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生态环境分局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区生态环境分局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工作总结.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XX区生态环境分局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工作总结一、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2023年省考核市空气质量指标PM2.5为44.6微克每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70.9%。截至12月31日,全区PM2.5平均浓度41微克每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71%,均达到省考核目标,全市排名第二。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四个专项行动,突出重点实施深度治理。一是狠抓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管控清单,加强本地污染源管控,加强建筑工地扬尘和道路扬尘治理,加强国控站点周边环境管控,强化餐饮油烟和室外烧烤治理,网格化推进秸秆禁烧,实现连续十年“零火点二二是狠抓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印发2023年XX区
2、臭氧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分行业、分区域、分时段精准落实臭氧差异化管控措施。提升14家涉VOCS重点企业污染治理“一厂一策”,强化源头替代,开展工业喷涂、家具制造等行业企业深度治理,引导汽车维修、洗衣店等错峰作业。2023年以来,共启动预警X次,对辖区内XX家汽修店、洗衣店,4家涉NOX企业进行巡查督查,发现问题XX个,(全年不可能只启动X次,工业涉气企业约XX家不可能只督查X家)均已完成整改。三是持续加强大气面源污染治理。开展扬尘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对辖区内施工扬尘源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排查矿山修复,建筑工地,河道治理,道路修复,非煤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扬尘源。联合住建、城管等部门重点对扬尘源
3、进行不间断、不定期巡查,加强日常管理,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措施。开展“两整治一保障”专项行动。稳步推进整治餐饮油烟和噪声扰民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合法环境权益专项行动,有效整治油烟、噪声等群众“家门口”生态环境问题。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排查发现餐饮油烟问题75件,噪声扰民问题140件,已全部完成整改。四是强化赛马机制。充分利用市、区级大气监管平台和科技手段,严明考核,突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监管。健全问题交办与反馈机制,形成责任明确、机制畅通的高效指挥体系。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量化考核机制,2023年以来共进行52次周考核,12次月考核。二、加快水污染防治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区四个市控
4、断面中高村、后黄里、泠楼闸水质达到IV类考核目标,淮纺闸水质为IV类,地下水水质达标率为100%。落实水污染治理联防联控。强化与萧县联系,开展联合巡查,联合检测,共同治理大庙沟、洪碱河、萧滩新河等跨界水体污染问题。多次利用无人机对大庙沟上游萧县境内惠民沟附近进行巡查,将发现的水质问题函告萧县生态环境分局,协同治理。加强常态化治理监管。坚持问题导向,定期对辖区6个入河排污口进行排查、巡查。严格日常监管,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定期对饮用水源地开展检查和监测,确保辖区群众饮水安全。强化考核断面管理,联合区河长办对洪碱河惠楼闸周边钓鱼人员进行引导劝离,避免影响水质监测站点正常运行。利用无人机同时督促网格
5、员对考核断面周边环境进行巡查,做到全覆盖、无死角。三、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全年无土壤污染事故发生。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持续开展,完成2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个村农村环境治理及1条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工作。根据XX市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工作方案(X环函(2022)X号)XX省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工作方案(X环发(2021)X号)及2022年粮食安全考核要求,开展XX区范围内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工作。我区依照筛选原则共梳理出6家涉镉等重点行业企业(其中3家已关停),完成
6、逐一排查及复核。加强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单位监管,督促履行土壤义务。根据辖区内工矿企业分布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目录,依据土壤污染重点行业分类及企业筛选原则,筛选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经筛选,XX区无需纳入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有效保障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截至目前,我区已录入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平台内共25宗地块,均已按照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五十九条、第二款“土地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变更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规定,开展排查。四、加强日常宣传积极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主题活动等宣传,发放宣传手册300余份、宣传手提袋200个。深入XX经济开发区相关企业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活动,现场向企业员工发放宣传手册100余本并宣讲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引导企业、居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规增强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