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087835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9.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建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土建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土建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土建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土建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建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建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土建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形式,课程思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与关键在于实现对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最大限度的挖掘、整理与呈现。因此,只有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元素的内涵、特性,遵循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原则与方法,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全面梳理课程内容与教学实施过程中最能实现思政育人的结合点,并凝炼出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才能在传授专业知识、理论、技能中实现思政育人,更好服务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的内涵(一)课程思政元素的概念所谓课程思政元素是指蕴涵于某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内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的所有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些思

2、想政治教育元素,广泛包含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新近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此项要求,不仅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内容,而且指出了课程思政元素的重点和核心,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3、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价值思想,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基本道德规范,等等。(二)课程思政元素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逐步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要求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2014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达到此目标,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要以培养学生

4、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和编排课程结构,适当尝试探索如产学研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形式,形成满足学生就业或者升学需求的课程体系。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既包含强调技术技能培育的专业课程,也包括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公共基础课程,分别承担着相应的育人功能。特别是蕴涵在这些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更是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价值目标。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很大程度上并不属于知识、技能范围,而是属于素质或德育范畴: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道德观等。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课

5、程思政元素的类型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多元、多样的,既包括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也包括政治品质、中国精神、认识论方法论等,都对当代高校人才培养发挥积极育人作用。作为我国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合格与可靠的社会公民,更要体现出强烈的职业人特色。与之相适应,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或通用)思政元素,是对应于合格公民(社会人)的共同思政元素,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改革创新、遵纪守法等;一类是职业思政元素,是对应于合格从业者(职业人)职业素养的思政元素,如土建类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吃苦耐劳品质、质量安全意识、工匠精神等。当然,很多情况下,这两类元素并非

6、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融。如遵纪守法既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职业人的基本规定;它既蕴含于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公共基础课之中,也渗透于各专业课程之内。二、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的特性(一)目标性目标性,即课程思政元素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起步并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面对大规模经济建设出现的人才短缺局面,提出了职业学校应培养“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的目标;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经济增长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集约型转变,我国的职业教育适时提出培养“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领域的一线应用型人才”;2

7、1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WT0,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又提出应“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不难看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因势而变,要求越来越高,更加强调全面发展,又红又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土建类专业培养施工员、质量员等施工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初衷长期未变,但是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明显提高。为实现此目标,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门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公共基础课的素质拓展培育外,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的功能不失为一条绝佳的新路径。因此,课程

8、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必须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在培育技术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在思想道德、政治品质、人文素质、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培育。通过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创业、增进民生福祉提供有力支撑。(二)开放性开放性,即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并非固定不变、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正如前所述,课程思政元素它不是思政课理论观点在专业课程的简单叠加或者盲目楔入,而是要经过任课教师对课程内容、知识的分析、设计与实施,从而寻找到能够进行思政育人的结合点,挖掘出相应的思政元素。受教育程度、专业水平以及思想政治

9、素质的影响,不同教师对同一门专业课程甚至是同一个知识点的认识和把握存在巨大的差异,从而严重影响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造成了事实上的课程思政元素的巨大差异及育人成效的不同。另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课程教材内容的不断修订,新的理论、知识点的不断融入与过时的理论、知识点的不断删除,都会使同一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处于持续变动中。(三)综合性综合性,即多样性、全面性。它体现在课程思政元素不仅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论断与观点,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诸多理念思想战略。比如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体现

10、出来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出现后如何辩证认识的观点,建筑历史体现出来的发展观点;在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质量验收等环节中体现出来的规则意识、标准意识和安全意识;在建设设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新协调绿色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与观点,既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也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更包含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极其丰富与全面。(四)职业性职业性,即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具有浓厚的职业倾向。作为我国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职业教育不仅具有一般教育的共性,而且更表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即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是

11、高素质的且符合职业岗位需要。因此,注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综合素质提升等环节的重中之重。当然,在这些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也呈现出极强的职业性特点,突出“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实现学生与职业的无缝对接,以最佳的状态服务社会。作为工科特色鲜明的高职土建类专业,培养的人才除应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37外,更要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工匠精神、科学严谨、质量安全、绿色环保等突出的职业特色品格。由于建筑行业的

12、众多项目地处偏远,大多数工序需要露天作业,有些时段需要连续作业,工作量大而繁琐,因此,没有强大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项目建设工作根本无法顺利推进。这些道德精神的培育,可以通过工种实训(如模板工、架子工、砌筑工、抹灰工等)、综合实训(如砌体结构工程综合实训、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综合实训等)等专业实践环节来养成,更离不开任课教师周密的过程设计、学生实训后谈感想感悟、教师作总结发言进行思政观点提升来强化。作为职业精神重要表现的工匠精神,更是土建类专业必须要大力培育的一种职业道德与职业品质。因为任何一丝一毫的不敬业、不专注、不精益求精,都可能生产出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豆腐渣工程”,更别说创造

13、出世界一流水平的超级工程。工匠精神的培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环节来孕育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理论教学中“豆腐渣工程”、港珠澳大桥等案例的对比分析给予强化。(五)阶级性阶级性,即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要体现反映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从本质上来讲,课程思政元素的阶级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阶级性决定的。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38在社会主义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职责与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是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

14、教学全过程,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协同效应。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以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的“课程思政”尝试与探索日益兴起,成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与举措。因此,专业课程中所挖掘、整理与运用的课程思政元素必须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不是相反。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必须是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比

15、如在讲授建筑招投标时,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围标等乱象,必须站在人民、国家、历史的高度给予批评与否定,而非站在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立场去支持与肯定,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宝贵的诚信品质、规则意识。(六)科学性科学性,即实践性,指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是可操作、可验证的。一方面,由于课程思政元素是从课程内容、知识点、教学组织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凝炼出来的,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就能总结凝炼出相应的思政观点,从而实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功能。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

16、私,它越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因此,只有课程思政元素坚持科学性原则,它才更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才能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才能顺应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比如,当我们在讲授建筑材料的时候,必然要融入创新、绿色等新发展理念的思想内核。建筑材料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发展的历史画卷;无污染、环保型的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面世,更同我们党所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分不开。创新、绿色,即符合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满足了新时代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它们是科学的、正确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三、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

17、政元素挖掘的原则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并不是显性的存在于教材内容之中,而是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梳理,或者教学方式的设计,凝炼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通过恰当的教学形式呈现出来以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因此,科学准确地把握课程思政元素,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对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方案中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魂聚不散,更好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例如三年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的,懂施工、会管理、能经营,具备建筑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面向

18、建设、施工、监理、建筑质量安全等单位从事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的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基于此培养目标所确立的课程体系,其课程思政的目标在于助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所有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整体上不仅要服务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更要注重专业特色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规范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即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二)循序渐进原则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整理,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必须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推进,方可收到理想的效果。1 .坚持挖掘过程的循序渐进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很难一蹴而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环节积极稳步地推进。第一步,必须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以及

19、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育人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它们所确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或者素质目标),特别是德育目标实质上为后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指明了方向。第二步,梳理课程知识内容和技能培育环节,探寻可能实现思政育人的知识点和结合点,并凝炼出思政育人要素。这些思政元素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具备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和本质特性,有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梳理凝炼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筛选、统筹。第三步,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科学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很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

20、同,专业课程主要培育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不是思政教学的第二课堂;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育人属于隐性教育范畴而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范围,目的在于强化思政课的育人成效,形成思政育人合力。2 .坚持挖掘内容的循序渐进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同样需要一个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渐进过程。因此,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策略方法,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要把握专业领域的历史文化这个基础。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演变的历史记忆,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中

21、国建筑历史文化,可谓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块瑰宝,历经数千年发展,从材料结构到装饰装修、从个体形式到群体组合乃至城市的布局,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古代东亚、东南亚的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筑行业和土建筑类专业教学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如实体建筑、历史人物、建筑文献、建筑类型、建筑思想等,为专业课教师所熟悉,可以信手拈来。通过对学生开展建筑历史文化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育高度的文化自信,增强对专业的认知认同。正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的那样,”要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是要抓住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字核心价值观则是其凝炼表达和核心要素。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呈现,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的发挥,要强化“在全民族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23、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由于行业领域的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揽下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呈现出鲜明的职业特性和行业特质。土建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要具有吃苦耐劳、工匠精神、安全责任等职业品质。最后是注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提升。高职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传授外,也要注重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让学生具备持续发展、终身进步、创造伟业的能力。高校教师不仅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因此,加强

24、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元素的挖掘,成为课程思政育人的最高境界和追求,当然也是挑战性最强、难度最大的环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基本组成,而且还涵盖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诸多知识领域。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选世界提供了基本遵循。这些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就土建类专业而言,如在建筑历史文化中所反映的事物普遍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规划设计过程中所体现的人

25、民至上、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各类实验中所包含的量变质变的观点等等,不仅能够从世界观方法论的哲学高度深化学生对相关内容与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而且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让学生逐步树立起这些理念方法,增强将来步入社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实事求是原则对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地进行,而不能演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翻版”。简单来讲,课程任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过程中,不能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地设置思政教育元素。比如,试图通过一门课程教学呈现出全部的思想政治元素,或者机械地将思政元素分配到各章节当中去,或者开门见山就谈我们要爱国、创新、敬业、协作等等,这

26、些都违背了党和国家的各门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意图,也偏离了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目标。课程思政元素,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贵在于有效实现增强学生内在认同,而非思政元素概念的简单传递与表达。因此,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科学途径与有效形式,应该是根据课程知识点与教学环节,寻求思政育人结合点,凝炼出思政元素。受课程性质和内容的影响,必然存在有些课程思政元素丰富而有些课程思政元素贫乏,有些章节思政元素密集而有些章节思政元素缺失的现象,均属正常。需要强调的是,在梳理出思政元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筛选,选取重要的、贴切的,更能服务课程目标、章节目标实现的思政元素作为课堂呈现的对象

27、,而不是面面俱到。当然,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事先从整体上进行谋划设计、宏观布局,争取达到门门课程有思政、堂堂教学可育人的理想状态,实现协同育人目标。(四)创新性原则专业课程所包含的思政元素,既与课程知识内容、课程实践环节紧密相关,也与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密切相联。如果说课程的具体内容、具体实践环节已内在规定了其包含的思政元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变性,那么教学方法与手段却是动态变化的,不同的方法与手段产生的思政育人效果明显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别。由于土建类专业课程具有理论性、工程性、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尽量多样化,通过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认识、

28、道德操守和职业精神,达到于无声处胜有声的育人境界。在理论教学中,既要注重课堂知识传递、理论讲授,也要运用视频录像、讨论辩论等教学手段和方式。例如,在教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导论课程时,通过都江堰、长城、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跨海大桥等优秀工程案例,不仅彰显我国建筑的源远流长和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更容易激发学生专业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和强烈的爱国情;通过分享詹大佑、茅以升、林同炎等结构大师的人生故事,从中使学生感悟人生智慧和创新精神,培育起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和拼搏精神。在实践教学中,就实践环节本身而言,它属于技术性的,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但通过独特的组织实施形式,却可以实现

29、思想政治育人的功能。如在实施形式上可以采取分组实施,既可以培育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可以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同理,在考核评价时,可以采取小组内互评、组别间互评、教师总结评价的混合评价形式,无形中会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和实事求是精神。(五)时代性原则实践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正如滔滔长江水,无时无刻不奔流向前。如何将最新的实践及实践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教学亲和力、针对性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课程思政中更好发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需要考量的问题,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时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一方面,要依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

30、等,积极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另一方面,要跨出教材,将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充分挖掘蕴含在相关知识中的教育因素。正在发生的,或者刚刚发生的事件,对猎奇、趋新特性明显的大学生来讲,可能更有吸引力,更能激励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过程中,由于全国各地各个行业都调动了起来,从物资到技术、从硬件到软件给予无私的支持,我国在极短时间内就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并成功投入使用。这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不仅彰显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当家作主、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制度层面的显著优势,也是建筑人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精神体现

31、,更是我国装配式建造技术水平的生动诠释和综合国力的有力佐证。“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当我们的任课教师将最新案例及时融入专业课堂教学时,必然会引起学生共鸣:提升自豪感,增进爱国情。四、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策略(一)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强化专业教师核心地位长期以来,人文素质、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一直承载着思政育人的职责,因此,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更充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更全面,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也更为明显。相反,由于任课教师甚至学校在认识上的缺失,专业课教师往往只重视教授知识技能而忽视了思想育人,形成了事实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的现象,育人合力难以形成

32、。这一点,在理工科的学校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因此,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就成为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要从思想上突破认识误区,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专业教师要客观地认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紧密关联而非对立关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会干扰专业课程本身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相反还会增强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效能。只有专业课教师明确课程思政对于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一体化的作用,明确对于学生科学思维、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才会形成在专业教学中开

33、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积极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精研教材,加大对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开发,将专业课程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自我激励机制。(二)加强团结协作,发挥思政课教师引领作用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思政是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专业领域的延伸和拓展,目的在于通过课程协同育人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也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和引领;为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具体的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深度开发、具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原理的运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阐释等方面提供支持,保证课程思政高

34、效运行。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决定了专业课程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系。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参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规划、设计以及教材的二次开发,密切关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状态,对其中的偏离及时作出调整,帮助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以及实践层面的答疑解惑。而专业课教师,则应立足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学生专业合作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进行深化,讲深讲透。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协作,从发挥课程思政效用的角度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思政课教师参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具体包括课程规划与设计、思政元素挖掘与

35、实施等。此举不仅能够有效保证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还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素材,增强思政课教学亲和力、针对性。二是思政课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实施等环节,确保课程思政元素有效挖掘与呈现,确保课程思政实效。当然,具体如何实现,可以通过思政课教师参与专业教研室的教研活动,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评价等;有目的地参与专业课堂教学,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实现程度,明确改进方向;参与专业教改项目申报、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能力竞赛等活动,从而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与指导。(三)强化顶层设计,发挥专业院系关键作用学校党委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承担主体责任

36、与政治责任,制定相关方案与文件,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许多高校实行了校院(系)两级管理,并把增加二级学院(系部)的办学主体作用作为一个改革方向,让二级学院(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组织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师培训、加强教学管理和考核、保障教学质量等方面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好作用。与此相适应,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也应成为学校各二级学院(系)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具体责任,并上升到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所必须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确保将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理念和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37、。基于国家要求和标准、行业需求、校友期望、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顾客满意等综合因素的考虑,二级教学单位要不断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所需要的知识目标、能力要求与思政目标,从而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达成目标以及所需要的知识目标、能力要求、思政目标,从而构建起完备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指导下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度开发,充分挖掘和激发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才能充分实现。与此同时,还必须制定完备的评价体系,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体现思政育人的环节,在教学督查检查、听

38、课评教的设计上要包含思政育人的内容,在专业课程考核方案中必须要有思政育人的成分,在教学质量评价环节也要有思政育人成效的因素等等,从而为思政元素挖掘指明方向,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四)推动课程改革创新,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课堂内容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和课程思政育人的成效。一方面,要强化课程内容规划设计,充分发挥理论课程育人功能。在保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在的哲理、应用价值等,并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环节,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教师要紧紧围绕土建类专业课程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从课程理念、逻

39、辑思维、实际工程、名人轶事和建筑服务现实生活等角度不断挖掘丰富思政元素,在课程标准中做出明确教学要求,突出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学风、作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注重充分发掘“思政资源”,结合每章节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德育目标)于教学大纲中。如在讲授建筑制图课程时,要求学生保持一种严谨踏实的态度,看重规则也恪守规则,绝不投机取巧,也不允许任何环节出现丝毫差错,将工作的精准、精确、精细和人民生命等价起来,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图纸,感悟建筑人的工匠精神。比如建筑工程专业图的绘制方法,是建筑制图课程的重要授课内

40、容,采用任务驱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设计中要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政元素,通过职业岗位互换将思政教育渗透、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如表3-1。表3-1建筑制图课程的一次教学设计章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目标建筑工程专业图的绘制方法(1)建筑图的分类(2)建筑图的表达方法(3)建筑图的尺寸标注(4)建筑图的阅读与绘制(1)严格按照制图标准绘制图纸(2)不随意篡改图纸(3)流水作业(1)树立学生规范意识(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态度(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要推动实践课程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重技术技能培养的类型教

41、育,因此,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半壁江山的重要地位。实践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不仅制约着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也极大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实现程度。因此,推动实践课程改革创新,有助于充分挖掘实践类课程思政元素,增强实践环节的思想政治育人成效。土建类专业具有鲜明的工科特色,分组实践是一种有效的实践形式,如果谋划实施到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育人成效。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接受新技能的程度,结合学生在班级的日常表现,对实训分组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具体的组织实施、活动后的自我评价总结;最后教师总结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在对优秀分子进行表扬的同时肯定“

42、后进”分子的重大进步同样不可缺少。通过分组实践,不仅增强学生独立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严谨的行事态度,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强化技术技能的养成,而且也深化了对正确思想观、人生观、法治观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领悟、感受、认同、养成,为行为自觉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实践,既培养了学生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从而升华了对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思想的认识;个人的不断奋斗是成功的保障,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也是成功的关键,从而确立起学生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正确认识;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等,

43、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到极大提升。五、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示例(一)基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思政元素分析工程项目全过程一般是指一个工程项目从创意形成、立项、可行性研究分析与评估、前期准备、开工直至整个项目结束的全部过程。由于工程项目处于特定的区域环境,承载着特定的功能使命,因此,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离不开工作人员科学的谋划、实施、管理。除技术、资金、人才的大力支持外,工程建设更需要科学的理论武装、思想指导、道德规范和精神激励。这就要求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行业规范与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更好服务于“

44、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时代使命。通常情况下,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包含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建筑策划、建筑设计、建设准备、施工安装、竣工验收等阶段。由于各个阶段具有相对独立性,职责目标又各不相同,因此,其遵循的思想、原则、道德、标准等又略有不同,所包含和体现的思政元素也各有侧重。1 .项目建议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思政元素分析作为建设工程最首要、最基础的环节,建设工程的建议与可行性研究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愿景,特别是城乡发展规划的要求。因此,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以及城乡发展规划中所明确规定的原则要求、思想理念,同时也是工程项目在建议与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倡导和遵循的。(1)以“人民为中

45、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历史主体思想的继承、弘扬与创造性发展。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做到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其建设项目的提议和论证,都要从是否推动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是否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否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46、享的新发展理念等等方面进行考量,切忌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否则,工程项目不仅不能很好发挥应有的功能,往往还会为人民所诟病,影响党和政府声誉与形象。(2)普遍联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建设工程项目,无论是处于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都必然处于特定的区域环境、经济社会、地域文化等背景之中,并与之发生密切的联系。能否形成良性互动、全面协调的关系,决定着工程项目的前途命运。要协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城市化的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各种社会、经济矛盾凸显,对政府的执政能力

47、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城乡规划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不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是否有利于区域综合发展、长远发展,不仅是编制城乡规划的出发点,也是确立工程项目的根本标准与原则。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不足,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城乡规划及项目立项必须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科学规划城乡用地。在服从城市功能上的合理性、建设运行上的经济性前提下,各项发展用地的选定要尽量使用荒地、劣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要从水资源供给能力为基本出发点,考虑产业发展和建设规模,落实各项节水措施。要尊重自然

48、、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局面。(3)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就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城乡的现实发展状况出发。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仅次于美国而居于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并未改变,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一切城乡规划的编制,包括规划中指标选用、建设标准的确定、分期建设目标的拟定,都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符合国情是城乡规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我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各地自然、区域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别很大,城乡规划不能简单地采用统一的模式,必须针对区域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从根本上讲,城乡规划的目的是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取得

49、城市建设合理化的最大成果,对于国外的先进经验和优秀的规划设计范例,也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其精髓实质,而不是盲目追求它的标准和形式。在各地的规划建设中,脱离实际、盲目攀比、贪大求洋的情况屡屡出现,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中对这些现象提出了严肃的批评。要把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和求美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2 .工程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思政元素分析如果说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阶段解决的是工程项目的建与不建的问题,那么规划设计阶段则要解决如何建的问题,涉及工程项目的规模、性质、空间、功能要求、环境、技术、材料、施工图等方面。因此,贯彻新发展理念,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引领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关乎工程项目建设水平的高度、功能发挥的效度与社会认可的程度。(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