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党员干部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研讨发言(汇编5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退休党员干部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研讨发言(汇编5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研讨发言稿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逻辑,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借此机会,围绕“新质生产力”交流主题,现将发言如下:一、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底层逻辑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在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互
2、动互促中形成的,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代表着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更高,是构筑起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的关键。从本质上看,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化、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从人类历史上看,几次工业革命都是由科技创新引起的,推动了产业形态的颠覆式变革,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并带来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新型生产工具代替了手工劳动,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中后期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也催生了电力、化工、石油、
3、汽车等产业的快速发展。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伴随着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如今,我们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既是科技创新引领的过程,也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科技创新带来了产业体系、经济体系质的跃升,也推动了经济社会全方位的颠覆式变革。从生成逻辑看,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在互动互促中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既包括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也包括了科学技术、数据、信息、人才、管理、文化等渗透性要素,而后者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呈现出新特征、
4、新形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些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流动交汇、高频互动,往往会产生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方式,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从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看,新要素的创新活动创新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工艺又推动形成了新产业。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相互作用,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紧密结合,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生产率大幅提高,引领着产业发展方向。从战略地位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战略制高点。我们常说国家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
5、,其实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拥有高端人才等只说明拥有了新要素,而把新要素、新技术转换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关键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国家竞争、区域竞争根本上是新质生产力规模与水平的竞争,这是世界各国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先机的原因所在。二、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论述意蕴深刻,道出了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要根据新质生产力形成逻辑、产业发展趋势、科技创新特点与区域特质等,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探索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之路。
6、畅通聚集新要素、创造新技术、形成新产业的链条,增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生动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源头。要重点解决“基础研究一技术研发一小试中试一孵化和商业化一产业集群”链条中的断链问题,使科技创新催生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要优化配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全链条全方位提升。畅通由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的链条,放大科技创新效应,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重大科技创新不仅创造出新技术,还带来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等系列变革,共同激发和驱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7、的涌现和发展壮大,加速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创造出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管理、模式、业态、体制、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畅通战略研究、政策支持、强化落实的政策推进链,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作用的合力。创新活动需要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要着力打造“研究一制定一落实一评估一优化”一体化政策推进链,消除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难点与阻点。要强化相关部门和省市县的协同联动,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审批环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政策知晓度、精准度,以有力有效举措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畅通与国内外创新合作的开放链,破解
8、发展瓶颈。推进高水平、多领域的创新合作是弥补我省创新资源特别是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公平高效、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的涌入。要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促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河北流动。以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为重点,在关键领域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三、要处理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几个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实践中,要站在推
9、进新型工业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与突出特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处理好实体性要素与渗透性要素的关系。劳动者、劳动资料等实体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技术、人才、信息、数据等渗透性要素,不是作为一种具体的生产要素发挥作用,而是渗透、融入产业发展的具体环节、具体领域发挥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推动实体性要素与渗透性要素深度融合,产生更大的组合效应,提升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处理好包容性与规范性的关系。科技创新、新产业的发展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不确定性等突出特征,既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也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包容与支持。对一些新技术、新产业,在认识不清、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应当
10、按照鼓励创新和发展的原则,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针对其性质、特点分类制定和实行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留足发展空间的同时,推动其规范发展、健康发展,确保质量和安全。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从新质生产力生成路径看,通过技术创新并推进产业化、形成新产业是一般规律。同时,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也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化工、钢铁、煤炭等产业,可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产业形态,在化工新材料、钢铁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实现突破。所以,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加大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壮大新质生产力规模。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从创新路径来看,一般是由科技创新再
11、到产业创新。但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加快发展和广泛应用,由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逻辑也在发生变化,出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情况。比如,苹果等公司改变了由科技创新再到产业创新的单向模式,产品的技术升级与完善过程是在与消费者互动中完成的,既推动产品实现了技术与工艺的升级,也促进了产业生态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多模式、多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研讨发言稿通过集中学习研讨,我进一步学习认识了“加快新质生产力,加强基础研究,推进高质量发展”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夯实科技自立自强基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
12、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进一步作出明确部署,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工作路径。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新质生产力的新任务新要求。下面,我结合自身学习,现将发言如下: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所谓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丰富的“新”,正引申出深刻的变化。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这里的“质”指的是物质、质量、本质、品质。从“物质”的角度看,关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对生产力的改
13、善和提升。从“本质”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是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的生产力,从本质上已区别于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从“质量”的角度看,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劳动力三要素都面对着高质量发展下的更高要求。从“品质”的角度看,是以高质量发展带来高品质生活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落脚于“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围绕创新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变革,努力构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制度体系,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
14、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科技创新成果径相涌现。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在于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新经济变革,以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实现路径。一是推进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力。我们要牢牢把握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向经济主战场和科技前沿领域提前谋划,靠前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夯实未来产业技术基础,抢占发展制高点。目前我们XX面临着“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发展新产业切换新赛道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科技力量汇聚高端要素,激活发展新动能。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
15、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量子信息、脑类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激活传统产业科技属性,瞄准信息化、数智化,催生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更有针对性的加快补齐产业短板弱项。三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在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趋势。加大科技公共服务力度,促进产学研深度对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四是建设符合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端人才队伍。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完善人才
16、培养、引进、使用工作机制,培育和引领战略型领军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力激发人才积极性。全面培养引进和使用好人才,促进新技术与高素质劳动者、现代金融等要素紧密结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充沛新动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创新驱动内涵式增长推动XX市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的篇章。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研讨发言稿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一个极具时代意义的主题一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我将结合当前国内外的发展形势,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并探讨如何在我国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现将发言如下:一、新质
17、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新质生产力,是指在原有生产力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新质”,即其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更能够引领产业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性。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创新来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多个方面。2,高效率性。新质生产力追求的是高效率的生产过程,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等手段,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3,可持续性。新质生产力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追求经济
18、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4,引领性。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更能够引领产业的发展方向,推动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二、新质生产力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挑战近年来,我国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瓶颈。尽管我们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次,人才短缺也是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储
19、备还不足。此外,体制机制不健全也是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保障,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有待加强。三、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与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1.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我们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2,深化改革,完善创新体系。我们应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保障。3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我们应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新质生产力
20、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各位同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迎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美好明天!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研讨发言稿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
21、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逻辑,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借此机会,围绕“新质生产力”交流主题,现将发言如下:一、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底层逻辑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在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互动互促中形成的,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代表着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更高,是构筑起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的关键。从本质上看,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化、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从人类历史上看,几次
22、工业革命都是由科技创新引起的,推动了产业形态的颠覆式变革,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并带来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新型生产工具代替了手工劳动,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中后期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也催生了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产业的快速发展。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伴随着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如今,我们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工业化、现代化的进
23、程,既是科技创新引领的过程,也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科技创新带来了产业体系、经济体系质的跃升,也推动了经济社会全方位的颠覆式变革。从生成逻辑看,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在互动互促中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既包括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也包括了科学技术、数据、信息、人才、管理、文化等渗透性要素,而后者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呈现出新特征、新形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些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流动交汇、高频互动,往往会产生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方式,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从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看,新要素的创新活动创新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工艺又推动形成了新产业。新要素、新
24、技术、新产业相互作用,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紧密结合,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生产率大幅提高,引领着产业发展方向。从战略地位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战略制高点。我们常说国家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其实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拥有高端人才等只说明拥有了新要素,而把新要素、新技术转换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关键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国家竞争、区域竞争根本上是新质生产力规模与水平的竞争,这是世界各国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
25、、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先机的原因所在。二、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论述意蕴深刻,道出了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要根据新质生产力形成逻辑、产业发展趋势、科技创新特点与区域特质等,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探索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之路。畅通聚集新要素、创造新技术、形成新产业的链条,增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生动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源头。要重点解决“基础研究一技术研发一小试中试一孵化和商业化一产业集群”链条中的断链问题,使科技创新催生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实
26、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要优化配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全链条全方位提升。畅通由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的链条,放大科技创新效应,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重大科技创新不仅创造出新技术,还带来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等系列变革,共同激发和驱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和发展壮大,加速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创造出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管理、模式、业态、体制、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畅通战略研究、政策支持、
27、强化落实的政策推进链,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作用的合力。创新活动需要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要着力打造“研究一制定一落实一评估一优化”一体化政策推进链,消除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难点与阻点。要强化相关部门和省市县的协同联动,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审批环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政策知晓度、精准度,以有力有效举措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畅通与国内外创新合作的开放链,破解发展瓶颈。推进高水平、多领域的创新合作是弥补我省创新资源特别是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公平高效、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的涌入。要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
28、同体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促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河北流动。以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为重点,在关键领域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三、要处理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几个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实践中,要站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与突出特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处理好实体性要素与渗透性要素的关系。劳动者、劳动资料等实体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技术、人才、信息、数据等渗透性要素,不是作为一种具体的生产要素发挥
29、作用,而是渗透、融入产业发展的具体环节、具体领域发挥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推动实体性要素与渗透性要素深度融合,产生更大的组合效应,提升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处理好包容性与规范性的关系。科技创新、新产业的发展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不确定性等突出特征,既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也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包容与支持。对一些新技术、新产业,在认识不清、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应当按照鼓励创新和发展的原则,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针对其性质、特点分类制定和实行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留足发展空间的同时,推动其规范发展、健康发展,确保质量和安全。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从新质生产力生成路径看,通过技术创新并推进产业化、形成
30、新产业是一般规律。同时,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也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化工、钢铁、煤炭等产业,可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产业形态,在化工新材料、钢铁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实现突破。所以,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加大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壮大新质生产力规模。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从创新路径来看,一般是由科技创新再到产业创新。但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加快发展和广泛应用,由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逻辑也在发生变化,出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情况。比如,苹果等公司改变了由科技创新再到产业创新的单向模式,产品的技术升级与完善过程是在与消费者互
31、动中完成的,既推动产品实现了技术与工艺的升级,也促进了产业生态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多模式、多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研讨发言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坚定战略抉择,体现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标志着我们党对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结合学习心得和本职岗位,现将发言如下:第一,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32、客观上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最为重要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幅度和深度。所谓幅度,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的产业数量;所谓深度,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衍生出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产业间的互嵌越来越深,附加值越来越高,“沿途下蛋”越来越多。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速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新质生产力转化。第二,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发展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在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上取得了一定发展成就,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科技创新、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判断一个国家或
33、地区有没有发展潜力和未来命运前途的重要标志,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一谁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制高点,谁就是赢家。因此,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经济的持续整体竞争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是赢得国际和地区之间竞争的制胜之道。第三,形成新质生产力是积蓄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一个区域能否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取决于“源”与“策”两个方面。一是建源成效。主要表现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特定领域,是否形成包括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高等级研究平台、战略科学家、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金融资本等在内的必要物质技术基础。二是施策水平。主要表现在是否能够快速形成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并提前做好未来产业布局。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必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