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097559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0.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新时代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新时代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新时代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新时代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时代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3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时代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目录前言1第一章规划基础2一、发展现状2二、发展环境3三、面临挑战5第二章总体要求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7三、总体目标8第三章加快服务创新,构筑发展新动能10一、夯实服务业数字化基础10二、推动服务业创新突破11三、提升服务业文化内涵14四、促进服务业融合发展15第四章深化改革开放,增创发展新优势17一、深化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17二、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18三、深化服务业区域合作19第五章聚焦重点领域,打造发展新引擎20一、实施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做大做强支柱型产业20二、实施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24三、实施智慧电商赋能工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2、业.26四、实施商贸优化创新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28五、实施康养医养融合工程,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29六、统筹发展其他服务行业,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31第六章加强保障支撑,确保落地实施35一、健全体制机制35二、优化营商环境35三、加强要素保障36四、完善统计监测37刖百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关系人民福祉增进,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需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经济转型升级,是振兴实体经济、支撑制造强国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关系国家长远发展,是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市“十四

3、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督总局关于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8部门关于印发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的通知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促进服务业发展暂行办法的通知等相关政策,结合县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第一章规划基础一、发展现状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全县着力推动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升级、布局优化、体制创新,服务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

4、业结构加快形成,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发展总量迈上新台阶2020年,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4.565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8.898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56%,较2015年提升15.3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9.58亿元,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15.15%o(二)产业层次实现新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数字经济和商贸旅游大步跨越,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推进全域旅游,提升“六大特色旅游”品牌,做大做强三平、灵通、高峰谷等重点景区;推进“互联网+”行动,创建国家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实施

5、“互联网+蜜柚产业”试点项目,进入全国“农村淘宝试点县”20强。持续开展工业数字化工作,培育规上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1家。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漳字号鲜果标准化基地、蜜柚大数据云平台2个项目入选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名单。(三)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实施大芹山生态旅游观光、柚都商贸城等项目。建设“互联网+蜜柚产业”平台,中国柚网作为国内领先的蜜柚类综合服务产业平台,目前已在全县推广注册人数达到116400人。加快培溪蜜柚产业园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电商示范县农村三级物流体系、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扩大农村物流覆盖面。蜜柚原产地官方监管仓、三级物流快递中心正式运营,入选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

6、地。出台县数字经济项目策划大赛活动方案,征集数字经济项目5个,总投资1.02亿元。新建、改造一批养老设施,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覆盖230个村(居)。(四)发展环境实现新改善制定出台县促进服务业发展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以及县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全域旅游、农村电子商务、商贸服务、支持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系列政策措施。加强营商工作部署,以营商环境考核、市场主体满意度为导向,开发建设全省首个“县审管互动平台”,构建“审管分离”协调机制,推进审批与监管的“无缝对接”。二、发展环境(一)全球服务业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在知识、技术和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服务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一是贸易自由化。由

7、美国发起和主导的TPP和TTIP正在进行,APEC北京峰会正式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全球贸易投资便利化步伐和贸易体系重构进一步加速。二是制造服务化。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速制造服务化进程,全球制造业呈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二三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三是服务平台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平台经济”串联起生产、服务、物流、支付各个环节,形成“互联网+”等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空间。四是服务全球化。信息技术推动了服务的可贸易化,全球性贸易已从实物内容逐步向资本、信息等服务内容延伸,正在成为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跟紧新趋势、适应新常态,一方面要求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在更广维度和更高水平对

8、接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主动融入全球服务分工体系;另一方面要求服务业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适应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监管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城市发展对服务业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国际化、区域一体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对服务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一是国际化成为新一轮发展的主旋律。“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要求服务业增强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要素和资源配置能力,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功能。二是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西南协同发展区加快建设,要求我县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服务输出。三是市着力“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构建以高质量工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体系,为服务业发展提出新要求、提供新动力。四是城镇化

9、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升,要求服务业发展必须满足人的个性化、多层次需求,加快发展高品质的消费服务功能。(三)县服务业进入提质增效关键期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56%,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9.95:30.83:39.22调整为2020年的19.05:26.38:54.56,我县服务业已成为全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主要支撑。与此同时,我县服务业仍存在产业发展动能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农业现代化不足等问题。三、面临挑战(一)产业发展动能不足县服务业中低附加值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批发零售、交通运输、房地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长期占据主

10、导地位,缺乏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项目;电子商务、数字经济、信息服务等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高附加值的新兴行业发展不足,市政公共服务等社会服务行业明显落后,随着我县的经济增长不断升级发展,服务业发展速度有所减慢。(二)创新发展缺乏人才支撑面对创新发展要求,我县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高端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领军型人才相对欠缺的困境,面临内育缺乏高等院校支撑、外引难以留住人才的困境。同时,土地资源供需缺口不断加大,对产业项目落地和平台做大做强形成一定制约。(三)农业现代化不足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我县经济面临总量扩张和转型升级双重压力,经济结构性矛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制约转型发展的问题日益突

11、出,农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引领农户发展的作用有限,不能适应农业大县发展需要,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撑项目少,推动转型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总体上看,我县服务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仍是大有可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顺应发展新形势,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积极推动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引领服务业全面转型升级。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市工作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2、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市“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战略要求,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形成较发达的服务经济结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实现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抢抓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新机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生产全流程、全产业链渗透,发挥“服务+制造”组合效应,推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

13、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二)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打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制度体系和发展环境系统性优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加强开放合作,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三)坚持市场主导、高端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标准化+”促进服务质量提升,促进服务业迈向高端。(四)坚持重点突破、特色发展聚焦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形成优势行业和领域,带动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我县特色的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引领区域产业升级和分工协作,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强化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更好服务农村和农

14、业发展。三、总体目标综合考虑我县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态势趋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围绕将县打造为高质量发展的“进步之星”“后起之秀”,坚定不移实施新型工业立县、现代农业兴县、生态旅游活县“三轮驱动”,统筹推进新型工业集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文化旅游度假区、生态闲适新城区“四区建设”,聚焦服务半径延伸、服务功能提升和内部结构优化,实现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赶超进位、跨越提升,努力打造现代化滨海城市“后起新秀”。到202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6%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GDP增速。生产性服务业功能明显增强,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明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通

15、过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动力机制转换和产业体系重构,切实将发展方式转到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双引擎的轨道上来。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科技信息、商务咨询、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制造业发展速度。研发设计、跨境电商、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表1县现代服务业主要发展目标指标类别指标名称单位20数20基髓均速年增总量规模服务业增加值亿元138.8987201-2076.5-7%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1.793.60015%结构质量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54.5654.6重点行业发展相关指标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2535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亿元4.9

16、77811.3218%旅游业总收入亿元31.3673.281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99.58136.43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总值亿元12.130119.535610%第三章加快服务创新,构筑发展新动能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服务技术、理念、业态和模式创新,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一、夯实服务业数字化基础进一步完善服务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和生态,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和能力,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进程,提高服务业数字生产力。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构建覆盖“5G+千兆光网+智慧专网+卫星网+物联网”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积极部署智能化传感器,推动万物互联发

17、展。鼓励领军型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平台类企业来参与打造开放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集成线下体验、线上购买、即时配送、平台资源调度、电商销售功能的新型产业互联网平台。结合细分行业特点,加强大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建设一批服务金融、物流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的公共大数据服务平台。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支持服务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强化公共服务支撑,积极建设区域型、行业型、企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创客空间等加快数字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强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创建中小企业数字化创新示范园。支持产业集群内中小服务企业以网络化协作弥补

18、资源和能力不足。组织数字化转型示范工程,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和典型应用场景。引导数字化服务商面向中小服务企业推出云服务平台,支持中小企业设备上云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构建数字化共享生态。加快推进公共数字资源社会化开发,支持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平台化对接融合,支持依法合规利用公共数字资源提供面向公众的各类信息服务。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和应用拓展,建立数据规范和标准,实现服务业务流程数字化,促进数据要素在产业链上下游充分流通和融合。专栏1建设完善全县统一的政务云体系和大数据平台以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为抓手,打通各部门内所有平台和数据,初步建成全县逻辑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县政府各

19、部门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信息系统整体部署、数据资源汇聚共享、业务应用有效协同。按照全县政务云的要求,打通所有非涉密政府部门业务专网与政务外网的链接,建设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跨层级的政务协同办公平台。搭建集数据共享交换、数据清洗治理、能力整合支撑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并基于大数据平台建设全县基础库和主题库,覆盖政府多级组织管理、公文管理、会议管理、督查督办、综合办公等日常办公应用,安全对接省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日常办公与业务办理的“一体融合”。二、推动服务业创新突破发挥创新创业优势,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提高服务业科技含量,推动服务创新,抢占服务业未来发展制高点。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20、。推进创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加大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支持力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研发及其在服务业领域的转化应用,提高服务业技术含量和服务效率。鼓励组建服务业创新联盟,开展共性技术联合开发和推广应用。推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支持服务业企业与研发机构、高校院所等建立科研共同体,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标准制定等活动。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突出标准引领作用,深挖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潜力,加快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等服务业重点领域绿色转型,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动绿色交通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绿色物流,创新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配送模式。建设高

21、效衔接、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低碳出行。积极发展绿色消费,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鼓励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创新。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拓展前沿科技应用场景,促进各种形式的商业模式、产业形态创新应用,培育壮大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平台经济发展,积极发展“互联网+服务业”,提升平台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协同创新功能,着力解决用户权益保护、税收征管等问题。支持共享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共享医疗、共享教育等生活性共享服务,鼓励发展共享员工、共享仓库等生产性共享服务,规范发展社交电商、网红直播等新型分享经济。促进体验经济发展,鼓励零售、文

22、娱、餐饮、教育、房地产中介等服务业企业基于生活和情境,挖掘和设计有交互性的体验价值,发展线上线下新型体验服务。专栏2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工程业态模式创新工程。推进平台经济建设,重点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提升服务业集聚区载体功能。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更大的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用好资源禀赋优势,提升文化内涵,加大政策兑现力度,建立服务业人才储备库,推动现代服务业迭代更新。跨界融合发展工程。强化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培育一批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建设一批制造业服务化示范项目,推动制造业产出服务化、投入服务化、制造业企业服务区域化。促进服务业与农业的渗透融合发

23、展,大力提升信息、科技、金融、物流、商贸等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的能力,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积极推进网络信息服务与传统服务业,文化创意与研发设计,健康养老与医疗,旅游业与体育服务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集聚发展提升工程。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为方向,进一步完善集聚区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优化集聚区运营管理模式,健全集聚区考核管理体系,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等新兴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人才、资源、创新等要素的集聚和提高集聚区投入产出效率。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围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等方面培育创新企

24、业,加大项目扶持,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强化政策引导,支持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维护良好信誉、打造知名品牌,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搭建融合发展生态环境,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跨界融合发展和集团式网络化经营,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领军企业。服务品牌打造工程。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大力推动新兴服务业企业自主品牌创建,重点培育电子商务、大数据、知识产权等新兴服务业品牌,加快形成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企业和服务品牌。三、提升服务业文化内涵把握服务消费升级大趋势,发挥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特殊作用,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培育

25、引领服务业未来发展新风尚。打造独具特色的服务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闽南文化精髓,凝练兼具创新活力、人文温度、服务精神和品质追求的特色服务文化,大力发展体现文化魅力的服务产品及模式。加强海峡两岸服务业文化交流,与台湾人才在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加强合作交流,探索建立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合作基地,吸引台湾现代农业高端人才到我县就业创业。鼓励企业提升服务文化价值。引导服务业企业全方位提升文化内涵,将特色服务文化融入企业经营和管理中,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服务品牌。鼓励服务业企业运用文化元素开展服务产品设计与创新,向餐饮服务、休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领域注入特色服务文化,支持数字内容、

26、商务咨询等服务提升文化含量,激发创新发展的蓬勃活力。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树立一批有文化内涵的优秀服务企业典型,强化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培训,不断扩大特色服务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四、促进服务业融合发展顺应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趋势,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内部不同领域间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以产业融合赋予服务业新的内涵和活力。加快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信息增值服务等新型服务型制造模式,培育发展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鼓励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服务优势,面向行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由传统的产品制造商向“产品+服务”综合服务商转型。促进产业链融合

27、,推动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等领域重点企业向“服务+制造”综合企业转型。推动服务向制造渗透。支持文化、物流等优势领域服务业企业发挥设计、渠道、网络等优势,建立工厂等方式,介入制造业环节,实现服务内容可视化、实体化。支持融资租赁公司、金融机构结合制造业集群建设,为生产制造提供融资租赁、卖(买)方信贷、保险保障等生产性金融服务。推动工业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若干重点领域的工业设计中心。鼓励发展面向制造业全过程的专业化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提供商,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能力。鼓励定制化电商和订阅制电商等新型电商平台发展,着力培育新型电子商务领军企业。深化服务业内部融合。引导培育一批餐饮、零售和文创深

28、度融合的新型商业综合体,引入艺术展演、创意空间等文化业态。支持养老、医疗、旅游等服务业企业探索医养居深度融合的新型服务业态。支持物流业企业强化资源整合,推动物流、贸易、金融等业态集成融合,打造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支持文创类企业加强与旅游、体育、商业等领域跨界合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策划大型实景演出。第四章深化改革开放,增创发展新优势深入推进服务业改革,推动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深度融入闽西南协作区服务业分工体系,培育服务业区域竞争新优势。一、深化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制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

29、制障碍,最大程度释放服务业发展活力。创新服务业监管模式。推进服务业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跨部门监管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施智能监管,探索动态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处置、跟踪反馈的“互联网+监管”模式,提升监管的精准化水平。加快制定重点服务领域监管目录、流程和标准。对服务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将新技术新产品以前置审批为主转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实行“观察期”管理,建立触发式监管机制。强化社会化监管机制建设,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信用服务机构、媒体和群众协同监管作用,营造全社会诚实守信的服务氛围。建立健全质量治理机制。构

30、建责任清晰、多元参与、依法监管的服务质量治理和促进体系,加快形成以质取胜、优胜劣汰的良性发展机制。实施质量标杆引领计划,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引导服务业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加强服务质量信息披露,实施服务质量承诺。建立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处置机制,加大服务质量随机抽查力度,推动建立质量监督检查结果公开、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等制度,鼓励第三方服务质量调查。健全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推动计量、检验检测认证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质量基础设施技术水服务能力,为各领域质量提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改进公共服务。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投入模式和机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完善社区建设标准,明确各类服务设施配置

31、标准和建设要求。围绕居民优质便利生活需求,统筹规划公共交通、社区卫生中心、公园绿地等公共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社区养老、托育中心、物流快递等便民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各类公共文体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积极推进教育、卫生、体育、养老等领域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建立全县统一的市场主体服务平台,推进政府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优化政务流程。二、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深度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重点领域开放,丰富开放内涵,加大开放力度,提高服务领域开放水平。实现公开公平的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

32、单制度,试点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按照竞争中性原则,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加快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三、深化服务业区域合作推动海峡两岸服务业开放合作,加强跨区域服务业合作交流,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面拓展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纵深。深化两岸服务业合作发展。探索推进服务业对台融合发展先行先试,不断提升金融、法律、建筑等领域对台开放水平。完善台胞来就学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探索建设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加强与台湾地区在文化、教育、医

33、疗、环保等领域交流合作,携手台企在服务业领域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促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产业园共建和产业链协作机制,引导台湾资金、信息、技术等服务供给与制造、土地等优势资源紧密结合。加强与跨区域服务业合作交流。加强与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珠三角经济圈和海丝沿线国家重要战略的对接联动,推动市场高效联通。融入厦漳泉都市圈服务业一体化发展,强化产业跨区域协同,突破行政壁垒,培育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第五章聚焦重点领域,打造发展新引擎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融入创新链、打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服务产业新体系。一、实施文化旅游

34、提升工程,做大做强支柱型产业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提质扩面,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深化文化旅游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格局,努力打造全域生态旅游目的地。(一)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独特的朝圣文化、红色文化、土楼文化、阳明文化、语堂文化、海丝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林语堂故居核心区、三平风景区、灵通山风景区、九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八闽第一枪”红色景区、闽粤特委机关旧址等文旅项目建设,建成一批体现特色的文旅融合景区景点。加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参与闽南文化O生态保护区建设。利用世界遗产大会在我省召开的契机,加强南胜窑址、芦溪镇绳武楼、大溪镇庄上

35、土楼等景区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加快土楼博物馆建设,开发一批文化旅游新产品。发挥地方民间信仰与信俗、寻根朝觐祖地、侨乡人文等优势,重点面向台湾、东南亚华侨市场开发返乡谒祖寻根产品,打造三平祖师朝觐寻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发挥地热资源丰富优势,推进南胜、山格、坂仔等乡镇温泉旅游开发。推动农业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大县的优势,挖掘生态柚园、茶园的旅游潜力,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创建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一批最美休闲乡村,形成一批优质乡村旅游目的地。以高峰生态谷、高寨柚海“布达拉宫”等为带动,加快印象半径旅游综合开发、御龙山农业休闲山庄等项目建设,推动瑁溪蜜

36、柚文化园建设。整合挖掘森林公园、“森林人家”、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重点开发森林休闲、探险、体验、康养等森林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精品森林旅游线路。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和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乡村,加快打造坂仔镇省三星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高寨村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村、蕉路村金牌旅游村等优质乡村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乡村民宿经济,鼓励对现有房屋进行改造和美化,建设不同档次和品质的山区乡村民宿,吸引各类游客群体,带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增强旅游服务综合能力。加强旅游配套提升,打通旅游景点断头路,完善主题酒店、特色餐饮、乡村民宿、旅游集散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旅游商品

37、、特色美食、互动项目开发,培育一批旅游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推动高峰谷、灵通山风景区、三平风景区等主要旅游景区做大做强,积极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扩大旅游核心竞争力;依托名峰山旅游开发项目、陆宜威士忌酒业观光工厂项目,通过项目区域间的交通等基础设施串联,打造环大芹山旅游景区;依托暴动纪念碑、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革命历史文化园区,拓展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福塘太极村文化区;以林语堂故居及周边的七星土楼群为依托,打造文物保护及文化体验之旅;依托县城牛头溪和花山溪沿岸至林语堂故居现有基础设施,打造集居民休闲、旅游观光、餐饮为一体的夜间经济带。专栏3县“十四

38、五”全域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市县秀峰乡休闲农旅田园综合体项目(一期)环大芹山旅游公路建设九峰镇积垒村红色旅游开发县“八闽第一枪”红色景区建设项目县革命遗址建设太极峰核心度假区(闽粤特委机关旧址)县芦溪镇东槐科山土楼群开发项目瑁溪夜间旅游带坂仔镇林语堂文化旅游小镇3A级创建坂仔十八起山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坂仔林语堂文化小镇智慧旅游项目县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坂仔镇)历史文化名镇提升工程A国家级黄田古村落提升工程(二)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构建文旅集散网络。建设集文化展示、旅游咨询服务、旅游集散服务、旅游商品展销、旅游管理、智慧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提升旅游交通干道承载能力,完善旅游公路。构建慢行体系

39、,完善旅游绿道驿站、休憩设施、咨询点等配套设施。强化交通内接外连,实现城市公交和客运班车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旅游景区。大力招引自驾游营地、房车露营地等服务项目,构建多节点、一站式旅游集散服务网络。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旅游厕所标准化提升项目,主要景区、旅游场所、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点厕所全部达到等级标准。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提升城乡环境美化、绿化、亮化程度。积极开发县城游憩空间,完善主客共享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居停留驻功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整合交通、气象、治安、客流等信息采集功能,推进县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旅游咨询服务网点建设,构建完善全域旅游导视系统,打造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和咨询平台。建立

40、旅游安全管理机构,制定旅游联合执法机制,完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推进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旅游”系列活动。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联动机制,切实整治旅游市场乱象,维护良好的旅游秩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旅游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以旅游经营管理、专业技能、乡村旅游带头人为核心的旅游人才队伍体系。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重点培养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强化旅游行业职业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积极推选乡村旅游带头人,每年组织12次全县重点景区、乡镇和村旅游经营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外出参观培训、经验交流等,提升旅游管理和运营能力。(三)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

41、建旅游共建和谐环境。不断强化旅游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与旅游院校、咨询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每个景区设置旅游志愿者服务点。鼓励发展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免费文化旅游休闲区,全面落实公共资源类景区对特殊群体的优惠政策,景区、公共场所等区域实现免费WiFi开放,全力保障游客、居民、员工的合法权益,实现文化旅游发展惠民利民。二、实施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城乡服务体系,完善产业链条,着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壮大具有特色的现代物流业。(一)积极扩大物流市场主体规模支持组建跨省、市、县区域物流集团,形成主业突出、规模和品牌效应明显,国内影响力

42、的龙头物流企业。鼓励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采取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培育发展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团队,精心策划包装现代化城市综合体、冷链物流项目,招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物流企业落户,加快现代物流发展,促进农产品电商物流提档升级,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二)完善农村物流发展服务体系建立交通运输、商务、农业、供销、邮政多部门共同推进农村物流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依托各部门和行业在农村物流发展中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共享与合作开发,形成“场站共享、服务同网、货源集中、信息互通”的农村物流融合发展新格局。构建县级农村物流中心、乡镇农村物

43、流服务站和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围绕蜜柚、白芽奇兰等重点产业和区域分布,建设特色农产品物流园、现代物流配送基地等,推动农产品物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实现市场营销转型升级。(三)着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着眼国内冷链需求快速增长,立足特色农产品优势,依托蜜柚互联网产业园、蜜柚互联网双创基地等平台,建设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设施。支持县双宇农业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益果园食品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至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等项目建设,通过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冻库及冷链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升级完善

44、与生产过程高水平自动化相匹配的物流装备配置。串联冷链物流上下游各个环节,逐渐形成以水果、农副产品加工产品、食品加工产品等产业为重点的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特产品冷链物流供配体系。专栏4县“十四五”冷链物流重点建设项目县双宇农业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益果园食品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至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三、实施智慧电商赋能工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实施智慧化改造,提升大数据支撑能力,推动农商互联产销一体,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把电子商务业发展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一)创新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深化“

45、互联网+蜜柚产业”试点,进一步加强蜜柚互联网产业园、蜜柚互联网双创基地等线下平台建设,推动柚都电商追溯平台、瑁溪蜜柚单品平台、“瑁溪蜜柚产业带”平台等线上平台建设,策划举办一批蜜柚推介会、直播、促销等营销活动。推动“互联网+白芽奇兰茶”,鼓励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开发适宜网络营销的产品,拓展茶叶销售的新渠道和平台。推广“网红+本地主播+农业经营主体”直播方式,制定重大节会直播等制度,实现直播覆盖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打造传统网站平台,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在淘宝、京东等平台开设特产馆、旗舰店。强化“味道”区域公共品牌。夯实产品基础,制定“味道”产品标准,明确蜜柚、白芽奇兰茶

46、等特色产品销售标准。提高品牌知名度,通过展会、直播平台、短视频、自媒体、社交软件等平台加大“味道”宣传。建立统一认知体系,深入挖掘农产品特色文化,结合历史地理文化等元素进行统一的视觉、产品包装设计,打造“统一标准、统一形象、统一视觉、统一商标、统一营销传播、统一监督管理”的认知体系。打造农村电子商务专业队伍。以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农村青年、基层干部、低收入农户为重点,加强网店(微店)开设运营、网商(微商)营销、新媒体传播、电商物流和客服、直播带货、社交电商、软件应用和操作、成功案例分析、互联网品牌包装等培训。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鼓励电商企业与政府共建培训、教育与实

47、践活动基地。(二)大数据支撑提升竞争力探索建设全国柚类电商交易中心,提高电商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强化监测分析和信息引导。深入产区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针对农产品市场需求和行情,及时掌握本地区种植规模变化、市场价格波动、主销区市场分布和差异化需求等情况,加强动态跟踪和会商分析,提前制定销售预案,落实销售渠道。(三)推进农商互联产销一体推广订单农业、产销一体等长期稳定对接模式。鼓励电商企业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模式,签订长期农产品采购协议,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从事农产品批发、运销、经纪的各类经营主体,

48、通过建立自有、合作生产基地等方式,向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利益联结为核心的产销合作关系。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主体,通过直接开设销售门店或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菜市场等场所设立销售专区等各种方式,向销售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销”一体化经营。四、实施商贸优化创新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构建商业消费场景,完善商贸服务体系,创新商贸业态,以发展专业市场、升级餐饮住宿、发展夜间经济、提升“味道”影响力、做大地方特色产品等为重点,推动商贸服务业迈上新台阶。(一)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科学规划网点布局。统筹考虑全县人口聚集、交通布局、优势资源等情况,合理布局现代化城市综合体、农产品市场,改造现有商圈,打造新的商业增长点。加快完善中心城区商贸服务功能,积极引进一批高端酒店、娱乐餐饮、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