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军:用真实阅读推动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勇军:用真实阅读推动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曹勇军:用真实阅读推动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上)来源:中学语文教学【摘要】真实阅读是指读书共同体对于理想读者和读书方式的人格化塑造和生活化榜样,旨在帮助人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它涵括了国内当下群文阅读、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等诸多阅读教学理念,是更上位、更高维的概念。真实阅读视域下的整本书课堂阅读教学,可从梳理读书理念、增强读书体验、补齐读书链条、完善读书能力等四个方面展开,化繁为简,直奔读书主题,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词】真实阅读;读书体验;读书链条目前国内的阅读教学有这样几种流行说法:海量阅读、群文阅读、主题阅读、跨学科阅读,还有整本书阅读等。这些
2、说法有的侧重阅读输入的量,有的侧重文本之间的结构化,有的强调先行组织者的统领作用,有的倡导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各有其针对性和着眼点,也各有其理据和实践意义。可我觉得,在这些概念背后还应该有一个更上位、更高维的大概念(bigidea),那就是“真实阅读”。什么是“真实阅读”?就是像工作中专家学者那样读书,像生活中真正的读者那样读书。它是读书共同体对于理想读者和读书方式的人格化塑造和生活化榜样o真实阅读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有自己的方式和习惯,为的是帮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真实阅读重在一个“真”字上,真实的目的,真实的环境,真实的书,真实的方式和过程,真实的体验和成果,真实的生活和人生。它具有整体打
3、包的特点,与“从尽可能小的知识和技能的点入手,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精确记忆和技能的熟练应用”的碎片化训练路径相反,体现对象、过程和结果的完整性,注重价值追求、能力培养和知识习得的水乳交融,注重人的知情意的协调发展。1说真实阅读是更上位、更高维的概念,是因为它包含了读书的基本形态而又超越了各种形态僵硬的界定和划分,是更为强大和更为深刻的源头性尺度,拿它对照思考整本书阅读中错综纠缠的问题,容易想清楚。比如整本书阅读好不好?当然好!读书是一个生活事件,书册是生活中真实的阅读单位,它所具有的综合性、丰富度和塑造力,是单篇阅读无法比拟的,对于阅读能力的提升作用无可置疑。那么,有了整本书阅读,是不是就可以忽
4、视甚至废弃单篇阅读呢?答日:不可!在工作和生活中它们各有其作用,不可偏废。且不说单篇阅读在我国目前的语文教育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即便从真实阅读反映的规律看,单篇阅读也是书册阅读的入门。两者具有互为基础、互相支撑的关系。我们倡导整本书阅读并非要替代、废除单篇阅读,而是要消解语文阅读中那些围绕应试的“伪阅读”的东西,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实际上,我们往往根据生活中的需要,当读书则读书,当读文则读文,两者交互为用,这才是生活中真实阅读的样态。许多一线教师面对整本书阅读感觉困难重重,不知如何有效地开展,虽然努力学习,频繁参与各种教学观摩活动,但越发困惑,观摩课上有的老师这样讲,有的老师那样处理,越听
5、越糊涂。他们忘记了真实阅读的原则,那就是:生活中怎么读书就怎么教读书,我们怎么读书就怎么带学生读书。比如,你打算带学生读论语,怎么设计课程、制定规划,打开这部经典呢?作为领读者,你自己先要认真通读论语。我们知道论语是一部儒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相与接闻于夫子之语”(班固语),汇聚而成的富有现场感、原生态的经典,记录了他们有关学习、做人和治国平天下的言行。全书共20篇,500多章,1万多字。一章一章地读下来,我们在获得智慧启示的同时,也会发现书中的许多内容是重复的,还有不少内容与今天我们所倡导遵循的价值规范有冲突。读完这本书,你不会强迫自己从头到尾记住,而是选择那些对于今
6、天生活有价值引导的内容反复咀嚼,获得精神滋养。因此,你设计读书课程的时候,没有必要要求学生一字不落地细读,可以从中精选出100多章研读。反复研读这100来章,会发现它看似散乱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三大类:谈治学、谈做人、谈治国。你用现代人的眼光,运用分类的方法,把这本书的内在结构梳理出来,而这“治学一做人一治国”的结构框架就可以作为你带领学生开展阅读的课程框架和基本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语言上的障碍,怎么办?作为读者,你会借助各种工具书,借助各种注本的注释,扫清障碍,理解文意。你阅读中的那些障碍想必也是学生学习中会遇到的。有哪些问题?关键是哪几个?怎么把这些问题以教学的形式呈现出来,带领学
7、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完成?于是,你就有了初步的实施方案。读完之后怎样自我评价?是把勾画出来的经典名句熟读成诵,还是能对它做出阐发,又或者创造性地把有关的内容组合起来,解答生活中的困惑?就是你评价方式和内容的选项。此外,你打算安排多少时间带学生读完论语,分成哪几个步骤,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最后综合考虑,制定师生全程的读书计划。通过以上的论语阅读课设计的复盘,我们可以发现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规划和实施,实际上是“以读解读”“以读定读”“以读教读”的过程,也就是依据教师自己的阅读,适当参考教科书,初步设计、规划读书课程,带领学生在经典中走一个来回的过程。你的设计是基于这部作品的特点,基于学生阅读学情的特
8、点,但归根结底是基于你的真实阅读。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最可靠的凭借,最有价值的资源,最大的本钱,不是参考书,更不是名师示范课,而是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读书眼光、读书习惯和读书热情!真实阅读是我们人生阅读的起点和归宿,也应是开展整本书阅读的引导和参照。锚定真实阅读,可以突破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的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多是从单篇课文教学和现代文测试移植来的),化繁为简,帮助我们直达读书主题,梳理读书的理念,增强读书的体验,补齐读书的链条,完善读书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梳理读书理念整本书阅读说复杂的确更杂,又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设计,又是教学评价,还有学习资源、学习支架,零零碎碎的东西可真不少
9、。要说容易也容易,无非通过一本一本书的阅读让学生学会读书,提高其判断力、理解力和读写力,成为真正的读者。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真正读书,热爱读书,有自己的读书体验和方法.这样你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拿自己的读书经验来印证课堂教学,简化课堂教学,梳理自己的读书理念,有几条管用的可以持之以恒坚守的读书信念。在真实阅读中,你必须对以下问题做出明确回答:怎么找到读书时间?不会读书的人永远没有时间,会读书的人总能找到读书时间。找到读书时间是读书能力的组成部分,是读书的门槛条件。把读书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能克服困难,找到读书的时间。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书?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书,就是让你通过阅读增长知
10、识、得到快乐、发现自我、锻造人生的那些书。寻找的过程就是发现自我、寻找生命可能性的过程。寻找中你可以参考别人的书单,但关键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要学会放弃那些不适合你的书。为什么读半懂不懂的书对自己帮助最大?读书有易有难,完全看不懂和一读就懂的书对于我们帮助都不大,最有价值的是读半懂不懂的书,这样的书你有兴趣又有疑惑,读完一本就提升一步,抵达全新的境界。什么叫读懂了?“读懂就是读明白。越是明白的事,越应该可以简明扼要地说出来。”“如果没法简单地说出来,就是还没读懂。”2读不懂怎么办?不可怕,它是阅读中促进思考的一个积极因素,随着读书深入,它会自动消解。我们应该把疑难和问题“加括号”“悬置”起来
11、,使之既不影响阅读推进,又牵引着你的阅读思考走向文本深处。怎样做读书笔记?这是读书的核心技术。它用摘抄、提要等方式把握重点和精华,对书的内容加以萃取,帮助我们理解消化。可以设想一本书明天就要离开你,而你又特别喜欢它,你觉得书中哪些内容必须保留下来,你就知道怎么做笔记了。为什么好书必须重读?高级的说法是因为经典“常读常新”,普通的说法是因为一本书只有读到第二遍第三遍才能够读懂,才能读出点味道来。怎样用批判和创造的眼光读书?批判和创造发生在一本书反复:阅读之后,发生在你对心爱的作品阅读之中,发生在与别人交流碰撞之时。怎样一本书一本书读下去,规划自己一生的读书战略?最关键的是要有战略眼光:读书唤醒灵
12、魂,一个人一旦觉醒过来,一切就有了。除了这些问题之外,我们还要处理读书中的诸多的关系和矛盾。比如:读书应该采取有用的态度还是无用的态度?读书有没有方法?什么叫懂?什么叫不懂?两者关系如何?读书中应侧重个人体验还是明确的知识?读书是带着问题读还是把脑子空出来?读书中应该侧重愉悦享受还是花功夫苦读?等等。在所有这些以悖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阅读经验中,读书应坚持无用的态度还是倡导读书有用的观点,是一个制约着这一系列问题的核心追问。首先辨析一下何谓有用,何谓无用。“有用论”说的“有用”是指马上就能使用,给人利益和好处,比如让你得到优异的成绩等;“无用论”则与此相反,认为读书应强调“无用”。其实“无用论”
13、并不否定读书的作用,只是他们不局限于眼前的、短期的、物质的、外在的好处,而是着眼于人生长时段、大格局下的隐性的好处,着眼于精神的成长、气质的变化、人格的养成、智慧的圆融。无用论让人用超越的眼光,超越当下的小格局、小利益,着眼于人生的长远的发展。可见两者都不否认有用,分歧在于什么才是真正的有用,有什么用。其实,从人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来说,必须有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监督,自我陶醉,你的读只是胡乱地读、散漫地读,“泛滥而无所归宿”(朱光潜),读书不易有长进。反之,明确读书目标,提出读书要求,可以读得更深入,帮助人生的发展,推动人生的进步。是故,应该把有用论和无用论协调统一起来:从大的
14、人生发展上看,我们坚持无用论,在具体的某个阶段,我们不忽视有用论;有的书和我读书的方向、领域关系不大,不妨以无用视之,而有的书是我关注研习的重点,则必须以有用待之。某个人生阶段,我们不妨取读书无用论,但又不忘用有用自我约束;有的阶段要全力以赴,完成读书任务,但也不妨用无用论给自己超越的引领。超越什么?超越琐碎狭隘、斤斤计较这些负面的东西。有用论的价值是提出具体的要求,让我们读书有目标,它的不足是急功近利、计较得失,把人生的格局弄得很小;无用论的优点是具有理想主义的追求,但也容易懈怠散漫、自我陶醉。如此看来,有用论和无用论可互相补充,推动人生进步。其实,“挂在口头的轻松与压在纸背的沉重,二者合而
15、观之,才是真正的读书生活”3。其实“测试智力是否一流,就要看头脑在同时容纳两种相反意见的情况下是否仍能运转”4,菲茨杰拉德的这句话,可以作为我们解答包括读书有用论和无用论在内的诸多读书悖反现象的依据。、增强读书体验同样一本书,为什么学生在课外愿意阅读,而课堂上积极性却不高?因为课外阅读是一种真实阅读。签名本、枕边书、书店、个人藏书、读书分享、作者见面会、读书而结识的新朋友这些都是真实阅读中常见的场景,它不仅有吸引人的内容,更有美丽的故事,有我们真实的生活需要,留下难忘的阅读体验。它与那种读教辅书、反复操练、考试分数、讲评答案等课堂阅读训练长得完全不一样。目前课堂上整本书阅读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读
16、书的美好体验,引发学生对读书的厌恶和拒绝。真实阅读的体验主要是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多样的读书情境,二是可以自主选择阅读书目,三是用成果、表现等隐性手段来评价的方式。据此,可以调整我们的课堂教学,重建并放大读书的美好体验。第一点是构建多样的读书情境。根据PISA研究,结合我们对真实阅读的观察,阅读具有获取信息、完成任务、文学体验三大基本取向,我们不妨把课堂读书情境也大致拟构为学习情境、任务情境和闲暇情境三类。与现行的课堂教学比对,我们发现,课堂情境基本是学习型的,目前有些课堂也已出现任务型,而闲暇型最为匮乏。由于传统学习文化的制约,我们一般把课堂上读书定义为正襟危坐、坐而论道、环环相扣、师授生听
17、,课堂上严肃有余,轻松不足。其实读书要有一种自由的、享受的心态,应该放松,如此方能思维灵动、心智舒展。我在学校读书课程建设中倡导构建多样的读书情境,丰富学生的读书体验,定期举办具有沙龙氛围的读书分享,同学或介绍最近读到的某本好书,或对某书做出个性的评价,或对书中隽言警句会心别解,或对书中关键辞章含英咀华,学生自带饮料和零食,以书会友,在轻松的氛围里无拘无束地读书对话。这种具有自由闲暇意味的读书课,与正儿八经的读书课互为补充,使之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让学生获得持续的阅读热情和兴趣。我们还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创造条件带学生到南京历史文化名胜的现场,开设情境读书课。比如到王安石故居半山园去读王安石作品
18、,到豁蒙楼茶社读中国哲学简史,到龙蟠路20号魏源故居小卷阿读万历十五年利用这样的历史文化现场氛围和情调增加读书的体验,让读书变成美丽的故事。第二点就是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无法获得饱满的读书体验,主要是因为课堂上控制得太紧,一切都是限制的,读书成了没有选择余地的任务,学生当然感觉到压抑痛苦。不过这儿我们有个困难:课程有规定的学习内容,以保证学习者通过读书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怎样在确保课程规定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为读者所享有的自主阅读权利和快乐?我们在“全班共读一本书”教学模式之外,采取另一种补充的课型”每人选读一本书”,每个人选择自己渴望阅读的那本读物。不过,这样又给老师操作
19、、指导、评价出了难题,我们的对策是,采用课前读书演讲的形式,化解了课程管理上的困难。每位同学向全班分享自己阅读过的、值得推荐给大家的一本好书,撰写演讲稿、制作演讲PPT,从作者简介、基本内容、精彩片段、个人评价等几个方面介绍一本好书0最后,同学评点优劣,教师加以总结。演讲结束,及时将PPT和演讲稿上传班级读书群,供同学们课后传阅。这样,一人读书,全班分享,一学期下来,人人参与,在班级读书的公共空间积累了50多本好书。既有整体性的读书课程的推进和实施,又保护了同学们阅读的自由和个性;既调动了同学读书的积极性,又便于老师个性化地指导,实行下来,颇有成效。制约着读书体验的第三点是评价方式。我们习惯于
20、学生读完一本书测验一下,或者写一篇读后感。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养成急功近利的阅读心态,造成阅读的压力和焦虑,破坏读书的体验,败坏读书的胃口。生活中一本书读后是怎么评价的?常常采用成果或者表现等形式,通过成果的展示和表现来进行生活化的评价,把评价隐藏在生活事件之中。5美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南希爱特维尔为学生开设读写工作坊,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她让学生以5分为漏分给这本书打分,并思考讨论这本书之所以得分和失分的原因,教学生学会评鉴自己读过的书,学会做一个真正的读者。6“童书妈妈”三川玲介绍过一种“书架法”的生活化读书评价方式,就是想象全世界的书都在你的书架上,你这本书应该放在哪里?它的前后左右应该是哪些书?
21、这本书的互补的伙伴、相近的朋友是哪些书?让学生建立读书框架,学会联系,学会比较,学会评价。我在学校组织读书社和经典夜读小组,广邀国内专家和学者来学校开设读书讲座。我们利用名家的轰动效应,组织小记者采访团队,让学生事先分头阅读这些名家的代表作,根据阅读中的体会、困惑和问题,提炼、编写有价值的采访提纲,推动他们开展主题阅读,指导学习怎么向专家提问,怎么与专家交流,把对话推向深入,结束之后根据采访所得,辅以阅读中的体会,撰写新闻采访记。最后,我选择其中全面而有深度的采访报道推荐发表。这既是一次学生专题阅读和采访的成果,也是对他们读书能力的高层次的评价。我曾邀请读书大家、张爱玲研究专家止庵先生来校开设
22、“张爱玲阅读课”,事先带领学生研读张爱玲的代表作,收集提炼学生阅读中的困惑和问题,组织与止庵先生对话。事后,帮助修改学生文章,推荐给扬子晚报发表,用这样的学习成果作为评价手段,放大名家的引领作用,让学生获得美好体验,体会到读书的真正价值。参考文献:1张卓玉.构建教育新模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41-42.2郝明义.越读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9.3陈平原.读书的风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4菲茨杰拉德.崩溃M.黄昱宁,包慧怡,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80.5曹勇军.整本书阅读评价:类型、操作、局限以及改进口.语文教学通讯,2020(I
23、OA).6南希爱特维尔.在中学:读写工作坊的奥秘M.王不一,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99-100.曹勇军:用真实阅读推动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上)来源:中学语文教学三、补齐读书链条真实阅读没有考试的要求,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机械训练这些“伪阅读”“伪能力”的东西。它是自己有了疑问、有了触发、有了好奇,形成问题意识,不断地借助读书来推动思考,解决生活的困惑、人生的疑问,在此过程中理解力、判断力、阅读力同步得到提高。“找书一读书一用书”是支撑起学生读书进步的三个关键支点。真实阅读不仅仅是读书,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找书”。你通过师长介绍、朋友推荐、书目索引、网络搜索等,主动寻找适合
24、自己读的书。找书的关键是选书,本质是东摸西摸之中建立自己的读书框架。这是读书的第一能力,优秀的读者大都具有敏锐的嗅觉,总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下一本书。一个人不会找书,靠别人指派任务,靠别人喂大,永远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读书之后还没完,你还要想方设法“用书”。或者撰写文章,或者分享讨论,或者探索解决问题,总之你要把读过的书为我所用,要有读书的成果,以验证读书,让书化为你的血肉,结晶为人生的知识和技能。从找书到读书到用书,形成良性循环,构建行动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反过来又会细化深化读书,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探索,推动自己不断地进步。拿“找书一读书一用书”这个真实的读书链条来对照课堂的整本书阅读,
25、我们会发现,教学只是集中在“读书”这个环节上,“找书”缺席,是亟待弥补的环节。“用书”,教学中虽然也有,但不被重视,缺少自觉的意识,没有在“用”字上做足文章,没有设立具有情境对象的交际任务,“出口”比较单狭窄,多是写一篇读后感,虽有“输出”,但仅仅是个人的“内循环”,缺少进入公共空间的“大流通”,并没有真正把书用好。针对“找书”环节的缺失,我们开发了“先锋书店读书日”的读书课程。具体的做法是,每年寒假我们从“启明星读书社”和“经典夜读小组”招募同学,由学校赠送50元先锋书店购书券,到南京文化地标先锋书店为自己购买寒假阅读的图书,作为赠送给他们的新春大礼。活动之前,先为学生开设“如何构建自己的书
26、架”的微型讲座,指导学生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讲座中既说明挑选图书的基本原则,也介绍选购图书的具体案例,还有一本好书的故事。寒假中老师随学生一起到先锋书店帮助指导购买图书,随时解答学生选书的犹豫和疑问。开学后组织学生填写反馈表。反馈表包括:学生购书的书名、满意不满意的评价和理由、由此体会到的购买图书应注意的问题等,还开展购书分享交流会,让慧眼独具、选中好书的师生介绍经验。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找书的意识,学习找书的方法,丰富有关作者、出版社、版本、印次、读书界评价等图书信息知识,确立读书的个性追求,补足课堂整本书阅读缺失的环节,让学生像生活中的读者一样遨游书海,不
27、断找到推动自己进步的、自己的经典图书。针对我们课堂中“用书”环节的缺失,我们开设丰富多样的项目读书课程。如“校园戏剧节”“玄武湖月光诗会”“经典夜读沙龙”等。其中最为学生津津乐道的,是我们一年一届的“十三中读写特长生评选和专集义卖活动”。我们出台了南京十三中读写特长生评定条例,让高三学生对照条例自行申报,经评委会评定,评选出每届的读写特长生,由学校为其编辑印制特长生专集,我们给每位特长生配备一名语文教师做责编,师生合作编成一本个人专集。在这样的真实语文生活情境中,学生可以习得诸如体例的设计、特色的确立、书名的推敲、专辑的分合、导入语的创意、序言后记的撰写等真正高阶的写作能力。作品专集采用义卖的
28、形式在校园中发行,善款捐献给困难的学生。最后特长生们受邀在义卖现场为学弟学妹们签名,掀起校园读书的高潮。这样的“编书”过程可以让我们了解一本书成书出版的过程,了解一本书构成的要件以及每个要件的读写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书的主人,驾驭阅读,获得长远发展的能量和滋养。有关读书有很多神话,比如我们坚信一个人读了书就必然成功,其实读书的失败者一点不比成功者少。什么是读书的失败者呢?他不会自己找书,不会开辟自己的阅读领域,通过读书推动自己的探索和发现;他也不会用书,读书永远是在为将来储备。这种拥有大量memory(记忆)的人,心思比较迟缓,不似善于recollect(重组)的人那样思维灵活1,读书不能有效
29、地充实、提升、改造现在的人生。正如鹤见祐辅指出的那样,这样的人读了一辈子书,“蚂蚁一般勤她的硕学”“却没有留下一卷传世的书”“像戈壁的沙漠吸流水一样,吸收了智识,却一泓清泉,也不能喷到地面上。2如果把这里的“没有留下一卷传世的书”理解为没有真正的“用书”的话,这类“徒然的笃学”不正是读书失败者的画像吗?用“找书一读书一用书”这三个抓手,打通读书进步的通道,构建起“知行互动”的高能的心智结构,学生的读书就会加速度积累扩张,读书从此有了不同的眼光、追求和自我。四、完善读书能力所有人的读书故事都有基本相同的情节: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我们幸运地遇上了人生的第一本书,它点燃了我们的求知之火,让人欲罢不能、
30、如饥似渴地阅读。而一本一本的书让心中的求知之火越燃越旺,克服阅读中无数的困难。期间,我们总会遇到读书的引路人,有的是师长,有的是朋友,有的是书中有共鸣的几句聪明话,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把你带入新的境界。回顾我们读书的经历,点燃阅读第一把火的是惊异感,是好奇心,是求知欲。读书能力千条万条,根本一条,是读书的兴趣和爱好。为什么学生总喜欢读比自己高一两个年级的更深的书?为什么他们乐此不疲,不认为难懂?为什么学生读了几本书以后会有一种骄傲感,有了自己心中的诗与远方?为什么学生读了几本书以后,会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一夜之间长大,关节都哦哦地响?这些青春读书现象学真实描绘出被兴趣引导、被热爱驱动的心灵风景,
31、让人感叹,爱好是一个人的生命,剥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等于要了他的命。让兴趣持续下去,关键是不断尝到阅读甜头,得到满足。阅读中你得到了高峰体验的满足、独立思考的满足、精神成长的满足,由此产生了一种读书的“虹吸现象”:你的时间,你的激情,你的生命,如水一般,因势差自动流入让人痴迷的阅读之中。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和知识,神奇之处在于,并没有谁教给你这些知识,也没有谁传授你这些方法,你会自己寻找这些知识,习得这些方法,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完成。我多次组织学生开展经典夜读沙龙活动,让学生撰写沙龙演讲台词,学生写得有模有样,让我惊叹。可当活动结束,学生回到课堂写我布置的作文时,又被打回
32、原形。为什么?因为写台词时他的生命被兴趣和热爱点燃了,思维跳跃,突破技能,进入生命的高维状态,获得了无穷的心灵能量,一切困难都不再是困难。可回到课堂,他们丧失了能量,回到了低维的生命状态!好奇、兴趣、爱好属于最接近生命本原的层面,具有最高的生命维度,超越于低维的知识、方法和技巧。低维的“术”难以解决的问题,高维的“道”可以轻易解决。因此,抓住读书兴趣这个关键,可以让读书升维,获得更大的心灵能量,纠正课堂碎片化训练的不足。这里说说读书方法。现代教育重视策略,我们往往迷信方法,性子很急,学生一本书还没读完,就教很多方法。其实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是急功近利、想走捷径的心态使然。有真实阅读经验的人
33、知道,一个人只有读了大量的书之后,才会悟出一点自己的方法,而且方法也因人而异,与一个人的个性气质、读书追求、生活经历有关。因此不能指望学生在一两堂课的时间里,在一两本书还没有读完的时候,就熟练掌握那些所谓的读书方法。有朋友会不同意我的观点:“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不是读书的基本方法吗?岂可不讲?这不是读书方法,而是读书的基本习惯。带学生读书讲方法不如抓习惯,养成读书的基本习惯,学生终身受益。可在今天培养读书习惯又是多么艰难的事。它意味着你要一堂课一堂课、一学期一学期、一年一年地持之以恒,意味着你要有“读书才是语文的王道”的基本信念,顶住压力,克服困难,锲而不舍。习惯都是常识的
34、东西,可因为它是常识的东西,简单的东西,却因此而深刻,是读书的根本大法。一个学生毕业以后,回顾老师带自己读书的经历,如果能说感谢老师当年教会我读书做笔记,感谢老师教会我“读书就是思考”感谢老师教给我一辈子能带走的读书好习惯,这就是对语文老师最大的褒扬和回报!长期带学生读书,我始终牢牢抓住“读懂”这两个字。读书,一节一节,一章一章,一本一本下来,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虚构者必究其形象,纪实者必考其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梳理原书内容,再用两三个核心问题拎一下,一点通,点点通,一通百通。我当然知道学生读书种类多样,文史哲科思都有,文学类中又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不同文类要依据其特征
35、,运用适合的方法加以解读。但我觉得,在所有文类的最底层,有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学生认认真真读懂。没有这样的基础,其他免谈。我还知道优秀作品教学空间巨大,我自己也做过许多探索,但我总是告诫自己,探索之中别忘了学生“读懂”这个基础,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不容易做好。我们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要牢牢抓住让学生入门的东西,岂可以“低级”“小儿科”忽乎哉!比如,读完乡土中国我们可以把全书的基本内容做如下概括:我们把全书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章,驳斥对乡下人“土”“愚”的社会偏见,从宏观上总说乡土中国的特点。其中第1章指出乡土本色就是“土”,第23章解析乡村社会为什么不需要文字,指出乡下人的“愚”并非愚昧。
36、第二部分包括第45章,提出并解释了“差序格局”,指出它是一种向外推浪式的私人联系,并运用这个概念分析乡土社会“私”的问题。第三部分讲的是差序格局下的家庭结构和婚姻状况。乡土社会是“父系”的“小家族”(第6章),存在由此引发的压抑爱情、稳定婚姻的“男女有别”的婚姻状况(第7章)。第四部分讲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护”问题。乡土社会用教化和传统的力量维持社会秩序(第8章),并以此来调解纠纷、维持礼治(第9章)。第五部分研究乡土社会的权力问题。作者把乡村社会权力分为“暴力权力”“同意权力”和“长老权力”,指出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是一种松弛的、挂名的“无为政治”(第10章),是一种由长老承担教化的权力(第11
37、章);第12章探讨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的变迁,第13-14章则讨论社会变迁中的权力,如用“注释式歪曲原意方法”造成“名实的分离”,以及时势权力让欲望变成需求。14个章节,如同14幅乡土社会的素描,完整揭示出其社会结构和内在肌理。这段提要中既有信息的提取,也有概念的解释,还有内容的整合,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判断。看似简单,实不简单。具备了这样的基本功,读什么书都不怕。无论要撰写怎样高级的报告、书评、文案、策划,都笔下有底,心中不慌。这就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全部真相和秘密:你必须自己读书,有读书的真信念、真体验、真办法、真习惯,才能克服教学中多余的讲解、破坏性的指导以及你自己读书也从来不用的伪知识,摆脱外在的教条和束缚,充满自信地带领学生读书。你真诚地坚信,你有能力带领学生走出布满陷阱的经典丛林和阅读沼泽,避开诱惑,克服障碍,用你的热情点燃学生的阅读,用你的智慧启发学生的阅读,用你的真实阅读去改造乃至重构整本书阅读的课堂,让学生抵达读书成长的远方!参考文献:1郝明义.阅读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75.2鹤见祐辅.思想山水人物M.鲁迅,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