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三下科学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57520 上传时间:2024-03-24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186.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六三制三下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青岛版六三制三下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青岛版六三制三下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青岛版六三制三下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青岛版六三制三下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版六三制三下科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六三制三下科学全册教案.docx(8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 .影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影子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太阳与影子单元的第一课时。教科书创设了“在阳光下或灯光下,我们一般会看到自己的影子。”的情境,提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和影子有关,“阳光或灯光下”,将影子的形成和光联系在一起,为后面探窕影子形成的条件作铺垫。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指出了本课探究活动所需的典型材料:手电筒、橡皮、细绳、白纸等,引导学生思考影子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活动由三部分组成,“找一找哪里有影子”:阳光下树影、灯光下人影以及一位学生为另一位学生画影子,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影子,唤醒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思考

2、影子形成的条件。“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教科书呈现了3位学生探究物体影子形成条件的实验场景图,结合“思维导航”,指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地探究,理解影子形成的条件。“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变化?”教科书呈现了改变手电筒的高度和方向、改变手的位置和形状,使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两幅图,引导学生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方法。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教科书以问题“观察生活中影子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为导向,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影子的秘密,加深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与认识。影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教材从学生生活入手找影子;通过实验,结合思维导航,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学生分析】影

3、子是常见的生活现象,三年级学生对它比较熟悉,探究兴趣浓厚,但对影子形成的原因尚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所以本活动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现象,并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条件,从而获得科学结论。【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2 .通过实验探究使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影子产生的条件表现出探究兴趣,2 .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器材准备】学生准备

4、:手电筒、橡皮、细绳、白纸、铅笔。教师准备:课件、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 .PPT3出示“你走他也走,你停他也停,是你好朋友,常伴你左右。(影子)2 .谈一谈对“影子”的认识。二、活动过程活动一:找一找哪里有影子。1. 你观察过哪些事物的影子?学生自由发言。2. PPT4出示展示教科书中的图片,图中的景象是哪些事物的影子,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影子。3. PPT7出示你能画出哪些事物的影子?动手画一画,组内分享交流。4. PPT8出示得出结论:影子无处不在。活动二: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1 .制造影子(1) PPT9出示提出问题:影子无处不在,你能不能利用以上材料制造出影子吗?(2)

5、思考,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完成实验。(3)交流实验现象学。2 .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1) PPT10出示思维导航:关闭手电筒,白纸上还会有影子吗?拿走橡皮,白纸上还会有影子吗?(2)学生动手实验:依次移开橡皮、手电筒,观察现象。(3)组内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思考影子形成的条件。(4) PPT13出示小结:当光照射不透明的物体时,会产生影子。活动三: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改变?1 .PPT14出示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改变。学生交流并实验。2 .你还有其他方法使铅笔的影子发生变化吗?学生交流并实验。发生变化。4.PPT16出示利用手电筒,玩手影游戏,教师进行演示,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做出手影。

6、学生两人一组模仿手影操作,交流发现与体会。三、拓展活动1 .PPT19出示提出活动指向:观察生活中影子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 .观察生活中的影子,从正反两方面思考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板书设计】高度、角度形状、位置光不透明物体【教学反思】2.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太阳和影子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太阳和影子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内容以“旗杆的影子”为切入点,通过观察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和长度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分析,认识到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并了解其意义和有关作用,发展提高学生观察学习能力,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和科学精

7、神。教材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在前一节课影子的学习基础上以“早晨,旗杆的影子在西边;傍晚,旗杆的影子在东边”为创设情境,提出“为什么呢?”指向导入本次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好奇心,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教科书还呈现了材料包中的材料:手表、长卷尺、手电筒、橡皮泥等,目的是提示学生课前做好材料的准备,为课堂探究打好基础。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让学生实地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进行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实际观测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整理,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与长度的变化规律。第二个活动,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

8、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知。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教材呈现了“一个月中,每隔几天,在同一时刻观测同一固定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有什么变化”的活动指向,让学生在学习了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后,通过中长期观测活动,进一步了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本课通过由最初自然现象的浅层次观察到较深层次的现象科学实验模拟观察分析这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现象与科学知识的密切联系,到在体验中感受,在交流分享中,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分析】观察太阳和影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规律,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譬如知道利用太阳的位置可以辨别方向,了解影子

9、的形成与太阳有关这些对于后面探究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三年级小学生对观察学习活动也是充满了学习的兴趣,能够进行合作学习并在教师指导下懂得合作的重要意义。但科学方法的学习方面仍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学生从现象到理性思考的分析还需教师的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以及对事物联系的分析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2 .了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观察和测量,描述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阳光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表现出探究兴趣。科学

10、、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重难点】3 .知道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4 .了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提前观察身边物体白天中影子的变化,搜集相关资料;记录单。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课件;手表、长卷尺、手电筒、橡皮泥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交流:“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教师出示谜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学生猜谜。教师出示谜底:“影子”教师提问:“什么时候能看到影子?对于影子你知道哪些?说给大家听听。”学生自由回答。“晴天的时候

11、学校操场边的大树有影子。、“篮球架、足球架也有影子。”等,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简单小结”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太阳和影子真是一对好兄弟,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PPT3出示引入新课太阳和影子,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与长度有什么变化?”学习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与长度有什么变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到操场上测量旗杆和足球架的影子,并完成记录表。现在能说一说你们的观察和记录情况吗?”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交流归纳观察发现。PPT4出示课前观察的校园内旗杆(足球架)在阳光下影子的方向

12、与长度观察记录表。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观察记录表时间(每隔10分钟)太阳位置变化物体(旗杆)影子变化12:36南偏西长度7.40米方向(位置)北偏东12:46向西移长度7.55米方向(位置)向东移40厘米12:56继续向西移长度7.61米方向(位置)向东移53厘米时间(每隔10分钟)太阳位置变化物体(足球架)影子变化12:40南偏西长度1.53米方向(位置)北偏东12:50向西移氏度L56米方向(位置)向东移10厘米13:00继续向西移氏度1.61米方向(位置)向东移11厘米各组汇报。根据刚才各组的汇报情况,同学们能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吗?生1:我们组发现,太阳向西移动,旅杆影子向东移动,足球架

13、的影子也在向东移动。生2:我们发现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是相反的。生3:我们发现,太阳在旗杆的后边,影子在旗杆的前边。师:前?后?这样说也可以。能不能换个说法呢?生4:太阳在旗杆的南边,影子在旅杆的北边。师:真好,你很会表达。也就是说,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刚才大家讨论的都是影子的方向,影子的长度有什么变化吗?生1:我们发现,随着太阳向西移动,旗杆影子越来越长,足球架的影子也是越来越长。生2:我们组也有这样的发现。师:同学们都很会观察,上面同学们的记录表只是在中午左右半个多小时之内的测量。那么大家可以联系一下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早晨或傍晚的时候影子和中午相比较,什么时候长一些,什么时

14、候短一些?生3:我认为一天中,物体影子早晨长,傍晚也长,中午最短。生4:我认为物体的影子从早晨到中午越来越短,从中午到晚上又越来越长。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学习活动:“把铅笔用橡皮泥固定在纸板上,测量随着时间的变化,铅笔的影子在阳光下方向、长度的变化。”师:你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同学们都很棒,能够有这么细心的发现,猜想也很有道理。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咱们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一个验证可以吗?教师指导学生制定方案。学生分组讨论,模拟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设计方案。师:下面请把你们设计的方案给大家汇报一下。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各组互相补充、完善。出示课件PPT5、6出示,教师对

15、学生进行温馨提示:(1)用橡皮泥把铅笔竖直固定在纸上,将手电筒平放在桌子上;(2)距离铅笔大约IOCIn左右,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铅笔上,观察影子的方向、长短;(3)拿起手电筒,模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沿弧形轨迹自东向西移动,始终保持手电筒与铅笔大约10厘米的距离,手电筒每移动一点距离,注意停留一下,观察铅笔影子的方向、长短,并将影子描绘下来;(4)保持这样的观察方法,直至手电筒为围绕铅笔正好转半圈;(5)重复做几次,下一次做的时候描绘影子时可更换不同颜色的彩笔,以免混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提问:“哪个小组能够汇报一下你们的实

16、验结果以及发现。”学生汇报:“我们把手电筒按照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变化规律自东向西移动,发现从早晨到中午,影子越来越短,从中午到晚上,影子越来越长。影子的方向和太阳运行的方向是相反的。”等。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补充,互相完善。PPT7出示教师在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三、学以致用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收获。教师:“影子方向与太阳位置有什么关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我们怎样利用太阳位置的变化来推测时间?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学生自由谈论。PPT8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在天

17、空中的位置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四、拓展活动教师提出问题:“一个月中,每隔几天,在同一时刻观察同一固定物体的影子的方向和长度有什么变化?”PPT9出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四、板书设计太阳和影子时间我们的模拟实验旗杆的影子方向手电筒太阳长短铅笔一一旗杆手电筒的移动轨迹一教学反思3 .日号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日暮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太阳和影子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课内容以问题“古人是怎样利用太阳计时的”为切入点,明确了本课探究的主题,并通过“认识日屏”和“做日居模型”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古人计时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移动是有规律的”这

18、一知识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知识面;通过制作日售模型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古人的计时方式,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日唇的相关知识,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观察日暑、交流资料,了解日辱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为下面制作日卷的活动打好基础。第二个活动,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并试用日髻模型,通过经历“设计-制作-摆放-使用”的整个活动,进一步认识日唇,学会使用日署。第三部分为为拓展活动,以“查找资料,了解古代还有哪些计时方法。”为拓展活动主题进行课后学习,力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关于

19、古代计时仪器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学生分析】三年级小学生一般喜欢观察,对动手制作的学习活动也是充满了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性强,但也存在动脑思考的深度不足,在动手能力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素养。三年级学生已经了解了一部分本课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有关的生活经验,譬如了解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的方法,认识了影子的位置与太阳位置的关系等,为本课科学学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日展是根据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进行计时的一种仪器。2.了解日唇计时的方法

20、。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能利用材料制作日髻模型,会使用日髻模型计时。情感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制作日居模型、使用日导模型计时表现出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日髻对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重难点】1 .认识日居是根据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进行计时的一种仪器。2 .日展对应当地时间的调整方法。【器材准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日署相关资料、制作日客模型的相关工具和材料:硬卡纸、胶水、细木棍等。教师准备:手表、指北针、已经做好的日号模型、相关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课件、记录表。【教学过程】一、问题切入,导课教师与学生交流关于时间与生活的关系话题,提出问题:“我们现

21、在有手表、看手机显示,能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可在古时候没有手机、没有钟表的话,怎样才能知道时间呢?”学生积极与教师交流。PPT3出示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出示日屏的图片和课前制作好的日展模型,板书课题,导入本课学习活动。二、探究学习()认识日暮PPT4出示教师指导学生交流课前学生搜集整理的有关日轻的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日展模型,并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认识日强的结构。学生进行小组观察日号学习活动,教师适时参与并对学生的观察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实际测量一下日唇的各部分长度、角度等,尤其是暮面与地平面的夹角,使学生对日髻的观察做到全面、细致,同时为下一个制作学习活动打下良好

22、的基础。PPT5出示学生交流对日展结构的观察发现,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简要小结日居的结构:日展由卷面、昼针、底座组成,密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悬面呈南高北低,平行于天赤道面(也即地球的赤道面),唇针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唇面两面都有刻度等。教师一边总结,一边引导学生填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关于日轻特点的内容。当于赤道日居的唇面,哪些部分相当于唇针,加深学生对赤道日暮的认识。(二)制作日轻模型1.制作日居模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思考观察过的日替的结构,出示课前准备的材料,指导学生动脑思考设计自己想要制作的日卷模型。教师适时引导,提示学生思考制作中的细节,如唇面、唇针材料的选

23、择以及各部分的结合方式等。将自己的设计图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简单的画下来。PPT7出示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动脑的基础上动手进行制作活动,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示学生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强调小组内做好分工以及唇针垂直于轻面、昼面的角度不能随意确定等细节。学生积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给予积极评价,进一步向学生渗透科学原理、技术方法等。3 .指导学生在阳光下摆放、调整、检测日居。PPT8出示教师帮助学生选择好白天都可以被太阳照射到的平整场地引导学生进行长期观察如教室朝阳的窗台、走廊栏杆等位置,通过指北针测量南、北方向,指导学生固定自制的日唇模型位置和屏面角度,进行测试调整日轻。因为这是一个为期

24、为一个白天的观测活动,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帮助学生首先调整好当前时间日号的号针在唇面影子位置,提示学生接下来观测注意相关问题,提醒学生观察日展上的示数是否与当地时间一致,并多次检验日辱上的示数与当地时间是否一致。三、拓展活动PPT9出示教师提出拓展活动主题方向:“查找资料,了解古代还有哪些计时方法。”学生积极交流,教师适时出示燃香计时、沙漏、漏刻等图片,向学生简单介绍,并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学习活动,并提示学生将课后学习活动做好相关记录,延伸课后。【板书设计】日遇唇面唇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B辱针日辱的特点号面呈南高北低;底座悬针上端指向北天极,下端指向南天极;号面两面都有刻度【

25、教学反思】4.怎样加快溶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怎样加快溶解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混合与分离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探寻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测-一实验一-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准备活动:教科书呈现了问题:“往汤里加食盐,人们往往会用勺子搅一搅,为什么这样做呢?”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搅拌与

26、溶解的关系,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教科书还呈现了粗盐、细盐、冰糖等材料包,目的是让学生提前准备探究活动需要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猜测加快溶解的方法,并通过对比实验验证猜想,总结出加快溶解的方法:搅拌、加热、将食盐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接着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习的加快溶解的方法,来比一比,谁能让冰糖在水中溶解得更快。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探究所得,参与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目的是通过寻找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实例及方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快溶

27、解方法的认识。【学生分析】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有一些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零散的,在前面的实验中也用到过搅拌的方法。学生对如何加快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平时喝白糖水,冲奶粉等都会用筷子搅一搅。但学生对对比实验这一证明各种猜想的的探究方法比较陌生,学生初次接触这样的的探究方法,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探究前需要先引领学生掌握对比实验这种探究的方法。【教学目标】1 .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2 .在教师引导下,能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加快溶解的方法,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3 .体验到科学探窕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4 .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

28、,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同样大小的烧杯2个、热水、冷水、粗盐、细盐、玻璃棒、小锤、秒表等。为每小组准备:同样大小的烧杯两个、冷水、粗盐、细盐、同样大小的冰糖两块、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l出示学生明确本节课研究的课题。PPT3出示课件展示用勺子搅拌的情景:妈妈往汤里加食盐,往往会用勺子搅一搅,为什么这样做呢?1 .请同学们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2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一)探究问题一:怎样使食盐在水中加快溶解?1 .PPT4依次出示看来,搅拌可能会加快食盐的溶解,那加快食盐的溶

29、解,还有哪些方法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并说出猜测的理由。2 .精心设计实验方案。PPT5出示学生可能会想到搅拌、用热水、研成碎末等方法。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引导学生集思广益,设计方案。(1) PPT6出示让各小组同学选择一种猜想方法设计实验方案。(2)各小组同学和大家分享他们组的实验方案。我们小组想用搅拌的方法。我们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烧杯,放入同样多的水,把两份完全一样的食盐放入两个烧杯里,在其中一个烧杯里搅拌,看看搅拌的烧杯中的食盐是否溶解得快。你们同意我们的方案吗?大家相互补充。刚才,我们在交流时,什么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PPT7出示师生总结。师:经过

30、大家共同讨论,这种方案设计的很周密。哪个小组的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我们小组想用研成碎末的方法:我们用两份相同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粗盐,一份用小锤研碎,再把它们同时放入两杯同样多的冷水中,同时搅拌,看看哪杯先溶解。PPT8出示在这种方案中,什么条件不同,什么条件相同?师生总结。PPT9出示我们小组想用加热水的方法。我们想在两个同样的烧杯里倒上同样多的热水和冷水,分别放入颗粒大小一样,等量的食盐,同时放入,在两个烧杯中同时搅拌,看看哪杯溶解得快。师生总结这种方案什么条件不同,什么条件相同?师小结:像刚才我们设计的这三种实验方案,都只改变了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我们把这样的实验叫对比实验。PPT1

31、0出示探究技能。3 .动手实验,验证猜想。(1) PPT11出示全班同学交流做实验的注意事项。(2) PPT12出示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验,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师发实验记录单。(3)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实验成果?展台展示实验记录单(4)PPT13出示全班总结:通过实验得出搅拌、加热、将食盐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二)探究问题二:比一比,看谁能让冰糖在水中溶解得更快?1 .PPT14出示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怎样做,就能让冰糖在水中溶解得更快。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其中的一种加快溶解的方法,也可能会想到用两种加快溶解的方法,还可能会想到综合应用三种加快溶解的方法。及时将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

32、。2 .师生共同制定比赛规则。3 .计时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比赛活动。4 .师生总结比赛情况。让获胜的小组谈成功经验,做的慢的小组谈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教师最后总结。三、拓展活动找一找人们在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PPT15出示课下,请同学们寻找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实例,都采用了哪些加快溶解的方法,及时做好记录。【板书设计】怎样加快溶解加热水搅拌溶解加快碾碎/【教学反思】5 .谁在水中溶解的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谁在水中溶解的多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混合与分离单元的第二课时。食盐和小苏打是厨房常见的材料,学生对它们非常熟悉。本课开始前,学生已经知道食盐放入水中会溶解。本课学生

33、将继续探究同一杯水中食盐溶解的情况,以及进一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情况。通过实验,明白了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质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质量是不同的。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引导学生课前思考溶解的相关知识,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向一杯水中不断加食盐,食盐能一直溶解吗?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知道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具有一定的限度。活动二:在50亳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通过用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从而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

34、同的。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水加热后,能溶解更多小苏打吗?继续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随着水温的增高,小苏打溶解的量会增多。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方法指导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很多固体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对溶解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溶解现象与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至于能溶解多少,溶解能力的大小并没有认识,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教学目标

35、】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2 .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科学探究目标:1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2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溶解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3 .乐于运用多种物质探究它们分别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愿意了解溶解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教学重难点】能用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器材准备】教师准备:食盐、小苏打、天平、祛码、烧杯、玻璃棒、课件、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引发思考1.P

36、PT3出示图片展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同时教师演示:取出一个盛有50亳升水的烧杯,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中,食盐会怎样?2,聚焦话题:如果继续加食盐,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在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3 .PPT4出示出示食盐图片和小苏打图片,指导学生准备食盐、小苏打等实验材料。4 .引出课题:关于溶解的秘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二、设计实验,自主探究活动一:向一杯水中不断加食盐,食盐能一直溶解吗?1. PPT5出示小组讨论提示。2. PPT6出示任务要求:先将食盐分成若干小份,每次加一份,搅拌,等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持续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也可以用小药勺取盐,用塑料尺子

37、把勺子里的盐刮平,一平勺一平勺地加食盐,等第一平勺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二平勺,持续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3. PPT7出示出示研究计划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4. 学生按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及时评价学生,适时引导。5. PPT8出示出示各组实验结果统计表,老师把各组数据输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定量的食盐。(二)在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1. PPT9出示出示小组讨论要求:这个实验怎样做才比较公平?2. PPT10出示师生共同得出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a.两杯水必须要一样多;b.每次分别加入两个水杯中的食盐和小苏打要同样多;c.要同时用

38、搅拌棒进行搅拌;d.要等加进去的第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二份。e.直到食盐和小苏打都不能再溶解了,再进行记录比较。3. PPT11出示出示称取同样多的食盐和小苏打的实验步骤:第一步,首先大家用镣子把游码移到最左边,我们称为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第二步,用镜子把游码的左边缘移到3克标度处;第三步,左边托盘放入适量的食盐,观察指针是否在正中央,如果指针偏左,那就说明左边重,要拿掉一些食盐;如果指针偏向右边,那就说明右边重,要再放入一些食盐,经过调整,直到指针指向正中央红色刻度线。这样,我们就称量出了3克的食盐。教师指导学生称取3克食盐和3克小苏打各8包。4. PPT12出

39、示出示实验计划(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2)小组汇报实验现象,总结得出实验结论。5. PPT13出示研究结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三、创新实践,拓展延伸1 .PPT14出示提出活动指向:水加热后,能溶解更多小苏打吗?明确:水温升高,小苏打溶解的更多。2 .思考:溶解力受哪些因素影响?3 .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做白糖和食盐在水里溶解的对比实验,看看谁在水里的溶解得多。【板书设计】谁在水中溶解的多一杯水中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不同的物质在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多少不同【教学反思】6.把它们分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把它们分离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

40、三年级下册合与分离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根据学生提出如何分离混合物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让学生亲历分离混合物的探究活动,了解生活中人们按需要川各种方法分离混合物。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的问题“米中混进了沙子,怎样将它们分离呢?”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木屑、铁屑、小盘子、沙子、白糖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教材安排了两个分离混合物的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分离铁屑和木屑。目的是启发学生根据木屑和铁屑的不同特征、性能,发现分离木屑和铁屑的不同方法。第二个探究活动是分离沙子和臼糖。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臼糖在水中能够溶解,沙子

41、在水中能够沉淀,分离出沙子;然后利用加热蒸发掉糖水中的水分的方法分离出白糖;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本课设计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体验分离混合物的方法,逐步掌握不同混合物用不同的方法分离。学生们了解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指导和影响,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分离物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简单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但不能根据混合物自身的特点选择多种分离方法。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深厚的学习兴趣,对未知事物有很强的探

42、究欲望,在老师引导下能自行完成探究活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2 .混合物是可以分离的,不同的混合物有不同的分离方法。3 .根据混合物的的性质不同,选择多种方法分离混合物。科学探究目标:1 .知道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2 .在教师引导下,根据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选择多种方法分离混合物。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独立进行分离混合物的探究兴趣。2 .培养主动与他人协作的精神,树立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

43、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指导和影响。【重难点】根据分离物质的本质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木屑、铁屑、沙子、白糖、磁铁、小盘子教师准备: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蒸发皿、玻璃棒、火柴等,或者准备:长柄汤勺、纱布、蜡烛、火柴、课件、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提出猜测,趣味导入1.出示木屑和铁屑的混合物袋,让学生猜测里面的物品是什么?并用自己各种方法感知它们的特点。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分离铁屑和木屑实验。1. PPT3出示木屑和铁屑图片。学生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2. PPT4出示学生根据木屑和铁屑的特点讨论交流自己分离的方法。3. PPT5出示磁铁吸铁屑的图片,让学生根据磁铁

44、的性质分离木屑和铁屑混合物更快捷。(二)活动二:分离沙子和白糖实验。1. PPT6出示如何把沙子和白糖进行分离呢?学生根据己有知识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把它们分离。2. PPT7出示共同梳理分离的方法。3. PPT8出示实验(1)将沙子和白糖的混合物,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先静置一段时间,仔细观察;(2)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待白糖完全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再把糖水缓慢倒入另一个烧杯中,分离出沙子。4. PPT9出示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用加热方法可以把白糖从糖水中分离出来。5. PPT10出示认识酒精灯。6. PPT11出示蒸发水分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时的注意事项:正确使用酒精灯,要注

45、意安全。7. PPT12出示加热时使用蒸发皿时的注意事项。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PPT13出示提出问题:老师在家做米饭时,发现大米里混有沙子,怎样把大米和沙子分离?2.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说出分离沙子和大米的方法和步骤。四、拓展活动1.PPT14出示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五、梳理总结1.PPT15出示这节课我们收获了哪些科学知识?【板书设计】6把它们分离木屑和铁屑:1、用磁铁吸2、加水3、用风吹沙子和白糖:1、溶解2、过渡3、蒸发教学反思7.玻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玻璃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材料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以玻璃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玻璃等

46、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会利用材料的优点进行合理的加工与制作,可以针对材料的缺点改进材料的特性,从而体会到我们可以更好地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透过玻璃窗,夜晚能观看星星,清晨能享受阳光”引发学生思考:这是利用了玻璃的什么特点呢?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知道普通玻璃有透明、易碎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自由探究,用自己的方法了解玻璃还有什么特点,同时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在观察中不要让玻璃伤到手;在了解了一般的玻璃有透明的特点以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玻璃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的玻璃透明程度不同。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性的玻璃用在不同的用途上。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认识了玻璃的特点基础上,观察并记录其他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认识到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本课通过观察、对比等活动,让学生知道玻璃的一些特点,特别是认识到不同的玻璃性能不同,透明程度也不同,人们根据需要对玻璃进行改进,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学生分析】低年级已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