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堤生态化建设技术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堤生态化建设技术导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93.160CCSP55B44方标准DB44/TXXXX-2023海堤生态化建设技术导则TechnicaIguidanceforseadikeecologicalimprovement(报批稿)(本稿完成日期:2023.12.15)2023 -XX-XX 实施2023-XX-XX发布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基本原则31.1 1以人为本,安全优先31.2 尊重自然,协同增效31.3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31.4 陆海统筹,协调发展35工作流程36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46.1资料收集46.2 现场调查46.3 结果资料47安全与生态问题诊断47
2、.1 安全问题分析57.2 生态问题诊断58适宜性评估58.1 评估内容58.2 评估方法58.3 3评估结果59生态化方案设计59.1 一般要求59.2 堤前带生态修复69.3 堤身带生态化改造99.4 堤后带生态空间营造1010工程实施1010.1施工前要求1010.2施工要求1010.3施工组织1110.4完工验收11H跟踪监测与评估1111.1 跟踪监测1111.2 效果评估1212竣工验收1212.1 验收要求1212.2 后续管护12附录A(资料性)海堤生态化建设内容13附录B(资料性)生态海堤推荐植物与材料14附录C(资料性)典型海堤改造断面图15附录D(资料性)海堤生态化建设效
3、果监测评估报告编制大纲18参考文献20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木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木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环宇恩(广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岳文、林立、刘建辉、黄春华、郑鹏一、朱旭、汤德福、黄本胜、侯雨坤、侯堀、朱小伟、赵绍华、周秋伶、戚洪帅、刘晓建、王世俊、张永恒、李瑞慧、王其松、杨丽英、苏玮、王强、毕树根、程凯、张勇、温少文、冯宁霞、
4、黄力、林阳阳、谢韵妍、周治刚、谭超、王珍、冯天乔、陈来明、叶攀。海堤生态化建设技术导则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海堤生态化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工作流程、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安全与生态问题诊断、适宜性评估、生态化方案设计、工程实施、跟踪监测与评估、竣工验收等。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管辖海域范围内已建海堤的生态化建设工作,新建、改扩建海堤的生态化建设工作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GB/T GB/TGB/T G
5、B/T12763. 212763. 412763. 612763. 914914. 2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观测规范第2部分:第4部分:第6部分:第9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海水化学要素调查 海洋生物调查 海洋生态调查指南第2部分:海滨观测GB17378.4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17378.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T17501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GB/T41339.42023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GB/T510152014海堤工程设计规范HY/T255海滩养护与修复技术指南HJ710.4生物多样
6、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JTS/T231水运工程模拟试验技术规范1.Y/T1820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SL188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T7942020堤防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程SC/T94162014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DB44/T1822004广东省海堤工程设计导则(试行)T/CA0E12020围填海工程海堤生态化建设标准T/CA0E20.2-20.720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T/CA0E20.8-20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8部分:砂质海岸T/CA0E20.1020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10部分:海湾T/CA0E21.2-21.720
7、20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海堤seadike为防御风暴潮(洪)水和波浪对防护区的危害而修筑的堤防工程。来源:GB/T510152014,2.0.13.2海堤生态化seadikeecologicalimprovement利用植被、环境友好材料和工法结合,对已建海堤进行改造,在不降低物理防护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其生态连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3.3海堤生态化建设seadikeecoIogicaIconstruction以维持或提升海堤防潮御灾能力、恢复海岸生态功能为目标通过优化堤身结构型式、运用生态建筑材料、种植植被等措施对海堤进行的维护、改造、加固等
8、活动。3.4生态海堤ecologicalseadike通过海堤生态化建设(3.3)形成的海堤。3.5生态恢复岸线ecologicalrestorationcoastIine经整治修复后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岸线。注:植被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互花米草等入侵物种除外)且在迎海面营造了生物栖息场所的生态海堤(3.4可认定为生态恢复岸线。3.6堤前带frontzoneofseadike海堤的迎海坡堤脚线向海一定宽度范围的区域。来源:T/CAOE12020,3.53.7堤身带bodyzoneofseadike海堤迎海坡堤脚线与背海坡堤脚线之间的区域。来源:T/CAOE12020,3.63.
9、8堤后带backzoneofseadike海堤的背海坡堤脚线向陆一定宽度范围的区域。来源:T/CA0E12020,3.74基本原则4.1 以人为本,安全优先确保不降低海堤原有的防护能力,切实保隙防洪防潮防浪安全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4.2 尊重自然,协同增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注重提升海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和防灾减灾协同增效。4.3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考虑海堤所处区域的生态系统特性、水文动力和海洋灾害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实施海堤生态化建设。4.4 陆海统筹,协调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协调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空间格局,实现布局协调和功能兼顾。5工作流程海堤生态
10、化建设工作一般包括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安全与生态问题诊断、适宜性评估、生态化方案设计、工程实施、跟踪监测与评估、竣工验收等,工作流程见图1。6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6.1 资料收集6.1.1 海堤生态化建设应具备工程所在区域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及其行政区的基础资料,包括社会经济、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生物生态、相关规划等。6.1.2 社会经济资料包括海堤工程防洪(潮)保护区、海堤工程区的社会经济及相关规划资料、权属情况,应以海堤工程所在地人民政府统计和发布的最新数据资料为准。6.1.3 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生物生态等环境资料应以收集历史资料为主,能够反映工程区地形地貌、岩土条件和生态系统
11、演替过程。6.1.4 海堤生态化建设资料收集的内容要素,应结合项目实际需求,从表1中进行选取和确定。6.2 现场调查6.2.1当资料不满足后续工作要求时,应开展现场调查。6.2.2现场调查以路线调查、现场测量、人员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范围覆盖工程所在区域,具体方法可参考表k路线调查范围还应考虑海堤所在生态功能空间,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堤前带、堤身带和堤后带为主,兼顾毗连影响带。表1海堤生态化建设资料收集内容要素与调查方法参考表资料内容内容要素方法标准社会经济海堤工程区的社会经济资料及相关规划资料、权属情况DB44/T1822004水文气象气候、波浪、潮汐潮流、台风浪及风暴潮灾害特性、设
12、计波要素等GB/T14914.2GB/T12763.2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海区地形地貌、潮汐通道、底质类型、沉积物性状与质量、工作所在区域地质构造、海堤封闭区域内的水深及水上水卜.地形等历史和现状测绘数据GB/T17501生物生态堤前岸滩生境植被情况(物种、分布、盖度和密度、健康状况)、水体质量、底栖和游泳生物、潮间带生物等生物群落、鸟类迁徙路线和中转点、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要素数据GB17378.7堤后陆域植被陆侧植被的物种、分布、盖度和密度、健康状况LY/T1820生态威胁人为干扰、海漂垃圾、生物入侵、污损生物和病虫害等生态威胁因素GB/T12763.9海堤状况工程地质、海堤结构形式及
13、原设计建设标准(包括防潮、防渗、防冲刷等)、海堤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现状、防潮标准,海堤沉降,护面移位、海堤两侧区域使用情况等GB/T510152014SL1886.2.3现有海堤通过改扩建进行生态化建设,应结合海堤结构等设计参数,调查工程区域现状与海堤管护、受损情况,为问题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支撑。6.3结果资料主要包括文字图片材料、调查数据表、调查照片、音频视频等。7.1 安全问题分析7.1.1 对现有海堤进行海堤生态化建设,应进行安全问题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渗流及渗透稳定性、抗滑及抗倾稳定性等,具体计算方法按照GB/T510152014执行。7.1.2 海堤存在安全问题时,宜将海堤加固方案与
14、生态化建设方案同步设计,形成总体建设方案。7.2 生态问题诊断7.2.1基于海堤修建前的生态环境现状资料、数据和海堤现状生态环境资料对比,对海堤生态化建设区域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诊断,诊断内容及指标应能反映海堤所在区域的生境质量、生物群落健康状况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7.2.2硬质海堤修建后常见的生态问题包括生境破坏、生物群落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生态问题诊断方法推荐采用类比分析法对比海堤修建前和现状的生态指标或参数,或者根据海堤实际情况和数据获取情况进行分析,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利相邻的相似自然海岸进行对比。8适宜性评估8.1 评估内容8.1.1 适宜性评估
15、内容包括海堤安全性指标及工程所在区域的生态性指标。8.1.2 适宜性评估可适当关注经济性指标、与区域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及当地景观的协调性。8.2 评估方法对比工程实施前和预测实施后海堤安全性指标计算值和生态性指标调查结果,包括岸滩稳定、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植被本土化程度、护面建筑材料生态性等方面,综合判定海堤生态化建设适宜性。8.3 评估结果8.3.1工程实施后,海堤安全性不会降低且海堤生态性有提升的,可判定海堤生态化建设适宜,否则判定为不适宜。8.3.2对海堤工程提升加固时,同步进行的、能提升海堤防御能力的生态化建设,应直接判定为适宜。8. 3.3若工程在经济上极不合理,或与区域有关
16、规划相冲突,或对邻近重要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生态保护区等有较大影响时,应判定为不适宜。9生态化方案设计9.1一般要求9.1.1 海堤生态化建设工程内容可包括新增堤前(堤后)生态措施、对堤身进行生态化建设,在保障防灾减灾功能的基础上,营造接近于自然状态的生态环境,尽量满足当地民生、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需求,展现地方人文特色。9.1.2 海堤生态化建设工程布置应以保障工程所在海岸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所在海域环境承载力、增强工程所在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为目标,根据工程所在海域和陆域特点,遵循空间管控、生态功能保护约束、避让制约因素的原则,满足海岸线利用与保护相关管控及工程周边规划要求,结合生态需
17、求合理布置,海堤生态化建设内容见附录A。9.1.3 海堤生态化设计内容应根据迎海坡堤脚、迎海坡坡面、堤顶面、背海坡坡面等不同部位,分别采用针对性强、生态性好、可行性优的措施。设计不应降低现有海堤防潮(洪)标准;稳定、渗流、变形和抗冲刷等各项安全指标应符合GB/T51015-2014的相关规定。9.1.4 海堤生态化设计如对原海堤结构形式造成明显影响的,应开展海堤安全影响评价,确保生态化建设后海堤的防潮能力不发生降低,且不会产生结构安全问题。9.1.5 对于1级3级或断面几何外形复杂的海堤,堤顶高程的确定如考虑堤前及堤身生态化措施对波浪消减作用,必要时应结合数学模型计算或物理模型试验确定波浪爬高
18、、越浪量等参数,具体参照GB/T510152014和JTS/T231的相关规定执行。9.1.6 海堤生态化设计应衔接海岸线管理要求,建设后的效果评估应满足生态恢复岸线验收要求或界定标准。9.1.7 海堤生态化建设重点在于堤前带及堤身带,堤后带可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总体应遵循以下构建原则:a)海堤迎海坡的坡面、堤顶和堤脚应综合考虑生态、景观、亲水和防灾减灾等要素,根据堤前带岸线类型、区域动力、地貌和生境条件,针对恢复岸滩形态、防止岸滩侵蚀、提升岸滩生态功能等不同的岸滩治理需求,采取退养还滩、促淤保滩、海滩养护、植被修复等方式开展堤前岸滩防护和生态修复;b)因地制宜地采用生态格栅、生态护面(含生态袋
19、、植物砌块、生态溢水不专、箱式绿化挡墙等)等生态设计措施,构建海堤生态化建设的有利条件;c)因地制宜地构建灌草结合、多种群交错的梯度布局,尽量选取本土物种、防风抗浪、耐盐碱植物品种进行植被种植和养护,提高护岸植被物种多样性,发挥堤前带和堤身带的综合减灾效能。9.2堤前带生态修复9. 2.1一般要求9. 2.1.1广东省海岸类型可分为淤泥质海岸、砂质海岸及基岩质海岸,其对应的堤前带生态修复设计应遵循以下规定:a)植物的选用根据工程区域的滩面高程、盐度、温度、流速、风浪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采用的植物宜以乡土植物为主,严格控制外来种,禁止引进入侵种;b)生态修复工程宜采用透水性好、空隙率大、环境友好
20、的材料,以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栖息、生态系统恢复等。常见植物及生态材料见附录B;c)强风浪的开敞海区的海堤生态化改造,在确保海堤护面强度的前提下,可抛投适宜生物附着栖息的材料,如大孔隙率的块体、表面凸凹不平的块石或面板材料;d)堤前为砂质海岸的,宜论证海堤生态化改造措施对砂质海岸的影响,影响较小的方可进行海堤生态改造。9. 2.1.2堤脚线常年位于多年平均低潮位以下的人工岸线,不区分堤前带类型,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生态修复措施,如设置不规则模仿岩礁、人工鱼礁、牡蛎礁等,营造具有多样性的生境。9. 2.2淤泥质海岸9. 2.2.1滩面修复对于滩面侵蚀不稳定的岸段,应结合海堤生态化改造对滩面进行修复,
21、措施如下:a)结合当地的波浪、泥沙、水流等动力条件,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保滩促淤修复。生物措施有红树林、蕉草属、短叶范芷、牡蛎礁等;工程措施有丁坝、顺坝(离岸堤)等,也可采用抛石、碎石袋、石笼、预制小型构件等护滩;b)修复措施优先选择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技术方法,应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避免新建构筑物引起新的岸滩不稳定及生态问题。9. 2.2.2栖息地营造条件适宜的岸段,可结合海堤生态化改造修复栖息地,措施如下:a)采用人工鱼礁、牡蛎礁、鱼巢砖、生态块体等大空隙率、透水好的结构材料,构建缝隙、孔穴和鱼鳞坑水洼,营造异质性生境,改善潮间带生物栖息地质量: 人工鱼礁投放应选择地形坡度平缓的水域,
22、对于水流条件复杂的水域,为保证鱼礁的稳定性,宜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确定,人工鱼礁选址具体参照SC/T9416-2014; 牡蛎礁投放位置根据修复目标确定,以减灾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宜布置于潮间带;以提升水质为目标的,宜布置于潮下带。礁基可选择混凝土桩、块石、金属笼、木桩等。b)对于有水鸟经常觅食的滩涂,与鸟类保护规定要求冲突的,不宜进行红树林修复,必要时可设置鸟类临时栖息场所,如木桩、竹桩等。9. 2.2.3红树林修复对于适宜种植红树林的岸段,可结合海堤生态化改造进行红树林修复,可采取的修复措施如下:a)生境修复 红树林修复区底质污染的,宜采用换填底泥、生物降解等措施修复受损滩涂; 滩面高程宜满足红
23、树林周期性淹水出露条件及淹水时间,红树林修复滩面高程宜在多年平均高潮位以上,局部高程不满足的,可采用带状填挖或堆岛的方式,对现状滩涂进行局部微地形改造; 在养殖池塘、围填海等水体交换条件受阻的区域,采用构筑物增加开口、开沟引流等方式,修复恢复红树林自然生长需要的潮汐环境。b)红树林修复 根据红树林植被退化情况,可采取自然恢复或人工种植的方式进行红树林植被修复。红树林植被自然修复主要采取去除外界压力或干扰、封滩育林等方式,促进生态系统自然恢复; 如修复的区域红树林无法通过自然再生能力实现植被自然恢复时,采用人工种植的方式修复红树林植被; 为丰富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结合当地红树林
24、群落调查资料,宜采用不同种类红树林混合种植、红树与半红树植物组合种植等修复方式,也可营造复合生态系统,如红树林一盐沼生态系统等; 堤前有景观功能需求的,红树林修复宜以低矮树种为主,成树高度不应遮挡堤前景观形成; 红树林修复除满足景观生态需求外,还应符合相关部门航道通航及防洪影响的管控要求,避开港口现有或规划岸线范围; 具体种苗选用、种植时间、种植修复方法、有害生物防控、管护措施等参考广东省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指南。9. 2.2.4盐沼修复对于适宜种植盐沼的岸滩,可结合海堤生态化改造进行盐沼修复,可采取的修复措施如下:a)生境修复 滩涂围垦、围海造地等活动侵占大量盐沼湿地,可采取退塘还湿、潮汐恢复
25、等方式修复生境; 修建道路、桥梁、码头等构筑物导致潮汐交换通道受阻、底质类型改变、岸线侵蚀和滩涂地形地貌改变,或淡水供应减少导致盐沼湿地生境退化,可通过微地貌修复、水系连通、消波护岸等措施开展生境修复; 盐沼湿地周围存在污染物排放,可采取陆源污染物质排放治理、清理海漂垃圾和修复湿地土壤等措施修复生境。b)盐沼修复 根据盐沼植被退化现状,可采取自然恢复、人工种植(移植)等方式进行盐沼植被修复; 盐沼植被自然修复主要采取在去除外界压力或干扰、封滩保育的方式,促进盐沼植被自然恢复: 如修复的区域盐沼无法通过自然再生能力实现植被自然恢复时,采用人工种植的方式修复盐沼植被; 盐沼植被修复的物种选择、种植
26、时间、种植修复方法、有害生物防控、管护措施等参考T/CA0E21.32020O9.2.2.5亲水步道、栈道及平台条件适宜的岸段,可结合海堤生态化改造在堤前修建亲水便民及管护设施,措施如下:a)亲水步道、栈道及平台等堤前设施布置应尽量保持河岸或海岸自然状态;b)根据红树林管护或其他需求设置的便道或平台,不宜深入主槽;c)亲水步道、栈道及平台等设施应符合相关行业对行洪纳潮、岸滩稳定、结构安全、游览安全等方面的要求。9.2.2.6技术指标淤泥质海岸修复时宜满足以下技术指标:a)经过退围还海、退养还滩、种植护滩等整治修复工程后形成的泥滩,在开阔海域的海岸,泥滩平均宽度大于100m,且岸滩稳定时间超过1
27、年:b)海堤外人工种植或培育红树林,红树林平均宽度大于15m且潮间带的红树林覆盖度大于30%,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达2年以上;c)在迎海面营造生物栖息场所,稳定时间不小于1年;d)海堤配套建设的栈道,其底部高程不得低于10年一遇洪(潮)水位(堤防标准低于10年一遇的,栈道底部高程不得低于相应的设计洪(潮)水位)。9.2.3砂质海岸9.2.3.1海滩修复海滩稳定的区域应维持自然状态,避免人为干扰活动,并加强对海滩平面、剖面形态的监测,出现侵蚀或者退化现象时,应及时修复。可采取沙堤、海滩养护等修复措施,必要时辅助以人工构筑物,如人工岬头、丁坝、顺坝(离岸堤)、生态潜堤等,新建构筑物应考虑对周围
28、水文动力环境、物质能量交换等的影响,避免引起新的生态问题。沙滩修复设计具体参照HY/T255o9.2.3.2栖息地营造水质良好、流速平缓等条件适宜的区域,可抛投人工鱼礁、人工生物礁等修复鱼类、珊瑚及其他生物群落栖息场所。9.2.3.3岸滩植物修复沙滩滩肩较宽且不影响游憩功能的条件下,可在高滩种植沙生植物,具体植物见附录B。9. 2.3.4海草床植物修复水质良好、无大量悬浮泥沙来源、水体交换良好等条件适宜的海域,可进行海草床修复,生境丧失或者破坏的,可采取的修复措施如下:a)生境修复 在污染物排放严重区域,减少或停止沿岸居民、养殖和工业活动向海草床区域排放污染物,清理海漂垃圾,改善生态修复区的水
29、质; 因养殖活动、海岸工程建设等改变水动力条件导致海草床退化的区域,合理清退区域养殖活动,拆除侵占海草床生境的涉海构筑物,修复区域水动力条件,促进底质环境恢复。b)海草床植被修复 根据海草床植被退化现状,可采取自然恢复或人工种植的方式进行海草植被修复; 海草植被自然修复主要采取在去除外界压力或干扰、封滩保育的方式,促进修复:地中的原生海草植物扩散和生长,实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 海草人工种植措施主要包括移植法修复、种子法修复及综合修复法; 移植法修复以草块或仅以植株为移植对象,一般无特别的限制使用情况; 种子修复法以海草种子作为海草床生态修复材料,适用于日本鳗草及川蔓草属等种子产量高、易收集和存
30、储的海草物种; 对于退化比较严重的海草床宜综合运用生境改良,移植修复法、种子修复法等措施进行海草床生态修免。对于卵叶喜盐草等种子产量低,难采集或不耐存储的海草物种,宜以移植修复法为主,种子修复法为辅; 淤泥质海域海草床修复可参考本条文使用,植物见附录B,具体物种选择、移栽时间等参考GB/T41339.42023和T/CA0E21.52020。9.2.3.5技术指标经过退围还海、退养还滩、沙滩养护等整治修复工程后形成的沙滩,潮间带发育基本完整,沙滩长度大于50m,平均宽度大于15m,沙滩以中细砂为主且岸滩稳定时间超过2年,滩面基本无侵蚀或泥化现象。9.2.4基岩质海岸基岩质海岸设计以维持岸线的自
31、然状态为主,可模仿岩礁生态系统设置不规则石块、人工鱼礁、牡蛎礁等,营造具有多样性的生境。9.3堤身带生态化改造9.3.1堤线布置9.3.1,1堤线布置应以流域综合、河口、防潮(洪)等规划为基础,结合地形地貌与工程地质条件、河口海岸和滩涂演变规律、区域水动力和生态环境条件等,同时考虑已有工程状况、施工条件、防汛抢险、堤岸维修管理、征地拆迁、文物保护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后综合分析确定。9.3.1.2海堤平面形态宜结合地形地貌布设,避免水动力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应尽可能避免单纯的直线化、规则化。9.3.1.3对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海堤,可采取退缩建坝、增设潮汐通道等措施,恢复海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
32、连通性。9.3.1.4海堤平面形态可考虑多种组合式布置,主堤与离岸堤、突堤、潜堤、滩涂植被等组合,形成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协同增效的综合体系。9.3.2堤型设计9.3.2.1生态海堤堤身断面设计应充分考虑防潮、生态、景观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地质、筑堤材料、结构型式、波浪、施工等条件,经稳定计算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迎海坡宜采用斜坡式多级平台类结构,在条件适宜时尽可能缓坡入海,促进近岸海洋生境的重建。典型海堤改造断面图见附录C。9.3.2.2生态海堤堤身断面宜采用复合式断面,妥善处理堤身不同结合部位的衔接。9.3.2.3生态海堤堤身断面受条件所限采用陡墙式断面时,可采用表面美化、增设花槽、生态袋等绿
33、化措施,提高生态和景观效果。采用绿化措施时宜充分考虑当地风浪等生长条件,确保措施可行长效。9.3.2.4生态海堤堤身断面内可设置或埋设雨水的收集、储存、利用等设施设备。海堤堤身应设置排水设施,并符合GB/T510152014中8.4.9的要求。9.3.3堤身筑堤材料选择9.3.3.1生态筑堤材料应根据地质条件、材料来源、施工条件、生态和景观需求等综合分析选定,且尽可能就地取材。9.3.3.2海堤迎海坡宜采用绿色环保、适宜当地海域生态系统的无害化建筑材料,如生态混凝土和块石等,以利于植物生长和藻类、贝类附着,促进恢复生物多样性。9.3.4海堤护面生态化设计9.3.4.1生态海堤护面型式可按波浪、
34、越浪量、堤型及生态要求等因素来确定。9.3.4.2生态海堤护面结构设计宜考虑提供生物栖息地、维持或恢复自然海岸线等生态功能。9.3.4.3生态海堤护面应满足就地取材、方便施工和维护管理、经济美观和生态友好的要求。对沿堤保护地段的不同要求、不同朝向,应选用不同的护面型式。9.3.4.4生态海堤护面应充分考虑主管部门有关生态恢复岸线的验收要求。9.3.4.5对于受海流、波浪影响较大的凸、凹岸堤段和混合式海堤坡面转折处,应加强护面结构强度,符合GB/T510152014要求。9.3.4.6海堤生态护面材料应有利于生物生长,适应当地生态及景观,生态材料护面占比宜高于30机9.3 .4.7对于位于强浪区
35、或直面外海的海堤,护面块体的稳定性宜结合模型试验确定。9.4 堤后带生态空间营造9.4.1 堤后带的生态化建设应充分考虑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规划、海岸带规划、碧道规划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建设内容。9.4.2 堤后具备条件的,可开展湿地、水系、公园、碧道等生态空间的建设。9.4.3 生态海堤配套建设的洗手间、凉亭、休闲驿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宜布置在堤后带。10工程实施10.1 施工前要求根据海堤生态化建设内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备齐资料后办理必要的手续。10.2 施工要求10.2.1海堤生态化建设工程施工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及相关要求进行,加强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控制,确保规定工期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36、,保证工程目标实现。10.2.2施工前进行技术准备、现场准备和测量放线,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文件和技术标准组织施工,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工程安全。10.2.3科学合理的安排工期、工段、工种,合理选择施工工艺或方法,避开鱼类产卵期、浮游动物快速生长期及鱼卵、仔鱼、幼鱼高密度季节。10.3施工组织10.3.1工程施工前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做好技术交底,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并按设计图施工,明确质量标准及要求。10.3.2施工现场应根据不同施工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布置,且应满足相关水域、陆域环境保护要求。10.4完工验收项目完工后,依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与考核指标等,开展项目完工验收
37、,验收合格后可对工程进行移交。11跟踪监测与评估11.1跟踪监测工程完工验收合格1年后、3年内至少进行一次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海堤稳定性、岸滩演变、生态环境、水质环境、动力环境等方面。具体监测要素可根据工程建设目标和实际需求从表2中选取。表2海堤生态化建设跟踪监测内容与方法监测类别监测内容重点监测要素方法标准海堤稳定性结构变形监测堤顶、堤坡、堤脚等表面和内部变形SL/T7942020渗流监测地下水位、渗透压力、渗流量岸滩演变岸滩和水下地形堤前岸滩地形T/CA0E20.102020岸滩沉积物沉积物粒度生态环境海堤植被植被类型植被密度、高度、面积T/CA0E20.82020堤前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盐
38、沼、珊瑚礁、海草床、砂质海滩、淤泥质海滩T/CA0E20.220.82020近岸生态浮游生物、大型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鸟类GB17378.7HJ710.4水质环境水体透明度GB17378.4盐度GB/T12763.2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硝酸盐、磷酸盐GB/T12763.4叶绿素aGB/T12763.6表2海堤生态化建设跟踪监测内容与方法(续)监测类别监测内容重点监测要素方法标准动力环境堤前波浪波浪GB/T14914.2海流海流HY/T255堤前悬浮泥沙悬浮泥沙注:本表从五大方面尽可能给出海堤生态化建设跟踪监测应考虑的内容,具体的海堤生态化建设工程宜根据项目内容和实际需求选取相应监测要素,但
39、必须包括生态环境的监测内容,工程涉及堤身结构变动时需增加海堤稳定性的监测内容。11.2效果评估11.2.1 基于跟踪监测内容开展海堤生态化建设的效果评估,报告编制参考附录Do11.2.2 评估结果应反映生态海堤稳定性、生态环境、水文动力环境的状况及变化情况。对于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海堤生态化建设,还应基于波高监测结果,计算分析波高衰减率,评估海堤生态化建设前后防灾减灾能力的变化,波高衰减率计算方法参照T/CA0E21.221.7。11.2.3 采用时间序列对比法,通过对建设前的基准值、完工验收后的监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海堤生态化建设效果。通过与建设目标值对比,综合判定海堤生
40、态化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目标。12竣工验收12 .1验收要求至少完成1次海堤生态化建设效果评估后,建设单位方可组织竣工验收。各项目跟踪监测频次和年限应与经主管部门认可的项目实施方案中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验收合格后,将所有资料按要求归档。13 .2后续管护竣工验收合格后,需做好后续常态化管护工作,设置专门管护机构和专职管护人员;控制和清除外来物种、防治病虫害、清理垃圾;定期检查维护界碑(牌)、标识牌及海堤工程设施,进行生态养护和人为活动管理等。附录A(资料性)海堤生态化建设内容海堤生态化建设主要考虑堤前带、堤身带,堤后根据生态空间及实际建设条件酌情考虑,针对不同的海滩类型,其建设内容见表A.1。表A
41、.1海堤生态化建设内容建设区域建设内容适用范围具体建议提前带滩面修复淤泥质海岸利用秋茄、木榄、桐花树、白骨壤、老鼠筋等红树林植物和薄草、短叶范芝、盐地碱蓬等盐沼植物,开展淤泥质岸线滩涂区域的生物修复,并结合丁坝、顺坝、牡蛎礁等工程措施进行保滩促淤砂质海岸稳定的维持沙滩自然状态,侵蚀的采取人工补沙、沙滩养护等措施进行修复红树植物修复淤泥质海滩利用现有红树林进行植物群落多样性修复,采用不同种类红树林混合种植、红树与半红树植物、红树植物与盐沼植物组合,营造复合生态系统栖息地营造淤泥质海滩人工鱼礁、牡蛎礁、鱼巢砖、生态块体等大空隙率、透水好的结构材料,构建缝隙、孔穴和鱼鳞坑水洼,在水鸟觅食区设置临时栖
42、息场所淤泥或砂质海域选植鳗草、红纤维虾形草、海莒蒲、泰来草、圆叶丝粉草等进行海草床修复,抛投适宜于人工鱼礁等修复生物群落栖息场所基岩质海岸模仿岩谶生态系统设置不规则石块、人工鱼盛、牡蛎礁等堤身带堤型设计所有情况斜坡式、陡墙式、复合式,首选斜坡式建设材料所有情况根据堤基地质条件、材料来源、施工条件、生态和景观需求等堤后带生态空间营造所有情况对具备生态空间建设条件的堤后带,应开展生态建设附录B(资料性)生态海堤推荐植物与材料表B.1给出了生态海堤推荐植物与筑堤材料。表B.1生态海堤推荐植物与筑堤材料项目类别植物类型或选材参照文件堤前带植物种类淤泥质海岸红树植物:适合低潮滩的有桐花树、白骨壤、红海榄
43、、老鼠筋:适合中潮滩的有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红海榄、木榄、榄李、角果木、老鼠筋、卤蕨、海漆、银叶树;适合高潮滩的有秋茄、桐花树、木榄、榄李、角果木、卤蕨、海漆、银叶树、黄槿、苦郎树;适合潮上带的有岗蕨、海漆、银叶树、水黄皮、杨叶肖槿、玉蕊、海芒果、黄槿、苦郎树盐沼植物:藤草属、短叶在芷、盐地碱蓬等广东省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砂质海岸砂生植物:厚藤、白茅、沟叶结缕草、铺地黍、单叶蔓荆、龙爪茅、狗牙根等海堤生态化建设技术指南(试行)淤泥质或砂质水域海草床物种:日本鳗草、川鳗草属、圆叶丝粉草、卵叶喜盐草等GB/T41339.42023T/CA0E21.52020护面机物迎海坡护面木麻黄属、结缕草属
44、、苦郎树、草海桐等背海坡护面扁穗牛鞭草、园草芦、雀稗、两耳草等草本植物;银叶树、草海桐、露兜、榄仁、黄槿、莲叶桐、玉荔等半红树或红树林伴生植物;厚藤、白茅、沟叶结缕草、铺地黍、单叶凝荆、龙爪茅、狗牙根等沙生植物海堤生态化建设技术指南(试行)生态材料人工生态材料人工鱼礁、鱼巢破、预制块体、废旧沉船;一人工鱼礁按材料分为混凝土礁、石材礁、钢材礁、贝壳礁、木质礁、玻璃钢礁及其他材质礁。按结构型式分为矩形礁、梯形礁、球形遮、柱形礁、锥形礁、星型及其他型式礁人工预制块体分为栅栏板、生态框、扭王字块、扭工字块、四角锥体、四角空心方块、螺母块、四角锥体等,人工预制块体采用时应考虑生态功能改善作用人工鱼礁按材
45、料参照SC/T94162014天然生态材料牡蛎壳、树枝藤条、草绳、木桩、毛竹、碎石、散抛块石附录C(资料性)典型海堤改造断面图典型海堤改造断面图见图C.1C.3。直立式海堤现状断面图tHW(撇中柴石切处理JuMm -直立式海堤改造断面示意图日“中超,B IWJQ1 .直块线”果月根UHh姓*U(3)方A;2 ,jmiMim.附录D(资料性)海堤生态化建设效果监测评估报告编制大纲海堤生态化建设工程完成后,需在一定时期内对其建设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编制监测评估报告,其内容大纲参照示例。示例:1项目概述1. 1编制背景介绍项目由来及报告编制的相关背景情况,包括编制过程与编制目的等。1.2 编制依据列
46、出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等。1.3 工作范围明确海堤生态化建设效果监测评估报告的工作范围。1.4 自然环境概况介绍评估范围内,海堤生态化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气象条件、水文潮汐、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海(陆)域环境现状。2海堤生态化建设项目概况2.1 海堤生态化建设背景回顾项目实施前,诊断出海岸线或现有海堤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明确海堤生态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海岸线整治修复措施。2. 2海堤生态化设计方案包括项目地理位置与区位、工程总平面布置、具体设计方案,重点展现其生态化的内容。2.3项目实施过程海堤生态化建设项目的建设主体、审批状况,施工过程及采取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交工验收等。3监测与评估技术路线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