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基础第6章控制系统的校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工程基础第6章控制系统的校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正确理解串联超前、串联滞后、串联滞后一超前三种校正的特性及对系统的影响。2 .掌握基本的校正网络及运算电路。3 .熟练掌握运用(低、中、高)三频段概念对系统校正前、后性能进行定性分析、比较的方法。4 .熟练掌握串联校正(串联超前、串联滞后)的频率域设计步骤和方法。了解串联校正的根轨迹设计步骤和方法。5 .正确理解反馈校正的特点和作用。能通过传递函数分解为典型环节的方法,比较说明加入反馈局部校正的作用。6 .正确理解对控制作用和对干扰作用的两种附加前置校正的特点、使用条件及其作用,会使用等效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分析或闭环零、极点比较分析来说
2、明前置校正的作用。7 .了解其它一些改善系统性能的手段与方法。教学重点:系统校正设计基础、串联校正、串联校正的理论设计方法、反馈校正、复合校正。教学难点:串联校正及其各种方法。6-1系统校正设计基础一、性能指标时域:超调量。乐调节时间4、上升时间I、无差度,稳态误差和开环增益等。常用频域指标:截止频率:、相稳定裕度:小、模稳定裕度:GM.峰值:、频率:、带宽:。复数域指标:是以系统的闭环极点在复平面上的分布区域来定义。振荡度:6、衰减度n。二、几种校正方式(a)(b)图6-2几种校正方式三、校正设计的方法1 .频率法2 .根轨迹法3 .等效结构与等效传递函数方法由于前几章中已经比较详细的研究了
3、单位负反馈系统和典型一、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这种方法充分运用这些结果,将给定结构等效为已知的典型结构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往往使问题变得简单。6-2串联校正图6-4系统的串联校正例61单位负反馈系统原来的开环渐近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如图66所示,它可以看作是根据给定稳定精度的要求,而选取的放大系数K所绘制的。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超前校正,可以用在既要提高快速性,又要改善振荡性的情况。图67无源微分网络通常式(61)的传递函数可以通过图67所示的无源网络来实现。利用复数阻抗的方法不难求出图6-7所示网络的传递函数为GC(S) =1 + aTsa 1+丁S(1)Rl+R?R2例6-2单位负反馈系
4、统原有的开环Bode图如图6-9中曲线所示。曲线Ll可以看作是根据稳态精度的要求,所确定的开环放大系数而绘制。系统动态响应的平稳性很差或不稳定,对照相频曲线可知,系统接近于临界情况。,201gGdB图69例62对应的波特图注意:由于校正环节的相位滞后主要发生在低频段,故对中频段的相频特性曲线儿乎无影响。因此校正的作用,是利用了网络的高频衰减特性,减小系统的截止频率,从而使稳定裕度增大,保证了稳定性和振荡性的改善,因此可以认为,滞后校正是以牺牲快速性来换取稳定性和改善振荡性的。例63设单位负反馈系统未校正时的对数频率特性如图610中曲线所示,校正网络对应的幅频特性如图中曲线所示。由图可见,并未改
5、变低频段的斜率与高度,这说明稳态精度并未由于滞后校正而直接改善。通过提供了通过增加开环放大系数,提高低频区幅频特性高度的可能性。通常式(65)的传递函数可以通过图6-11所示的无源网络来实现图611无源网络、UCG)+1GC(三)=tUr(s)(Ri+R2)Cs+三、滞后一超前校正为了全面提高系统的动态品质,使稳态精度、快速性和振荡性均有所改善,可同时采用滞后与超前的校正,并配合增益的合理调整。鉴于超前校正的转折频率应选在系统中频段,而滞后校正的转折频率应选在系统的低频段,因此可知滞后一超前串联校正的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应为CS -(1+率)(1+7)(6-7)ai,haT2式(67)的传递函数
6、可用图612的无源网络来实现。图612无源网络图6-12所示的无源网络,它的传递函数为:(6-10)T(I=RlClTb=宠2。2TtfTqa式(6-10)中前一部分为相位超前校正,后一部分为滞后校正。对应的波特图如图673。由图看出不同频段内呈现的滞后、超前作用。四、PlD校正器又称比例一积分一微分校正,其传递函数:1TiKdSFKLTiS其作用相应于式(67)的滞后一超前校正。注意:校正装置参数的合理选择和系统开环增益的配合调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若将超前校正环节的参数设置在系统的低频区,就起不到提高稳定裕度的作用。同理若将滞后校正环节的参数设置在中频区,会使系统振荡性增加甚至使系统不稳定
7、。6-3串联校正的理论设计方法一、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频率域设计的基础是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与闭环系统品质的关系。在应用时首先需要把对闭环系统提出的性能指标,通过转换关系式,近似地用开环频域指标来表示。例6-4给定系统结构图如图6-14所示。设计GG)和使得系统r(t)=t作用下稳态误差W0.01,相稳定裕度45,截止频率CDc40raJ/s解:令Q=31Mds=100Z=18Oo+(-9Oo-,3.1)=17.9o选取相位超前校正:勿二44ms=44Iologa=6Tyaa=47=0.01136,、100(0.04544+1)Ge(s)G(s)=校正后开环传递函数为:s(0.01136s+l
8、)(0.1s+l)二、串联校正的根轨迹方法根轨迹设计的基础是闭环零、极点与系统品质之间的关系。闭环的品质通常是通过闭环主导极点来反映的。因此在设计开始需要把对闭环性能指标的要求,通过转换关系式,近似地用闭环主导极点在复平面上的位置来表示。例65设系统的结构图如图617所示图617系统的结构图要求设计串联超前校正环节,使得系统阶跃响应满足以卜要求,超调量16调节时间ts2s1+aTs_1+0.35s解:NBZONBPO=301+Ts-l+0.189s例6-6系统结构图如图6-20所示。要求设计滞后校正和调整开环增益,使系统在)二作用下的稳态误差J,25,并且阶跃响应的超调量0%20%o图6-20
9、例6f的系统结构图解:作出未加校正时系统的根轨迹,如图6-21所示。根据超调量要求选取系统阻尼比0.5。由原点做60的阻尼线,与根轨迹交于B点。K应取大于4的值。根据系统稳态要求选取开环增益。由rK要满足25,确定滞后校正环节的参数b、To如图6-22所示,在E点右侧取一点作为滞后环节零点的位置。-=-0.2,1.22八,b=0.244,4.9985+120.49s+1图6-22选取滞后校正的零点作出校正后的根轨迹图。GC(S)G(S) =5(4.998s+l)5(20.495+1)(0.55+1)(0.1675+1)14.6(5+0.2)5(5+2)(5+6)(+0.0488)图中虚线框部分
10、为原点附近的根轨迹。由图可知,校正后系统满足指标要求。6-4反馈校正图6-24系统中的局部反馈校正Gz(三)l+G2(5)/7(5)显然,引进H(三)的作用是希望G;(s)得到特性使整个闭环系统的品质得到改善。反馈校正的儿种作用:1 .利用反馈改变局部结构、参数2 .利用反馈削弱非线性因素的影响3 .反馈可提高对模型扰动的不灵敏性4 .利用反馈可以抑制干扰一、利用反馈改变局部结构、参数5 用位置反馈包围积分环节。G(S) = JH(S) = Kf G2(j) =- T =v f s v 7 f 2 v 7 Kf ( + 1) KKf 使系统的无差度下降,相位滞后减少。用速度反馈包围惯性、积分和
11、放大环节。G2(s)= ? (S)=心 g5) = 7()Ti=- K=-f-, + KKl , I+ KK1可以增加系统的带宽,有利于快速性的提高。 用速度反馈包围一个小阻尼的二阶振荡环节和放大环节。Gz(s) =G;(s) =,(71,干扰的影响就可以得到抑制。从而抑制测量噪声的角度,要求高频区GHIo6-5复合校正对于稳态精度、平稳性和快速性要求都很高的系统,或者受到经常作用的强干扰的系统,除了在主反馈回路内部进行串联校正或局部反馈校正之外,往往还同时采取设置在回路之外的前置校正或干扰补偿校正,这种开式、闭式相结合的校正,称为复合校正。具有复合校正的控制系统称为复合控制系统。一、对控制作
12、用的附加前置校正系统闭环传递函数:*11+GM)黑图6-27前置校正希望系统输出完全复现控制输入,即令:E(三)=H(三)W(三)=OE(三)=R(三)-(S/二飓浮K(三)=OGP(三)=GT(三)(n m)N(三)=b,F+b+boO(三)sn+an_lsnl+-+als+a0Ge(三)=d2s2+d+d0根据误差定义,可以求出误差传递函数E(三)s+6rn-5,HqS+a0-d2s2+4SI+痣)(耙5H11)R(三)+(%+,)s+,+(%+%)%一d0%q-(4%+d0bi)a2-(d0b2+d+d2b0)系统的无差度反映了系统在时间幕函数输入下的复现能力。结论:在系统设计中采用这种
13、附加前置校正,对解决系统稳定性与稳态精度的矛盾、振荡性与快速性的矛盾,有着特殊可取之处。因此精度要求高的快速随动系统,经常采用前置校正。采用附加前置校正的办法,实质上是将稳定性和稳态误差的要求分别来考虑。例67系统如图628所示:图628系统结构图图中“0.855是附加的前置校正。系统在等速输入作用下无稳态误差,相当于无差度为2,而系统的闭合回路内仍只有一个积分环节。将6-28化为6-29的等效单位负反馈的典型形式。二、对干扰的附加补偿校正对于扰的补偿控制也是一种前置校正方式。作用有干扰的系统结构图如图6-30所示:图630干扰的前置补偿例6-8对干扰进行补偿的系统结构图如图6-31所示。图6
14、31对干扰进行补偿的系统结构图假定原来的闭合回路的特征多项式已满足稳定条件,现要求设计GC(三)对干扰N进行补偿。例6-9系统如图632所示,图中干扰N不可量测,但系统中的a点或b点可测,试选择干扰补偿方案。图6-32一种干扰补偿方案NG) = O若取:,W2 =1图6-33 选择反馈方案则有:C(三)=O。:RG)这说明当没有干扰时,式(639)的关系可以保持输入与输1+G1G,出的关系不变,即式(6-37)中N=O时的关系。这时附加部分的输出相消,图6-33中的信号X=O上面所阐明的干扰抑制方案,可用在既要求保持输入输出关系不变且希望抑制不可量测干扰的情况该方案的实质是间接地检测出了扰,再通过吗(三)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输出跟踪理想模型的输出。串联校正的根轨迹法和频率域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