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之七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之七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之七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教学目标】1 .了解特殊句式的标志及类型2 .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难点重点】区分特殊句式的类型并掌握翻译方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内容中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翻译题中,因此这是不可无视的一个考点。二、考题探究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解析】“奚以”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相当于“以奚”,即“凭什么,根据什么”。2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解析】“于斯亭”是介词短语作状语,翻译时应把其放在谓语动词“饮酒”的前面。三、句型介绍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那么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局部,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四、复习方略1.借助典范例句,分类辨识这是一种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方法。不是死记一些抽象的格式,而是要结合课文中的典范例句,比拟其根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各类文言特殊句式。在阅读训练或考试时,将试题选句与例句进行比
3、拟判断,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提高效率。例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定义特点及其规律后,只要记住以下句子:“彼且奚适”“古之人不余欺也”“惟兄嫂是依”“何厌之有?”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子而做出判断,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了。例:选出与“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不同类的一项为哪一项(B)A、毋吾以也B、不吾知也C、如或知尔D、那么何以哉2 .对照现代汉语,比拟区分有些特殊句式或用法与现代汉语无太大差异,如主语省略与今天根本相同,再如“为所”于”表被动,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寻找相同点,轻松确定其句式。也有一些特殊句式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但保存在今天经常运用的成语熟语里,如“唯利是图”
4、的宾语前置,“弱肉强食”的被动句式,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加以类比,找出相同点,从而确定其句式。而大多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异,今天已经不再使用,那么,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现代汉语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3 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着眼于对土意盛里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地把握。在阅读训练中,我们一定要将有关选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细体会语感,制订语意,并进行比拟区分,从而准确判断其句式特点。4 .掌
5、握句式特点,准确翻译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往往要以把握常见文言句式为其根底。事实上,高考中对文言句子翻译的考查通常是涉及文言句式的把握的。因此,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特殊句式及其成分省略等根本知识,显得至为重要。我们要能运用这些相关知识,并将结合具体语境(包括上下文和写作背景两个方面),仔细体味和制订要求翻译的句子,明确句式特点,努力实现知识迁移,从而顺利地解答这类题目。其次要引导学生注意考察具体语境准确翻译句子。如果不注意从句式的角度作总体观照,只注意从一个一个词作局部的断章取义,往往会偏离原文大意,将整个句子的意思弄错。如翻译齐桓晋文之事一课中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一句,
6、要知道“莫之能御”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相当于“莫能御之”;还要能清楚“保民而王”与“莫能御之”构成假设关系。五、分类说明(一)判断句1 .有标志判断句,其常见的句式有:(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J(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J(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那么”“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认判断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梁将即楚将项燕
7、。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臣本布衣。且相如素贱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予本非文人画士。2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J(赤壁之战)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那么多起来。(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
8、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1 .有标志的被动句(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J(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J(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2 .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区分。如:
9、“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J(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为此种用法。(三)省略句句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常见的有:(1)主语的省略“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J(曹刿论战)(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他)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折藏之,归以(之)示成(促织
10、(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注:其中以省略主语和宾语最为常见。(四)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有如下四种情况:(1)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硕鼠)(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句读之不知,惑之
11、不解。”师说“惟马首是瞻J冯婉贞“惟兄嫂是依J祭十二郎文(4)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业文南向坐J(史记.项羽本记2 .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3 .状语(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假设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前面作状语,因此,这种倒装句式是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后置。它大致有两种情况:(1)由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的仍做补语外,大多数的都要移到谓语
12、前作状语。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即“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2)由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在翻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促织)4 ,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构成定语后置。它大致有如下五种情况: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求人可使报秦者。(2)“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石之铿然有声者。(3)中心语+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中心语+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
13、与?(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五)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六、稳固训练1 .指出以下句子分别属于什么句式?(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2)居那么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3)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判断句)(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6)捷禽鹫兽应弦而倒者不计其数。(定语后置)(7)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宾语
14、前置)状语后置)(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8)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9)竖子缺乏与谋!(IO)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11)“臆!微斯人吾谁与归?”(12)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13)时人莫之许也(1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翻译以下固定结构(1)表示疑问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丽所的是什么?“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A怎么办?为什么?“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如何?奈
15、何?拿(对).怎么办呢?“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与相比,哪个?“吾孰与城北徐公美?U邹忌讽齐王纳谏)“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安尹怎么,呢?“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独耶?难道吗?“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示反问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何哉(也)?怎么能呢?“假设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何为?何以为?何之为?还要干什么?哪里用得着呢?为什么要呢?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何辞为?”(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秦那么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何之有
16、?有什么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公三年)如之何?怎么能呢“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荷丈人)“君子于役,如之何不思?”(君子于役岂(其)哉(乎,耶)?难道.吗?“岂假设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岂为死君乎?”(淆之战)安,(乎)?,哉怎么.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乎?,乎?不是难道不.吗?,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察今)欤?非不是吗?“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顾哉?反而(却)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劝学)独,哉?难道.吗?“相如虽驾,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
17、传)其“乎?难道.吗?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庸,乎?难道.吗?“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表示感慨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何其也!怎么那么啊?“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直(特)耳!只不过罢了!“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寡人之于役也)惟耳!只是罢了!“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1谭嗣同)一何多么;为什么那么,!“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亦哉!也了?“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哉五人墓碑记)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V指南录后序)表示揣度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无乃乎(欤)恐怕吧?“求,无乃尔是过
18、欤?”(季氏将伐颛臾)得无(微)乎?恐怕吧”或“莫非,吧”“假设辈得无苦贫乎?”(王忠肃公翱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其欤?“其可怪也欤?”(师说)庶几欤?或许,吧?“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庄暴见孟子)表示选择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与其孰假设?与其宁(可)与无宁与其哪如?“与其坐而待亡,孰假设起而拯之?”(冯婉贞)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其其也?是,还是呢?“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U马说)“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其他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无以(亡以)没有用来的方法“不积蹉步,无以至千
19、里(劝学千之谓也说的就是诗经:“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非惟抑亦不只是,也是“非惟时,抑亦人谋也J(诸葛亮传)尚况尚且,更何况“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所有的(人、物、事)“荆轲有所待。(荆轲刺秦王)无所没有的(人、物、事)“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所以用来的方法的原因,之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J(公输盘)“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是以,是故因此,所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J(师说)何为、何其为什么“假设何为生我家?”(原君)“明日何其多。”1明日歌)有?安乎怎么能“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炳烛而学)虽犹即使,还“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论积贮疏)虽那么虽然,而“北虽貌敬,实那么愤怒。(V指南录后序)谓如对是“公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V指南录后序)特年只不过罢了“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读孟尝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