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区大柳乡余粮村参与式整村推进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郧阳区大柳乡余粮村参与式整村推进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湖北省十堰市哪阳区大柳乡余粮村C2016-2018年)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二。一六年三月十堰市郑阳区大柳乡参与整村推进规划1t/1X刖S为进一步探索“十三五”期间扶贫开发思路,紧扣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首要任务、重点和要求,因地制宜,转变扶贫思路,提高扶贫开发成效,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推进贫困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大柳乡余粮村实际,按照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从基础改善、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等方面全面发展,特制定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该村2016年规划共包含四个大项目,13个子项目,总投资560万元,扶贫专项500
2、万元,自筹资金60万元。2017-2018年八个子项目,总投资718万元,专项资金652万,自筹资金66万。预计在项目实施结束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由2015年底的3540元增加到4000元,使项目村贫困人口实现整体稳定解决温饱,全村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将会得到全面发展,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第一章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分析余粮村位于十堰市邮阳区大柳乡东北角,南三路从此穿腹而过,全村3个组,221户,881人,贫困人口149户、454人。版图面积3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10亩,山场面积3.8万余亩。劳力592人,民政救济户40户,67人。贫困现状及成因分析:余粮村现有五
3、保户24户24人,占总人口的2.7%,低保户16户43人,占总人口的4.8%,贫困户149户454人,占总人口的52%。该村基本没有抗灾风险能力,农户现金储备极少,群众生活困难,集体经济空白,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遇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将直接威胁群众的生活生产及生命财产安全。村内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观念落后。造成余粮村贫困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一是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经营投入不足,山高、自然条件差,全村以农为本观念根深蒂固。二是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业产业效益低下,结构不合理,没有长远的主导产业和庭园经济。三是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观念落后,发展意识淡薄,接受新
4、技能新事物能力差。四是因灾、因病、因残导致部分群众返贫。由于村情所决定,有些非贫困农户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又加入贫困的行列,因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患重病,致使贫困家庭更加贫困;少部分家庭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综上所述,余粮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业产业效益低下,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观念落后,因灾、因病等原因导致返贫率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群众抗灾能力极弱。只有依靠整体扶贫和扶贫到户、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技能培训等方面着手推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村人口素质,改变全村贫困现状,实现整村脱贫,步入小康。第二章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一、指导思想以党
5、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邮阳区“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改善生活、生产条件为重点,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坚持以生态农业、长远农业、高效农业为抓手,以打造余粮村精准扶贫示范村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上级帮扶与群众自愿相结合,坚持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坚持分类指导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精确瞄准贫困群体、贫困农户,采取有效措施,让149户贫困户454人首先脱贫致富,结合我村的地理优势,确立以“4A”级景区九龙瀑旅游开发为主导产业,以连翘、黄姜、苍术等中药材,高山蔬菜、小窖酒、玉米梭为辅导产业,以
6、地方特色养殖牛羊,打造余粮村山清水美人富的新农村。二、规划原则依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余粮村精准扶贫项目必须坚持以下七条为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原则。在国家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增加收入为目的,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走出一条符合实际,有自已特色的发展路子。第二,坚持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原则。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改善村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与计划生育相结合,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资源、人口和
7、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自强不息,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第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不断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和参与扶贫到户工作。第六,坚持“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的原则。扶贫到户工作要立足于农业,受益于农民,贡献于财政,通过项目带动和促进,努力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富民强村的发展目标。第七,坚持整合
8、资金,加大投入,综合开发的原则。以扶贫到户为契机,整合产业、庭园经济、土地的投资力度,大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第三章项目选择与规划编制过程项目选择是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贫困成因,提出了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项目,经全村村民直接投票选举,然后按照投票多少排出项目名次,最后筛选出6个子项目,编制出余粮村精准扶贫规划方案,具体步骤如下:1、进村入户调查基本情况(包括村情、产业结构、贫困成因、贫困需求等)。2、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一步摸清底子。3、召开村民动员大会,动员群众参与项目规划。4、召开村民现场规划大会,推选村民代表,调查村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分析贫困现状,原因,分析生产模式,描
9、述村容、村貌及生产发展愿望,投票选择规划项目。5、编写完成精准扶贫规划方案由区扶贫办组织人员,对各项目建设书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由乡扶贫办和乡政府编写完成总体规划方案;在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中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完善修订后上报。第四章规划目标和项目建设内容一、规划目标通过项目扶持,我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并形成以旅游开发为主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以高山蔬菜、中药材为辅庭院经济、以家庭养殖为特色的产业布局,到2018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全面实现脱贫目标。第一,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一是将村级发展与
10、旅游开发紧密结合,依托景区,挖掘资源,进行沿线产业布局,鼓励发展农家乐,形成以自家住房为主体的“庭院式小山庄”,在旅游旺季进行游客接待和农特产品、纪念品的出售;二是发展壮大特色种养殖业,促进农民增收。在产业发展方面,以秦巴金玉米公司为依托,种植玉米850亩,发展全村养牛10头以上农户5户,养羊200头以上大户5户,香菇种植1万袋以上大户20户。充分利用产业区域优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第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通过3年的项目实施,实现全村通村公路硬化、大型蓄水池、垃圾池、移动通信基本覆盖。按照“五务”合一的要求对村部进行改扩建,现村部内有卫生室、农资超市、便民服务室
11、、电教室、图书室等全覆盖,从而解决行路难、吃水难、发展难的瓶颈,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科技致富能力。二、项目建设内容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和群众民主参与,经反复协调讨论,群众民主投票选项、定项,最终确定2016年至2018年三年时间内在余粮村实施四大项目,2016年实施13个子项目,其中产业发展项目5个,基础设施项目3个,民生生态环境项目3个,社会事业项目2个。(一)产业化增收项目1、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新发展香菇、药材基地100亩;土地流转50亩,集中连片发展适宜本地种植的经果林。2、加工产业项目。鼓励扶持兴建小窖酒、山野菜加工作坊,形成特色化产业。3、生态养殖项目。扶持发展养殖业养殖大户,其中:养羊
12、大户5户、年出栏1000头;养牛大户5户、年出栏50头;扶持养黑猪大户15户、年出栏500头;养鸡大户10户、年出栏IooO只。4、旅游开发项目。充分利用景区区位优势,鼓励扶持发展新发展农家乐2-3家。5、新型创业项目。扶持发展2家电商,大力宣传,打通网络销售渠道,提升知名度。(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公共项目。新建“日照中心”一座,垃圾池14个,公厕3座,村标一块,旅游标示牌10个,南三路安装路灯100个,建设固定宣传栏2个。2、安全饮水项目。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全村新建2个大型人畜安全饮水蓄水池200方,项目涉及全村贫困农户。3、交通项目。改扩通村公路12公里,通村路硬化5公里,通组公
13、路硬化3公里,项目实施可解决交通不便贫困农户46户,159人。(三)生态宜居村庄建设项目。1、扶贫搬迁项目。将居住偏远、交通不便和部分五保供养的10-15户农户在景区北大门选择安置点进行集中安置,并完善相关基础设施。2、文化广场建设项目。计划在村部旁边新建文化广场500平方米,配套相应的体育、健身器材及绿化。3、村庄环境整治项目。计划在沿通村主干道开展村庄环境整治,道路两旁种植绿化景观树,南三路沿线种植可供观赏连片向日葵。(四)社会事业项目1、村阵地建设,2017年计划投资80万元,加大投入村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等建设,基本满足该村日常需要,基本满足群众基本就医需要,方便群众办事。2、开展劳务
14、技能培训项目。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使农民工从“劳力型”输出到技能型输出的转变,力争为每户培训一名劳务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增加务工收入,提高务工收入比重,计划开展劳动技能培训500人次,转移安置劳动力就业300人。第五章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2017年-2018年项目资金来源坚持国家投资和地方自筹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资金整合,规划总投资718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480万元,占总投资的66.8%,部门扶持资金140万元,占总投资的19%,群众自筹98万元,占总投资的14.2%,2016投资计划为:一、产业化增收项目产业发展项目投入资金50万元,占总投资的8.9K其中:项目扶持资金40万元
15、,群众自筹10万元。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90万元,占总投资的51.8%,其中:项目扶持资金27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0万元。三、生态宜居村庄速设项目生态环境项目投入资金120万元,占总投资的21.4%,其中:专项资金110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四、社会事业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共计100万元,占总投资的17.9%,其中中央专项资金90万元,群众自筹10万。第六章项目技术标准一、产业增收项目1、百亩设施蔬菜种植项目:先合理布局规划已选地块,计划在已选地块正上方挖掘大型蓄水池一口,在地块两侧修防洪渠长,根据地势,合理将大地块化成小块,根据地势将地块整平。并在以后整合资金,建设供水设施
16、,扩宽、硬化地块旁边的公路,以便蔬菜运输路线畅通。2、香菇、药材种植项目:整合本村山林,统一规划,聘请种植专家,进行指导,提高产量,利用本村地理优势,把产品送出去,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3、养殖业项目。通过扶贫补助,让群众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家畜养殖,在短期内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做好环境卫生处理,避免产生环境污染。4、乡村养生观光旅游业。充分发挥区位地理优势,发展城郊自然生态环保旅游业,引导群众开办农家乐,大力挖掘旅游资源,打造余粮村长寿村品牌,初步形成城郊乡村养生旅游观光带。二、道路硬化路基及路面基层平整坚实,新建、改扩通村公路12公里,硬化村内通组公路长度5公里。同时并对路肩部分用土垫,清理路旁植
17、物荒草杂物,从根本上扭转群众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象,解决本村各组群众出行困难的问题,保证百姓出行安全及农副产品的对外运输销售渠道畅通,加速内外人口流动,激活村级经济发展。三、生态环境整治104户扶贫搬迁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几点:一是合理布局规划,保证住宅科学实用。二是坚持群众受益,突出村两委主导。三是努力加快推进配套设施建设。四是高标准设计,突出新农村房屋建设特色。四、社会事业项目村阵地建设约500平方米,新建文化广场及配备相应的体育、健身器材等;科技培训采取发技术小册子、课堂技术辅导课、办培训示范点、文化宣传墙的形式,在各个不同的季节有针对性地对农业主导产业所需的实用技术进行培训,培训到村
18、至组到地块,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对一些重点产业、重要环节、入村、入组进行培训,指导示范、进行现场讲解。主要为蔬菜、药材种植技术、养殖实用技术等。通过培训,使每户掌握1-2门农业技术,户均有1名能掌握使用技术的明白人。第七章项目效益分析通过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经济、生态、社会、扶贫等方面都将取得巨大的效益。一、经济效益建成香菇、药材基地100亩,可增农民收入600元;500亩设施蔬菜建成后,可增农民收入500元;每头猪可增加农民收入1000元、每头牛可增加农民收入5000元、每只鸡可增加收入50元;本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后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可增加农民打工收入500元。二、社会效益以项目的实施,加快区域经
19、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科学合理,作物布局比例恰当,核桃产业初步形成。并能充分挖掘区域内的资源潜力,有效改善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使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从而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长期稳定,并带动周边村共同发展。三、生态效益通过项目实施,控制水土流失,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实施退林使当地荒山植被的覆盖率达95%以上,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产业效益、生态效益。第八章项目可行性分析一、技术性分析对于四大项目中,涉及经济开发的项目,我们不仅要指导种养技术,而且
20、要把产品卖出去,实现其附加值,最终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由政府牵头,加大农业技术服务站、林业站等部门对该村的技术支持,同时建立信息网络,定期不定期的发布各市场行情变化的信息网络,拓宽销售渠道。二、综合评价以区、乡、村干部广泛参与界定贫困户,选定项目为基础,以政策、资金、信息支持为依托,为项目执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经济运行方式,为项目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依靠科技技术稳定脱贫致富,能力建设确保全村发展有后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填补村基础设施的空白,村班子团结苦干,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第九章运行机制为确保项目管理科学,实施有效,我们要在总结以前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机制:一是群众参与机制
21、。让群众真正成为选择项目、实施项目、监督项目的主体,开好宣传动员会,保障群众的决策权,激发参与项目的热情和干劲。二是整合资金机制。把产业化增收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层组织建设及能力建设项目按照资金的来源细化,整合资金、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发挥集聚作用。三是中介组织带动作用。成立设施蔬菜专业合作社,规范合作社管理运行流程,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带动作用和桥梁作用,促进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四是科技支撑机制。要重视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引进品种、良种培育、优质产业等与农技部门联系机制,聘请区科协、农业部门专家、能源办专业技术人员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培育优质品种,科学种植
22、,把项目实施与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第十章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一是紧紧依靠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指导。二是成立整村推进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领导小组主要职能是按规划内容进行项目实施,与有关部门和村民联系、协调等相关事宜,监督工程质量和工程内容与规划是否相符,确保规划的圆满完成。二、规范程序,强化管理工程类项目实行项目设计评审制度和招(投)标制度,保证项目从设计到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招(议)标公开、公正,让群众明白,取得群众信任,羸得群众支持。确保扶贫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实行村负责人是项目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在村自验收的基础上,上报扶贫办进行全面验收,扶贫资金实行报账制专户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扶贫资金。附件:1、基本情况。2、整村推进典型规划汇总表。3、整村推进典型规划年度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