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整体阅读和深层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整体阅读和深层阅读.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谈整体阅读和深层阅读阅读现代文,无论是阐释语言的意义,还是评价文章的得失,不少学生容易犯凭空猜测、生搬硬套的毛病。在分析文章的某一个局部时,他们常常停留在词句的字面意义上,不去做深入的研究,而且常常把这一局部同文章的整体割裂开来,不善于结合文章的主旨去考虑问题,也不善于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这样,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就常常是表面的、片面的。不少学生平日努力记住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篇章等项知识,由于没有运用到具体的语言分析中去,没有在“阅读”这一真正的“用武之地”中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统统变成无用的死的知识。本文就现代文的整体阅读和深层阅读问题谈几点看法。一、整体阅读
2、我们所熟悉的一个阅读的基本方法的公式是“整体一一部分一一整体”,它表明,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获得一个总的印象,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做为出发点和依据,去分析文章的各个局部、片断、直至一句一词的意义、关系,以及它们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最后再把各个片面、局部联结起来,从而对文章的整体达到新的理解,并做出综合性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整体阅读对传统的“字f词f句f篇”的阅读模式是反其道而行的。这里要特别强调公式中的第一个“整体二拿过一篇文章,不是词一句f段一篇按部就班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粗略地读一下全文,抓出几个关键语句略加概括,大致地把握住文章的大略一一作者的思路、
3、话题,全文的主旨。这个“整体把握”对以后的微观阅读即分析文章的各个局部、片断,将发挥控制方向、指导进程的决定性作用。阅读中的整体把握基于两个观点,一是整体决定部分,二是意义生于联系。鲁迅的祝福中,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我来拿这样的极为平常的“日常生活用语为什么竟能把年纪轻轻的祥林嫂推上绝路?不顾及小说的主旨“礼教吃人”这个整体意义,不联系文章的背景、情境、人物性格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谁能说得清四婶这句话的丰富的内涵?既然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被文章的整体意义规定的,是在这句话同全篇的联系中产生的,那么在理解它时,也就应该以文章的整体做为前提和依据。因此,在阅读的全过程中,从整体出发,在联系中考察,
4、是整体阅读的要义。文章整体意义的集中体现是文章的主旨。“意犹帅也”,主旨是对文章各个局部的概括、综合,代表了文章的整体,反映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写作意图,并做为中心思想统率、贯穿全篇,控制每一个局部的方向,渗透到每一句每一词中去。而每一词每一句每一段也都包含它、指向它、适应它,尽量不偏离它,这样以它为核心凝聚成文章的整体。所以,抓住文章的主旨,也就找到了解决阅读中各种难题的一把钥匙。文章的整体意义还体现为上下文的联系。几乎所有的阅读测试题都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但是真正做到“联系上下文”,总要先找到“上下文的联系”。上下文的联系有“意联”、“笔联”两种形式。“意联”指文章前后内容的
5、内在联系,文章因之而形成“文脉”。“笔联”指文章前后互相照应、衔接的语言形式,文章因之而形成“语脉”。有了文脉和语脉,文章才能前后呼应,上下契合,形成一个整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文脉和语脉是作品思路的轨迹,体现作者思维的秩序性。理清了文脉和语脉,也就找到了作者感受、情怀、思想的源头、流向和归宿,这样才能进入作者胸中之境界,同作者心心相通。所以,“联系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来龙去脉,是整体把握的必由之路。文章的语体特点、风格特色体现文章整体的形式特征。文章的形式可成为阅读时“入门的向导”。例如我们预先知道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就可以根据悼词一般的形式特征,
6、预测这篇文章一定要介绍马克思的伟大成就,表达诚挚的悲痛之情。又如粗读一遍文学和出汗。如果能够领会到鲁迅杂文的语体和风格特色,那么对文中那些含蓄而精彩的语言就会异常敏感起来,这是因为理解的东西才更容易感觉它。所以整体把握文章的形式特征,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整体阅读,归根结底就是重视语境对理解文章的前提作用。学生的阅读水平上不去,症结是阅读教学重视语汇、语法,忽视语用。语汇、语法提供了建筑语言大厦的材料和组装材料的一般法则,而究竟要建起怎样一座具体的语言大厦,却是语用问题。只讲语汇、语法,不研究语用的阅读教学不过是隔靴搔痒。语用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适应语境。说一番话,写一篇文章都以适应语境
7、为前提和归宿的。这样,在阅读分析文章时就应该以语境为前提和依据。语境最重要的元素是“何故”-文章的主旨;“何事”一一文脉和语脉的结合体,通常所说的“话题”,“何如”一一文章的形式特征。所谓整体把握实质是对一篇文章语境的概括。整体阅读要解决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在整体把握了文章的意义、结构、表现形式之后,局部问题可迎刃而解。而且整体把握又将对深层阅读发挥前提性指示性作用。二、深层阅读我们所熟悉的另一个阅读基本方法的公式是:“形式一一内容一一形式”。这个公式表明,阅读一篇文章,总是从感知语言形式入手,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实现对思想内容的理解,然后又以表达思想内容为标准,对语言形式进行更深入的分
8、析,从而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是否和谐、统一做出评价。透过语言形式发掘思想内容,透过语言的表层义发掘它的深层义,是深层阅读的目标。语言是什么?语言不过是一堆记号。“意在言外”这句话表明语言能够记录思想,却并不等于思想本身。六祖坛经解释老子的“名可名,非常名”时用了一个妙喻语言是手指,它可以指出明月,却不是明月。这说明了语言的符号作用。因为手指如不指向明月,也就与明月无关了。语言能够记录思想,例如一个词有它约定俗成的讲法,有它基本意义一一写在词典里的意义。但写在词典里的词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在使用时,就是说,当一个词和使用者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并指向具体事物时,它才会变成生命的活体。只有语境具
9、有“激活”作用,使“无生命”的语言,变成“有生命”的话语。话语生命力的表现,是在语言的基本意义之外又多出一层附加意义,这附加意义指涉着语言使用者的思想感情,并染上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色彩。附加意义的产生体现了思想对语言的离异。科学语体、事务语体如科学论文、法律条文,十分尊重词语的基本意义和语法的规范形式,借以客观而严密地表达现实生活和逻辑思维,使读者难以觉察语言的附加意义和使用者的主观作用,以及语境对语义的制约、填补和赋予。但“难以觉察”不等于“没有”。语言在语境中产生附加意义是任何语体文章概莫能外的。即使一篇十分准确地使用每一个概念的科学论文,文中的某一个多音字用的哪一个音,一个多义词用的哪一个
10、义,一个名词、代词具体指称、指代哪一种事物,如果不依赖语境是根本无法确认的,即使科学论文,也要使用模糊语言,运用类比、比喻,因而出现语言的转义、隐义是决难避免的。科学论文的价值是由语言的实在意义而不是由它的基本意义来体现的,而标志基本意义的语言符号,只是当它受到说写者的驱遣,在具体的言语作品的具体语境中,指涉具体事物时,它才产生有生命有价值的实在意义。在艺术语体中,语言的“意在言外”的质性就表现得十分明显、突出To阿Q为什么说自己要“投降”革命党?这难道是“用词不当”?“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否违反了矛盾律?论“费厄发赖”应该缓行中的“满心婆理是不是“生造”词语?这些现象简直可以说是语言的“错位”或
11、“嫁接”,词语的附加意义同基本意义只保持一点点有机甚至随机的联系,它似乎要挣脱基本意义的束缚去适应它的描述对象。这种附加意义词典里没有写着,而“婆理”这种纯属作者即兴创造的词大概永远不会编进词典,难怪死记词汇、语法知识的人对此束手无策。对于阅读来说,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语言知识,而是语感,也就是依赖具体的语言环境一一作品的规定情境,感知、理解话语的能力。依靠语境、凭借语感,连世界上只出现过一次而且永远不会编入词典的“婆理”这样的词,我们都可以品味出它的蕴涵和情味,而单纯依靠语言知识就不行。把阅读教学混同于词语教学、语法教学、读写知识教学的人,不懂得语言的“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质性,不懂得阅读
12、的物性是“得鱼妄签”、“得意妄言”的道理,因而不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披文以入情”,更不会通过范文的规定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这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水平不高的症结所在。谈到深层阅读,可先将不同语体的内在层次表解如下:显然,不管阅读哪类文章,都要先闯过语言关,然后才能探寻文章的底蕴得意而忘言:本文所说的“闯过语言关”并不是读古文的那种“扫除文字障碍”。它可以表述为一个公式:语言的基本意义+具体的语言环境+读者的语感=语言的实在意义。这个公式告诉我们:1、若想有效地进行深层阅读,当然要十分重视语言的基本意义,因为不管具体的言语作品中语言的实在意义同固有的基本意义距离多么遥远,其中总有基
13、本意义。“基因”并同基本意义保持着某种语音的或者语义的或者语法的联系,否则,语言的实在意义就会变成不可知的吃语。读者只能从语言的基本意义出发去探求它的实在意义。因此,如果强调了语境、语感而忽视了语汇、语法,我们的教学就会走上另一个极端。2、深层阅读必须以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前提为依据。这是因为一篇言语作品中语言的附加意义,包括转义、隐义以及形象色彩、感情色彩、风格色彩等,都不是语言自身固有的渚B是语言的基本意义同具体的语言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渚B是语境赋予的,都是在规定情境中合乎逻辑地产生的。因此,不依赖语境的阅读只能如鲁迅所说,是“近乎说梦”的。强调语感在深层阅读中的作用也正是强调对语境的尊重和利用
14、。于是整体阅读同深层阅读也就自然地成为一体,因为整体阅读首先要求对语境的整体把握,这样就使整体阅读成为深层阅读的必要准备,深层阅读成为整体阅读的必然归宿。这样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就充分发挥了语境的前提和中介作用。3、阅读的最终目标无非是探寻语言的意义,而语言的意义常有动态的开放、交流的性质。鲁迅依靠强烈的艺术语感,造出了“满心婆理”这样的绝妙好辞,但读者如果不能认同,这样的语言也就无意义。只有当读者也具备强烈的艺术语感,才能通过对语言背景和规定情境的全方位的综合感受中,品味出“婆理”的蕴含和韵味,这个词的意义才被确认。因此,语言的实在意义不仅是一种动态的、临时的、特定的意义,而且是包含了作者读者交
15、际双方主观感受的意义。交际双方的语感可以“异质”,但必须“同构”,才能实现心灵的沟通。4、公式中的加号对于理解语言的实在意义,完成深层阅读是至关重要的。它要求我们研究语言的基本意义是以一种什么方式同语境结合在一起的,语言的实在意义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从它的基本意义中产生出来的,作者读者完成交际的心理桥梁又是什么;实在意义的产生靠的是逻辑、还是语法、还是修辞,交际的完成借助的是接近联想,抑或对比联想。阅读实践表明,这些联结方式常常就是我们透过语言的表层发掘文章深层意蕴最好途径。如果我们能从这般诸联系中总结出语言的基本意义转化为实在意义的规律,对阅读必将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这里还要着重指出的是,这种语言应用的规律还可以把学生的语感训练置于科学的基础上。无庸讳言,正确而敏锐的语感是在语言环境中习得的,是在语言实践中作成的,但这丝毫不能排斥语言运用规律在语感训练中的指导和强化作用。理解才更容易感觉,学生一旦掌握了语言应用的规律,就会形成强大的内驱力,他们的语感就会极大地敏锐起来。总之,无论是在平面上扩展的整体阅读,还是向纵深处延伸的深层阅读,都必须尊重语境,依靠语感,这就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