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磁石综合征》导读.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93680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磁石综合征》导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际磁石综合征》导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际磁石综合征》导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际磁石综合征》导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际磁石综合征》导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磁石综合征》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磁石综合征》导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每日听书I人际磁石综合征童年原生家庭的不幸,为什么会让人在恋爱中投入伤害者的怀抱?这本书能为你1、开阔视野,增加文化资本。2、用心理学常识,分析亲密关系中的PUA操控和病态依赖行为的根源与作用机制。3、提供一套详细可操作的疗愈方案,远离亲密关系中的持续伤害。适合谁听1、心理学爱好者。2、在恋爱亲密关系中感到困惑折磨者。3、希望给家人、朋友、同事开阔视野。书籍信息:书名:人际磁石综合征副标题:为什么你总被伤害自己的人吸引原作名:TheHumanMagnetSyndrome:TheCodependentNarcissistTrap作者:罗斯罗森堡(RossRosenberg)译者:姜帆出版社:机械

2、工业出版社出版年:2023-8页数:324定价:69.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111731344内容简介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让两个陌生人走到一起、坠入爱河,这种吸引力就是人际磁石。人际磁石综合征是指一种不正常却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爱,会让看似截然不同的恋人走到一起,尽管在一起时可能很痛苦,但依然难以分开。如果关系破裂,人们会重蹈覆辙,再选择一个近乎完全相同的伴侣。本书会让具有此类问题的读者发现自己既是情感伤害的受害者,也是自愿参与者。让你有机会探究那些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力量一这些力量使你一直重复着同样的、痛苦又时常令人兴奋的亲密关系。如果你在亲密关系中有无处不在的不安全感,要通过讨好伴

3、侣来肯定自己;如果你过分关注伴侣的需求,总是害怕伴侣不高兴或引起冲突;如果你受到伴侣的情感操纵,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了情感伤害,那么本书就是为你而写。在书中你可以了解到:依赖共生如何在原生家庭中代代相传,哪些形式的情感操纵会影响你的心理健康,关系相容理论下健康的亲密关系是怎样的,如何离开具有破坏性的亲密关系,实现“自爱丰盈。作者简介罗斯罗森堡(RossRosenberg),毕业于波士顿大学,注册临床专业咨询师。他是一位从业近35年的心理治疗师,是依赖共生、创伤和成瘾方面的专家,在芝加哥开设了名为ClinicalCareConsultants的咨询中心。他介绍依赖共生、自恋型人格障碍等内容的视频在视

4、频网站上的播放量已达到2600万,所著图书被翻译成12种语言,畅销十几个国家。人际磁石综合征受害者和加害者人际磁石综合征的依赖共生者自恋操控者被操控的弱势受害人操控的强势加害人低自尊、低自我 价值无条件满足对方 的需求和欲望近乎病态的责任 感和牺牲精神睹黑三角人格自恋、自私,认 为自己应该享受 特殊待遇冷漠,难以实现 共情性格鬻行为模式一互补*依赖共生者二,自恋操控者受害者和加害者的悲剧成因早年的家庭成长环境(婴幼儿时期缺乏爱与关注)% 情感接力棒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继承、模仿父母的性格和行为模式总操控与被操控关系V-依赖共生者积极配合父母“煤气灯式”操控成为“模范儿童”隐藏真实情绪和感受养成频繁

5、道歉,表示懊悔的习惯二自恋操控者父母眼中的坏孩子自恋倾向的父母 “解离” T减轻虐待造成的痛苦Q形成潜伏性创伤。漠视情感需求和感受,缺乏共情能力。把自恋情结深深植入了人格依赖共生者和自恋操控者的亲密关系,实际上就是重复他们童年时代,与病态自恋 父母的关系。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讲述的书,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斯罗森堡的人际磁石综合征。如果这个书名让你听起来感到一头雾水,那么本书的副标题肯定会让你感觉一目了然,而且很熟悉,这个副标题就叫:为什么你总被伤害自己的人吸引”。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影视文学等虚拟艺术作品里,有一类情节很常见,能引发我们的强烈情感共鸣:那就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主人公

6、,不可自拔地爱上了一个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的人渣,从而被后者反复欺骗、利用,甚至抛弃。在文艺作品中,作者为了加强悲剧的冲突与张力,往睡前者设定为女性;而那些不幸所托非人的受害者,有时会辛酸地自嘲说:我这真是自带吸渣体质。有人要问了,世界上真的有吸渣体质这种类似玄学概念的东西存在吗?有些人把这种现象简单解释为,上当的,都是所谓的“白小纯”,也就是那些天真、缺乏恋爱经验、刚刚步入社会、不知人心险恶的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成熟、睿智,在自己的职业领域内非常成功,情感历史也很丰富的人,依旧会陷入这种情感陷阱,不能自拔。所以,一些心理学家就开始考虑了,莫非这种常见的情感悲剧,是当事人某种

7、固定的心理行为模式在作祟?本书作者罗斯罗森堡,是一位从业近35年的心理治疗师,是心理创伤和成瘾方面的专家,在芝加哥开设了自己的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同时,罗森堡主也是个心理科普网红,他主讲的,关于亲密关系的心理科普视频,在全球互联网上已经累计播放了2600万次。通过自己几十年来的研究和临床治疗经验,罗森堡发明了这个概念,也就是本书的书名人际磁石综合征。那么,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人际磁石综合征”呢?总结起来就是,一种看似正常,但实际上彼此折磨的两性亲密关系。受害者,主要是那些自尊和自我价值比较低的人,他们会在亲密关系中持续遭遇挫败和痛苦之后,依旧锲而不舍地迷恋、追求那些伤害自己的人。而这些伤害者

8、还都有鲜明的共性:就是在某一方面条件出众,但拥有自恋型人格,习惯在亲密关系中操控对方。不仅如此,之所以这种现象会频频出现,是因为,操控者和受害者,会像磁石的正极和负极一样彼此吸引在茫茫人海中认出对方然后共同构建起这种充满伤害,但又难以摆脱的共生关系。对于这种精心构建的操控关系,如果你听过我们解读过的煤气灯效应,相信会有一定的基础了解,但煤气灯效应一书并没有解释,在这种畸形两性关系中,受害者和操控者人格与行为模式的起源,也没有解释,为何操控者对于受害者有着难以摆脱的影响力。听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对本书的内容产生了相当的兴趣,那么接下来我就分两个部分,来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来看看,人际

9、磁石综合征中的受害者与加害人,分别都有哪些性格特征,他们的行为模式又分别是怎样的?他们之间,为什么有那种不可抑制而致命的吸引力。而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再跟随罗森堡的叙述,来看看,为什么说,受害者和加害者的悲剧,都可以追溯到他们早年的家庭成长环境中去。到了最后的结语部分,我不仅会为你再次总结本书的脉络与重点,还会简要介绍下罗森堡为受害者量身设计的心理康复计划。第一部分在本书一开头,作者罗森堡就不惜现身说法,说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人际磁石综合征”的重度受害者,为此连续经历了两段失败的婚姻。正是在这种令人心力交瘁的痛苦里,罗森堡萌生了通过心理学研究来自我诊断、治疗的想法,而这个概念的灵感,则来自自己的

10、T立朋友:有一天,这位朋友对罗森堡说:我发现了,你爱上的每一个女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只是面貌有所不同而已。朋友的这句吐槽,在罗森堡的意识中,却起到了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的效果,在随后一段时间里,罗森堡一面完善自己这套“人际磁石综合征理论,一边对自己这两段失败的婚姻进行复盘,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自己在刚遇到两位前任的时候,都觉得她们魅力四射,是自己理想中的完美伴侣,但实际上,她们无一例外,都是自恋型人格,充满掌控欲,在婚姻生活中无视罗森堡的个人情感需求。刚才说过人际磁石综合征”,是一种不平衡的亲密情感关系,罗森堡还给陷入这种关系的双方起了名字,作为被操控者的弱势受害人一方,叫“依赖共生者”,而作为

11、操控者的强势加害人一方,叫“自恋操控者所谓依赖共生者,是一群低自尊、低自我价值的人,他们往往会被自恋操控者的暗黑人格魅力所吸引,和后者维持长期关系,并且强烈认为,自己如果离开了这段关系,就等于失去了自我和存在的价值。依赖共生者在亲密关系中都很无私,会无条件满足对方的需求和欲望,拥有近乎病态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但很遗憾的是,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很少得到伴侣,也就是自恋操控者的感激和回报。而自恋操控者呢,是一群具备以下性格特征的人:自恋、自私、认为自己应该享受特殊待遇,同时冷漠,不大会关注他人的需要,很难实现共情。这里再补充一个小知识,2002年,两位著名心理学家保胡斯和威廉姆斯提出了一个著名概念,

12、叫“暗黑三角人格。拥有暗黑三角人格”的人,具体来说有三个重要特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极度自负和自恋,沉溺于追求刺激,缺乏共情能力。具备这种不健康人格的患者,和罗森堡在本书中提到的自恋操控者群体,重合度很高。实际上,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各种文艺作品里,很多成功人士与臭名昭著的罪犯,都是所谓的自恋操控者,或者说具备暗黑三角人格。那么,看到这里,有人会问了,为什么这些依赖共生者,会对所谓的“人渣,也就是自私自恋的操控者产生持续的爱慕和依赖呢?罗森堡的解释是,两者的性格和情感需求形成了某种不健康但强势的互补,也就是俗话说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本书中,罗森堡就列举了一对著名的情侣,约翰迪灵杰和女友比

13、莉弗雷谢特,他们也是后来好莱坞著名黑帮片雌雄大盗中主人公邦惭口克莱德的原型之一。这迪灵杰,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赫赫有名的银行抢劫大盗。迪灵杰年纪轻轻就犯罪入狱,后来两次越狱,在印第安纳、威斯康星等州制造了一连串银行抢劫案。出于自身浮夸、炫耀的性格,迪灵杰在光天化日之下手持冲锋枪和警察对射,并且还把抢夺来的巨款公开送给素不相识的穷人。由于当时美国经济大萧条,导致银行在许多人心中是贪婪、罪恶的象征,而迪灵杰这种看起来仗义疏财”的行为,让他变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反派英雄,尤其是女性。而迪灵杰自己呢也出于自己自恋操控者的本能,到处留情,其中就包括身边的正牌女友比莉弗雷谢特。最后,迪灵杰在芝加哥一

14、家电影院门口,被FBI特工拦获击毙,而向FBI泄露其行踪的,正是迪灵杰的一个情妇。而比莉弗雷谢特呢,是一个典型的依赖共生者,她从小家境不幸,我的男朋友都是有犯罪前科的坏小子、自恋者、社会边缘人,所以,英俊、机警、狂妄自大,公开和社会法律作对的迪灵杰一出现,比莉就疯狂地爱上了他,不惜和迪灵杰过着那种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犯罪生活。罗森堡说,如果依赖共生者或者自恋操控者,遇到的是心理正常的普通人,那么他们的病态行为,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激发后者的不适和厌恶,进入亲密关系的机会微乎其微。但是,在依赖共生者眼里,自恋操控者爆棚的自信、亮眼的外貌、滔滔不绝的口才,以及锐利的洞察力,对他人颐指气使的行为,都能成

15、功激发自己性格中的顺从、牺牲和奉献欲望。换句话说,只有一个如此强大、有魅力又自私的主人,依赖共生者才能把自己引以为傲的共情、奉献和牺牲能力完全发挥出来;对方的不断索取,在依赖共生者眼里,却是自己被爱、被重视的象征。同时,自恋操控者又能从依赖共生者那里,持续印证自己的价值感与操控感。一旦亲密关系形成,双方都开始扮演自己熟悉的角色,所以同时感到了一种舒适和自如。这种舒画口自如感,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依赖共生者,和自恋操控者无法分开的磁力。作者罗森堡甚至用药物上瘾来比喻这种关系:一开始,双方都会感到极大的愉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情感上的“耐药性就开始显露,所以必须摄入更多的刺激,才能维持同样的快感

16、。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这种不健康的关系中,双方都不由自主地追求那些“大起大落”的虐心与发糖。今天许多偶像剧与网络小说中,充斥着类似的情节,男女主角频繁冲突争吵,因为不断的误会与矛盾萌生各种过激举动,包括自残与分手。随后一方,通常是男性,又在幡然悔悟后,对对方进行过度的宠溺与示好,推动剧情走向下一个同样的循环。当然,随着关系的深入,尤其是依赖共生者,会因为对方的自私、背叛和操控,而萌生戒毒,也就是分手的念头。但如同毒瘾一样,摆脱这种不健康的关系,也会产生严重的戒断反应”:那就是,一想到离开对方后,自己就失去了情感上的锚点,离开了舒适区,于是会陷入巨大的孤独与恐慌,最终,无论是依赖者,还是操控者,

17、大多都不由自主地,选择了继续忍受。在书中,罗森堡就举了一个现实案例,来加以说明:他曾经接待过一个女病人,叫特蕾西娅。特蕾西娅是个症状严重的依赖共生者,经过9个月的治疗,她终于和自己暴躁自恋的丈夫离了婚。然而,6个月之后,特蕾西娅就宣布,自己想暂停治疗,因为她感觉康复了,想重新开始一段感情关系,对此虽然罗森堡表示强烈质疑,但也无可奈何。然而,仅仅8个月后,特蕾西娅就又来向罗森堡求助,她看起来悲伤、沮丧,简直和刚开始接受治疗时没什么两样。她坦白说,自己忍不住又上了约会社交网站去寻找另一半,希望找一个真正靠谱的长期伴侣。首先,她遇到了乔纳森,乔纳森样貌端正,积极向上,还有份稳定的工作。特蕾西娅顿时觉

18、得,乔纳森是自己的救命稻草,真命天子。然而,他们的第一次约会就成了最后一次,特蕾西娅感觉到,乔纳森哪里都好,然而就是无法激发自己心中预想的、狂风暴雨一样的爱意。在聊了两个小时之后,疲惫绝望的特蕾西娅就找了个借口,匆匆离开了。于是,饱受挫折的特蕾西娅,决定改弦更张,继续在网站上搜寻那些能让自己来电的男性,于是找到了夏特纳。夏特纳是那种标准的“坏男孩”女性杀手,英俊、健硕,主页上的照片总是自己光着上身在那里摆造型。特蕾西娅顿时就无法阻挡这种魅力,也不管夏特纳的个人资料里填着“无业,正在找工作,就直接发了一封私信给对方。很快,在第一次餐厅约会之后,两个人就坠入了爱河,用特蕾西娅的话说就是这种吸引力强

19、得和磁石一样,即使我想逃,也逃不出拥抱但很快,夏特纳就显露出了本色,他和特蕾西娅的前夫一样自恋、暴躁,还酗酒,于是特蕾西娅只能仓皇结束了这段关系,满怀伤痛和羞愧,再度向罗森堡请求帮助。说到这里,我自己想提醒大家,在现实和经典文艺作品中,许多被大家,尤其是年轻人欣赏赞叹的所谓爱情传奇故事、神仙眷侣,其内核,不过是依赖共生者遇到了自恋操控者,不计回报后果地奉献自己,前者往往是美丽、天真、顺从的女性,而后者往往是英俊、冷酷、自私、身份地位显赫的男性:比如美国前总统肯尼迪与夫人杰奎琳,或者五十度灰中的史迪尔与格雷。在这类题材的文艺作品中,结局通常是依赖共生者通过自己持续的奉献和顺从,感化了操控者,但这

20、种情况在现实中很少发生,只是依赖共生者一厢情愿的幻想。第二部分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想问,为什么一个正常人,会变成忍气吞声的依赖共生者,或者暗黑自私的自恋操控者呢?作者罗森堡就说,这两者的病根,都是一个,那就是,在婴幼儿这个关键的成长阶段,他们都不幸处于一种不正常、缺乏爱与关注的环境里。我们听书栏目的“镇馆之宝”中,有一本心理学著作,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在自己的成长环境中,因为父母的疏漏或者过失,而造成的心理创伤和错误行为模式,会在我们自己育儿时,再次被我们无意识地施加到他们身上,从而让伤害和失范,随着我们自己生命的代际延续,变成了一种传承。所以,很多人之所以在成

21、人后,拥有和父母一样的性格,以及行为模式,就是因为,在这种通过血缘关系而延续的传承中,父母的性格和行为模式,通过言传身教,被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继承、模仿,仿佛一份精神与心理上的遗产。在这份遗产中,当然不仅仅包括积极的情绪与品格,更包含了心理缺陷与隐蔽的创伤。而在本书中,罗森堡也提出了一套类似的观念,他把这些通过代际传承的行为模式和性格特征,形象地称之为“情感接力棒”;罗森堡进一步分析说,包括他自己在内,很多人患有“人际磁石综合征”的原因就是因为父母的相处模式,是这种不健康的“操控与被操控关系罗森堡回忆说,自己曾经仔细回溯,研究过自己家族中先辈的感情生活史,发现危险的种子,早已悄然种下。自己的

22、父亲厄尔,就拥有强烈的自恋型人格,是个地道的自恋操控者;而导致它的原因,则是因为厄尔的父母情感不和,罗森堡的祖父早早就抛弃了家庭,而祖母和外祖母,则把不幸的厄尔,当成了祖父的替身,把所有怨恨和怒火都发泄到厄尔头上。厄尔为了逃避冷漠的家庭,早早就外出参军,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作为盟国占领军士兵,在德国一待就是四年。正是在这段自由的日子里,厄尔变成了一个不负责任,到处追逐女性,丝毫不想安定成家的渣男。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厄尔退伍回国之后。罗森堡回忆说,在一次舞会上,英俊、风度翩翩的厄尔遇到了自己的母亲,年仅16岁的缪丽尔。单纯而美丽的缪丽尔立刻成为厄尔追逐的猎物,而缪丽尔也迅速为厄尔的魅力所倾倒

23、。实际上,缪丽尔就是个标准的依赖共生者”,因为她自己的家庭环境也不健康:她自己的母亲,也就是罗森堡的外祖母,是一个冷酷、以自我为中心的控制狂,对孩子漠不关心,从而让缪丽尔形成了讨好型人格,习惯于自我否定,忽视自己的需要,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取悦父母。所以,当浪子厄尔对自己发起热烈追求的时候,缪丽尔顿时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感,并且认定,这是上天派来拯救自己,脱离苦海的灵魂伴侣,于是在六个月后,他们迅速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然而,当短暂的浪漫和激情褪去后,这个家庭内部的关系,就迅速暴露了危机:作为丈夫,厄尔不断压榨、操控妻子缪丽尔,并且通过人身侮辱来贬低妻子的价值,还向孩子们持续编造谎言,说他们的母亲多

24、么不称职;但同时,厄尔又在不断寻求外遇。而作为父亲,厄尔对孩子的关注和付出极为有限,并且还在孩子当中挑拨离间。他巧妙地让罗森堡相信,是兄弟姐妹分走了自己本该享受的父爱。这让罗森堡倍感焦虑,他承认,自己为了父亲那一点点爱和关注,必须时刻和兄弟姐妹进行争抢,同时努力表现自我。如果父亲厄尔对自己视而不见,小罗森堡就会感到深深的羞耻感。在本书中,他沉痛地写道,父亲完全操控了自己,童年的自己没有自尊,没有安全感,在学校里也没有朋友,唯一的目标就是努力成为“父亲最喜爱的孩子;而这种拼命讨好的举动,实在是为父亲自恋的油箱里持续添加燃料。对人生感到失望的罗森堡,从十四岁就开始逐渐药物上瘾,最终不得不进入医疗机

25、构进行戒瘾和心理治疗,也正是这一次珍贵的机会,才及时止住了罗森堡逐渐下滑的人生态势。所以我们看出,罗森堡的祖父母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经典的“人际磁石综合征。罗森堡的祖父与父亲,都是自恋操控者,而他的祖母与母亲,也都是依赖共生者”。这种不健康的亲密关系模式,就变成了在罗森堡家族中代际传承的情感接力棒,最终传到了罗森堡手里。那么,具体上,性格和行为模式是如何通过代际来传承的呢?我们听书曾经解读过一本英国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撰写的天生非此,里面就提到过,在缺乏关爱的生长环境中,婴幼儿为了自身的生存,即使受到了父母有意无意地忽视和虐待,也会努力把忽视和虐待加以合理化。同时,孩子还会模仿父母的语

26、言行为模式,努力和父母实现身份上的认同。这是因为,模仿与认同,是表现爱的一种最直接方式:一个少儿时期在原生家庭中饱受父亲暴力虐待的女孩,很可能在成年后爱上一个和父亲一样暴戾、专横的男人。比如,罗森堡本人身上依赖共生者的特质,就来自自己的母亲。而在本书中,罗森堡就具体为我们分析了,依赖共生者和自恋操控者,分别是如何在不健康的家庭氛围中生长、传承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依赖共生者。在我们听书解读过的煤气灯效应这本书里,作者斯特恩就提出,操控逐渐建立和深入的过程,也是被操控者自我意识逐渐瓦解的过程。而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在O到4岁这个阶段,最为关键。罗森堡说,如果得到父母足够而恰当的爱护与关注,那么信

27、任他人、自主、主动积极就会变成孩子性格的底层逻辑,反之,孩子就会变得被动、消极、羞1,以及自我怀疑。总而言之,在这个年龄段,只要孩子得知自己的感受能够换来父母稳固的关注和回应,那么他们自然能够从家庭环境中感受到爱和安全,从而迈出建立健全人格的第一步。然而不幸的是,由于缺乏这样的意识,或者本身就有自恋操控倾向,很多父母在这个阶段并没有做到,这就如同,在搭建房屋地基的建设阶段,偷工减料,甚至进行故意的破坏,从而导致房屋迟迟不能完工,甚至牢固安全性不够。对于脆弱、依赖性强、无法自我保护的孩子来说,他们早早就发展出了一种本领,那就是积极配合父母的“煤气灯式操控,满足父母的幻想,从而让自己能够尽可能得到

28、父母的关注与爱护。实际上,无论是自恋操控型父母,还是依赖共生型父母,都会给孩子早年的成长带来难以磨灭的创伤。比如,自恋操控性型父母会沉溺在自己是全能上帝”的幻想中,把孩子的不满、悲痛简单理解为我在为孩子好,只是他现在不理解;而依恋共生型父母,会持续、无休止地对孩子情感勒索:比如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这样自己就会从周围人的羡慕中,获得价值和满足感,又或者病态地依赖孩子,即使在成年后也不许孩子独立生活。表面理由是孩子应该感恩、回报自己的养育,而深层次理由却是,他们认为孩子的离去,就代表自己失去了情感寄托和存在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变成了依赖共生者,然而表面

29、上,很多父母却认为他们的孩子非常成功,并为此感到骄傲。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儿童时期依赖共生者”通常给人以一种“模范儿童”的感觉,他们懂事早,会察言观色,迅速体察到父母最轻微的情绪变化,并做出有效应对,把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感受隐藏起来,在父母要求的各种领域里努力上进,在面对父母时总是带着满足的微笑。不仅如此,由于经常要面对父母毫无理由的责骂,依赖共生者从幼年时代,就养成了频繁道歉,表示懊悔的习惯。这种习惯从长远来说有两个坏处:孩子要么发展出过度自责的低自尊人格,要么索性衍生出习惯性说谎的习惯。毕竟为了逃避惩罚和危睑,违背自己的心愿来道歉,和制造一些谎言来掩盖真相,看上去真的是差不多。所以,罗森堡总结

30、说,依赖共生者和自恋操控者,之所以将对方视为自己的灵魂伴侣,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是,在这种关系中,他们感觉到了一种深刻而病态的熟悉感。这种熟悉感,会迫使两个人重复他们童年养成的、根深蒂固的关系模式:也就是自己需要被一个无法爱他们,或者无法爱彳到可人的人爱,从本质上说,这种病态的亲密关系,就是他们童年时代与病态父母关系的重现。好了,说完了依赖共生者,我们再来看看自恋雌者是如何炼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和依赖共生者截然相反自恋操控者”在童年时期,往往是父母眼中的坏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这是因为,有自恋倾向的父母,会感觉,这个孩子和那些想象中,或者电视广告里的“完美孩子”简直是南辕北辙毕竟,可供挑剔的

31、理由太多了,比如,孩子长得不好看,不像自己,太爱哭,太黏人,总是在搞破坏,不肯乖乖睡觉,诸如此类。更糟糕的是,这些孩子所谓的不足,打破了父母对自己的病态自恋和过高的评价,从而让他们不知不觉之间,把自己的羞耻感和挫败感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说白了,孩子成了父母行为失当和无能的替罪羊。于是一种恶性循环开始了,不断的侮辱和虐待激发了孩子的愤怒和自我意识,他们开始用各种办法,来消极,或者积极地与父母对抗,然后再遭到父母变本加厉的惩罚。为了减轻这种虐待造成的痛苦,这些孩子就逐渐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逃避方法一离解,离开的离,解脱的解。说白了就是,如果一个孩子无法脱离糟糕的现实,他就会通过切断自甥口现实之间的联系,

32、来逃避糟糕的环境带给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在遭遇虐待的时候表现得出奇冷静,仿佛自己在旁观别人遭遇虐待一样。那么,离解会引发什么样的不良后果呢?首先是让孩子把所有不好的记忆强行压抑到了潜意识深处,逐渐形成了潜伏性创伤。其次,离解会让孩子不仅学会漠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感受,进而发展到漠视所有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无法发展健康的共情能力,而共情能力,恰恰是社交与形成亲密关系的核心。同时,由于无法共情,这些孩子也就无法与他人建立起平等互惠、坦诚的关系,而是会开始模仿自己喜欢操控、高高在上的父母,认为只有通过自私、任性的方式与他人打交道,这样的关系才会让自己感觉良好,同时是正当的。同时,为了弥补被父母长期贬

33、低、打压的屈辱感,这些孩子会在认知中营造出一种幻象:自己对这个世界无比重要,自己此刻所遭受的苦难,是一种必要的历练,或者是自己重要性的旁证。这种幻想,固然帮助这些孩子熬过了伤痕累累的童年,但是也把自恋情结深深植入了他们的人格之中。所以罗森堡最后总结说:在意识层面上,依赖共生者和自恋操控者都将对方视为自己的灵魂伴侣。然而,这是因为,从彼此身上,他们看到了一种病态的熟悉感。这种无意识的熟悉感,迫使两个人的相处,实际上是重复他们童年时代根深蒂固的关系模式:渴望被一个无法爱自己,甚至无法爱任何人的人爱。所以,依赖共生者和自恋操控者的亲密关系,实际上就是重复他们童年时代,与病态自恋父母的关系。结语好了,

34、到这里,这本人际磁石综合征的主要内容,就基本上为你介绍完了。本书作者罗森堡,用他丰富的心理学临床治疗与研究经验,再结合自身成长与婚姻中出现的问题,指出了一个两性亲密关系里常见的现象,也就是标题中的“人际磁石综合征:为什么许多婚姻或者恋爱关系如同一场彼此折磨的双人舞蹈?为什么那些无私、谦虚、为他人着想的好人,总是会引来自恋、狂妄又专横的异性,并对他们疯狂着迷?追本溯源,这都要归咎于双方都不健康的人格特征:一个是依赖对方、低自尊、高敏感,必须通过持续奉献牺牲才能感知自我价值的依赖共生者,而另一个,则必定是自恋、利己、习惯高高在上的自恋操控者”;而当他们相遇,那种病态的契合度,必然会让他们在人群中,

35、迅速认出彼此并且互相吸引,同时建立起一种磁石般的共生依赖关系。作者罗森堡指出,无论是“依赖共生者”,还是“自恋操控者”,这两种亲密关系中展现的病态人格,都来源于双方幼年时代在家庭环境中,爱与关注的缺失,从而让他们无法养成健全积极、自信自爱的性格,却转而模仿父母,如同继承遗产一般,继承了他们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这种对行为模式与性格的继承,被罗森堡命名为情感接力棒。在本书中,罗森堡就以自己的家庭为例,开诚布公地剖析了在自己家族中传承的创伤,以及它如何把自己变成了一名重度依赖共生者。那么,对于深陷人际磁石综合征”的人来说,如何走出这种病态、不健康的羁绊关系,重塑自己对于亲密关系和自我价值

36、的认知,进而拥有一段良好、平等的新关系呢?罗森堡卖了个关子,说这将是自己下一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敬请期待。不过别担心,在本书结尾部分,罗森堡特地简要提到了自己研发的自爱康复疗法。它分成十个步骤,主要是帮助那些无法摆脱他人操控的依赖共生者,所以我在这里,为你大致梳理下。第一阶段,叫跌落谷底顾名思义,这个阶段对于依赖共生者来说,是最痛苦、黑暗的阶段,他们已经长期被困于“人际磁石综合征,受够了对方的操控和伤害,但这同时也是触底反弹的契机,一旦他们能够鼓起勇气,向身边的朋友乃至职业心理咨询机构求助,就标志他们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其次,依赖共生者开始接受心理治疗与咨询,逐渐了解“人际磁石综合征”,以及自己

37、作为“依赖共生者”的特征和本质。在治疗中,他们逐渐懂得,自己的低自尊、低价值感,是不正确的,而这段所谓的亲密关系,也压根不是爱的体现。第三阶段,比较痛苦,相当于戒毒中的强行戒断”:罗森堡解释说,这个阶段,病人最重要的是保持独处。很多依赖共生者,都按捺不住心中的寂寞孤独感,或者对于操控者的渴求,偷偷跑出去,和操控者前任再续前缘,或者找一个相似的替代品,从而导致前功尽弃。如果病人成功扛住了,能安然、稳定地度过这个独处阶段,那么治疗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这个阶段,相当于外科手术后的初级健复。心理咨询师,会进一步开始介绍,解释自恋操控者的心态,实行操控的手段等等,随后,在咨询师的帮助下,依赖共生者开始慢慢

38、做一些模拟练习,分辨正常伴侣的需求,和自恋者对自己进行情感操控、勒索之间的区别。在接下来的第五、第六个阶段中,病人的心理健复会逐渐深入展开,可以说进入了深水区。罗森堡说,在这三午阶段,病人要在练习中,学会为自己的正当利益设置界限,以及面对操控者的恐吓胁迫,如何坚定自己的立场。学会了这些,病人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直面自己内心的隐蔽创伤,并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辅导下,通过练习,逐渐放弃原有的心理反应路径,建立全新、健康的新反应路径,彻底把自己和潜意识里那个低价值、低自尊的自我进行切割;随后,再学习如何自爱最终,在经过重置出厂设置后,病人就可以独立尝试恢复社交,建立一段全新、平等、健康的亲密关系。另外,在本书第五章中,罗森堡还贴心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心理模式自测量表,如同一道延伸的“人格光谱,最左端是重度依赖共生者,而最右端是完全的自恋操控者,比较健康的正常模式则处于中央,你可以通过这张量表的详细描述,来判断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心理状态与人格类型,并且了解,哪种类型人格的另一半,最能?口自己契合,产生正常的共鸣与亲密。撰稿:朱步冲转述:徐惟杰脑图:刘艳思维导图工坊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如牵涉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