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一、改革背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建设进程加快,广西在全国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河池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咽喉要塞,是“南贵昆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交汇的枢纽,制造业及各类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机电类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毕业生不但要掌握岗位对新知识新技能的要求,还要具备知识和技术更新与迁移、实践总结与创新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河池地处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产教融合难,学
2、生基础参差不齐,师资队伍不强及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二、改革的目标与思路本项目组开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以解决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人才培养链有效对接当地有色金属冶炼、巢丝、制糖、水电产业链问题,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学校“立足桂西北、引领大西南、面向东南亚赶超跨越式发展目标。项目将教育生态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探索,依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带头人罗顺明的自治区级重点课基于产品导向的民族地区智能制造中职专业分级制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自2019年8月开始研究,2021年6月开始进行验证,经过两年改革、实践,通过对本专业群“人层递进”教学模式新机制,
3、有效解决了校企产教融合难、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师资队伍不强及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难题。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中职教育有效发展的路径,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三、解决的关建问题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由于地处民族地区,在承担“就业有技能、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继续学习有基础”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中还存在着:1 .学校生源来自全市及周边地区不同学校,入学没有中考分限制,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传统教学模式一刀切,同步教学,必然导致优等生学而有余,后进生跟不上,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均衡发展。2 .教学与生产相脱节,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产教长效融合难,主要体现在实训岗位模糊、随意,甚至没有岗位,纯粹的专业实践训练;实
4、训场景未按企业生产规范要求进行设置,缺乏企业元素;教师企业经验不足,岗位任务不明晰,产品加工工艺不熟悉,缺乏企业师傅指导;实训与生产脱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差异。3 .专业师资队伍薄弱,生产经验不足,优质师资引进难。教师基本来自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专业基础不扎实,教学经验不足,几乎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对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岗位要求几乎空白,很难胜任专业教学要求。职业教育面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肩负着人才培养重任,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因此,处于民族地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必须积极与外界交流沟通,走出去,加强校校、校企、学校与行业的广泛联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急需拓展
5、培养渠道,改革教学模式,加强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的做法与举措,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知识水平、职业倾向差异性等分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班组,制定教学方案,循环动态考核管理;将产品分为简单、精密、综合三等次;对接产品类型将场地分为实训基地、校企车间、企业工厂。把学生培养成为技术应用型、知识复合型、高技能型技术人才,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如图1教学路径模式图。诊断与改进考核.*e三MS界.我文化JIU.)惧水平.朋蛀修向等因本把学生分成水平相近初级班烟.中级班烟、育慑烧蛆;2.旬6产品导向、分层崩1S*教学.1 .根JB学生能力情况分成三层目际,通过学习实年达到初级班里能生产筒
6、增产品,中吸班组能生产博之产艮,扁圾班IBIK生产纥合产品;2 .词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第*.学生均Wia1发JB.实现“人人JSM个个发JR1 .在敦享设计上采用由位认知、黑宜会SLRStt.顶冏实践.产品生产:2 .初城班姐生产1里产品;中级班蛆生产靖空产品;高城班包生F合产品;1 .实训内后分成逐卮违迸的3个幅院.每个播境内将由梵里产品实训到精空国到绿合产品实训;2 .实训内容由产岛加工精度要;到花妾要求较高的速道.完成前一NI块的孕生阻奉自己的实际情况向下一个b也务学3.1.分JS与陵根三JS(初级、中银.高吸)MhR.Ie力、目标鬟求,分别看评;2.Sls
7、UtKSSJPF相同.分数相同,但却识.奖力要求不周;3.因材施教,分,展*植,周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乐连,提升学生目信度.、VX1.分怦价采用多元化、绿台性泮价播式体题学生的绰合森at能力2.编台仔价内当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殷量与质量、基本雌、实旌Ift作技能、产品生产途易等;3不同履次学生根18敦孚目标分别令*.实行给殴性.Ia日化学校.图1”产品导向、分层递进”教学路径模式4 .创设“四真”实训环境。一是真实岗位任务:打造企业认知、企业文化、岗位要求等企业场景;二是真实生产环境:按照企业生产规范要求,融入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元素,营造企业生产氛围;三是真实企业师傅:将企业师傅引入学校
8、指导生产教学;四是真实生产产品:订单生产、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形成生产、教学、培训、比赛综合基地。见图2教学“四真”基地模型。图2教学“四真”基地模型5 .通过外引内培、结对帮扶、跟岗实践、任务驱动、大赛提升“五大工程”及学校与企业互建“双导师”工作站(教师下企挂职,企业师傅入校指导)。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综合技能,创建了一支高水平的“双导师”教师团队。见图3双工作站、五大工程模型图。图3双工作站、五大工程模型图6 .构建“一引、二订、三开放、四共同”的长效合作机制。一引:引企入校;二订:产品订单、学生订班;三开放:开放基地、开放教师、开放生产;四共同:共定方案、共育师资、共建基地、共促
9、就业的校企深度融合长效保障机制。五、主要成效及内容(一)主要成效1.构建了“产品导向、分层递进”的教学模式。引入企业真实产品,将生产贯穿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分层、产品分类、场地分岗,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均衡发展。见图47 .创设了真实岗位任务、真实师傅指导、真实生产产品、真实生产加工的“四真”实践教学环境,形成产、学、训、赛的综合基地,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8 .建立了校企双工作站,实施师资培养的“五大工程”,打造了一支高水平“双导师”教学团队。9 .形成了“一引、二订、三开放、四共同”的合作机制,有效实现教学“五对接”。职业素养产品认知一跟岗见习图4”产品导向、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二)
10、成效内容1.构建了“产品导向、分层递进”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兴趣爱好、文化基础、知识水平、职业倾向等将学生科学地分成初级班组、中级班组和高级班组,实施“产品导向、分层递进”教学,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均衡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初级班组,以掌握专业基础为主,加强素质教育养成,转变他们学习态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能生产简单产品,在全市、全校技能大赛上获得较好成绩。中级班组,以掌握专业技能应用为主,提高学生
11、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探究能力,在专业实践技能上有大提升,能生产精密的产品,在全区、全市技能大赛上获得优良成绩。高级班组,以掌握专业技能综合应用为主,提高学习难度,注重拓宽知识面,要求学生具备较好创新创业能力、领悟能力,能主动进行自主学习,能生产综合产品、设备调试与维护,在全国、全区技能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2 .创设“四真”实训环境,形成产、学、训、赛综合基地在学校打造标准化的企业生产实训基地,各层次学生在真实岗位上,进行岗位认知、企业文化、岗位要求等企业元素的熏陶;通过真实的生产环境,按照企业生产规范要求,融入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元素,营造企业生产氛围,进行产品实训、产品生产、产品安装
12、、产品调试等;在教学实训和产品生产过程中,将企业师傅引入学校指导产品实训、生产教学;通过企业订单,引入真实产品,在企业师傅或老师指导下,进行产品生产,通过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在产、学、训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在“四真”基地中进行大赛集训、选拔及比赛,培养出优秀选手,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3 .构建校企协同,“产品导向、分层递进”的精准实训教学体系本校、外校、企业多方各自依据性质、特色建立共享的实训基地12个,构建校内外行业、产业、产品导向的实训教学体系(如图4所示),按照“岗位认知”一“跟岗实践”一“上岗实践”一“顶岗实践”一“企业产品生产”的过程构建“能力递进”式课程与实训。(1)在校内建
13、设生产型实训车间。建成了广西高水平示范性机械加工实训基地,且实训基地通过了省级优秀等级验收;建成了焊接技术实训基地,通过了省级良好等级验收;建成了机器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也取得了省级良好等级验收,三基地对接区、内外企业产品生产及培训服务。(2)建立了机器人、机械加工等实训基地。(3)自动化控制产品实训基地。(4)建成了技术应用专业发展研究基地。昆山巨林科 教实业公司机器人实 教师 训基地 工作站图4校内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实训平台4 .建立了校企双工作站,打造了一支高水平“双导师”教学团队与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每年选派23名教师到教师工作站工作一个月以上,参与实习学生管理,参与合作企业的新项目
14、建设,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基于“能力递进”式的课程、共同培训员工、共同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在学校建立企业工程师工作站,企业技术人员到校进行专业教学指导、课程建设、学生技能培训、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双导师工作站”使校企合作更加具体化,构建了校企合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使教育资源和企业、行业的资源有机地融合,双方共享校企资源信息和教育生产资源。为提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紧抓教师发展根本,通过外引内培、结对帮扶、跟岗实践、任务驱动、大赛提升“五大工程”及学校与企业互建“双导师”工作站(教师下企挂职,企业师傅入校指导)
15、,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综合技能,创建了一支高水平的“双导师”教师团队。通过八年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狠抓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牢牢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机电技术教学部正高级讲师6人,高级讲师23人,中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24人,工程师2人,双师型教师占比80.88%。目前已组建了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教学团队。5 .校企共同开发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活页式校本教材按照“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学校、企业共同开发,由电子工业出版社等出版了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与调试、电气安装与维护、工业机器人工作站运行与维护、机器人编程与操作等6本教材。由于教材贴合职业岗位实际
16、,易学易教,有力支持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教学改革与学生培养。六、特色及创新(一)构建了以产品为导向、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本项目以产品为导向,把企业真实产品生产贯穿到实训教学全过程。根据学生基础差异、兴趣爱好、职业倾向等分成不同班组,开展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实施动态循环式考核管理。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责任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解决了传统“齐步走”实训教学模式无视学生基础、个性差异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均衡发展。(二)创设了“四真”实训环境,提高了学生岗位能力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引企入校,围绕生产建设基地,根据生产能力签订单,聘请企业师傅作指导,创设“四真”
17、实训环境。并将企业认知、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融入真实生产过程中,实现教学过程与产品生产有效对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促进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有效解决了实训教学真实性不够、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相脱离、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相脱节的问题。(三)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打造校企多赢的命运共同体通过建立校企人才培养方案生产加工与管理等校企合作运行长效机制,实施“四共同”战略保障:共同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共育“双师”教学团队、共建生产实训基地、共促学生优质就业。保障了学校专业建设发展、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学生就业方向明确的共赢局面,实现学校专心、家长放心、企业称心的合作愿望,形成校企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解决民族地区产教融合困难的问题。七、应用1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年度招生数逐年增加,在校生已达1358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8%、双证率达90%、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8.5%。2020年2022年学生参加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一等奖1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7项。2 .专业建设水平大幅提高:建成示范性专业2个,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生产加工车间1个,省级专业发展研究基地1个;双师比例达80.88%、申报课题12项、发表论文27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6本,实用新型专利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