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器官与免疫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类器官与免疫学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类器官与免疫学研究上篇类器官简介:类器官是一种新兴的更加接近体内生理性状的一种3D细胞培养技术,通常由多能干细胞PSC或成体干细胞ASC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培养分化形成的一种类似原对应器官的3D细胞结构,其细胞组成种类和细胞的排列顺序与对应的器官相同或者相近。类器官技术兴起之后,迅速应用于癌症与肿瘤的研究,各种肿瘤类器官培养方法不断的涌现,相对于动物模型,类器官成本低、时间短、生理相关性更高。癌症细胞系大多是2D培养,在成系的过程中已经有了适应驯化甚至发生了基因变异,与细胞系相比肿瘤类器官类器官生理相关性更高,更加接近体内的真实状况。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建立PDo(病人来源的肿瘤类器官)样本库,用
2、类器官进行免疫治疗的研究与验证,也越来越流行,频频见于CNS知名科研杂志的文章。今天给大家隆重介绍类器官大神HansClevers与去年12月18号发表于Nature期刊的一篇类器官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综述。ReviewArticlePublished:18December2019OrganoidsinimmunologicalresearchYotamE.Bar-EphraimtKaiKretzschmar&HansCleversQNatureReviewsimmunology2Q,279-293(2020)Citethisarticle17kAccesses13Citations95Alt
3、metricMetricsClevers是成体上皮类器官的权威学者,因此本文主要对免疫学中如何运用类器官技术研究上皮-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在组织发育、稳态和疾病如癌症中的角色。上皮组织是人体与外界的屏障,例如皮肤,胃肠道,肺脏和胸腺。在肠道衰老与代谢二中对肠道的屏障作用有所论述。除了血液和淋巴结,免疫细胞在上皮组织中的含量最高,免疫细胞也直接的和上皮细胞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对免疫细胞的成熟(胸腺)和激活(如伤口)有一定的作用。上皮组织是接触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和免疫系统一起对病原体的感染快速的反应。但是不同组织器官的上皮组织对病原体的反应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器官,例如肠道,在
4、不同的肠段,上皮的组成和微生物组也不同,对应的组织驻留的免疫细胞也不同。这种错综复杂的上皮-免疫相互作用不但是预防和控制病原感染的前提,同时对阻止过度免疫激活也非常重要。传统的研究上皮-免疫相互作用的模型已经建立多年,在feeder饲养层上培养上皮干细胞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近期建立的一些上皮类器官,如肠道,皮肤,肝脏等,模拟了体内的环境可以作为体外实验的模型。具体的类器官培养体系的建立,可以购买STEMCELL的试剂盒。基本的套路就是在细胞外基质的支撑下,合适的细胞因子,成体上皮干细胞就会自发的组织形成3D细胞结构。用多能干细胞也可以分化形成上皮种类的类器官(如肠道,肝脏)。v=ske do
5、ma-n肠道类器官示意图与基于饲养层2D细胞培养对比,类器官技术可以在确定的条件下对干细胞进行长期的扩增和分化,不受血清批次差异的影响。同时类器官含有原组织中对应的多种细胞类型(如上图),在长期的传代中可以保持基因型和表型的稳定。这些特点让类器官应用广泛,同时也可以进行多种实验,例如成像,分子,基因编辑等。类器官技术也简化了上皮-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随着癌症类器官模型的建立和其他的免疫学疾病如炎症肠病IBD研究模型的建立,免疫系统在上皮疾病中的病理机理可以被进一步研究。Stemcell类器官产品In况StKZuI严类国TS生长培秀基1三ml06005小宸陶类JS声如。个类8i恒,阳1I
6、NE讨汇Uhr关续宫生长培养基CAJ1ml04010imestimtm赛仔耳分化培养基IDOML1DDQ214STEMdiHTH地及妥有试剂盒1台05140STEMdMTHf奏15含饯长片齐基125年卜卜:7口山二界匕T长昭弄基期100ml0&030雨no较V:曲旧关粮将土桧培养基(fl)100ml0&40SIEMdrffa44炳苜讹剂W1宜0S16&PHeUmaCurlr2费i主器官送.擒IA05060STTWMHw同比里苦工剂盒住DB570511/加型侑类饮有成曲试剂意Ift*71mT函RTM1500ml昌隅5口mTeSRiIA05E25自从用了StemCell的类器官,节省了大量的摸索自
7、配时间,有了问题还能咨询厂家技术专家,稳定可靠的产品才能支持稳定可靠的实验结论,才能发CNS。类器官技术也可以整合到器官芯片(Organoidonchip)平台中,建立更加复杂的培养系统。如果多种类器官集成在一个器官芯片上,完全可以模拟药物在体内的流转过程,比如在胃肠道中消化,然后到肝脏中代谢,然后再转到靶器官,然后在到肾脏排出。这种前景想想就激动。其他的高级玩法包括:1)翻转极性,2)融合到管子上,形成更接近体内的管状结构,3)转为2D培养。与动物模型相比,类器官可以更加简化的直接研究不同细胞的相互作用,另外动物和人类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因此动物研究转化到人类医学应用会面临复杂的问题,例如有
8、些研究尤其是神经系统无法用动物模型研究转化。考虑到这些因素,类器官在免疫学的研究中就非常有用了。虽然如此说,但是这个领域还处于幼儿期。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类器官技术还是需要其他的技术方法的补充配合,例如动物模型,才能更加全面的理解复杂的免疫相互作用。这篇文章讨论了最前沿的在免疫学研究中类器官的应用,重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发育和成体稳态中上皮-免疫相互作用,2)组织再生中的免疫系统的作用,3)炎症疾病和肿瘤微环境。同时也讨论了类器官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和临床应用中需要克服的挑战。后面两期的内容如下:类器官与免疫学研究中篇胚胎发育由于MOUSe在出生之后外周组织中才会出现淋巴细胞,因此研究人
9、类胚胎肠道和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需要新的技术方法。因此用mouse和human胚胎肠道产生的类器官可用于胚胎发育时期的上皮-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例如近期的一个研究鉴定了一群CD4+CD69+的Tem效应记忆细胞,可以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并表达基因促进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这个研究用了人类胚胎肠道类器官,发现低剂量的TNF可以支持肠道干细胞ISC的增殖,然而高剂量的TNF会诱导肠道干细胞ISC凋亡并因此会阻断肠道干细胞ISC的扩增。和上面结果一致的是,类器官和少量的自体胚胎TenI共培养会增强类器官的生长,这种增强效果可以被TNF抑制阻断。相反,大量的Tem和类器官共培养会抑制类器官的生长,同样也
10、可以用阻断TNF逆转。这个类器官系统可以作为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模型,因为患儿的Tem数量比正常儿童高很多。这个研究表明胚胎来源的类器官可以方便的用于研究疾病相关的上皮-免疫相互作用。成体稳态如前面所提到的,上皮-免疫相互作用在维持哺乳动物稳态平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包括免疫细胞的发育,边界组织(皮肤和小肠等)的动态平衡。下面就探讨类器官在研究这些动态平衡中的应用。胸腺类器官研究T细胞发育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地方。祖细胞从骨髓到胸腺皮质进行阳性筛选,然后在髓质进行阴性筛选。胸腺的这些区域包含了两种不同的上皮细胞:皮质胸腺上皮细胞CTEC和髓质胸腺上皮细胞mTECo重新构建胸腺的3D环境
11、对研究胸腺的功能是非常关键的。已经有多个胸腺类器官的方法被报道。大部分是用胚胎或者新生的mouse或者human的胸腺组织建立的胸腺类器官,但是也有报道用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胸腺类器官。这些类似胸腺的结构都可以产生有活性的T细胞并且可以移植到裸鼠中发挥功能。有趣的是,虽然长期的培养是可能的(最长56天),但是连续传代之后,细胞丧失了克隆形成能力。因此克服长期培养的挑战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虽然双功能TEC前体在成年鼠中被描述(然而有争议),但是目前还不能用单个干细胞产生同时包含cTEC和mTEC的胸腺类器官。在很多的疾病中,胸腺都会失去功能,因此研究胸腺上皮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有益处的。上皮细
12、胞作为细菌的免疫哨兵上皮细胞是身体防御病原体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表达各种识别病原体的受体。如上期所提及,不同的上皮组织有不同的微生物,那么上皮细胞识别的受体也不同,即使在同一器官也是如此,典型的例子就是肠道。不同的肠道的TLR的表达是不同的,同样不同位置产生的肠道类器官也忠实的反映了不同的表达模式。此外,下游用微生物产物刺激不同的TLR发生的转录组学的变化也是不同的。这些数据说明,肠道中基础的TLR的表达模式不依赖于微生物和免疫细胞。然而,尽管用TLR配体刺激类器官诱导产生了特异性的抗微生物的基因表达谱,但是抗微生物的多肽却不是TLR刺激诱导产生的,而是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诱导产生的。尽
13、管潘氏细胞表达TLR5,但是诱导潘氏细胞去颗粒化和extrusion的不是TLR5的配体,反而是IFN-o这些观察强调了上皮,共生微生物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让复杂性更一步的是,额外的细胞类型,例如上皮下面的基质细胞,肠神经元,都会同时影响上皮细胞和免疫系统。免疫复合物影响上皮细胞的分化DiqrMion Of rgarod to Single cellsecweoA D-r IEsEbinmnl t / OkInrSddittan ijf f 然和eOL, immune Celb用上皮类器官和不同的细胞共培养,可以在体外研究上皮细胞和其他细胞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数个近期的研究表明免
14、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和微生物会显著的影响上皮细胞的分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M细胞。M细胞是一种负责转运的细胞,位于覆盖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上的滤泡上皮,例如肠道的Peyers贴片或者相似的呼吸道组织就是这种类型的滤泡上皮。通过把腔内的物质运输到滤泡上皮下面的造血细胞,M细胞在诱导免疫反应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缺少M细胞mouse分泌性的IgA下降并且生态失调。在肠道中,M细胞由Lgr5+阳性的肠道干细胞分化而来。M细胞的分化需要NkKB配基RANKL的刺激信号,RANKL由临近滤泡上皮的基质细胞表达。RANKL刺激之后会表达M细胞的早期标志物SPIB0如果肠道类器官培养基中没有RANKL,则肠道类器
15、官中就没有M细胞,这就说明肠道干细胞需要外部信号才能分化为M细胞。M细胞极为稀有,同样稀有的还有tuft细胞和肠内分泌细胞,这就说起了肠道类器官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扩增研究这些极为稀有的细胞。利用类器官研究这些极为稀有的细胞,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基于动物实验,人们假设IL22信号会导致M细胞的数量下降,但是在RANKL处理培养的类器官中加入IL22,并没有改变M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这说明IL22的信号不是直接作用于M细胞的分化。具体的机理还不清楚,可以继续研究发文章啊。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也会影响上皮细胞的分化。例如IL13可以在mouse肠道类器官中诱导杯状细胞的分化
16、,而上皮细胞分泌的IL33可以增强ILC2的IL13的表达。IL13和IL14可以诱导肠道类器官中tuft细胞的分化。文中还有大段的论述,不在一一的翻译。这些结果和发现都是用肠道类器官和各种免疫细胞共培养做出来的。所以啊,类器官是免疫细胞的共培养是研究免疫和成体干细胞分化的利器。与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影响免疫细胞的表型上面说的是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对上皮细胞分化的影响,那么这一部分就是反过来论述与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免疫细胞的表型。上面的部分通过简单的类器官共培养就能出这么多的信息量巨大的成果。然后驱动粘膜免疫的上皮-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不仅仅是通过可溶性因子调节。在多种组织中都有一群
17、驻留在组织中的淋巴细胞被称为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IELs,例如在肠道和其他组织中驻留的T细胞。这些驻留型的CD4/CD8T细胞要么是在胸腺中发育的,要么是在感染之后留在组织中的记忆性细胞。在mouse,只耍靠近上皮细胞就足以改变T细胞的表型。这点也通过类器官共培养实验验证,mouse肠道类器官培养基中添加T细胞存活必须的细胞因子就可以扩增和维持IELso另外,OVA特异的在体外激活的脾脏naiveCD8T细胞,在和表达OVA多肽的肠道类器官共培养的时候获得了IEL的表型,说明了抗原特异的相互作用参与了这个分化的过程。近期有研究发现mouse一个肠道干细胞的亚群可以行使非经典的抗原呈递功能,通过抗
18、原呈递,这些肠道干细胞ISC激活了肠道粘膜固有层的CD4T细胞,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又反过来影响了肠道上皮的分化。有意思的是肠道类器官和抗原特异性的naiveCD4共培养并没有激活T细胞,但是经过分选的肠道干细胞ISC和T细胞共培养却可以激活T细胞。这种差别也许可以用类器官中肠道干细胞ISC比例太低解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着用类器官共培养的方法去发现去探索,后面举了很多例子,不再列举。类器官共培养的技术也可以用于研究宿主和病原的相互作用,类器官共培养的研究证明可以用类器官作为研究微生物存活和增殖的的模型。尽管这些研究集中在病原体,类器官技术可以用于评估在共生
19、菌存在的情况下免疫-上皮相互作用对肠道动态平衡的影响。通过微生物condition的培养基配合InoUSe肠道类器官,发现微生物代谢物(主要是短链脂肪酸,简称SCFA)可以极大的影响mouse肠道类器官的基因转录。也有很强悍的证据说微生物代谢产物可以影响肠道的免疫系统。通过微生物代谢无得免疫调节功能,这些短链脂肪酸SCFA也许可以保护粘膜炎症和阻止肿瘤生成。然而上皮细胞在免疫细胞对微生物代谢物的反应中的作用还不清楚。微生物代谢物,上皮细胞,免疫系统这三者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非常值得研究,而且这三者之间的共培养是研究这个问题的重要工具。类器官与免疫学研究下篇感染与组织修复的研究免疫系统的一个主要
20、的功能是控制组织损伤之后的感染并且阻止感染的扩散。在清除感染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在组织修复也扮演了核心的角色。在动态平衡相互作用中,不论是病原体感染还是无菌的组织损伤环境,上皮类器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免疫-上皮相互作用的研究平台。病原感染已经有数个研究组应用类器官研究上皮西口对病原体感染的反应。在这些应用中,类器官被用作一种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培养微生物的一种工具。举个例子,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是导致胃溃疡的致病菌。用显微注射技术把幽门螺杆菌注射到IPS分化的胃类器官中,幽门螺旋杆菌会紧密的上皮细胞发生联系,随后把毒力因子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简称CAGA)转移到上皮细胞中。这会触发肝细胞
21、生长因子受体MET的磷酸化和上皮细胞的增殖,和体内观察到的感染一致。幽门螺旋杆菌会诱导胃类器官表达PDLl导致免疫逃逸。的确,在和自体CTL共培养的时候,在缺乏PDl抗体的时候,对类器官完全没有效果。这个典型应用说明了类器官不但可以用于培养难以培养的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工具,也可以作为抗原识别和免疫调控的模型。另外一个类器官系统的例子,艰难梭菌被显微注射到PSC诱导的肠道类器官中。非常有意思的是,有毒力的菌株可以破坏类器官的上皮完整性,而没有毒力的菌株则不能。这又再次证明了上皮类器官是个很好的研究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模型系统。而且类器官在研究机理的时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应对细菌感染的时候,许多
22、细胞都参与到炎症反应中,导致剖析组织损伤和修复的确切机理非常困难。用类器官就很容易的明确了损伤的机理,艰难梭菌的主要毒素因子TCDB结合到肠道隐窝FZD蛋白,导致损伤了潘氏细胞,损伤了肠道的再生能力。应用mouse和Human的肠道类器官,证明STT5信号通过诱导肠道干细胞ISC成为潘氏细胞,从而挽救了上皮细胞的损伤。过度激活STAT5的信号,不但可以挽救细菌毒素TCDB的类器官的损伤,而且也能诱导修复离子辐射和炎症导致的组织损伤。这个组织修复的机理有更加广泛的应用,不仅仅是抗微生物反应而己。除了上面提到的细菌,寄生虫隐抱子虫是一种导致腹泻,并且在某些免疫功能缺陷的群体中会导致死亡的一种寄生虫
23、,例如艾滋患者,老人和营养不良的儿童。隐泡子虫感染人类肠道类器官之后,可以在体外肠道类器官中完成整个生命循环,这是在其他的模型中没有实现过得。同时,肠道上皮的I型干扰素的转录是增加的,也是符合寄生虫感染之后的理论预期。现在轮到病毒了,已经有一些报道病毒可以在类器官中感染和复制。例如:疱疹病毒,乳头瘤病毒,在口腔粘膜类器官中可以感染复制。诺如病毒在肠道类器官,RSV在气道类这些,细菌,寄生虫和病毒与类器官共培养的研究,增强了我们关于病原体直接作用于上皮细胞的理解。上皮本身通过产生免疫调节因子,会对免疫细胞形成很大的影响。这些数据可以用于研究下游上皮-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类器官-病原体-免疫细胞的三
24、方共培养研究,可以在一个更加健壮的系统中确认这些发现。组织再生和修复免疫系统参与了上皮细胞损伤之后的修复。例如ILC3分泌的IL22保护了肠道免受辐射,化疗或者GvHDD的损伤。上面提到过,IL22可以诱导LGR5+肠道干细胞ISC的存活和增殖,这种效应不依赖于潘氏细胞。非常有趣的是,肠道从上述损伤中恢复的时候,会在隐窝出现LY6A+LGR5-的细胞,这种LY6A+细胞能够长成类似胚胎期的肠道类器官。说明组织损伤的恢复会诱导肠道干细胞产生一种类似胚胎发育的程序,这种程序依赖于促炎症因子。炎症因子诱导组织修复在其他器官中也有例证。例如,促炎症因子TNF而不是IL6,被发现可以促进原代m。USe肝
25、细胞类器官的长期培养(依赖于NK-KB信号路径)。重要的是Ine)IISe和人类的类器官的生长不需要TNF,说明尽管上皮的再生需要低水平的炎症,但是在稳定期不需要。这一段说到补体系统。MoUSe的肠道干细胞ISC可以产生C3补体,从C3-缺陷的mouse中产生的类器官,生长的效率和速度比野生型的慢,而且可以通过添加C3a逆转挽救。而且添加C3a也可以挽救阻断WNT信号的肠道类器官的生长,说明C3a在肠道中发挥调节作用至少部分通过重新加强WNT信号通路。C3补体的产生在mouse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中会增加,说明补体系统可能在肠道的损伤再生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和角色。和这个相一致的是,补体缺陷的mo
26、use在肝脏和视网膜损伤再生的时候,会出现有害的效果。虽然有人提假说,这种效应和血液细胞相关。但是通过类器官的实验,至少在肠道,补体系统对上皮有着直接的作用。和上面类似的是,caspase-8缺陷的个体(会在早期发生IBD)产生的肠道类器官,在受到凋亡诱导蛋白TNF刺激的时候,其凋亡反应受到了损害和削弱。这种凋亡反应的缺乏对疾病的表型有贡献。重要的是,这些病人在血液系统有多种缺陷。应用类器官技术研究这些病人,不但证明了他们的疾病表型依赖于血液细胞,而且还提供了他们对免疫抑制疗法缺乏反应的解释。总结一下,类器官技术很牛逼,可以评估正常和损伤条件下的干细胞的功能和分化。上面所述的实验,在揭开上皮细
27、胞免疫总有的角色是无价的。肿瘤微环境研究TIC肿瘤启动细胞(就是我们常说的肿瘤干细胞)经常通过获得性变异劫持调控成体干细胞的的信号克服了正常细胞循环的控制机制。因此类器官技术可以用于建立肿瘤类器官,而且已经有很多的文献的报道了。肿瘤微环境包含了多种非上皮细胞,例如免疫细胞和基质细胞,对治疗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下面一大段都是攻击传统方法缺陷的,上两期有所论述,这里就尽量简略。比如PDX依赖于老鼠的免疫系统,不足以复制人类的免疫系统,癌症细胞系不能反映肿瘤上皮细胞的异质性。因此类器官技术就挺身而出了。目前用肿瘤类器官研究肿瘤微环境也有两大流派:1)整体复杂化方案,尽量包含内源的免疫细胞和其他的非上
28、皮细胞;2)简单化方案,就是用肿瘤类器官和免疫细胞进行共培养。下面就分别叙述之。癌症类器官的复杂整体方案2016年的一个研究,作者建立了乳腺类器官并且用氨基二磷酸盐药物共培养了4周,激活出来一群分泌IFN-Y的T细胞,可以杀死肿瘤干细胞。另外一个研究显示血液细胞可以在气液界面培养的肿瘤类器官中存活8天。尽管不知道那些血液细胞活下来了,但是作者说他们的模型系统中,T细胞的存活率下降了。鄙人以为上面两个研究是个糊涂账。2018年的时候有两个应用微流控芯片技术结合肿瘤球的研究,目的是研究PDl和PDLl癌症免疫治疗。第一个研究作者先把癌症细胞系注射到免疫缺陷鼠中,然后在微流控芯片中培养的时候,保留了
29、血液细胞群,而且可以对PDI阻断应答,这种应答和体内实验可以对应起来。然后作者进一步用病人形成的肿瘤球做了实验,用抗PDl抗体处理之后,可以鉴定分析分泌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希望可以找到相关的抗肿瘤免疫的无效的因素。第二个研究,用结肠癌细胞系形成的肿瘤球验证用小分子抑制CDK4和CDK6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在微流控+肿瘤球模型中,小分子+PDl阻断,增加了肿瘤细胞的死亡。但是从免疫功能低下的mouse中形成的肿瘤球,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却没有效果。说明T细胞负责CDK4/6抑制和PDl阻断的协同效应。鄙人认为肿瘤球这个东西,算到类器官的里面有点不伦不类。当然肿瘤球简单容易,适合这种微流
30、控技术。近期的一个报告,描述了一个复杂的气液界面培养肿瘤类器官的系统,可以在体外保存肿瘤上皮和基质微环境,还以为加入基质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等,并且可以维持30天以上。在体内观察到的TCR异质性在这个类器官培养系统中也可以观察到。作者用这个系统研究免疫检查点阻断,以及阻断后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扩增和对肿瘤的杀伤。鄙人觉得,如果是真的,那就相当了不起,类器官和免疫细胞共培养30天以上!鄙人觉得,上述的复杂系统,虽然能模拟体内的复杂性,但是保真度成谜。有些都不清楚培养之后,还能剩下那些细胞。再说,标准化和重复性应该是这类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癌症类器官的简单化系统简单化系统比较好理解,就是先建立肿
31、瘤类器官,然后再和各种免疫细胞进行共培养。一种就是简单的研究各种免疫细胞对肿瘤类器官的杀伤。这一大段的论述,在我看来,就是说传统的肿瘤杀伤实验常用的那几个癌症细胞系,抗原异质性比较受限,而肿瘤类器官,尤其是病人来源的肿瘤类器官,能够提供更加广泛的肿瘤抗原。这段TlL和结肠癌类器官共培养还值得一说,用显微镜观察TIL对结肠癌类器官的杀伤,发现对化疗完全应答的患者,TIL对肿瘤肿瘤类器官的杀伤显著的高于对化疗不应答的患者。然后作者又进一步用PDl抗体处理,发现可以部分的恢复TlL的抗肿瘤活性。这个意义还是挺大的,未来也许可以应用于评估肿瘤的免疫治疗效率。评估化疗的效率也行啊。低变异负载的肿瘤并且有
32、稳定肿瘤抗原表达的话,也许适合CART的治疗。CART应用于实体瘤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没有理想的靶标,从而攻击正常组织产生的副作用。有一个研究用正常的类器官和对应的肿瘤类器官,测试CARNK的杀伤效果,用来筛选到了只杀伤肿瘤类器官的CARNK靶标。鄙人觉得这个还是蛮有意思的,只要集齐全身重要器官对应的类器官,用来做CART/NK的杀伤测试,总比用几百个细胞系要效果高一些。也比上临床病人风险要低得多。结论与未来展望意义很大,和对上述所有应用的概括性总结就省略了。终于到未考展望了。类器官和其他细胞共培养的条件是一种折中的条件,对其中任何一种细胞都不是最优的培养条件。而培养条件会在很多方面影响细胞的行为,因此在长期共培养实验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要点。在未来几年的关键的核心,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进一步优化共培养的实验条件,例如培养基的组分,基质胶的种类等等。虽然有这些限制,但是类器官技术是目前最精确的体外培养上皮细胞的系统,而且对未来的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