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研究论文3篇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研究论文3篇汇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研究论文3篇汇编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研究(一)摘要: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儿童,学习内容,日程安排,自我保健,及其他主要变更的客观环境已经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孩子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作为父母应该意识到,这些变化将不可避免地提前出现,并能估计这些变化可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研究表明,充分的入学准备,放学后的孩子们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幼小衔接工作往往会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
2、、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幼小衔接的问题,对孩子们一生是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做好了能将幼儿园早期教育的基础与小学形成良好的对比,反之,错误的方法只会适得其反,害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长在幼小衔接的问题上,一定要及时和老师、幼儿园进行沟通,只有双方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为孩子做好衔接工作。同时家长也要搞清楚幼儿园教育和小学学习过程及
3、模式的区别所在,这是我们完成幼小衔接工作的前提,也是基础。关键词:幼小衔接;实效性;研究目录引言1一、幼小衔接相关概念界定2(一)幼小、幼小儿童2(二)入学准备2(三)幼小衔接、幼小衔接家庭教育2(四)实效性3二、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3(一)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3(二)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4(三)夸美纽斯的幼小入学的准备思想5(四)终身教育理论5三、我国现阶段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6(一)现阶段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6(二)现阶段幼小衔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7四、提升幼小衔接实效性的若干意见8结束语11致谢13参考文献14引言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
4、决的难题。近几年来,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了衔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富。在幼小衔接问题中,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因此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幼儿园关注小学情况多一些,小学则不关注幼儿园形成了单向衔接的局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且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因而使得幼儿园与小学在形成和坚持各自的教育教学特点与模式。大量的
5、幼儿在缺乏过渡到小学的经验准备或过渡经验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他们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幼小衔接的相关概念界定(一)幼小、幼小儿童在中国很多学着根据幼儿的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将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新生儿期(出生一1个月)、乳儿期(1个月一1岁)、婴儿期(1岁一3岁)、幼儿期或童年早期(3岁6z7岁)、童年中期(6岁11,12岁)、少年期或童年晚
6、期(Il,12岁一14,15岁)。”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所指的“幼儿”从年龄阶段划分,特指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本文的“幼儿家长”即指3至6岁学龄前儿童家长。而本文所指的“幼小儿童”从年龄阶段划分,特指6至8岁,跨入小学,但仍保留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的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幼小儿童家长”即指的是小学一、二年级儿童的家长。(二)入学准备“入学”,一般是指在学校正规教育的实施。不同国家义务教育的起点,入学的年龄也不同。在我国,“入学”是指在小学一年级。从格雷德勒(2000)认为,学校准备为孩子在未来正式的学校教育受益需要各种主要功能具备的基本条件。刘强(2006)指出,入学准备是指孩子在进入学校学习之
7、前应该达到的水平,以适应幼儿在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任务下能够更好的进行发展。美国全国教育委员会(NEGP)由卡根负责的“学校准备资源组”在该领域的最有影响力的,他们相信入学准备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准备:儿童发展方面的准备,学校为新入学的儿童提供的条件,家庭和社区为儿童提供的支持。(三)幼小衔接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好时光教育专家认为对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
8、段。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由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它主要包括外在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儿童内部精神的衔接。幼儿园和小学有不同的文化和教学风格,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儿童的内在学习而言,通过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设计,使得儿童即使经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依然受到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期望的影响,仍然能够保持一种持续的状态。(四)实效性汉语大词典将“实效”解释为“实际的功效”,但是辞海和汉语大词典都没有“实效性”一词的解释。对于什么是“实效性”,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主要观点如下:实效性即某项实践活动达到的程度;实效性即实际效果问题,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和结果之间
9、的趋近关系,是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标的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所谓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的语气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的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亦即效果问题。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实效性即实质有效性,也就是实质效力,指政策方法实施后实际效果与预定目标吻合的程度。那么,就“幼小衔接实效性”来说,言及其“实效性”即是指幼儿园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其活动的结果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二、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一)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并不是呈阶梯式的截然分成几个阶段,而是一个具有阶段性
10、的连续过程,每阶段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年龄特征,前后阶段之间具有质的差异,也有一定的交叉。任何个体都经历着各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按着一个不变的顺序向前推进。每一阶段本身又衔接地包括上一教育阶段所准备的东西,并为下阶段的教育和教学创造了先决的条件。”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观点,儿童的心理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儿童的成长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而是经历由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过程。哲学观点认为,量变是事物数量上的,不显著的变化,而质变是由事物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显著地、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当原有的质的特征占主要地位时,已经有新的质的萌芽出现,而当新的质的特征占
11、据主要地位后,往往仍有旧的质的特征的表现,旧质中孕育着新质,新质中又包含着旧质,发展之间一般不出现突然的中断,而是逐渐过渡的。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及连续性特点,决定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幼儿和小学生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着各自的特点。“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心理活动是以无意性为主,游戏是其主导活动;而小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心理活动的有意性逐渐增强,学习是其主导活动。”正因为幼儿与小学生的身心特征不同,因而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理应有所不同。我们不应该把学前儿童当做小学儿童看待,也不能把小学儿童当做学前儿童看待。另一方面,处于学前阶段和小学阶
12、段过渡时期的儿童,正处于两大阶段的发展特点交替、转化、升华的过程,他们的身心特征还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儿童在幼儿园大班已经产生了小学儿童心理的萌芽: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萌芽,认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机和愿望等。而一年级的小学生仍然保留着幼儿时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难以集中,喜欢游戏等特点。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又要注意其内在的联系,做好两个阶段的教育衔接工作。(二)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德国的哈克教授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章,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乂1)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
13、一一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学习方式的断层。(2)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3)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4)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5)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扑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活动的时
14、间等。(6)学习环境的断层哈克教授的研究对我们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具有借鉴和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理解这一理沦基础,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三)夸美纽斯的幼小入学的准备思想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最后的第11章和第12章中,专门探讨了有关幼儿入学及做好入学前准备工作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认为,幼儿需要有比教师所能给与他的更多的关怀,所以最好留在“母育学校”里,在母亲庇护下,自然而然地,在不知不觉中和仿佛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但儿童到了五、六岁的时候,他的骨胳和头脑的发育日趋完成,对此,夸美纽斯主张6岁以后的儿童应该到学校中去继续学习已经开始的东西。因为到了这个时期,儿童已能容易地学完需要在
15、家学会的东西,如果再不把儿童马上送到真正的学校中去,那么,无疑地他会习惯于无益的休闲,甚至会养成类似粗野的缺点,而这类缺点一经养成,以后是很难加以铲除的。与此同时,夸美纽斯又指出,6岁入学也不是绝对的要求,从儿童各自能力发展的不同情况出发,入学时间推迟或提前半年到一年,也是允许的。他提出确定幼儿是否已经了解应在母育学校知道的东西;其二,儿童是否已具有注意力、思考力和一定的判断能力;其三,儿童是否具有继续学习的愿望。在幼儿入学以前,夸美纽斯要求父母必须认真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要求父母鼓励儿童入学,告诉他上学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它就象赶集或收获葡萄一样给人快乐;在学校里会有其他孩子同他一起学习
16、和玩耍。可以给儿童看看为他准备好的学习用品,赞扬未来教师的善良与博学,引起儿童对教师的信任与热爱的感情,如此等等。他告诫父母,千万不应以学校和教师来恐吓儿童,使儿童心怀恐俱,不愿入学。(四)终身教育理论在我国,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
17、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年12月24日发布)中指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2001年5月,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峰会上提出:“构筑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2002年9月,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阐述:“推进教育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我国现阶段幼小衔接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一)现阶
18、段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1.过多重视成绩,幼儿教育严重小学化在一些私立幼儿园甚至公立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少幼儿园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以向幼儿灌输知识为主,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课讲完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作业一大堆,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幼儿园以学知识为主,本已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扼杀幼儿天性,与社会要求背道而弛,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而影响。2 .师资薄弱,缺少专业老师大多数幼儿园缺少了
19、解儿童发展特点的教师,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幼儿园教师不了解小学教育规律;小学教师不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即使幼儿园、小学教师有互相了解的想法,但迫于现实压力却无法实现。这对幼儿园这个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是很不利的,同时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也有影响。3 .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许多家长重视儿童知识的积累,却并不重视儿童兴趣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压抑儿童个性,影响健康成长。有的家长错误认为会读、写、算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于是要求幼儿园教会儿童拼音、加减法等,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他们关
20、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哪些知识,至于孩子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有学习兴趣,这些家长并不关心,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故而,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4 .利益驱动,幼儿身心受伤害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各种违规的学前班极大地影响了学前教育.影响了幼小衔接:有的是小学校出租校舍,让缺乏资质的散乱闲杂人员办班;有的是幼儿园为了生源,出于盈利目的自办
21、学前班。似乎幼儿教育就是一块唐僧肉,许多人都想来分一块,加之多头管理:妇联、劳动就业中心、教育部门等都插手管理,可都管理不到位,许多学前班就是利益驱动,而且多是外行所办,不正规的教育严重危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扼杀了幼儿的天性,为孩子们以后的教育埋下了隐患。5 .认识片面,幼小衔接出偏差虽然在不少地方幼小衔接工作己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认识的片面致使衔接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在幼小衔接中,只注意了知识上的衔接,却忽视了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衔接;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关注小学多了一些,小学关注幼儿园不够,造成了单向衔接的局面;在某些幼儿园,一直到大班下学期才开始进行有关幼
22、小衔接的活动,临时抱佛脚突击衔接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二)现阶段幼小衔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1.管理方面由于中国现阶段才把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问题提上日程,所以在幼小衔接的研究方面属于初级阶段,导致很多幼儿园在这个方面出现了盲目的现象,不知道如何去做,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对,所以就导致幼小衔接在管理上面出现混乱不堪的局面。6 .师资方面我国对幼儿教育投入不足以及我国人才选拔机制和评价机制导致“小学化”。以哈尔滨为例,截至2010年底,共有幼儿园1138所,其中公办园数112所,约占总数的10%;在园幼儿总数15万人,其中公办在园幼儿3.01万人,约占20%;幼儿园教职工1.24万人,其中公办在编
23、专任教师1307人,约占11%。到2013年底,公办幼儿园比例将达到35%公办在园幼儿比例将达到60%(哈尔滨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公办幼儿园数量之少可见一斑。幼儿教育投入不足、民办园占主体的格局,导致大多数幼儿园唯利是图“小学化旧趋严重。7 .观念方面实际幼小衔接中,幼小衔接教育表现为衔接教育是幼儿园唱主角,小学的协调工作往往被忽视。长期以来,我国制订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问题上,主要考虑的是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初中和富中的衔接,甚至高中和大学的衔接问题,而很少考虑小学和幼儿园的衔接问题,这也就形成了习惯看法,幼小衔接与小学无关或关系不大。传统习惯
24、看法导致小学教师对初入学儿童心理缺乏足够而充分认识,小学没有培养幼儿的适应性的衔接任务和准备,从而忽视与幼儿园的协,调,造成幼小衔接单向性。有些幼教工作者专业水平较低,不掌握幼儿发展规律导致“小学化”。口前有些幼儿教师(其中包括中小学转岗教师)不了解幼儿的心理,不研究幼儿学习规律,按照小学的要求管理班级,进行知识灌输和强化训练;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明知家长“小学化”要求不合理,却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说服家长,反而迎合家长的不合理需求,进行“小学化”教学。因此,由此看来,幼小衔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认识观念问题,对幼小衔接错误理解,片面操作.进一步加剧了教育断层.衔接不能深入
25、而持久开展。四、提升幼小衔接实效性的若干意见针对上述种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着重从以卜几个方面来解决:积极宣传素质教育,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协调学前教育的管理、指导,加强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明确幼小衔接任务;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双向衔接”;要重视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以达成家长和社会对儿童教育的共识。(一)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能光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但是在一些地区,在一些学校,嘴上说的是素质教育,实际贯彻的还是应试教育,只重分数,只看升学,不看其他的教育观念
26、还在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在这种情况、氛围之卜,应试教育的栓桔己经快落到幼儿园、小学生的头上了,在这种情况卜的幼小衔接,只能是变了味道的衔接,只能是分数、成绩的衔接。(二)协调管理,加强培训在计划经济时期,不少地区特别是一些大企业中的的幼儿教育属于“福利事业”,由工会、后勤、妇联等部门负责。企业改制之后学前教育多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国家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并不包括学前教育,实际上学前教育是被被推向了市场,导致学前教育的发展良劳不齐,极不均衡。也正因为如此,学前教育的管理、指导在不少地方就出现了一个真空,多头管理,管理不实;业务培训,也各行其是。所以必须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培训I。(三)加强联
27、系,增强了解一提到幼小衔接,似乎就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如适当调整课程,构建适合幼小衔接的育人环境;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参观,使幼儿对小学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准备等。其实,衔接应是双向的,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沟通,设置合理的课程。如在幼儿入小学初期,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唱歌、游戏等活动课程和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适当控制作业量,弹性安排课时时间,逐渐对学生提出要求等。完善衔接的后期工作,是促进衔接工作的系统化、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使幼儿入学初期比较自然地进入小学生角色的重要保证。(四)遵循规律,适应特点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
28、小学生阶段不同,特点也不同。但是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衔接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不能一味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应该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使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地实现过渡。(五)注重引导,培养兴趣对于孩子们来说,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幼儿末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知识的不断渗透,知识的获得相对于学习知识的兴趣要容易得多,而恰恰是学习知识的兴趣能引导儿童学会学习。所以,解决好
29、幼小衔接问题,就要走出只注重知识教学和智能提高的误区,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培养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不断自我更新知识。教师创设提供给儿童丰富、有创造力的环境,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这才是最重要的任务。(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孩子们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所以社会性的发展是孩子们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要教育孩子们与人交往应友好相处、口常生活中要热爱劳动、爱护环境,要学会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公共场合遵守纪律等。幼小阶段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处在最初发展阶段,不过在获得社会化技能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可以通过教师和同伴产生积极的影响,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师要帮助孩子们做好入学前的社会性适应准备,使之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去
30、体验社会情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卜七)家校配合,做好工作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家长的作用尤为明显。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家长也应该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学习教育方针、原则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八)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让他们逐步学会自理、自立,以更好地适应生活。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外,还应培养幼儿独立
31、完成任务的能力。到了大班的第二学期,教师应逐渐放松对幼儿的直接辅导。教师在提出活动的要求后,可让幼儿自己去完成,并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克服困难,争取独自完成学习任务,让幼儿感受到独立完成任务后的喜悦。(九)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自制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的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极易分散,周围的事物往往会影响儿童对完成当前任务的兴趣,经常会在完成任务时由于周围事物的影响转移注意力而中途放弃,所以逐步引导儿童在活动中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可以通过让幼儿做一些感兴趣的游戏,使幼儿的坚持性、自制力逐步提高。结语我的论文探讨了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研究,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小衔接对
32、幼儿的一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如果能够足够重视这个方面,这样会对幼儿以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篇论文是在我的教育实习期间完成的,我尽量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幼儿的衔接问题,最后可以看得出来,大部分幼儿在升入小学有有了良好的过度。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完成,我深深的体会到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指导作用。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最初刚写论文时幼小衔接的模糊认识到最后能够对该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我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我也把自己对于幼小衔接感悟写在我的论文里,希望通过这篇论文,使幼小衔接能得到更多的关注。致谢四年的艰苦跋涉,五个月的精心准备,毕业论文终于到了划句号的时候,心
33、头照例该如释重负,但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辗转反侧和力不从心之感却挥之不去。论文写作的过程并不轻松,工作的压力时时袭扰,知识的积累尚欠火候。于是,我只能一次次埋头于图书馆中,一次次在深夜奋笔疾书。第一次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和如此多的精力,完成一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其中的艰辛与困难难以诉说,但曲终幕落后留下的滋味,值得我一生慢慢品尝。敲完最后一个字符,重新从头细细阅读早已不陌生的文字,我感触颇多。虽然其中没有什么值得特别炫耀的成果,但对我而言,是宝贵的。它是无数教诲、关爱和帮助的结果。我要感谢我的指导教师殷永松老师。殷老师虽身负教学、科研重任,仍抽出时间,不时召集我和同门以督责课业,耳提面命,殷
34、殷之情尽在谆谆教诲中。这篇论文更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从初稿到定稿,殷老师不厌其烦,一审再审,大到篇章布局的偏颇,小到语句格式的瑕疵,都一一予以指出。同时,我要感谢师范学院所有给我上过课老师,是他们传授给我方方面面的知识,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培养了我的功底,对论文的完成不无裨益。我还要感谢学院的各位工作人员,他们细致的工作使我和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井然有序。衷心感谢实习单位一一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第一幼儿园爱民分园的所有老师。他们时时关注我的论文写作,并从多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论文写作中。谨向我的父母和家人表示诚挚的谢意。他们是我生命中永远的依靠和支持,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是我前
35、进的动力;他们的殷殷希望,激发我不断前行。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我的点滴成就都来自他们。让我依依不舍的还有各位学友、同门和室友。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都会伸出温暖的双手,鼎立襄助。能和相遇、相交、相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论文的完成远非终点,文中的不足和浅显之处则是我新的征程上一个个新的起点。我将继续前行!参考文献1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报告R.中国少儿出版社,1995,(06)周蔓雪.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新认识U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z(Sl)李秀,陈宝华.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01)梁志柴.学前教育学J北京师范大学
36、出版社,1998,(03)奥山登美子.幼儿园和小学编制具有一贯性的教育课程(日本)初等教育资料,2003,(08)杨燕.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04)朱家雄.中国视野下的学前教育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6)网庞威,赵月娥.我国幼小衔接现状透析门.内蒙古教育,2008(10)9朱征平.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讨J.幼儿教育,1999(05)10李生兰.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国外教育研究,2004(11)11闫蔚.美国学前教育早期学习标准解读及启示J.幼儿教育,2005(03)12王晓芬.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探析J刀.学前教育,2006(02)
37、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研究(二)目录摘要1ABSTRACT3一、引言.4二、相关理论梳理5(一)幼小衔接的内涵5(二)实效性5(三)儿童发展理论5三、幼小衔接问题及原因分析6(一)教育主管部门行政干预过多6(二)幼小衔接理念滞后7(三)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7(四)幼小之间衔接合作不畅8(五)家园幼小衔接沟通不良8四、提升幼小衔接家庭教育实效性的对策9(一)明确办学目的,完善衔接理念9(二)构建发展模式,优化衔接方式9(三)以儿童为中心,确保儿童健康发展10(四)树立良好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素质10参考文献11致谢12摘要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融合。幼儿园和小学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两个不同的
38、阶段,其典型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本质的差异,两级教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儿童能否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对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幼小衔接”已成为各个社会的热门话题。我们应该考虑幼儿园和小学,这是一个双向收敛的过程,任何一方不积极、不主动,都会导致衔接教育的失败。进入小学一年级后,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儿童的不良情绪,表现在学习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不适应性并不会自动消失,并可能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影响学业成绩,因此,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深
39、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社会能够关注幼小衔接的实际作用,这样不仅能促进幼儿的更好发展,更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缓解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矛盾与冲突,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衔接,实效性一、引言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信息时代,社会经济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相应发展体现为普及教育和终身教育。人格教育和科学早期教育的特点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但到目前为止,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新的环境,新的集体生活,新的教师和合作伙伴,以及新的任务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有些儿童
40、无法很好地适应这些变化。会出现一系列适应问题,如患病频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握笔姿势错误率高、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成绩跟不上等问题,使一些儿童心理压力过大。甚至是厌倦学习的现象。儿童在开始接受教育时是否能够适应新的生活和获得良好的准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年轻时的凝聚力水平。儿童凝聚力包括学龄前准备和学校后适应。做好儿童凝聚力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儿童适应学校的能力,帮助儿童顺利适应学校生活,而且可以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适当、成功的幼小衔接,不仅是儿童在短期内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良好开端,也是儿童终身受益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虽然幼儿园与小学
41、之间存在着联系,但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对未来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终身教育的基石。幼儿在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人格素质不仅会影响一定的阶段,而且会影响整个人生的教育。幼儿园和小学是促进幼小衔接的两个重要因素。如果只强调其中一个,就很难取得预期的结果。构建更加科学、完整的学前幼小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儿童从幼儿园教育环境到小学正规教育环境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如教与学方式的变化、与同龄人和教师关系的微妙变化等。没有做好衔接工作的孩子,可能会有很多的不连续性,跟不上学校的进步,甚至成为有问题的孩子。本文在分析幼儿衔接教育现状及有利于其发展的途径的
42、基础上,提出了在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促进幼儿衔接教育观念更新的对策,能够优化教育环境,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效率是有一定价值的,对减少儿童不适应学校问题的发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二、相关理论梳理(一)幼小衔接的内涵“幼小衔接”中的“幼”与“小”分别指幼儿园与小学校,由于他们属于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在教育目标、教育任务和教育内容等方面也各不相同,在教育的两个阶段之间形成了一个“陡坡”,这很容易使孩子进入小学产生许多不适应的现象。本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儿童对这两个过渡阶段的适应能力。有广义和狭义的“幼小衔接”。狭义的幼小衔接指的是教育机构、家庭、社会等方面,以促进儿童适应正规小学教育。广义的幼小衔接上小学后对
43、儿童的指导,并不是指大幼儿园班和小学一年级的职称,而是但包括了整个学前和小学的这一阶段。(二)实效性汉语大词典将“实效”解释为“实际的功效”,但是辞海和汉语大词典都没有“实效性”一词的解释。至于什么是“有效性”,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主要观点如下:实践活动所达到的效果程度,即实践效果问题,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与效果之间的接近关系。它是指实践活动的结果对目标的实现和实现的程度是否有效。它是指实践活动的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也是实践活动结果的实现和结果的实现程度,这就是效果问题。总之,本文认为实效性就是实质上有的效力,是指政策实施后的实际效果与预定目标相一致的程度。那么,就
44、”幼儿小学教育衔接”而言,如果教育对促进幼儿不确定趋同水平有积极作用的话,其“有效性”就意味着教育促进了幼儿的发展。我们说幼小衔接是有成效的,反之亦然,没有真正的效果。(三)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是一种解释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理论。例如,行为主义者关注儿童的行为发展,认知发展学派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人文主义者关注儿童以及情感和人格的发展。目前.,人们对儿童不确定发展的认识往往与各学派的研究相结合,并采取综合的观点来理解儿童的未来发展。皮亚杰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他创立了认识论,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必须经历一定的阶段,并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第一,儿童不确定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每
45、个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心理发展在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儿童不确定的心理发展阶段是固定不变的。然而,由于儿童年龄的增加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可能同时出现多个阶段,但心理发展有不跨越或倒退的阶段。第三,认知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延伸和基础,前一个阶段的认知将逐渐渗透到下一个阶段。第四,逐步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儿童经历两个阶段:预备期和完成期。制备阶段的特点还不够成熟,与前一阶段密切相关,在完成阶段后达到下一阶段的平衡状态。人们生活的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和不断变化的工业系统。该系统包括:微系统、介观系统、外部系统和宏系统。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是
46、一个坚实而完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在实践中融合儿童活动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从生态学的角度积极提出相应的建议。三、幼小衔接问题及原因分析对于幼儿来说,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过于先进,要求儿童根据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从被动学习到学习厌恶再到学习,压抑自己的天性。幼儿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幼儿的智力发展,也是儿童自主生活能力的培养。因此,不能以牺牲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为代价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要注意幼儿的长远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一)教育主管部门行政干预过多幼儿园的发展是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由地方教育部门监督,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制定最适合幼儿园本身和幼儿发展的教学课程和方法。幼儿园应保持
47、教学自主权,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然而,在喀什地区幼儿园儿童凝聚力的过程中,教育部门的行政干预越来越多,小学现象受到严格禁止。教育部门应把握幼儿园整体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不是直接追求片面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评价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是关键时期。国家为促进幼儿融合而颁布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实施。但事实上,教育部门对幼儿园大班教学进行了行政干预,误导了幼儿园提前片面地传授小学知识,阻碍了科学的青年与小班的联系过程。(二)幼小衔接理念滞后幼儿园在幼儿阶段承担着主要的教育任务。通过开展具体的游戏活动和课堂教学,注意儿童的
48、健康、学习和社会交往,同时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达到对幼儿特定年龄阶段的合理期望,掌握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成长技能,为下一阶段的儿童不确定性学习即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幼儿顺利通过幼儿凝聚力阶段。幼儿园管理者应建立沟通桥梁,确保衔接顺利发展。实际调查表明,虽然城乡双语幼儿园的青少年差距较大,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乏相互沟通和沟通。应采取何种措施来减轻小学儿童的焦虑,增强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信心,而小学阶段则要求儿童在幼儿园学习,以及他们所掌握的基本技能等等。基本上处于零通讯状态。总体而言,大多数幼儿园缺乏小学交流的主动性和工作内容,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涉及其他方面的信息,如习惯形成等。对规则和其他方面内容的认识。教师是教学的主要执行者。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要求幼儿园和小学的管理者提供必要的条件,创造沟通的机会。管理主体之间缺乏沟通,直接导致了教学实施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其直接后果是幼儿教育只是按照理想化的目标来推进,缺乏对教学活动实际效果的反思和提高。它影响着幼儿的不确定趋同过程,不利于儿童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