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59570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4年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24年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24年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24年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4年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共同富裕、创新改革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城市能级跃升和竞争力提升的必由之路。为加快建设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新高地,根据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规划部署,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与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紧紧围绕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的总体部署,坚持规划引领、狠抓项目落实、创新体制机制、全面优化服务,现代服

2、务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突出,服务业企业发展水平量质齐升,服务业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1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增长贡献稳步提高。2020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491.2亿元,五年平均增速6.5%,与同期全市生产总值增速持平,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4.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2.5%,较十二五未提高1.4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二,创历史新高,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市税收比重上升至47.9%,服务业就业人员总数突破160万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提升。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领域加速崛起。2020年,现代

3、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544亿元,占服务业比重提升至54.6%。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达44%,科技服务业与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409.8亿元和365.6亿元,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金融创投、智慧物流、跨境电商、互联网医疗、数字文娱等一批新兴业态规模不断壮大,新型三务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消费驱动力日益增长。3 .企业梯队做优做强,集聚水平显著提高。“十三五末,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增至1915家,完成营业收入1399.01亿元。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认定市级以上总部企业达52家,培育27家龙头企业、29家高成长性企业,18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数

4、量位居全省第一。2020年25家市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7026亿元,税收119亿元,入园企业3.95万家,吸纳就业36万余人,成为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4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两业”融合深度推进。服务业创新改革工作全面推进,创建成功一批省级三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省级商贸流通创新示范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中稳居第一阵营。深入贯彻市政府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锡政发202038号)文件要求,培育一批两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其中双良集团获评全国首批两业”融合试点称号,4家企业(产业集群)获得省两业”融合绩

5、效评价优秀奖。十三五”以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从自身发展和对标先进城市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为:优势产业不够突出,准千亿级的细分领域储备不足,服务业结构有待持续优化;头部企业阵营不强,服务业独角兽”级企业有待进一步培育;新兴业态规模不大,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有待提速;本地服务标准水平不高,品牌响度、开放广度、创新力度、改革深度仍需不断加强。(二)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未来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全市现代服务业要在新时期抢抓

6、新机遇、实现新作为。从全球来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国际疫情反复无常,都对全球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度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技术持续推动服务模式口内容创新升级。作为开放前沿城市,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下,在科技革命浪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的重要契机下,要加快构建市场化国际化的要素配置环境,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力,把握生产场景、消费场景、服务场景重塑中存在的新机遇,调整优化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科学选取未来发力的细分赛道,以更快的改革步伐、更广的开放格局进一步推动服务业专业化、高端

7、化、品质化、多样化发展。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迫切需要以更高水平的服务供给来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国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已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之下,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将会被充分激发。在需求提升、消费升级、内循环加速的必然趋势下,服务业发展将迎来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的窗口期,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提升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位次,是促进筑牢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心城市地位、发挥中心城市区域辐射能力的重要路径。从全市来看,地

8、区生产总值超万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国前列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坚决扛起三大光荣使命,坚定不移推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持续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已从扩大产业规模转为重点推进产业的空间联动、机制创新、产业协同、平台共享等,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带来了要素流动与整合进一步加快、产业分工与协作进一步加深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不断扩大有效供给、优化服务效率、提升服务品质的内在动力需求。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重要指

9、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创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对标找差为导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要素集聚为保障,加快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价值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多元化和高品质升级,努力构建融合集聚、创新驱动、多元开放、人才保障、企业带动、项目支撑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引领城市建设达到新高度,将建设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城市,在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上取得新成效,在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上迈出新步伐,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

10、供坚实基础保障。(二)基本原则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挥创新对服务业发展的创新作用,大力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三务领域的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集群与城市功能协同提升。以人为本,品质优先。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服务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产业富民惠民,聚焦服务质量和品牌建设,塑造提升服务品牌,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市场主导,政府引导。Jl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集聚。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积极培育竞争优势,形

11、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深化改革,开放联动。深化服务领域改革,系统性推动发展环境、要素市场、制度体系等改革。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资与引技引智并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施国际性和区域性开放合作。(三)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生产性服务业效蔚口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消费新需求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和竞争力,培育一批服务全球、具有国际引领作用的旗舰型企业,形成一批信誉度高、具有知识产权的服务品牌,打造一批专业度高、带动力强的集聚空间,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功能显著

12、增强,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体系中的标杆和重要组成部分。1.发展实力持续增强。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6%,生产性三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生产性三务业重点领域实现营收倍增;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幅年均增长8%o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2 .贡献份额逐步增大。现代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税收贡献和就业贡献份额实现稳步增长。到2025年,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超过52%,服务业从业人口占全社会从业人口比重达到42%,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稳步提升。3辐射能级不断跃升。到2025年,服务领域对夕田放

13、进一步扩大,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制度规则更加健全,高附加值三务出口比重持续提升。围绕省级服务贸易基地,做强数字服务特色,力争在更多领域实现高水平的对外服务。4 .科技引领明显提升。深度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在服务业前沿技术、高端产品和细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到2025年,实现5G、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服务经济深度融合,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8%左右。5 .竞争能力更加强劲。现代服务业要素吸附能力增强、辐射支撑作用显著、带动示范作用明显,服务业产业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到2025年,新增跨国总部5个,服务业总部企业达到30个,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数量达25家。6 .品牌影响稳步扩

14、散。聚焦数字物联、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优势领域,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标准,提升标准标识影响力,服务业领域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累计新增不少于5项。三重点领域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五大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商贸服务、健康养老、居民服务等五大生活性服务业。(一)金鬲蝴务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主动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引导和支持全市金融机构多渠道发力,加快集聚各类金融机构,着力提升金融三务水平,积极创新各类金融产品,全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动金融务业为全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金融业

15、增加值踏上1600亿元台阶,新增境内外上市挂牌公司60家左右,打造成为省现代金融资源集聚的新高地、金融与产业紧密结合的示范区。1 .推动优质金融主体集聚。实施引金入锡工程,吸引专业化、有特色的优质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新型金融组织入驻,鼓励拓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消费金融等多种金融产品和业务。以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建设为契机,吸引优质金融机构设立功能型、区域型总部,依托经济开发区发展高能级金融总部经济,为全市产业发展提供金融资本支撑。支持梁溪区、滨湖区、锡山区打造金融创投、科技金融等主题集聚区,提升区域性金融三务功能。2 .大力推动产业金融融合发展。践行以金促产理念,发挥国调基金(二期

16、)等基金的投资作用,推动社会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向实体经济1匚聚投入,加强金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深化与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合作,为优质企业提供上市培育、联合研究、推广展示等服务,推动成熟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搭建金融服务促进平台,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中小微企业三务中心,开发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联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产业融资便利。推动科技金融与创业孵化紧密结合,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技术研发机构,拓展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等新业态。(二)现代物流围绕区域性物流枢纽定位,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构建新型物流运作体系。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打造多式联运、制造业供应链、

17、保税物流、电商快递物流、公路集散分拨、智慧物流等六大物流体系,努力把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强市,实则代物流产业比重高于全国、业态引领全国、服务覆盖长三角的目标。到2025年,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5亿元的物流示范企业8家,争取培育物流上市企业2-3家,规模以上物流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1.打造三大物流枢纽。全面构建物流枢纽网络,加快推进空港、水港、陆港三大物流枢纽建设。以创建生产服务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抓手,发展临空经济,推动航空物流发展,率先打造货运枢纽机场,加快推进苏南快递产业园区建设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支持空港国际物流园、航空快件中心、国际货运口岸等建设。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

18、心打造组合港,大力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着力提高航运物流水平,推进(江阴)港口转型升级,打造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枢纽。以创建生产服务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目标,加强西站物流园公铁水联运功能,推进公路运输资源整合和业态功能提升,打造立足苏锡常、服务华东地区、辐射全国的智慧物流陆港。2 .构建三级物流网络。紧密对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货运通道布局,以交通可达性中心为原点,优化物流结点布局,构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网点(配送站r的三级物流网络体系。优化物流园区布局,积极培育壮大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冷链物流园等专业园区,推动各物流园区数字化改造。规划安置一批配送中心和末端网点(配送站),开展城乡高效配

19、送专项行动,推动发展无人配送、分时配送、共同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方式,建设干支配T本化城乡配送网络体系。3 .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引导物流企业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构建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立智慧物流平台,开展基于信息网络的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物流管理、基于互联网的购销双方信息互动以及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供应链金融三务,打造全国智慧物流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积极培育供应链物流、高铁快运、冷链物流、快捷物流、精益物流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广运用区块链技术溯源,创新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模式,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支持物流头部企业建立协同综合服务平台,引导传统流通

20、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为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化、集成化的现代供应链管理三务,提升物流业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三)科技服务以太湖湾科技创新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阵地,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围绕我市16+4”产业集群培育需求,建设涵盖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的全价值链科技服务体系。到2025年,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700亿元,累计引育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500家,建成各类国家级科研平台30家,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器载体200家以上,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1 .做长科技创新服务链条。深化高校院所一所一策战略合作,

21、积极发展研发众包等新兴研发服务,鼓励建立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等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创建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持续增强原始创新和应用创新能力。以建设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抓手,加快推进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分中心、江阴分中心、物联网分中心建设,推动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建设培育。依托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积极布局国家级省级质检、计量测试中心等高端平台。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为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鼓励头部机构形成集聚,鼓励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加强科技金融支撑,建立健全以风险未M尝为特

22、色的投融资体系,鼓励投资基金、商业银行、担保公司以市场化方式开展首投、首贷、首保,探索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机制。2 .建设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航计划,加强先进技术研究院、集萃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内涵建设,加快推进深海极地装备技术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在锡建设。强化与苏州国家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常州国家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创新服务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动,加快布局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新型研发机构。强化提升创新型园区能力,健全众创空间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以太湖湾科技创新带为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集聚区。探索两国双园姊妹园”

23、等园区合作新模式,打造一带一路国际产业合作示范平台,加强中外合作园区建设,畅通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四)信息服务积极打造全国新型智慧城市标杆,促进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聚焦物联网、人工智能、5G、车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涵盖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工业APP等信息产品,信息系统集成、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服务的产业生态。到2025年,信息服务产业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争取形成100家以上的亿元软件信息企业阵营,初步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力、带动力的全球知名特色信息产业基地。1.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设立信息技术专项培育基金,依托国家级超算中心、国家级

24、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先导区建设,着力突破大数据领域的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学习、人机交互、机器视觉等关通亥心技术。巩固并增强市软件产业核心静力,构建一核一体两高地的产业空间结构,太湖湾科技创新带核心区着力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市区主体区积极布局特色鲜明的软件信息服务产业集聚区,江阴和宜兴依托各自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重点推进嵌入式软件、工业应用软件、商务平台软件等业态。2.加强信息赋能产业与城市发展。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升级,积极落实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工程,打造典型工业应用场景。培育一批面向重点行

25、业、重点应用场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及系统解决服务商,支持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建设,实现规上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全覆盖。推动雪浪云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物联网、空间地理信息、遥感遥测等技术在能源、通信、环保、给排水等领域中的应用,提升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推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五)文化创意加快构建涵盖影视传媒、创意设计、文化娱乐、数字文化等方面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创产业综合竞争力。到2025年,力争培育年产值超100亿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2个,新增23个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园示范园区(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

26、区生产总值比例达5%以上运河文化名城国际影视名城数字文化名城形象深入人心。1 .加强文化+”融合发展。推进文化+设计”融合,以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为重点,推进创意设计与高端制造、工艺美术、时尚服装、家居建筑、广告媒体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工业设计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支持工业设计企业发展成集设计、品牌打造、产品营销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建设工业设计园区和集聚区。推进文化+科技融合,依托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规范发展网络文化,加快发展云演艺、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积极发展网络文学、动漫游戏、数字教育、数字文化装备、数字艺术展示等数字文化产业,利用数字技术加快

27、传统文彳依专型升级。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大力发展旅游演艺、文创旅游产品、文艺观赏旅游、文艺研学旅游,推动非遗、民间民俗、工业遗产、大运河段等文化资源旅游化,推动美术、音乐、曲艺、剧目创作等和旅游深度融合。推进文化+开放融合,依托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鼓励宜兴紫砂、惠山泥人、锡绣、梅村二胡等特色文化产品出口,扩大影视制作、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服务出口,鼓励文化贸易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及服务。2 .加强文化产业载体建设。推动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形成以影视文创和数字文媒为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创建国家电影产业创新实验区,持续办

28、好太湖影视文化产业投资峰会,加快构建完整影视产业生态圈,打响文化影视之都品牌。依托国家广告产业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加大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媒体广告领域的应用,大力培育数字媒体、户外媒娴口创意设计有机融合的创新型广告产业生态。推进灵山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融创文旅集聚区、鹅湖玫瑰文化园、荡口古镇等文旅载体升级建设,加快打造江阴临港开发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宜兴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梁溪蓉运壹号创意产业园、梁溪北仓门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文化创意园区,形成创意经济无边界渗透格局。(六)旅游休闲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创新文旅品牌,提升服务供给水平,构建一

29、核、两翼、三带、五区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到2025年,基本建成省内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300亿元,接待游客人数1.4亿人次。1 .打造两精、五特、十专、多线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两大旅游精品,以马山国际旅游岛为龙头打造太湖休闲度假精品,以江南运河文化展示传播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打造运河旅游精品。大力发展五大特色旅游产品,以惠山古镇、吴越胜境为重点发展以吴文化为特色的古镇旅游产品,以灵山景区、拈花湾禅意小镇为重点发展以佛教文化体验为特色的禅意旅游产品围绕“一村一品、特色差异发展惠山田园乡村游、宜兴深氧乡村游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依托影视产业优势发展沉浸

30、式互动体验类与观赏演艺类旅游产品,以及结合我市深厚工商文化和现代工商业特色发展工商文化特色旅游。积极培育夜间旅游、研学旅游、名人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运动休闲旅游、自驾旅游、美食旅游、会展旅游和科技旅游等十大专项旅游产品,加快推出太湖山水主题游、运河绝版地主题游、环太湖山水游线、千年运河游线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2 .优化吃、住、行、游、购、娱”服务场景。鼓励传统美食和创新美食结合,培育一批特色旅游餐饮企业。引入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大力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精品民宿、主题酒店等传统住宿业态和汽车营地、野奢木屋等新兴住宿业态。丰富汽车租赁等交通业态,发展游船、游艇、有轨电车、低空飞行等特色交通,

31、完善全自驾车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景区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构建便捷化、特色化旅游交通体系。鼓励大型旅行社、电商平台在锡布局,推动传统旅游景区从观光向休闲度假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主题乐园、旅游综合体。依托旅游直播带货平台惠游锡城,加强线上线下融合,促进特色商品生产销售,打响毫茶、宜兴紫砂壶、惠山泥人、阳山水蜜桃、湖父杨梅、玉祁黄酒、“徐霞客户外用品等品牌。力口强娱乐内容管理,针对亲子、家庭、团建等不同需求,开发多样化旅游娱乐活动。3 .加强旅游目的地建设和营销。以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加强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规范完善全市全域旅游标识系统,进一步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厕所革命,依托两精、五特、十专、多

32、线旅游产品,构建层次分明、类型多样、城乡一体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加快推进苏锡常都市圈文旅T化,积极融入长三角T本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支持资源共享、标准共建、市场合作,拓展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线路。以长三角城市群为基础市场,积极开发京津冀、珠三角、中部地区等国内市场,精准开拓港澳台地区及日韩、东南亚等入境市场。围绕太湖明珠江南盛地品牌,综合运用节庆、事件、新媒体等手段,提升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七)商贸服务加快商业网点布局优化,提升商业运营质态,挖掘商贸新亮点、新业态、新模式,营造活跃的商贸环境,发挥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力争到十四五末,将建设成为专业化、特色化的

3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全国放心消费城市,十四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电子商务零售额达到1300亿元,全市品牌连锁便利店门店数量持缴曾长。1.优化布局振兴商业。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着力提升解放环路商圈、太湖新城商圈、河埒万达商圈、锡东新城商圈发展肯搬,利用数字技术构建一站式智慧商圈服务体系。支持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崇安寺步行街区等商业特色街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高品位步行街和放心消费示范街区,大力发展首店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网红经济、共享经济、夜间经济等新型商业业态,形成一批特色商区街区。围绕机场、火车站、地铁沿线站点,积极布局机场商区、地铁商业网点等,发展空

34、中娱乐+新商业模式,在地铁沿线打造以旅游、名品、时尚等为主题的与地铁沿线特色相符的一批商业网点。着重提升新建城区、新开发建设住宅小区的社区商业业态,开展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优化完善连锁品牌便利店、智能柜、区超对接等便民网点业态,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二2.打造特色商贸品牌。实施本土品牌培育工程,鼓励零售企业运用独有的文化、资源开发研发本土品牌产品,大力提升本土品牌消费规模。加大老字号品牌扶持力度,支持惠山泥人、三凤桥等“老字号企业技术、服务、经营和设备更新改造,鼓励老字号品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更多新业态新产品。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设立首店、旗舰店等,在太湖新城、锡东新城等重要节点形成高端品

35、牌集聚区。通过数字化供应链平台聚合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建立电子商务生态圈,创新拓展C2M等电子商务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构建特色品牌推广机制,打造一站式、多功能、国际化的品牌推广平台。(八)健康养老以提升产业化水平为重点,依托山水、医疗、康养资源,高质量构建功能完善、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全产业链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到2025年,打造成为长三角养老服务基地和运动服务胜地,全市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护理型床位占比达70%以上,创建5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打造养老服务基地。深化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双试点”工作,推进养老服务综合体建

36、设,支持兴办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医疗康养服务设施,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探索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综合性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机构),推行物业服务+养老服务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积极打造社区嵌入式养老综合体,完善15分钟养老服务圈。支持应用于养老服务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测设备等智能化产品的研发设计与推广,大力发展健康管理、健康服务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服务及应用,积极建设一批示范性智慧养老服务机构和智慧养老服务社区。进一步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行业综合监管,推动养老服务向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安宁疗护等领域延伸。

37、2.打造体育服务基地。加强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特色小镇等各类体育产业载体建设,全面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实行特定时间和空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大力提升居民运动健身设施条件,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提供场馆预订、健身指导、竞赛管理、体育培训等线上服务,支持建设智慧体育示范场馆。在常态化办好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斯诺克世界杯、世界跆拳道大满贯冠军系列赛等国际重大赛事的基础上,积极对接国际体育组织,力争引进12个国际顶级单项体育赛事。做强自主IP赛事,重点培育马拉松、国际铁人三项赛、宜兴国际摩托艇大奖赛、中国围棋棋王争霸赛等一批具有特色的赛事集群。持续推进赛事推广、

38、活动策划、体育赞助、票务、体育保险等多种中介服务发展,鼓励体育金融消费品开发。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发展健身路跑、游泳等大众健身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健身气功等传统健身项目,积极培育击剑、滑雪、滑冰、冰球、电子竞技等引领性强的时尚运动项目产业。(九)专业三务坚持市场培育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聚焦会展服务、人力资源和咨询服务等专业化服务领域,大力发展智力驱动型专业服务,抢占服务价值链高端。推动专业三务企业提升精细化管理、精准化营销、精益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我市专业服务品质能级,打响服务品牌。1.做大做强会展服务。瞄准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市场化、智能化方向,围绕建设知名展馆、打造知名展企、引

39、育知名展会三大主要任务,加速发展专业会展服务,到2025年建成基础更优、功能更全、环境更美、服务更好的长三角会展目的地领先城市,年举办会展活动超200个,展览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形成10个左右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会展品牌。高标准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完善会展配套设施,综合应用物联网、人脸识别、AR/VR、节能环保等技术,加大智慧化绿色化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展馆周边餐饮、住宿、文娱、购物等配套布局,打造会展服务集聚区。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会展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本地会展骨干组建大型会展集团,鼓励本地企业加入全球展览业协会(UFn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等知名行业组织,全面提升会展国际竞争力。实施品牌

40、展会发展计划,做大做强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国际新能源大会、设计博览会等品牌展会,积极争取举办世界级、国家级会展活动,探索通过一展多地”模式承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大型会展分会场或专业配套展。24是升人力资源服务和咨询服务。建立健全涵盖人力资源、信息咨询、产权交易、检索咨询、教育培训、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经济管理等高端领域的人力资源和咨询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市各类人力资源和咨询服务机构总数达到1500家,人力资海口咨询服务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激发人力资源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开发服务产品,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

41、,围绕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猎头服务、人才招聘、薪酬绩效、创业指导等领域,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有核心特色、有增长潜力、有市场影响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积极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发挥人力资源行业协会作用,发展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培养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联合优质猎头机构和、律所等其他社会机构,打造市人才服务联盟,提升人力资源供给水平,拓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领域,发挥人力资源服务集聚效应,厚植人力资本优势,在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取得新成效。进一步加强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布局建设,统筹推进新吴、梁溪、江阴、锡山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工作

42、,十四五期末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达2家以上力争创建国家人力资源产业园。以三务产业发展为重点,巩固提升金融证券、产权交易、法务审计等传统业务,积极拓展知识产权、涉外贸易、生态环境等新兴领域,打造一批以咨询服务为主题的楼宇或街区,培育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建立健全咨询服务业信息数据库。(十)居民服务以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和生活质量为导向,以促进居民服务提质扩容为目标,力口强居民服务供给,持续优化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进一步推进家政、物业等居民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推动向品质化和多样化方向升级。到2025年,开放多元、层次多样、竞争有序、监管有力、覆盖城乡的居民服务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居民服务业占全市服

43、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培育25家物业服务示范企业和50家家政服务创新示范企业,打造50个市级以上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20个家政服务标准化社区。1 .引导提升物业服务。以物业小区双随机检查,省、市物业管理宜居(示范)小区等各类创建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物业管理创优达标活动,加强示范引领效应,分类构建物业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物业服务满意度。引导物业服务企业提升设施设备智能化管理水平,依托智慧物业平台,为居民提供定制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实现一键预约、服务上门,全面推动物业服务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发展。积极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支持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向养老、托幼、快递收发等领域延伸,大力推动物

44、业服务+养老服务,鼓励企业成立独立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组建专业人员队伍,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经营。2 .鼓励发展家政服务。全面提升家政从业人员素质水平,积极开展家政培训,力争每年培训家政务从业人员1万人,加强改善家政三务人员从业环境,建立健全家政三务人员体检制度,积极发展家政商业保险。推动家政中介机构转型,积极发展智慧家政、家政电商、互联网+家政等新业态,引培一批员工制示范类家政企业。加强家政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共享型家政三务员平台,推动接入“灵锡”等端口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探索建立家政企业(中介机构从业人员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加强组织家政行业规范化建设、培训竞赛

45、、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化建设、劳动关系协调等,加快建立家政服务消费纠纷调解机制和家政服务质量第三方认证制度。四、行动支撑(一)数字赋能行动实施市现代服务业数字赋能行动,重点围绕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建设,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加快推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服务企业。支持信息技术与金融三务、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等生产性三务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线上展会平台等一批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产业互联网平台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支持信息技术在旅游休闲

46、、物业家政、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不断完善智慧旅游、智慧物业、智慧养老、智慧体育等服务体系,创新云上三务新模式,促进居民消费方式智能化升级,加快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标杆。(二)融合发展彳同依托制造业基础优势,完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探索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倍增计划。以产业链延伸、产业交叉渗透、交互作用为重点,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更广范围、更深领域融合发展。构建支撑“两业”融合的生产性三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本土龙头企业自主搭建或合作布局工业云、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服务业企业通过个性定制、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嵌入制造环节,提高高端科技研发、现代供应链、产品生命

47、周期管理、现代物流等功能。到2025年建成3-5个市级两业深度融合区(产业集群),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将打造成为全国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先导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老、文化创意、农村电商等服务业态,促进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深入运用“互联网+文化生态+金融健康+旅游+等新理念新手段,推进服务业内部渗透融合,重点推动信息服务与传统服务业、科技服务与金融三务、健康养老与医疗卫生、文化与旅游、物流运输与快递服务等领域互通融合发展,提升服务业附加值。(三)服务集聚行动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鼓励集聚区制定和更新发展规划,通过顶层设计加强产业定位、空间布局、业态结构等方

48、面的有效衔接,提升要素资源的集聚配置能力,推动各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突出主业、提档升级,争创一批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引导集聚区以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根据自身条件和系统差异性,突出各自业态和功能特色,重点发展空港物流园、西站物流园、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等现代物流集聚区,(国家)软件园、惠山软件园等信息服务集聚区,山水蝌教产业园、锡东新城商务区等科技服务集聚区,宜兴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国家广告产业园、古运河文商旅集聚区等文旅文创集聚区。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共建等方式,加快布局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集聚区内金融、商务、科技、信息和人才培训等配套功能建设,满足企业发展,提升集聚区发展层次。五年内新增3家省级生产性三务业集聚区,培育58家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四)消费升级行动深入实施消费升级行动,扩大消费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全面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消费促进计划和海外消费回流计划,:t大网络消费、绿色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市场。鼓励发展线上+线下销售+体验展示+交易”等新零售模式转变,加快建设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商店等新型消费载体。培育发展跨境电商、保税展示销售、进口商品直销等业态,积极开拓免税经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