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科眶距增宽症病例分析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形科眶距增宽症病例分析专题报告.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整形科眶距增宽症病例分析专题报告眶距增宽症即先天性内眶距过宽,2006年,我们采用软组织扩张后眶距增宽矫正术治疗该类患者2例,在国内尚属首次,其中1例得到长达7年的随访,治疗效果满意。一、病例介绍患儿女,4岁,出生时即发现双眼间距过宽、鼻梁低平、鼻尖分叉,且颅面部畸形随年龄增加逐渐加重,于2006年4月18日入院。检查:身体发育与同龄几无明显差别,面部呈比目鱼样外观,前额饱满,小睑裂畸形,双睑裂长lO.Omni、高5.0mm,双眼内眦间距5.0cm,双眼斜视。双鼻尖畸形,鼻背正中可见皮肤皱褶,鼻梁低平。头颅CT片显示:颅内结构未见异常,两眼间距离增宽,内眦间距4.8cm,两眼内眶距3.2cmo
2、诊断:眶距增宽症、斜视。二、手术方法术前先行双颈部软组织扩张器植入术,以获得充足的眶外侧软组织量。于气管内全麻下行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术,取出两颗部的软组织扩张器,以筛骨中线为标线行眶间正中截骨,截除包括额骨鼻突、鼻骨及部分软骨在内约1.7Cin宽骨质。常规眶周截骨,彻底游离的框架只有鼻泪管与眶内容物相连。眼眶向中间靠拢,眶内容物无受压,不明显限制眼眶向内侧移位的张力,钢丝固定、内眦韧带重建固定。最后修整鼻裂、发际线过低等畸形。三、结果患儿术后恢复良好,一期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切口一期愈合。由于一期手术扩张增加了颗部软组织量,减少了软组织对眼眶向外的拉力,内眦重建后眼外形满意,
3、面部外观得到明显改善(图1)o经过三维CT复查,术后两眼内眶距为1.4cmo一期术后4年和7年,患儿为改善面部手术瘢痕及鼻外形再次入院,于局麻下行鼻背瘢痕切除、鼻整形术、重睑成型、内眦开大等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复查头颅CT测量两眼内眶距为1.66和2.33cm,而根据照片通过photoshop软件测量所得内眦距离与睑裂宽度为2.18和L67cm(图2,3)。I-蜩京1*):l:#CH2,3JG47*内UBillq*火度的比f分!(为zl67四、讨论目前认为先天性眶距增宽症的手术最佳时机为4飞岁,此时治疗有助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改善,本例患儿经术后,7年密切随访,参考DanielMarcha等计算
4、方法:内眦距离(en-en)/睑裂宽度(ex-en),通过该比值侧面反映有无复发的表现,结果表明,本例患儿两眼内眶距随生长发育有所增加,但尚在正常范围,不考虑为术后复发迹象。眶距增宽症术后复发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对于变形程度较高者,在幼儿时期行骨切除术矫正,移动骨的复原和变形复发率很高,需行二次开颅骨切除术,对患儿的损伤较大。故将软组织扩张技术应用于眶距增宽矫正术中,在改善术中软组织量的分配及减少术后复发有其重要意义。澳大利亚颅面外科中心的MoOre等首次做出了尝试,笔者也在国内首次完成了同类手术,获得良好效果,临床随访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眶距增宽症矫正术后复发的原因可能是:眶间骨去除
5、不彻底,残留骨组织随生长发育继续增大;眶内移后眶间张力过大,软组织对游离框架向外的牵拉致眼眶骨外移复位。目前对于减少复发的手段有限,除了术中适当去除骨组织、确切固定眼眶骨和内眦外,还可对软组织扩张器加以利用。传统颅内外联合径路眶距增宽矫正术,眶外侧软组织常常限制眼眶内移,术后眶外侧软组织呈持续紧张状态。而术前使用软组织扩张技术增加了眶外侧软组织量,术中则可在无张力的情况下固定内眦韧带,使内眦形态更自然,且可以充分地将眼眶内移并充分切除眶间多余软组织,游离的眶架更容易重新固定,术后效果更好。我们前期的动物实验结果也证实,术前软组织扩张可以显著降低眶内移后眶距增宽症畸形的复发。综上所述,经扩张器处理可以有效地克服软组织的内在张力,而且与传统手术相比,并未增加手术风险及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