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解读、教材分析与建议.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94993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原》教学解读、教材分析与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草原》教学解读、教材分析与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草原》教学解读、教材分析与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草原》教学解读、教材分析与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草原》教学解读、教材分析与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草原》教学解读、教材分析与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原》教学解读、教材分析与建议.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草原教学解读、教材分析与建议一、教材解读1 .课文简说。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2、,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2 .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3、。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

4、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

5、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2)对词语的理解。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

6、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二、教学目标1 .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3 .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4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

7、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三、教学建议1 .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展示图片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2 .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3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

8、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4 .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情景

9、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J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三是

10、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J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5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资料,访问老师、家长,与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方式,为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备。6 .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eng,“好客”中的“好”读作“hdo”,“同行”中的“行”读作“xing”,“似乎”中的“似”读作“si”;“毯”的最后一笔为

11、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四、教学案例片段:品读优美语句师: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生:我觉得这句写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生: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师: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生:我发现了,是“绣”!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

12、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师: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也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师:是啊,这样的仙境怎不令人惊叹,令人感到舒服呢?生:我觉得这句写得也很美,“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J作为牛马生活在草原,简直就是进了天堂,

13、它们一定在品味这种幸福的生活。师:你体会得真好。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向往之。生:它们可能在回味着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正是作者这些优美的描写,才给了读者这样丰富的联想,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深深陶醉于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样惊喜不已,赞叹不已。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抄写下来。五、相关链接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老舍(

14、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

15、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奶豆腐是用牛奶等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河县等地。陈巴尔虎旗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部,海拉尔河下游,滨洲铁路经过南境。这里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产品有小麦、油菜籽、甜菜等。草原教学指导K教材分析U1961年

16、夏天,老舍同其他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二十多人,由中央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共同组织,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这回,老舍有机会看到大兴安岭,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目之所及,到处是起伏的林海波浪,缤纷多彩,深浅明暗,各不相同,简直让人难以形容。老舍先生看到茫茫林海,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发自内心地感慨:祖国有多少省份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不仅使我们拍掌称奇,而且让我们心中感到温暖、亲切。这一次,老舍先生也看到了草原。赞叹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他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愉快。他由衷地赞美这个翡翠般的世界,发出了“连

17、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的感叹!参观的过程中,老舍受到了热情好客的陈巴尔虎旗的人们的盛情招待。本文记叙的就是他们访问陈巴尔虎旗的经过,叙述了他们在草原上受到蒙族兄弟姐妹的热情接待,勾画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人场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之间紧密团结,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本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的奇丽风光。这一段可以分为草原景色和作者感受两层。写草原的景色,基本采取远望和整体感知的笔法来描述的,从天空到地面、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和大牛,线索是先整体后局部。这一段,作者紧紧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而把这种想像准确地表达出来则是

18、运用了非常恰当的比喻。第2自然段写的是“我们”到达陈巴尔虎旗时,受到了蒙族兄弟姐妹的热烈欢迎。这一段主要描述了蒙古族主人迎接我们的热烈场面。作者一路记下了到目的地的所见所闻,线索非常清晰。同时,作者的心情也一路变化,表达了渴盼见到主人的急切心情。第3自然段写的是大家在蒙古包外热情地握手,问候,见面的热烈气氛。如果说第二段里主人的远迎是铺垫,那么这里就是一个小小的高潮。突出表现了宾主见面的热烈氛围:许多匹马、许多辆车、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第4自然段写的是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用奶酒、羊肉,姑娘们用美妙的歌声热情地款待我们。这一段的描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蒙古包、奶茶、奶豆腐,举杯敬酒、民族歌舞,

19、描写了主人欢迎客人的隆重场面。第5自然段写的是蒙汉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是文章的结句,也是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浓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总结句,理清脉络,感知中心;进而围绕总结句,理解中心;最后回归总结句,深化中心。K要点提示D1.作者是从两个大的方面来描述草原的:一是草原的天,二是草原的天底下,也就是天底下的草原。作者为什么感到草原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因为那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天空格外明朗。课文中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儿的两个“那么”各指什么?是说空气像什么那样清鲜,天空像什么那样明朗。什么最清鲜,空气就像它那样清鲜;什

20、么最明朗,天空就像什么那样明朗。“那么”就是代替“什么最清鲜”,“什么最明朗”的。草原是很广阔的,极目远望,一派青绿色。但作者又说“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是无边无际、迷迷蒙蒙,看不清楚的意思。草原为什么“不茫茫”呢?因为上一句讲过,天空非常明朗。2本文使用了许多比喻句,因此理解比喻句是本文教学重点之-O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比喻使用的贴切与生动,从而通过对比喻句的理解来把握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3 .本文文笔清新、感情真挚,但学生对草原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比较生疏,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做必要的铺垫。应该抓住“远迎、急切、盛装、人多”等重点词语与富有民族风情的场面分析,教师

21、适当点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4 本文可以分为写景与叙事两大部分。要引导学生理解两大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是第一次来到大草原。草原的美景和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赞美美丽的草原,而且也由衷地赞美生活在这里的淳朴热情的草原各族人民,是美丽宽广、富饶、充满生机的草原养育了这里勤劳淳朴、好客热情的人民。5 .草原是一篇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比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N比别处的天

22、?N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N是那么明朗,使我?N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N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使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K教学建议H1 .想像感受,示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根据老师的朗读想像草原的美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感受草原的美景。条件允许可以采取其他教学辅助材料,比如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欣赏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草原图片,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感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草原。如果同学中有去过草原的,可以请他们介绍,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23、。2 .默读课文,找找作者去过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语句(初见草原接近陈巴尔虎旗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在这些个地方,作者各写了什么呢?给每段加个小标题(比如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理清课文写作的思路。3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草原上的人们如何?可就此展开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体会通过具体词语来描绘与表达复杂感情的技巧。如:a.(美丽)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b.(碧绿)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c.(广阔)在天底下,一碧

24、千里,而并不茫茫。d.(令人欣慰、激动)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e.(令人惊叹)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f(好客)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4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重要语句表达的情感。比如“河!”表达了“我们”在经历了一百五十里的草原行程后,在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之后,突然看到一条如玻璃带子的河时意外的惊喜。“快了,快到了!”表达了在听见隐隐的鞭响之后,急切地想要到达目的地的心情。“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热情见面的情景,体现了两族人民之间深厚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