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轴说课稿沪科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027898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8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轴说课稿沪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数轴说课稿沪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数轴说课稿沪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数轴说课稿沪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数轴说课稿沪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轴说课稿沪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轴说课稿沪科版.docx(7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数轴说课稿沪科版空气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活动是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证实空气也像水一样占据空间,为学习风和纸飞翼打下基础。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了三个部分:1能力目标: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2知识目标:能意识到空气像水一样占据着一定的空间。3情感目标:1 .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2 .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三、教学重、难

2、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数轴说课稿沪科版篇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数轴。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背景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数轴”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有理数”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

3、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教学的重点:1)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2)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教学的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 .教材的处理。1)通过观察温度计及师生互动表示课本第10页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2)通过讲解数轴的概念,概括出数轴三要素,指导学生正确地画出数轴。3)通过练习,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4)通过课本第11页的归纳,使学生深化对数轴概念的理解。二、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技

4、能。2 .数学思考。1)通过观察与思考,建立数轴的概念。2)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3 .解决问题。数轴说课稿沪科版篇三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数轴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数轴的概念概念,三要素,和用数轴表示数。有理数已经在上一节已经进行了讲解,并且之前也有生活中的温度计的常识性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数轴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续的直角坐标系也是以数轴为基础的。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正式接触数形结合思想,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二、说学情。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

5、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体会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四、说教学重难点。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

6、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生首次正式接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五、说教法和学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六、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新课导入。首先是导入环节,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的提问,恰当的引出数轴这一课题。用生活实例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有

7、助于后续的学习数轴三要素,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相联系。(二)新知探索。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在这一个环节,我会通过课件呈现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们将杨树柳树站牌表示出来。在学生都将图画好以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表示?问题2。你认为站牌起什么作用?问题3。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的?并请一到两位同学进行解答。由此帮助学生总结画图时可以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接下来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采用正负数、几何符号、方向等知识将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画

8、出来。并且将O表示基准点、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方向等知识进行强调。随后,我再通过课件出示温度计的图片,让学生对比着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温度计的结构。讲解0。C是温度的基准点,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以此帮助学生提前感受原点、单位长度、方向这三要素。接下来明确数轴的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并且提出三要素。询问问大家对三要素的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轴个概念。学生能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采取类比的思想得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对应。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开始的选点的过程中我选择生活实例中的位置

9、关系,这样为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奠定基础,培养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三)课堂练习。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归纳题,让学生更加明确数轴上点的意义;基础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四)小结作业。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以及数轴上的点的与有理数对应?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课后习题第二题和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有何特点?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并且为下节课做铺垫。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数轴说课稿沪科版篇四1、教材分析:信息

10、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

11、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这一社会现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学情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学生在机房门口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表达方式;。重点:信息的特征;。难点:培养

12、能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辨析信息的能力。二、说目标:1、一个指导思想:“使学生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2、两个学会:学会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流程;。3、一种体验和一种培养:4、多种收获:三、教法和学法:1、教法:(1)、任务驱动: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

13、、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2)、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见的,也包括学生只要稍稍动脑就能马上反应过来的,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2、学法指导: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此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在情境中感悟,在解决问题中交流探索,在实践中内化、自悟。四、说教学程序: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

14、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体现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1、创设情境:目的:创设美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明确了任务,利用学生对虚拟生活情境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接受任务,从而乐学。2、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本环节从三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了解信息的普遍性和对不良信息的正确识别;。(1)、相邻两个同学相互讨论,举手发言,你能在生活中发现获得信息的途径吗?(交通标志、阅读等等)。第二层次:怎样识别不良信息。(1)、手机短信:“某某中了大奖后?”(2)、讲一个小故

15、事来激趣:“包不掉毛和毛掉不包”说明怎样去识别信息的好与坏。(3)、让学生自己搜索记忆,你知道哪些与此类似的事例;。本环节的安排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优劣之分,培养学生的辨析信息的能力。(借此告诉学生,天上不会掉馅饼)。第三层次:学生上网查找我们学校的主页(投影出上网的基本步骤和查找的关键字),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某些同学上机的操作姿势和不良习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做科学有效的控制;这一过程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选择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进行辅导。分层次的教学的运用,使全体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突出了课堂的重点,分散了难点。特别是最后的上机操作,让学生过了一把瘾。3

16、、总结归纳,体验成功:(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4、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当一辆汽车突然从我身边驶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O5、作业布置:课后调查:无论通过什么合理的途径,了解一些社会上的通过误导信息来骗人的实例。要求讲出你获得该信息的途径。五、设计理念: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体验信息的获得和信息的正确辨析,正是在辨析过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更大的兴趣,是我这堂课的最终目标。初中信

17、息技术习题。1.填空题。(1)当前,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关键技术之一。能量和物质被称为当代社会的三大资源。(2)信息必须借助于种物质载体才能得以呈现:闹钟、红绿灯、电视、报纸等都是信息的O(3)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文化信息,可以转化为知识和技能;天气预报信息,可尽量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等,这些都说明信息具有。(4)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甚至完全失效。(5)我们在生活中要正确、合法地使用和传播信息,注意信息的和,防止伪信息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损失。2 .选择题。(1)以下不属于

18、信息的是()。a.一段天气预报b.一张报纸c.一份学生成绩单d.一则寻物启事。(2)所谓信息的载体,是指()。a.表示和传播信息的媒介b.计算机中输入和输出的信息。c.计算机屏幕显示的信息d.各种信息的编码。(3)通过分享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这说明信息具有()。a.价值性b.时效性c.共享性d.载体依附性。(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b.信息具有时效性。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d.获取了一个信息后,它的价值将永远存在。(5)下列对信息处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信息可以进行压缩、存储、整理。b.信息处理

19、包括信息的收集、加工和输出等操作。c.计算机是非常有效的信息处理工具。d.信息查询属于信息处理的手机阶段。(6)关于信息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信息能够独存在b信息的价值是一成不变的。c.信息不能分享d.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3 .判断题。(1) 一则商品广告属于信息。()。(2)未经允许,通过网络获取他人的私人信息是一种非法的行为。Oo(3)随着信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越越大,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会越来越淡薄。()。(4)有一些信息不需要载体就可自行传播.()。数轴说课稿沪科版篇五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

20、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1、通过回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2、通过动手画数轴和数轴的概念,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了解点与数之间的关系。3、通过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形结合。4、通过实例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创设情景、动手操作

21、、模拟演示、启发引导、学习应用、发展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直观、感性的支持,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启发诱导,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先回忆再从实例引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较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二数轴应用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

22、,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面。1、正确画出数轴是本节教学的重点。首先回忆小学生学过的知识直线上用点表示数量数轴的三角形,再通过实物如:标尺、温度计等,要求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建立数轴的概念模型通过提问:标尺及温度计上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出数轴的方向性及数轴的原点和单位长度,上面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从而概括数轴的概念即三要素。2、变式;从而也可归纳出数轴商店表示即,数与点的对应关系。通过例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数轴并描述点。说明:(1),可能有不少学生会忘记正方向。(2),原点左边的数的表识会

23、发生标反的错误。(3),数轴上的正方向,同时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4),单位长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长度,不是唯一的。(5),数轴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温度折线图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3、正确画出数轴后,即使点在数轴上的表示,整数的表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强调一下,分数和小数的表示是这一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例题:数轴说课稿沪科版篇六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数轴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2。2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数轴的概念概念,三要素,和用数轴表示数。有理数已经在上一节已经进行了讲解,并且之前也有生活中的温度计的常识性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数轴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续的

24、直角坐标系也是以数轴为基础的。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正式接触数形结合思想,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体会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三)情感态

25、度价值观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生首次正式接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新课导入首

26、先是导入环节,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的提问,恰当的引出数轴这一课题。用生活实例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后续的学习数轴三要素,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相联系。(二)新知探索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在这一个环节,我会通过课件呈现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们将杨树柳树站牌表示出来。在学生都将图画好以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表示?问题2。你认为站牌起什么作用?问题3。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的?并请一到两位同学进行解答。由此帮助学生总结画图时可以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

27、象。接下来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采用正负数、几何符号、方向等知识将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画出来。并且将O表示基准点、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方向等知识进行强调。随后,我再通过课件出示温度计的图片,让学生对比着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温度计的结构。讲解0。C是温度的基准点,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以此帮助学生提前感受原点、单位长度、方向这三要素。接下来明确数轴的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并且提出三要素。询问问大家对三要素的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轴个概念。学生能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采取类比的思想得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对应。至

28、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开始的选点的过程中我选择生活实例中的位置关系,这样为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奠定基础,培养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三)课堂练习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归纳题,让学生更加明确数轴上点的意义;基础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四)小结作业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以及数轴上的点的与有理数对应?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课后习题第二题和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有何特点?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并且为下节

29、课做铺垫。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部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数轴说课稿沪科版篇七小学生都喜欢吃,我有学生都喜爱的小食品薯片导入新课,出示一个完整的薯片塑料包,这么鼓鼓的塑料包里是不是装满了薯片,除了薯片里面还有什么?从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二顺水推舟打好实验基础。空气占据空间吗?下面我为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老师用水槽、水、杯子、白纸来为大家表演这个小魔术。我先把报纸塞到杯子的底部,压紧,是他掉不下来,然后杯口朝下,竖直、缓慢的把整个杯子压倒水中,最后竖直向上取出。让学生猜一猜纸团是干得还是湿的?对于“纸团会不会湿”这一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做出不同的判断,有的学生说纸团

30、会湿,有的说不会湿。这时我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这个小纸团,看看他到底有没有湿,通过用手摸小纸团,学生发现他是干的。“为什么纸团没有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他们理解到:纸团之所以没湿,是因为水没有进到杯中,水为什么进不到杯子的空间呢,可能是因为空气占据着塑料杯的空间,水进入不了杯子。从而说明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三因势利导自己动手做实验,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当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为了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空气占据着杯子的空间,紧接着我提出第二个探究问题:怎样让杯中的纸变湿?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纸变湿,水就得进入杯中,水要进入杯中,空气就的出来,那你有

31、几种方法能让杯中的空气跑出来呢?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很高。他们在小组中积极讨论、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出了多种实验方法:有在杯底打眼的、有把杯子的底去掉的、有把杯口直接倾斜的、有用注射器抽出杯中空气的、还有的同学说不把杯子放到水槽底的。最后请一名代表把本组实验方案与全班同学交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其他成员的成果。教学中我有目的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在设计好实验方案后,学生动手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1、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2、可以选择多种方法和实验材料。3、填写好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结果:有气泡从水里跑出来,说

32、明空气让出了杯子的空间,水进到杯子里去了,纸团湿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更深的认识。四、教师实验,学生观察进一步提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塞子,往漏斗里倒水,发现水不能进到瓶子里。说明空气跑不出来,水流不进去;把塞子松一松,水流进瓶子里去了。说明空气跑了出来,让出了一部分空间,水流进去了。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进一步加深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四、水到渠成,回归生活,扩展延伸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科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科学和。生活结合的更紧密。这一教学过程共分两步:第一步比赛延伸,让学生思

33、考以下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看谁想得快,想的对,将会得到老师的小礼物。(1)气球充气时为什么会变大?(2)冬天为什么暖气片要放放水才能热?第二步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用一个杯子到教室外去装一杯外面的空气进来。一定要确保这个杯子里空间是被教室外的空气完全占据。此活动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本课我以人文主义理念展开教学设计。以科学学习、教育探究为核心理念,设计学生的探索过程。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历发现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最后,我想用法国诗人朗费罗的诗句作为我的结束语:我

34、们命定的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是每个明天,比今天走得更远。数轴说课稿沪科版篇八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1、通过回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2、通过动手画数轴和数轴的概念,观察数轴上

35、点的位置关系,了解点与数之间的关系。3、通过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形结合。4、通过实例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模拟演示、启发引导、学习应用、发展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直观、感性的支持,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启发诱导,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先回忆再从实例引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

36、兴趣。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较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数轴应用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面。1、正确画出数轴是本节教学的重点。首先回忆小学生学过的知识直线上用点表示数量数轴的三角形,再通过实物如:标尺、温度计等,要求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建立数轴的概念模型通过提问:标尺及温度计上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出数轴的方向性及数轴的原点和单位长度,上面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

37、补充从而概括数轴的概念即三要素。2、变式;从而也可归纳出数轴商店表示即,数与点的对应关系。通过例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数轴并描述点。说明:(1),可能有不少学生会忘记正方向。(2),原点左边的数的表识会发生标反的错误。(3),数轴上的正方向,同时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4),单位长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长度,不是唯一的。(5),数轴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温度折线图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p23练习中第3题为下节课的内容做下了铺垫,即数的大小比较,这里要求学生能在新排列一下,使学生能了解数轴哂纳感,负数、0、正数,之间的关系。4、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在+3和+4之间没有正数。(2),在0

38、和一1之间没有负数。(3),在+1和+2之间有无穷个正分数。(4),在0、1、和0、2之间没有正分数。这题通过数轴的直观描述进一步说明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5、创新题: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的先向左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三个单位长度,如图:由图可以看出,到达终点是表示数1的点,画图表示一个点从数轴上原点开始,按下列条件移动两次后到达的终点,并说出它是表示什么数的点:(1)向左移动4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2)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3)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

39、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这是一道源于运动变化思想设计的题目,借助点在数轴上从原点开始的连续两次沿直线方向的运动后,将终点的数写出。一要认识方向,二要把握运动距离,可提高学生的运动思维,有助开动学生的变化的观念。(1)归纳学习了哪些内容?(2)归纳学习的思想方法?本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采用探索式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所以,在教法上,不采用课本单刀直入

40、的探索式推理方法(即先给出结论,再推理论证),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类比,使学生产生求知快乐感,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而这种处理,化难为易,抓住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达到异曲同工之妙。数轴说课稿沪科版篇九老师们:您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

41、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三: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四:教材分析: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微信号:hejskso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

42、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五:教学程序设计:(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1)零上5。C用5表示。(2)零下15C用T5表示。(3)0。C用0表示。

43、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

44、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o(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o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微信号:hejskso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三),手脑并

45、用,深入理解: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a,b,c,d,e,f,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我设计

46、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安排课本23页的例1,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微信号:hejskso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1,课本23页练习1,2。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

47、讨论: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l,2,3o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六:板书设计:(略)。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