的住宅。2 .户属空中花园(以下简称空中花园)是具有庭院和阳台功能的户属室外空间。3 .空中共享平台高于室外地面,供交往活动和连通功能的公共室外场地。6.2 设计要求1 .城市森林花园住宅户型建筑面积不应小于I(M)平方米。2 .每套住宅允许设置一至两处空中花园,空中花园不小于两个自然层高度,空中花园面积应与户型建筑面积相匹配,最小不宜小于
13、30平方米,最大不宜超过85平方米;空中花园应开敞且不得设置其他围护结构,后期不得封闭和分隔。2 .空中花园出挑宽度自主体外墙计算宜大于2.4米,不大于6米,且至少应有相连两条外侧的边不靠墙体;空中花园应设置满足安全要求的围护设施(完成面净高1.2米WHWI.5米)。3 .空中共享平台的空间高度不应低于两个自然层层高。空中共享平台除必要的安全围护设施外,不得设置其他围护结构,且后期不得分隔。4 .空中共享平台仅作为公共绿化、休闲、邻里交流等公共空间使用,严禁挪作他用。5 .设置空中花园的住宅单栋建筑总面宽可酌情放宽。空中花园宜东西山墙出挑,南向出挑的空中花园不宜影响下层住宅居住空间(卧室、起居
14、室/厅)的日照,应按相关规范控制日照间距以或进行日照分析,日照分析应满足现行江苏省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室内采光等级应满足建筑环境通用规范和建筑采光设计标准的有关规定;6 .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建筑主体最外边缘计算,有空中花园或空中共享平台的一侧应算到花园或平台最外边缘,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7 .建筑之间的日照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及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的有关规定,日照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设置空中花园的住宅为遮挡物时,日照计算的遮挡面应为空中花园(空中共享平台)的最外边缘。(2)当设置空中
15、花园的住宅为被遮挡建筑时,日照计算的被遮挡面应为建筑主体外边缘,同时应进行日照建模分析,确保日照分析结果满足现行江苏省住宅建筑日照标准。8 .空中花园和空中共享平台的景观、种植设计宜与建筑方案设计同步,应根据我市气候分区综合考虑植物的品类和配置,同时应满足荷载、防渗、抗风、养管等安全使用要求。9 .空中花园的种植区域自然标高应低于室内地面设计标高,且高差不应小于50mm。空中花园需有绿色覆土植物,绿植面积不小于空中花园水平投影面积的50%,种植土厚度最薄处不应小于300mmo10 空中花园和空中共享平台的种植区域应做降板处理,降板深度不宜低于0.5米。3经济技术指标计算规则1.城市森林花园住宅
16、的首层,位于二层及以上的空中花园水平投影下方,可设置一定面积的院子,院子应由建设单位统一设计、实施。11 空中花园和空中共享平台二层及以上的水平投影面积不计入建筑密度,累计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12 空中共享平台的绿化种植土厚度最薄处不应小于300mm,绿化面积的10%可计入绿地面积,但总折算面积不得超过规定绿地率指标值的10%o13 空中花园和空中共享平台的累计建筑面积不计入产权登记面积;14 征得相关主管部门同意后,空中花园和空中共享平台的累计建筑面积可不计入人防配建面积基数;不计入机动车、非机动车配建指标基数;不计入物业管理用房配建基数。15 4其他要求1 .开发单位应在房屋销售合同中明
17、确空中花园、空中共享平台的用途、购房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维护义务,并取得购房业主不私自改变用途的承诺书;2 .空中花园和空中共享平台的绿化实施情况纳入建筑主体工程同步验收。验收不合格或擅自改变功能造成的超容积率、超面积等问题按违法建设处理。3 .属地有关部门应加大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的监管力度,严格查处空中花园和空中共享平台违法违规使用问题,严禁封闭空中花园和空中共享平台;一经发现应当及时责令整改并移交处理。4 .属地有关部门应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加强对空中花园和空中共享平台的管理与服务,确保建筑外立面整体效果。5 .城市森林花园住宅项目除满足上述要求外,其他设计及管理建议参照城市森林花园住宅
18、设计标准(T/CECS855-2021)等相关规范执行。7细化相关图件要求住宅项目效果图应真实合理反映实际情况,不得虚假夸大。应提供方案与周边实景结合的效果图,多角度对方案进行区域空间分析。建筑各主要立面图应明确标识材质、色彩等。附表1:高品质住区配套设施配置表类别序号项目应配选配备注便民服务设施1物业管理与服务2托育服务设施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4青少年托管中心5图书室6业主食堂家政服务网点77邮件服务用房8生活垃圾收集点79公共厕所按规划要求配置10其他商业服务设施1便利店商业建筑规模按用地性质和规划要求配置2果蔬超市3药店(健康小屋)4洗衣店5理发店6棋牌室7健身房8洗车店9其他注:“其
19、他”为住区结合实际情况添加的特色或新生的服务设施-13-附件2连云港市高品质住宅建筑设计指引1总则为提升连云港市住宅品质,体现以人为本、安全卫生、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住宅设计理念,强化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装修等全专业一体化协同设计,推动住宅性能和住区空间品质协同提升,促进连云港市住宅建设高品质、高质量发展,制订本指引。本指引适用于连云港市区内新建的高品质住宅单体设计。2建筑设计2.1居住空间1 .住宅的套型设计宜与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和家庭生命周期的动态变化相适应,采取标准化、模块化的空间组合方式,预留套内平面的可变性,并与工业化建造技术和模数协调技术相适应。2 .住宅层高不应小于3
20、.0m,同时设有地暖、管道式新风及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的住宅,层高不宜小于3.2m。3 .起居室(厅)宜加大面宽,鼓励与餐厅、厨房一体化设计,实现多功能、开放式空间布局。4 .卫生间布局应综合考虑卫生间门的开启方式及方向,卫生间门与洁具在实际使用中应避免使用时相互影响。5 .住宅建筑阳台应结合建筑立面设计,按规范建设封闭或开敞阳台,阳台外不得设置晾晒设施。生活阳台最小净深不应小于1.5米,最大净深不应大于2.4米。每层的阳台水平投影面积之和不得超过该层建筑面积的15%。6 .住宅入户门门洞高度不应小于2.20m,宽度不应小于1.10m,门垛宽度不应小于010m0相邻户门并列布置时,门扇间最小净距
21、离不应小于0.40m;相邻户门为L型布置时,门扇开启过程中最小净距离不应小于0.60mo7 .住宅设计应明确热水器、太阳能水箱、燃气壁挂炉等位置,且在悬挂重物处部位采用结构加强措施;阳台洗衣机与太阳能储热水箱预留净尺寸不应小于0.7OmXO.70m(宽义深);厨房内开窗不得影响洗涤池水龙头的安装和操作台的使用。8 .2防水设计1 .厨房、卫生间、设有用水点的阳台的所有内墙面应做防水设计;厨房、卫生间、设有用水点的阳台的顶棚应做防潮设计;2 .住宅至少有一个阳台设置给水管和废水排水管。2.3共用空间2.3.1 公共交通1 .四层及以上住宅公共电梯载重量不应小于800kg,其电梯候梯厅净深度不应小
22、于多台电梯中最大轿厢深度,且不应小于1.80m(兼顾楼梯休息平台时不应小于2.1米)。设电梯的住宅每单元至少应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电梯井不应与卧室、书房等相邻。2 .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住宅,每个单元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单元间不得用连廊连接。3 .小区内部应设公共卫生间,且应设无障碍卫生间;应适当进行适老化设计或预留适老化改造空间。4 .住宅电梯均应通达附设的地下汽车库,通往电梯厅的通道净宽不小于1.2m,通道处不应设停车位。5 .地下汽车库出入口应设置雨棚,车库坡道应采取有效的降噪防滑措施。通往地下的坡道在地面出入口处应设置不小于0.15m高的反坡,坡道两端应设置与坡道同宽的截水沟。6
23、 .住宅配建机动车停车位不应采用机械式停车位,地下车库地面不应直接采用混凝土地坪,应采用金刚砂、混凝土固化剂、水泥基自流平或环氧自流平地坪等新型防滑、耐磨建筑地面材料。7 .地下车库及一层宜设大堂公共空间,大堂建筑面积不宜低于15平方米。8 .3.2设施1 .住宅的空调室外机位应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住宅建筑分体式空调室外机搁板与集中式空调系统设备平台应满足连云港市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办法相关规定。2 .分体式空调室外机位应靠近所对应的使用房间,并距离可开启的窗扇水平距离不宜大于0.40m,窗扇尺寸应满足安装需求,安装应能从本户或公共区域完成,外窗的安全防护措施应满足规范要求。3 .室外机安装位置
24、不应对室外人员和相邻窗口形成热污染及噪声干扰等;室外机安装后不应影响采光通风;厨房排烟道排烟口不应正对着空调外机。4 .明装消火栓下部不宜留空,应采取措施防止儿童碰头。消火栓不宜在外墙上暗装,不能避免时应采取防结冻措施。5 .在阳台或外窗处的太阳能集热器应横向设置并设有挑板,挑板宽度不小于2.20m,净深度不小于0.40m,不大于0.70m,集热器与垂直面倾斜角度不宜小于15。,且集热器与挑板之间应通过预埋或化学螺栓方式连接牢固,确保安全。6 .防护栏杆应采用防攀爬的构造,不宜做横向构件;如果设置,则横向构件顶面到可踏部位顶面的水平距离必须大于0.7m且垂直距离必须大于0.8m。7 .永久性标
25、牌安装在住宅三层以下山墙醒目部位,便于查看。楼栋号标牌安装在住宅三或四层山墙醒目部位,数字清晰。8 .小区应在单元门禁以外合理布置智能快递柜,并预留电源。9 .消防控制室和安防监控室应设于地上同一空间或在地上相邻设置,不得设于地下空间。10 .入户门厅及电梯轿厢应设置电视监控系统。住宅应采用高品质入户门。11 4室内环境1 .户内配电箱、家居配线箱等不宜设置在分户墙上,如果设置在分户墙,分户墙厚度不应小于250mm,且应错位开槽,开槽处应采取措施满足相应墙体隔声量要求。2 .屋顶消防水箱间设置在住户上方时,应采取双层板及有效的隔声减振、防排水措施;卫生间的洁具、立管宜避开卧室的墙面布置,避免噪
26、音对卧室的影响。3 .紧邻城市交通干线两侧的住宅应加强隔声防噪措施,其居住空间的外门窗应采用三玻两腔等隔声性能良好的外窗。4 .卧室、起居室(厅)的分户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不应大于65分贝。采用隔声材料将楼地面垫层、面层与墙体分隔。5 .5室内装修1 .住宅应采用全装修,提倡装修与土建、机电一体化设计。严格控制室内装修材料环保等级。2 .装修设计宜采用成品隔断实现空间可变布局。3 .当采用装配式预制构件时,水电气设备和管线不应在预制构件上开槽敷设,不应破坏建筑结构,不应影响建筑设备的效能。4 .鼓励住宅采用装配化装修,优先选用装配化厨房、装配化卫生间等工厂化生产的部品部件。5 .厨房宜预
27、留洗碗机、蒸箱、垃圾处理器等小家电,及防浸水探测器等设备设施的位置及点位。6 .6海绵城市1 .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按照海绵型建筑与小区要求进行设计。应合理布局绿化、保洁取水点。2 .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以上,SS(悬浮物)消减率达到50%以上,硬化地面中可渗透面积比例不小于50%。3 .7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1 .鼓励设计超低能耗建筑,满足江苏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技术导则、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及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等等标准要求;2 .积极推进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推动建筑废弃物的高效处理与再利用,探索建立研发、设计、建材和
28、部品部件生产、施工、资源回收再利用等一体化协同的绿色建造产业链;3 .LED等节能型光源应用比例100%;传感控制覆盖率100%;4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100%以上;5 .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达到总建筑面积的30%;6 .室内空调、新风系统设备能效等级不低于2级,鼓励达到1级;7 .建筑装修选用工业化内装部品占同类部品用量比例达到70%以上的部品种类不低于3种;8 .大力推广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装配式技术,提升住宅建筑品质。构建装配式建筑标准设计和生产体系加大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和消能减震、预应力技术集成应用。积极推进装配化装修方式在商品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推广管线分离、一体化装修技术,推广
29、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3结构设计3.1 结构布置应采用大开间布局,并选择有利于空间灵活分隔和可持续改造的结构形式,非承重隔墙宜采用便于二次改造的轻质内墙隔板。3.2 住宅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200mm。3.3 单向板厚度不应小于跨度的1/30Innb双向板厚度不应小于短跨的l35mm,且板厚不应小于IoOmn1。3.4 住宅大于3.60米开间的楼、屋面板应设置双层双向钢筋,其中屋面板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平面连接较为薄弱部位以及受力复杂的楼板应采用现浇板,并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0%o3.5 建筑物角部设置转角窗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30、 .转角窗两侧墙肢应采用现浇,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轴压比限值应满足提高后的抗震构造措施要求,并沿全高设置约束边缘构件。2 .高层建筑转角窗两侧墙肢截面厚度不应小于250mm。3 .转角窗房间的楼板应采用现浇板,其厚度不应小于1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35%;转角窗两侧墙肢间的楼板应设暗梁,暗梁宽度不应小于500mm。4 .转角窗水平折梁应加强,并按抗扭构造配置箍筋及腰筋。5 .6地下室顶板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顶板在覆土区域范围内不应采用空心楼盖。6 .7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顶板不
31、宜采用无梁楼盖,必须采用时应加强设计环节与施工环节的相应措施:1 .应采用托板或柱帽的板柱节点,并在柱上板带中设构造暗梁,楼板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30%,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应小于12mm。2 .板柱节点应根据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优先配置抗剪栓钉。3 .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及设计交底要求,在地下室顶板土方回填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明确施工荷载和行车路线等要求,重点考虑施工堆载、施工机械及车辆对无梁楼盖的安全影响,经设计单位进行荷载确认、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审查签字后实施。4 .8地下室外墙厚度不宜小于300mm,其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应双层双向布置,直径不应小于12m
32、m,间距不应大于150mm,单侧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配筋率分别不应小于0.20%和0.25%。当地下室层高小于3.50米时,地下室外墙最小厚度可以采用250mm。5 .9地下室底板为有抗浮要求的防水板时,厚度不应小于柱跨度的1/20,且不应小于350mm,柱跨超过7米时,底板厚度不应小于400mm,且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0%o6 .10地面首层阳台、出入口平台及踏步等构件应支承于主体结构上,不应利用软土或压实填土作为持力层。4给水排水设计4.1给水系统1 .户内宜设置直饮水系统,宜采用分户式系统。分户式直饮水系统应设置前置过滤器和直饮水机,前置过滤器应设置在分户
33、水表后,直饮水龙头宜布置在厨房和客厅。2 .给水排水系统的主要设备和管道应结合建筑、装修专业要求合理布置,系统的室内、外立管应布置在隐蔽位置,顶面横管应穿梁安装,以提升住宅平面与空间的品质。3 .室内给水排水系统应选用耐久、耐腐蚀、抗老化、密封及降噪性能好的阀门、管材、管件等。4 .分水器前给水管道和直饮水管道宜采用薄壁不锈钢管或铜管,分水器后热水管道可采用塑料给水管、金属塑料复合管。5 .2热水系统1 .生活热水系统的热源宜采用太阳能、空气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太阳能和空气能系统时应设置辅助热源,采用地源热泵系统时可不设置辅助热源。2 .分户式的热水系统,宜设置管道循环系统或采用自调控
34、电伴热等措施保证出水温度。3 .卫生间各器具给水热水管道应通过分水器供给。4 .集中生活热水系统应设置分户热水表,并应在水表前设置干管循环管道。不循环的热水支管超过8m时应采用自调控电伴热措施保证出水温度。5 .卫生间淋浴器应采用恒温龙头。6 .分水器前热水管道宜采用薄壁不锈钢管或铜管,分水器后热水管道可采用塑料热水管、复合热水管。7 .3排水系统1 .同层排水宜采用不降板排水形式。2 .卫生间可不设置仅用于地面排水的地漏。当设置地漏时,应选用多通道地漏或排水支管共用存水弯等防干涸措施。3 .厨房洗菜池的排水口处宜设置厨余垃圾处理系统。5供暖、空调和通风设计5.1 供暖空调系统冷热源选择时,应
35、在满足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先选择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低碳清洁能源,应尽量降低化石能源消耗。5.2 供暖空调系统不应采用分体式房间空气调节器,应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或户式供暖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性能系数应满足现行绿建评价标准对能效提升增加评分的要求;经调研可行后,可优先采用辐射式空调供暖系统,提升室内空气舒适度,其应同时设置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5.3 厨房条件允许时宜设置厨房专用空调设施;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的厨房应设置排油烟的补风联动措施。5.4 卫生间应设供暖系统,卫生间干区无其它供暖设施时,可采用电采暖装置或作为辅助热源;冬季室内温度不宜低于25要求。5.5 住
36、宅应设置新风系统,宜采用主动式机械送排风系统;当采用热回收新风系统时,宜采用热管式、热泵式热回收方式。新风量应按不小于0.8次/h换气次数计算,新风机组应能变风量运行。5.6 新风机组应具备PM2.5过滤功能,过滤效率不小于90%;户式新风系统宜设置杀菌装置,集中式新风系统应设置杀菌装置。新风系统需考虑室内新排风气流组织,新风口宜设置靠近居住空间外墙侧地面,排风口宜设置在厨卫内外墙侧顶部,保证室内空气的有效利用流通;排风量不宜大于新风量的80%,保证室内微正压状态。5.7 户式新排风机组应符合下列要求:(1)放置于阳台处的新风机需做好隔音措施,噪声值不应大于40dB(八)o(2)户式调湿新风机
37、须具备除湿、加湿功能;其应有消声处理措施,新风机噪声应符合住宅和类似用途建筑室内环境噪声限制GB/T25198-2010的规定;布置在室外平台时,冬季需采取旁通、电加热等防冻措施。(3)户式排风机噪音值不应大于30dB(八);5.8当采用集中式新风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具有较好的除湿能力,夏季送风含湿量宜为89gkg;系统在冬季需具有加湿功能,冬季送风含湿量宜为58gkg,具体加湿量由计算所得。(2)新风机组应设置在专用新风机房内,如机组设置在屋顶,应采取减振降噪措施;如机组露天设置,应采用室外防水防腐型设备,并应采取防护措施,新风机组内侧应采用不锈钢材质;屋面新风机组需做好防台
38、风措置;(3)当建筑高度超过50m时,新风系统竖向宜分段设置。(4)当采用毛细管辐射系统时,宜采用双冷源新风机组,双冷源新风机组应自带控制系统。采用单冷源机组时需做好再热措施,可采用热管再热方式,再热措施不得采用高位能源。(5)新风取风口与污染源水平间距应大于IOm,取风口底距地应大于2.5m,且应设置防虫网。5.9十八层以上住宅为降低油烟道串烟串味现象,厨房排油烟系统宜在屋顶设置带排风机的集中排油烟净化装置,降低烟道油烟颗粒等污染物排放。5.10特殊季节湿度较大地区,地下室入户大堂应设置空调系统或除湿装置。地下机动地库宜设置或预留除湿装置,减少地库在梅雨季节地库的结露、湿滑现象。6电气与智能
39、化设计6.1电气设计1 .住宅基本配置容量为8kW;建筑面积150m2200m2的住宅,基本配置容量为每户16kW;建筑面积20()0?以上,基本配置容量80Wm202 .家用配电箱回路设置除满足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DB32/3920-2020的规定外,应预留不少于2个配电回路,便于住户后期使用。3 .住宅户内的每条电源插座回路应分别设剩余电流保护电器。4 .公共部位有高差、踏步等灯光明暗转换场所,应设置局部照明。5 .地下及地上大堂照度不应小于200Lx,并配置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门禁系统。6 .地下机动车坡道主要出入口应设计过渡照明,坡道出入口的灯光照度不应低于100IX,地下机动车库行车道照
40、度不应低于50LX,停车位照度不应低于30Lx,灯具采用微波感应、红外感应、智能灯控等控制技术,当有车、人活动时,照明灯具应按顺序全功率开启。7 .住宅厨房内0.75m水平面照度不应小于150LX,照明光源相关色温应在3300K5300K之间,显色指数Ra不应小于80。8 .住宅内的电视机位处应同时设置有线电视插座、网络信息插座和电源插座,住宅卫生间内坐便器侧和洗手池下方应预留电源插座。住宅厨房洗涤盆下方应预留净水器等设备的电源插座,操作台上方应设置不少于3个电源插座。9 .住宅首层门厅电表箱、配电箱不应外露,应安装在专用配电竖井(小间)内。10 2智能化设计1 .智能化设计应以提高家居生活的
41、安全、健康、便捷、舒适、节能为目标,综合考虑居住建筑的产品定位、运营模式等因素,立足于提升居住生活品质,满足智慧宜居的总体需求。2 .智能化系统应由户内相关子系统和公区相关子系统组成。户内子系统可包括家庭网络、家居安全、家居环境、家居娱乐、家居健康、家居监控等。公区子系统可包括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访客对讲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电子巡查系统、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智能化系统机房等。3 .住区应基于数字化技术,在住区出入口、地上地下单元门厅、电梯控制、车辆识别等方面打造无感通行体系,支持二维码、人脸识别通行等功能,同时应采用有效手段保护住户
42、隐私信息,具有权限管理、记录查询等功能。4 .住区宜设置综合服务平台。平台应具有标准数据接口,支持各子系统间数据交换与共享,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互通,并可连接智慧城市的数据资源和平台,提供社区政务、公共服务、商业及生活资讯等服务。5 .家庭有线网络布线等级宜使用六类线缆,可同管预留通信光纤。家庭宽带WiFi网络应户内全覆盖,具有无缝漫游功能,WiFi网络设备应支持WiFi6。6 .入户门应设置智能门锁,智能门锁安全等级不应低于机械防盗锁GA/T73-2015规定的B级。7 .厨房应设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具有燃气泄漏报警功能,并具有燃气泄漏后燃气阀自动切断功能。8 .可在家居配电箱内设置智能电
43、路监控装置,支持远程分合闸、故障报警、数字化检测、事件记录、漏电保护等功能。9 .客厅或卧室宜设置空气质量和温湿度传感器,通过环境类传感器、环境控制系统实现对家居环境的监测与控制。7勘察设计7.1 建筑抗浮应采用抗浮专题报告提供的设计参数,未进行专项勘察时,一般地区的抗浮水位不应低于自然地坪或挖方整平标高。7.2 拟建建筑物位于疑似采空区、岩溶及其它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场区时,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专项勘察和审查。7.3 有关基坑施工安全专项方案的设计说明中,应评价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市政设施的影响。7.4 勘察设计应贯穿项目前期勘察阶段、工程项目设计、运营管理、监督和评估全过程,通过环境监测和环
44、境评估,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提高环境管理水平,保护周边环境的安全和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28-附件3连云港市高品质住宅景观绿化市政环卫设计指引一、总则1.l本导则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而编制,旨在加强规划设计单位、开发建设单位和运维监管单位等对居住区景观绿化、市政环卫设计的技术指导和监督,形成适应连云港地域特点、符合连云港地方风貌的高品质住宅设计指导文件,以提高连云港市新建住宅环境的景观绿化品质。1.1 2本导则中所称居住区的范畴为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中的居住街坊,指由支路等城市道路或用地边界线围合的住宅用地,是住宅建筑组合形成的居住基本
45、单元。1.3 本导则根据连云港市关于印发关于提升我市高品质住宅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连自然资发(2023)555号)的精神,以江苏省地方标准城市居住区和单位绿化标准(DB32/T41742021)为蓝本,进行提取、补充和编制。1.4 本导则在依据国家、江苏省和连云港市现行相关设计标准、居住区标准的前提下编制,适用于连云港市区新建的高品质居住区。二、连云港市高品质住宅景观绿化设计指引1景观绿化规划要求1.1 规划程序规划审批总平面图、景观绿化设计方案、景观绿化施工图、景观绿化竣工图等前后期图纸需要基本一致。1.L2景观绿化工程要与主体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审查、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
46、设单位应报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开展专项审查。根据设计图纸和园林绿化施工验收规范,高标准精细化组织实施。1.2规划原则1.2.1前期介入,同步规划的原则。提倡规划、建筑、园林三合一的同步规划,景观绿化从前期介入总体规划的筹划,以达到景观与居住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1.2.2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原则。保存利用好原有的植被和地形、地貌景观。以强调植物造景为主,最大限度提高居住区环境中的绿地率,绿视率和绿化覆盖率。营造生态和谐、养护简便的居住区绿色景观。1.2.3突显特性、简洁整体原则。结合居住区周边环境,缔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特性景观,避免不同居住区环境景观的雷同。总体布局要求整体性、特色性、时代性、文化性,
47、使景观绿化到达简洁而不简单,丰富而不零乱。1.3规划设计1.2.1居住区景观绿化营造的总体目标应当做到:生态、美观、宜居、低碳。1.2.2居住区景观绿化的总体设计应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理念相结合,在提质增容的同时,将居住区内、外的景观绿化风格协调统一,居住区休闲场地与街区共享空间有机连通。1. 2.3居住区景观绿化绿地的各项指标应不低于规划审批的技术指标。鼓励创造条件增大绿地面积;鼓励结合景观主题特色,利用新材料、新工艺做创新设计。1.4规划指标总体规划指标:居住绿地占住宅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绿地率)为高品质住宅235%,绿化覆盖率243%。集中绿地建设面积不应低于0.5平米/人,宽度不低于12米。1.4.2绿化与硬质景观指标:硬质地坪面积(包括构筑物、小品)不大于总绿地面积的30%,绿化种植面积不小于总绿地面积的70%o1.4.3其他指标:在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绿地面积应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