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白唱和诗及其诗史意义.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002601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白唱和诗及其诗史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元白唱和诗及其诗史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元白唱和诗及其诗史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元白唱和诗及其诗史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元白唱和诗及其诗史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白唱和诗及其诗史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白唱和诗及其诗史意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编号,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元白唱和诗及其诗史意义ThesignificanceofSerialVersifyingBetweenYuanZhenandBaiJuyi元白唱和诗及其诗史意义摘要1_元白唱和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独特的一种诗歌形式,它以两人互相抒发感情,通过唱和的方式完成一首诗歌创作。本文对元白唱和诗进行了深入探究,分析了其发展演变、特点以及诗史意义。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元白唱和诗在唐代已经有所出现,但在元代达到了巅峰,并且在明清时期仍有所发展。该诗歌形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诗人个人情感的表达,还注重了对传统诗词形式的继承和创新。同时,元白唱和诗对后世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思路。因此,本文认为元白唱和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诗史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关键词:白居易;元稹;唱和诗;诗史意义AstudyofsocialappellationinWenzhouDialectsAbstract:YuanBaisingingandpoetryisauniqueformofpoetryinthehistoryofancientChinesepoetry.Itexpressesthefeelingsbetweeneachotherandcreatesapoemthroughsinging.ThispaperexploresyuanB

3、aisingingandpoetry,analyzesits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andsignificanceofpoetryhistory.Intheprocessofanalysis,itwasfoundthatYuanBaisingingandpoetryhadappearedintheTangDynasty,butreacheditspeakintheYuanDynasty,andstilldevelopedintheMingandQingDynasties.Theuniquefeatureofthepoetryformisthatitnotonlye

4、mphasizestheexpressionofthepoetspersonalfeelings,butalsoemphasizestheinheritanceandinnovationofthetraditionalpoetryforms.Atthesametime,YuanBaisingingandpoetryhavealsohadaprofoundinfluenceonthepoetrycreationoflatergenerations,providingrichcreativeexperienceandideasforlatergenerations.Therefore,thispa

5、perholdsthatyuanBaisingingandpoetryareofgreatsignificanceinthehistoryofancientChinesepoetry,whichisworthourin-depthstudyandinheritance.Keywords:BaiJuyi;YuanZhen;Changhepoetry;Thesignificanceofpoetryhistory1 .引言32 .唱和诗概述42.1唱和诗前中后期发展演变42.2唱和诗研究概述53 .元白唱和诗分析63. 1元稹与白居易人物小传64. 2元白唱和诗特点:数量多,种类丰富65. 3兀唱和

6、低期.74 .兀日唱和诗诗史意乂8元白唱和诗的历史评价8诗歌功能方面的诗史意乂9元白唱和立意技巧的诗史意义11元白唱和创作的诗史意义1214*15致谢16附录1.引言当谈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唱和诗这一文学形式时,它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诗歌创作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唱和诗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诗歌,它通常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诗人共同创作完成,这些诗人通过唱和的方式,互相交流思想、抒发情感、合作创作诗歌。唱和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汉武帝时期即已出现了以王褒和郑国公为代表的唱和诗。但真正盛行的时期是唐代,唐代诗坛上的大多数著名诗人都曾涉足唱和诗的创作,如白居易、杜甫、李白、刘禹锡等。唐代的唱和诗以抒情、咏物为

7、主,既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又有唐诗的艺术性,形成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本文旨在通过对元白唱和诗的概述、分析和诗史意义的阐释,探讨这种文学形式的内涵和价值,进一步揭示唐代文学的风貌和精神特征。第一部分为唱和诗的概述。首先介绍唱和诗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其次概括唱和诗的形式特点、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法,最后介绍唱和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为后续对元白唱和诗的分析提供理论支持。第二部分为元白唱和诗的分析。首先从元白唱和诗的创作背景、创作思想和风格入手,深入探讨元白唱和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其次,选取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具体解读其意境、形式、语言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全面呈现元白唱和诗的艺术风貌。第三部分

8、为元白唱和诗的诗史意义。首先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学传统等多个方面,剖析元白唱和诗对于唐代文学的推动和影响。其次,从传承和创新、文化交流和融合等方面,阐释元白唱和诗对于后世文学的启示和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唱和诗的文学内涵和形式特点,更可以进一步认识唐代文学的风貌和精神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的意义。2.唱和诗概述“唱”和“和”的本义与音乐有关,当诗从音乐、舞蹈中分化,“唱”和“和”的本义也发生变化,逐渐演变成一种诗歌创作形式。诗歌的首作者称为“唱”,随应者称为“和”,唱和诗是在赠答诗、同题诗、联句诗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唐以前以“和意不和韵

9、”为体制,中唐开始则演变为“和韵不和意”。2.1 唱和诗前中后期发展演变2.1.1唐前唱和诗唱和诗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原始氏族社会,在尧舜之时,君臣之间已经出现口头唱和活动。诗经和淮南子中也收录有“对歌式”或“劳动号子式”的口头唱和。这些都只能看作唱和诗的最初形态。真正以诗歌形式进行的唱和,则最早见于东晋时期陶潜、刘程之等人的诗中。六朝时起,文人开始有意识地相互唱和,此时注重“和诗写得好坏,合不合乎规范,这是关乎诗才诗意的大问题,是入流不入流的一条衡量尺码。”即“和意不和韵”。隋朝建立后,隋炀帝有意倡导,使唱和诗在大业年间风靡一时。统治者借助政权力量的推动,也使得唱和诗在紧随其后的初唐有效发展。

10、2.1.2初唐唱和诗初盛唐的唱和主体主要集中在君臣之间。君主作为最高权威的代表参与诗歌唱和活动,臣子在创作时难免谨小慎微,有所避讳,以奉和为主,这难免会减弱作者本人思想情感的表达、减弱对诗歌艺术层面的追求。并且这些唱和作品多创作于宫廷、宴游、巡幸等场合,以取悦君主为写作目的,内容范围狭窄,接受者、评论者的阶层也过于单一,不利于唱和作品的广泛传播。2.1.3中唐唱和诗德宗至穆宗统治时期,文坛中的韩孟、元白两派着力在盛唐文学难以超越的成就之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那就是建立新的诗歌理论及诗歌创作方法,这些创新同样渗透到了唱和诗这块园地。另一方面,齐梁声律理论应用于诗歌创作中,格律诗发展成熟。这些都

11、为唱和诗从最初的“和意不和韵”转向“和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机会。首先,“和韵”逐渐成为中唐和诗写作的体制特点。其次,“和诗”的定义更加细化,分出了“和诗”和“答诗”。第三,中唐唱和主体更加广泛。2.2唱和诗研究概述目前学界关于唱和诗、文人群体间唱和的研究成果为数不少。对唐前唱和诗研究最为全面的是赵以武。他的论文和意不和韵一一试论中唐以前唱和诗的特点与体制是其专著唱和诗研究的简缩版,在全面分析了唐代以前唱和诗的基础上,提出了唐前和诗在体制上“和意不和韵”。赵以武的唐代和诗的演变论略简单地梳理了唱和诗在唐代的发展脉络,论文最后一部分对整篇文章做了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中提出关于中唐时期唱和

12、诗体制由“和意不和韵”向“和韵不和意”转变的重要观点,同时也阐述了理解和诗的具体方法。另外,邱月儿在其博士论文元稹与白居易之唱和诗研究第一章中论述了中唐唱和诗体制的变革,其观点和赵以武一致。唐代之后唱和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苏轼、苏辙,例如:论苏轼、苏辙唱和诗把研究范围设定在苏轼和苏辙两人之间,分阶段论述,并且在文后附有苏轼、苏辙唱和诗一览表。苏轼唱和诗研究以苏轼为研究主体,以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为切入点,讨论了苏轼与不同的唱和主体的唱和作品。关于元白唱和诗的研究,陈寅恪在其著作元白诗笺证稿的附论(丁)“元和体诗”中对元白之间“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做了说明。学者周相录近期出版的专著元稹集校注不仅

13、细致地对元稹现存可考诗文进行了校勘、系年、注释,而且对元稹某诗篇是否参与了唱和活动、唱和对象、是否和韵以及和韵方式做了详细界定。对研究元稹诗作、元稹唱和诗以及元白之间的唱和诗大有帮助。3 .元白唱和诗分析3.1 元稹与白居易人物小传白居易号称“诗魔”,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元稹号称“元才子”,生于大历十四年,元稹二十四岁或稍前与白居易相识,之后两人便结成莫逆之交。“始以诗交,终以诗诀”,直至元稹离世,元白之间的友情才画上了句号。正如白居易在祭元微之文中所说:“行止通塞,靡所不同;金石胶漆,未足为喻。”两位文学巨匠之间的交情,在唐诗史和元曲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两人最为著名的合作,莫过于元白唱

14、和诗。元白唱和诗,指的是元稹和白居易以次韵唱和的方式共同创作的诗歌作品。这种诗歌形式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被后人称为“二白唱和”。元稹和白居易的合作可以追溯到白居易的任官通州时期。当时,元稹被贬谪至通州,两人因此结识。在这段时期里,两人的诗词创作达到了巅峰期,不少唱和诗也应运而生。元白唱和的诗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题材广泛,既有咏史又有抒情,还有讽刺和嘲讽等多种类型。尽管元白唱和诗在当时备受推崇,但在后来的历史评价中,它们却受到了不少批评。一些学者认为,使用次韵唱和的形式本身就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限制,容易落入俗套。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元白唱和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们在诗歌史和文学史上都具有

15、重要的意义。无论如何,元白唱和诗的创作不仅展示了两位诗人的天赋和才华,更是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学遗产。这种诗歌形式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艺术的借鉴。元白结交之后,共同努力于唱和诗创作,有意唱和对方,虽然没有开创酬和赠答的先例,但是他们相互学习、观摩,对唱和诗加以改良,开创了一种特有的文学潮流。时至中唐,唱和体制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元稹、白居易在这场变革中起到了颇为重要的作用,元白间唱和诗数量之多、在唱和中积极实践“次韵唱和”是前代诗人所不能及的。元白唱和始于唐贞元十八年(802)或稍前(第一组唱和诗是秋雨中赠元九、元稹酬和酬乐天秋兴见赠本句云莫怪独吟秋兴

16、苦比君较近二毛年),终于大和三年(元稹原唱道保生三日,白氏和为和微之道保生三日),历时二十八年。结交之后,元白仕途屡次受挫,贬谪后相隔两地,但这并没有阻断二人的诗歌唱和,他们情系对方,相互寄送诗篇,在一唱一和中,排解忧愁,切磋诗技。3.2 元白唱和诗特点:数量多,种类丰富元白唱和的大部分作品收录在元白唱酬集、因继集中,二集共十七卷,唱和诗数量达千余首,但这些唱和诗的结集都已散佚,据笔者统计,目前可考的唱和诗共135组(见附录元白唱和诗年谱)。据现存资料对这些诗进行系年之后可以看出,元白唱和诗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元和五年至元和十三年、长庆.三年至大和三年。具体情况如下表:唱和阶段历时唱和诗

17、数量(组)占唱和诗总数阶段一:贞元十八年(802)一元和四年(809)年81410.4%阶段二:元和五年(810)一元和十三年(818)年96346.7%阶段三:元和十四年(819)一长庆二年(822)年4246.7%阶段四:长庆三年(823)大和三年(829)年75641.5%元白唱和的第二和第四个阶段(元和五年至元和十三年、长庆三年至大和三年)共历时16年,唱和诗作多达119组,数量上明显多于另外两个阶段,为了论述方便,本文把这两个阶段合称为“创作高峰期”。第一和第三阶段(贞元十八年至元和四年、元和十四年至长庆二年)历时12年,唱和诗仅16组,合称为“创作低谷期”。创作高峰期历时16年、低

18、谷期历时12年,时间长短相差并不多,也就是说唱和时间长短和唱和诗数量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那么这两个时期,元白唱和诗的数量相距甚远,原因何在?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一样,是“物之感人”的产物,是作者的情志的表现与对世界反映的统一体。那么要找到上述问题的原因,就需要从元白在唱和活动开始后的生活经历与思想状态入手加以分析。3.3 元白唱和低谷期贞元十九年,元稹在授官校书郎之后,与韦丛结婚,十月又跟随韦夏卿一家赴东都洛阳。之后返回长安,年末又到洛阳。白居易授校书郎后,曾游许昌,次年又游洛阳、徐州,把家眷迁往秦中。贞元二十年二月元稹游华岳寺、五月游王屋山天坛,十二月元稹大姊去世。次年春末元稹仍在洛阳,直到贞

19、元二十一年冬季才回长安。在这期间,元白虽然同任校书郎,也曾一起交游,但相处的机会并不多,很多时间二人是在处理各自的私事,再加上结交时间短,友情并不深厚,唱和活动缺乏情感上的支持。元和元年元白一同准备制举考试,所作多为策论文章。在元白唱和第一个低谷期,虽然出现了使东川组诗的唱和,但这是元稹在去往东川途中集中写作,之后白居易作诗唱和。也就是说,元白之间并没有出现往来频繁的唱和活动。元白唱和的第三个阶段,元白仕途顺利,元稹于长庆二年拜相,这一阶段元稹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处理政务上。元白同任知制诰期间,共同参与了制诰文风的改革。白居易也曾在诗中说过:“微之长庆初知制诰,文格高古,始变俗体,继者效之也。”根

20、据元稹年谱新编中对元稹诗文的系年,元和十五年,元稹写文88篇,写诗只有7首。长庆元年,佚文、佚诗也算在内,元稹有可考文109篇,诗11首。长庆二年,元稹存文11篇,没有可考的诗作。一组唱和诗的顺利完成不同于一般诗歌的写作,它需要两人(或多人)的共同参与。元白间的唱和,唱和主体只有两人,其中任何一方的精力分散或因故缺失,整个唱和活动就不能开展,就会直接影响唱和诗的数量。元白唱和的第三个阶段,两人仕途发展顺利,共同致力于制诰文风改革,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相对来说他们在唱和诗领域就略显用力不足了。4 .元白唱和诗诗史意义4.1 元白唱和诗的历史评价1 .1.1元白唱和的韵律规范对诗歌创作的

21、限制想要了解元白唱和在中国古诗历史中的重要意义,就需要先了解其他诗人或学者对元白唱和的历史评价。在我国古诗界或学术界,有部分学者认为次韵唱和或者说元白唱和是我国诗歌历史的一次倒退,并对两人之间的次韵唱和给予了大量抨击。在这些学者或诗人的理解当中,所谓的次韵唱和本身就对创作者有着严格的限制。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对于使用次韵唱和的限制非常严格。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有一首登鹳雀楼,其中有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句中,“月”与“乡”押韵,但如果在这句后面再接上一句“小鸟故乡在何处”,那么“月”与“处”之间就形成了次韵。这种次韵的出现会让诗歌的整体效果变得生硬和不和谐,因此在古代诗歌中次

22、韵并不被看好。而元白唱和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出现的,他们用次韵来完成了一些诗歌的创作,从而遭到了不少诗人和学者的批评。在这种限制条件之下所创作的诗句不仅需要遵照传统诗词创作的相应规范,还需要严格遵守对韵脚的一系列要求。正是如此严格的韵律规范,对于诗歌创作的情感表达而言,会形成必然的限制和障碍。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的诗人而言,通过这种限制来进行创作就如同让一位书法家使用没有毛的笔杆写字。即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唱和的水平高低的以彰显,也是在限制中的优胜,而不能完全说明诗人自身的水平高低。这也是绝大多数对元白唱和持反面态度的诗人以及学者所持的观点,他们认为这种形式的诗文创作,其本质是一种作茧自缚

23、,甚至是画蛇添足。由此可见,元白唱和作为我国古诗历史当中最为经典的唱和行为,千百年来都受到无数粉丝追捧。但仍然有一部分诗人和学者,对于这种次韵现象的历史地位仍然没有给予充分肯定。因此也可以说对待元白唱和这一历史行为和历史典故,后人需要辩证的去进行看待,吸取其中优秀的历史文化精粹,同时也要明确这种诗歌创作上所存在的各种限制,而如何取舍两者之间的优劣则属于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4 .1.2学者和诗人的不同看法对元白唱和诗词中所存在的次韵现象,不同朝代的文人和学者所给出的评价往往有着较大差异。而在细致研究这些评价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其中很多文人,对于次韵唱和这种形式的认知和评价都过于主观

24、。比如杨万里就认为诗词歌赋的创作,最高层次是由兴趣使然或者需要灵感的牵引,其次才是创作的天赋,而使用唱和和次韵则完全属于技巧的发挥,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比如以下是杨万里的一首诗花犯西湖中的两句:诗成意气自天生,妙妙唱和亦艺成。这两句诗中,杨万里明确表示诗歌创作最重要的是自然的灵感和内在的意境,而唱和则是一种技巧和手段,不是创作的核心。并且阐述了自己在创作时并不是想要为了做事而做事,而是因为各种事件或事物和自己发生了接触,先有的接触其后产生了感悟,最后才通过诗词这种形式表达出来。最后,杨万里又评价所谓的唱和行为“孰触之?孰感之?”认为这种行为只是为了单纯的交际而唱和,没有和任何事物以及事件进行接

25、触,产生感悟,缺少命题,缺少人与天地之间的交流。而在提到创作的运脚时,表示“虽李杜能知乎?而李杜不为也。”从这样的评价当中不难看出杨万里对于元白唱和这种行为在内心上是存在鄙视的,认为两者之间的所谓诗文交友其本质只是一种炫技,而不像李白杜甫一样能够达到神人交感,相交忘年的程度。再比如,元好问再纵观元稹和白居易的诗歌对唱作品之后,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种诗词唱和行为进行了分析。对于和韵诗尤其是次韵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在既定的条件下,俯仰随人的环境给予了一针见血的批判。并且认为这种创作形式本身就落于俗套,和需要灵感以及天赋创作而成的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由诗歌相比,这种形式往往存在争奇斗险的心思,两人之间来来

26、往往几十首,甚至上百首作品。已经变成了为了作诗而作诗,为了比斗而作诗,让作诗这件事情变成了证明主体的工具。4.2 诗歌功能方面的诗史意义在我国文化体系当中,诗歌最初的意义在于抒发创作者的个人情感。诗经.国风秦风无衣中有一句:“心之忧矣,悠悠我心。”这句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感受,充分体现了诗歌最初的情感表达功能。此外,唐代杜甫的登高诗中也有“怀我归来,吴楚东南圻”的诗句,表现了作者离乡别井的思乡之情,也是诗歌情感表达的经典之作。也正是这种根本意义,导致了很多诗人和评论家认为元白次韵的创作方式有悖于诗歌的主体抒情目的,而对这种创作方式的批判也大多是从声律规范上面进行的。但除了元白唱和这种

27、创作形式被其他诗人和学者所诟病之外,不可否认,古人对于诗歌功能的认识绝不仅限于抒情的作用。诗歌除了是诗人彰显自身才华的一种形式之外,更是一种极为高效的社交手段。自汉晋时期开始,诗词歌赋就是文人混迹官场,或者在娱乐交际环节显示自身儒雅风流的一种传统。其中最有代表性质的一篇文章就是兰亭集序,所谓的曲水流觞,就是古代达官贵族在休闲娱乐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游戏形式。因此在探讨元白唱和的诗史意义时,就必须要充分了解其在诗歌功能方面所开创的一种全新形式,并且要将其发展脉络和我国古代诗歌体系的发展背景相结合,这样才能清晰的感受到这种诗歌创作形式,在我国诗歌历史上有怎样重要的影响。我国诗歌在发展历程当中,其功能

28、属性经历过几次重要转变。最初的诗歌,功能定位在于对不同事件的技术,诗人通过有韵律,对仗工整的文字将自己所想进行整理,再通过诗歌唱诵的方式进行流传。这一阶段最有代表属性的作品就是诗经,其中大量记述了有关人、事、物、景色等多属性,多命题的内容。其后诗歌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之后,逐步成为了一种文人表达自身情绪和思想的形式。在经历了格式、结构的多次转变之后,在初唐时期逐步形成了后世所熟知的唐诗结构。这一阶段的诗歌随着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从单一的自我创作逐步延伸出了更多的功能和用途。其中最为典型的形式就是诗人之间相互赠送或传递诗歌内容,以一种交互送达的方式,让诗歌成为了一种文化和信息的媒介。除了相互之

29、间进行赠答,还增加了一系列的联句唱和。这种联句的形式往往需要多名诗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组织活动,如果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就只能以赠答的形式来进行。而之所以要采取完全线下的活动方式,一是为了更好的增进诗人之间的情谊,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出现作弊的情况,更好的当面考教其他诗人的文学功底。而贞元后期的官员唱和,则是以权德舆为首的一批朝廷官员为了附庸风雅,彰显自身的文学造诣而进行的官员诗人群体之间的相互奉承。这种唱合行为大多出现在朝会和宴饮期间,可以看作是官员之间在工作的闲暇之余,通过文学创作来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唱和活动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称颂皇帝恩德以及官僚之间相互吹捧勉励。因此在后世的评

30、价当中,这次唱和活动往往缺乏诗词所必须具备的内容情感,反而过度注重诗词技巧的高低。还有一部分官员,由于缺乏创作灵感和创作思路,往往需要寻找做事游其中大量的离合诗词、回文诗词、卦名诗词、星名诗词、地名诗词大都可以视为逃避诗歌题材贫乏而创作的重要思路。而在这一活动逐步升级的过程中,官员诗人们也从单纯的相互表达情谊和歌功颂德转,变成借助诗文向自己的政敌进行炫技和挑战。在当时的官场上,如果自己的政敌向自己发出了挑战,自己不甘心示弱就必须接招进行唱和。而这些官员在这场游戏当中大多时候都会身不由己,为了创作出能够压人一头的诗词而婵精竭虑。最后,无论是哪种诗词游戏或者唱和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31、条件限制。如果缺少了这种限制,那么这种游戏就无法展开。比如有些诗人才思敏捷,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创作出符合要求的诗文,并且内容丰富、情感充沛。但是有些文采不足的诗人却需要花更长的时间,甚至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共同探讨,才能创作出相对应的唱和诗。因此,元白唱和相当于给这种游戏活动增加了一种必要条件,在中国诗歌史上具备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改变了其后中国历朝历代诗人之间进行唱和的活动形式和特征。4.3元白唱和立意技巧的诗史意义中国诗词的创作形态以及内容和立意的演变大多和诗人自身的经历以及感悟有着密切联系,在深入分析元白唱和的发展脉络之后不难发现,作为主角之一的诗人元稹次韵和诗的创作,同样和其独特的人生经历

32、有关。受到三次放逐的起伏人生中聚集了诗人最重要的三个创作阶段。同理,白居易同样是在外放担任杭州刺史的时候逐步增加了次韵和诗的创作。可以说在中国诗词历史上,正是大量诗人的壮志未酬或者命途多舛,造就了中国诗词浩如繁星的璀璨文化体系。元和五年,诗人元稹被贬江陵。这一阶段也正是元稹次韵和诗创作的初期,这一阶段大量的诗作无不彰显着诗人的才气和创作能力。元和十年,诗人在字白居易被贬谪通州司马这一时期诗人创作的诗作数量极大,其中包括了他的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以古朴的语言、深邃的哲理和广阔的胸怀,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悟,被誉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而第三次被贬谪放逐则是在长庆四年到大和五年

33、,这一阶段诗人同样创作了大量的次韵诗。单从创作的时间背景和历史背景上来看,不难发现,每一次诗人受到谴责和放逐,都会通过创作来排解心中的抑郁之情。同样也能够感受到次韵诗的创作和白居易两人之间的往返酬唱,并不单纯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才华和创作能力,更是在利益上对自身坎坷的命运以及官途的起伏所进行的自嘲和愤懑。元稹和白居易两人之间关系密切、情感甚笃,但是在诗文唱和的过程中却给人一种亦敌亦友的感觉。这种感觉和两人之前的唱和诗,无论是从立意还是创作内容上的完全不同。从历史发展的背景上来看,元稹和白居易两人的唱和发生的条件和环境极为有趣,正是处于两位相隔千里,各自在任上完成的。也正因如此传统唱和的分题、拈韵、

34、联句已然不可取,由于两人各自在不同的创作情境和创作氛围中,只能在自身的立意上一较高下。而此时韵脚合理与否,对仗公正与否也变成了退而求其次的细枝末节。反而是诗词当中所蕴含的情感体验成为了这次唱和活动当中判明高下的重要因素。同样作为著名诗人,作诗的技巧和能力依然无法彰显各自的特色,因此只能从立意的角度来出奇制胜,显示出自家本领。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古以来我国的诗人或多或少都存在恃才傲物遭到贬谪的经历。因此在中国诗歌的历史上,早已有人为元稹的创作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案例。后人也对次韵唱和的大体形式和创作立意进行了综述,在后世诗人的眼中次韵唱和可以追溯到李端和卢伦两人,首次开创了诗词唱和活动当中的以诗次韵

35、相答的形式。这种次韵唱和从形式上来讲,只是简单的使用同韵字作为每一句的结尾。但是从诗歌立意创作的角度来讲,则充满了技巧性。当这种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诗歌创作的立意相结合是就使得整个诗歌的创作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后人的眼光来看,李端和卢纶两人之间的诗词唱和本身是一种情感交流活动,但正是卢伦选择了在诗词创作中加入次韵相答的技巧,而使得唱和这种形式本身升级为了一种技巧讨论。而轮到元稹和白居易两人时,正是由于白居易选择了在元和五年的唱和交流中同样使用了次韵诗的方式,才让两人的诗词唱和由单纯的诗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升级成了在中国古诗历史上独具一格的唱和“事件”。于是元稹选择在古体诗当中使用了次韵诗的技巧,并且在

36、律体诗的创作中融合了次韵和答诗的形式。通过两人之间的诗词唱和不难发现,白居易在面对元稹这种全新的答诗方式时,最初表现出了始料未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长庆三年,也就是元稹第三次被贬谪之前,白居易才选择以同样的次韵诗方式来进行酬答唱和。由此可见,即便是如同元稹和白居易一样有才华的大诗人,在面对这种创作方式的改变时也需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最终形成默契。总的来讲,元白唱和之前中国悠久的唱和诗历史当中都是以合意为准,合韵为辅。一直到元稹和白居易两人大量地使用次韵诗创作技巧之后,才使得中国诗歌历史在唱和诗的创作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开启了诗人之间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相互唱和的新形式

37、,同时也为这种形式定下了相应的游戏规则确立了全新的交流范式,而这也是元白次韵唱和在中国诗词历史上最重要的意义之一。4.4元白唱和创作的诗史意义最后,元白唱和当中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后人研究的现象,就是两人的唱和诗中存在大量的自我注释。通常来讲,白居易的诗作以通俗浅显著称,但是元稹的诗作,却有很多晦涩难懂的部分。而为了让其他人能够更好的理解诗作内容就需要在创作环节进行自我注释。纵观整个中国诗词历史不难发现,很多诗人都会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自助,但是类似元白唱和诗当中的自我注释无论是在使用频率还是次数等方面都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针对这一现象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曾经做出过深度分析,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38、对元白新乐府诗的论述中可以概括出元白新乐府诗不同之处:在诗歌主旨上,元稹新乐府诗主旨散乱而白居易新乐府诗主旨鲜明集中,这是因为他们创作动机和个人经历不同;在诗歌语言上,元稹新乐府诗语言晦涩而白居易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易懂,这是因为他们诗歌题材的选取不同,也是文体沿革的必然结果;在写作手法上,元稹新乐府诗手法单一而白居易新乐府诗手法丰富多样。另外,除了创作手法的关系,作者也很有可能是怕后人,无法理解两人唱和诗当中的诗意,因此需要通过注释来弥补诗歌语言或诗歌手法当中所存在的不足。同时,唱和诗和其他诗作之间存在一个本质性的差异,参与创作的诗人,往往会在诗歌当中运用很多典故,通过这些典故来歌颂两人之间的故

39、事。但对于其他人而言,运用典故可以很好理解,但是诗人之间的故事却不足为外人道,这也是通过自注来标明诗作当中所描写事物的目的。如果作者不针对这些内容进行解读,那么其他读者很有可能无法体会诗作当中所表述的情感,对于后世读者而言更会不知所云。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环节增加了这些注释,才使得其他人能够了解诗作背后的故事。从这一角度也可以看出诗人在创作这些自愿和诗时,也曾经想过这些事可能在当时的社会各个层面进行流产,甚至还有可能流传后世。因此需要通过自我解读的方式来弥补诗歌用语对仗可能造成的内容缺陷。但是也有很多诗人和学者对于这种大量使用自述的行为持保留意见,认为元稹和白居易的次韵唱和诗当中,为了能够更好的

40、满足诗作的声韵,只能选择在故事的讲述环节进行省略。而这种方式又会导致其他人无法深入了解当时的真正情境。因此需要通过自我注释来进行解读,便于这些诗作的后世流传。或者可以说,元稹和白居易的诗歌虽然在创作层面相对通俗,但是其中有大量涉及人物角色和个人事务的唱和诗,只能通过增加注释的方式,让其他人了解相关细节。这样既满足了诗歌创作环节的次韵选择,同时也不会影响诗歌的传唱度。毫无疑问,这种大量进行自我注释的形式出现之后,对于中国诗歌历史的发展也形成了重要且积极的影响。很多盛唐时期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就是受限于其他读者无法真实的还原历史故事,因此在自愿选择和诗歌内容上只能选择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而这种

41、注释的形式,则让后世的诗人在创作环节减少了大量的制约能够更好的兼容次韵选择和诗歌内容。即便遇到无法同时满足上述两种要素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注释的方式来避免旁人无法解读的尴尬。甚至可以说这种转变对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影响绝不单纯是在创作手法和创作技巧上,甚至还改变了诗人的诗歌语言体系。让原本以浪漫为主的中国诗歌,开拓出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模式,让原本阳春白雪的文化交际活动,真正从贵族走向平民,从艺术界走向民间。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元白唱和诗所开创的这种诗作技巧,那么中唐甚至晚唐时期的很多诗歌,可能在创作形式以及内容表现上仍然会沿袭初唐时期的浪漫晦涩,是唱和诗也极有可能仍然限制于文人交友,需要满足同时

42、同地的各种条件,只能作为一种诗人之间的游戏而存在5.结语综上所述,在探讨元白唱和诗对中国诗歌历史的意义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诗歌的发展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比如初唐时期,我国国力正处于巅峰状态,因此很多诗歌的创作也充满了豪放开阔的气息,以李白为首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这一阶段成为了盛唐文坛的代表。而到唐中期,由于政局发生巨大的动荡,很多诗人的创作意识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形成了一种冷静且内敛的形态。这种内敛所伴随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反省,也使得诗歌的创作,无论是在艺术形式还是题材选择上,都和盛唐时期有极大的不同。而在创作方式和创作技巧上经过大量诗人的不断探索和尝试,也从极度的浪漫主义逐步转向对个人内心

43、的自慰和疗愈。这种转变使得次韵唱和成为了一个时代诗歌精神的缩影,诗歌的作用也从单纯的抒情感怀进行了向下探索。从文学走入生活,是中唐时期唱和诗逐步发展成熟并走向辉煌的关键元素,对于元稹和白居易而言,诗歌唱和绝对不仅仅是两人才华的展现,更是两个人在不断探索并推动这种艺术形式过程中,对自身经历的感悟和总结。而之所以元白唱和在中国诗歌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核心原因在于两者的次韵唱和行为有诸多开创性的历史尝试,并且成为了我国中唐时期,失格发展最为关键的缓冲地带。对于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并且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奠定了一系列重要基础,规划了很多沿袭至今的标准和要求。也正是两者之间

44、在不断的切磋磨合,相互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中,以各自鲜明的创作特色和娴熟的创作技巧,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使元白唱和成为了足以改变中国诗歌发展历程的重要转折点。参考文献1赵乐.元白唱和诗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吴大顺.士子友谊与唱和诗一一论欧梅唱和诗对元白唱和诗的继承与超越UL怀化学院学报,2004,23(1):4.3李福标.皮陆与韩孟、元白唱和之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4):5.4前川幸雄,马歌东.智慧的技巧的文学一一关于元白唱和诗的诸种形式JL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9.5张敬雅.元白唱和诗与地域文化传播J.南

45、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4):5.6陈才智.元白唱和诗概论J.学者风采.7梁德林.死生契阔三十载歌诗唱和九百章一一试论元白唱和诗J.广西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02):000.8高国兴,庄鸿雁.元和体与中唐诗风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6.9赵馨怡.论元稹,白居易代书百韵唱和诗两首J.鸡西大学学报,2018,018(004):147-151.10李汉南.元白唱和诗统计分析J哲学与人文科学中国文学,2013.11何新所.王庆澜和长吉诗在李贺诗歌接受史上的价值J.中州学刊,2012(1):181-183.12何宁.淮南子集释(中)M.北京

46、:中华书局,1998:831.13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03.14白居易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03.15周相录.元稹年谱新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6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1.17蹇长春.白居易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8彭芳.元白相似性考索D.河南师范大学,2011正文参考文献(小四号,宋体或TimeSNeWROman;标题加粗;具体文献不加粗,悬挂缩进2字符,要求至少10篇。)致谢附录温州方言社交称谓语(按首字母排序):方言词释义阿宝儿可笑而愚笨的人阿姓儿称呼年纪相近,无亲属关系的

47、妇女。含轻薄义阿大儿老兄阿大先生商店总管I旧时用阿弟儿老弟。谑称阿公1.面称与祖父同辈的男性亲戚或祖父的男性朋友2.称呼上了年纪的男人阿公1.面称与祖父同辈的男性亲戚或祖父的男性朋友2.称呼上了年纪的男人阿会儿二会儿能干的人阿姥1.伯母2.称呼与父母同辈的年长的妇女3.年纪大的女仆阿姥1.伯母2.称呼与父母同辈的年长的妇女3.年纪大的女仆阿姆称呼小孩子阿爬儿没有腿或腿部严重残疾,无法行走,只能在地上爬动的人I小称变调阿婆1.面称与祖母同辈的女性亲戚或祖母的女性朋友2.称呼上了年纪的妇女阿婆1.面称与祖母同辈的女性亲戚或祖母的女性朋友2.称呼上了年纪的妇女阿婆儿喜娘;伴娘,旧式婚礼中照料新娘的妇女阿叔1.叔父2.称呼父亲或继父3.称呼与父母同辈而较年轻的男人阿叔1.叔父2.称呼父亲或继父3.称呼与父母同辈而较年轻的男人阿壮儿极其肥胖的人。含贬义矮人儿=矮儿身材短小的人;矮子矮颓詈称矮子安乐王指生活安适、不必操劳的人白鼻头儿惹事生非的人白老鼠1.小白鼠,实验用的一种小鼠2.称缺乏社会经验,容易上当受骗的人白帽姑娘旧称在天主教会所办的慈善机构服务的贞女。因头戴白纱,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