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十四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十四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作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十四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基础全面练】l.2022稽阳高=11月联考西周时期的教育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内容,称为“六艺二据此可知,西周时期的教育()A.扩大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力B.为统治阶层培养了治理人才C.注重治下民众的全面发展D.推动形成较完善的官僚体制【解析】选B。“六艺”的内容范围广泛,涉及多项技能,而在西周时期此种教育只有统治阶层才能够享受到,所以其开设为统治阶层培养了治理人才,故选B项;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且在当时并未受到重用,排除A项;西周时期,只有贵族才享有受教育权利C项“民众”表述错误才非除;西周时期为贵族政治,并未形成完善的官僚体制
2、,排除D项。2 .春秋末年,设立在国都的,国学,和诸侯封地的“乡学”难以为继,使得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边鄙之地的文化繁荣起来,身为夷人的郑子到鲁国大讲礼乐,使鲁人自愧不如。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宗法秩序土崩瓦解B.学术下移局面出现C.地方官学开始设立D.礼乐文明日渐式微【解析】选Bo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学在官府”,贵族在国都的“国学”和诸侯封地的“乡学”接受教育,但春秋末年,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推动了“边鄙之地”文化的发展,“身为夷人的郑子到鲁国大讲礼乐”正是学术下移的体现,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宗法秩序遭到破坏,但没有土崩瓦解,排除A项;西周时期就存
3、在设立在国都的“国学”和诸侯封地的“乡学、排除C项;据材料“身为夷人的郑子到鲁国大讲礼乐,使鲁人自愧不如”可知,学术下移推动了礼乐文明向“边鄙之地”的传播,不能说明“礼乐文明日渐式微”,排除D项。3 .2022嘉兴高二下期末文化传承要从小众走向大众。下列项中,不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A.西晋始设的国子监B.美国国会图书馆C.几何原本印刷书D.中国国家博物馆【解析】选A。从小众走向大众即强调从少部分人走向大部分人,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不符合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美国国会图书馆自1800年开始开放,早期只为总统和议员服务,后期面向社会开放,符合由小众到大众
4、的过程,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后向世界范围内传播,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传播,符合由小众到大众的过程,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国家博物馆早期并不对外开放,只为相关人员研究提供必要资料,2011年开始向大众开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4 .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还不多见,而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种现象()A彳导益于国家力量的大力扶持B.顺应了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C.表明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D.是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结果【解析】选B。据材料“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
5、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已在城市普遍出现”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各国城市普遍出现了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这些公共设施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顺应了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力量的大力扶持”,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现象而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是本质,C项错误;当时西方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排除。5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延续了一百四五十年之久。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在这个学术和咨议中心,各派名士自由讲学、自由辩论、自由著书立说,言治乱之事理,献治国之宏谟。材料
6、主要说明,稷下学宫()A.开辟了私人办学的先河B.促进了教育体系的成熟C.体现了齐文化开放兼容D.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解析】选C。据材料“在这个学术和咨议中心,各派名士自由讲学、自由辩论、自由著书立说,言治乱之事理,献治国之宏谟”可知,稷下学宫学术氛围开放,体现了齐文化的开放,故选C项;据材料“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可知,稷下学宫是官方开办,排除A项;据材料“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可知,稷下学宫只是一所学府,不能代表教育体系,排除B项;据所学稷下学宫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办,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是在西汉时期,排除D项。6 .2023浙江精诚联盟高二下5月考试下图为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
7、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白鹿洞书院开启中国私学的发展历史白鹿洞书院成为程朱理学传播的中心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纲领性学规内容充分明确了儒家教育的价值旨归A.B.C.D.【解析】选Do据所学可知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故错误;白鹿洞书院因朱熹等在此讲学、辩论,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故正确;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故正确;白鹿洞书院揭示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7 .2023台州协作体高二下期中1862年,某一学堂在北京设立,
8、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学、算学。该学堂是()A.京师大学堂B.京师同文馆C.清华学堂D.蒙养学堂【解析】选Bo据材料“只设英文”并结合所学可知,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和文祥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故选B项;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才非除A项;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于1912年改名为清华学校才非除C项;蒙养学堂是中国清末创办的幼儿教育机关,最早出现于1903年,排除D项。8 .2023浙江精诚联盟5月联考1980-1984年,全国的短期职业大学从无到有,发展到84所。
9、这类职业大学办学经费来源是“上级教育部门给一点,地方财政筹一点,社会各方面资助一点,学生缴纳一点”;在教学方式上,围绕职业性做文章,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不包分配。这表明当时()A.大学教育实现了普及化8 .“科教兴国”战略逐步实施C.教育改革渗透市场因素D.经济体制改革造成人才过剩【解析】选C。材料提及“全国的短期职业大学从无到有”,其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培养实用型人才,“毕业生不包分配”,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职业大学兴起,办学经费部分来源于社会,培养的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故选C项;“实现了普及化”不合史实,直至今天大学教育仍是竞争性录取,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
10、年排除B项;“人才过剩”不合逻辑应为“人才短缺:排除D项。9 .2023湖州高二下期末升再洛尼亚大学创立于1088年,被誉为“世界大学之母工哥白尼曾就读于博洛尼亚大学,并在此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据此可知,学校教育的作用有()文化传承服务公众培养人才保存古籍A.B,C.D.【解析】选Be据材料“哥白尼在此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可知,哥白尼在学校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因此学校教育有文化传承的作用,故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学校教育不是服务公众,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故错误;哥白尼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在学校学到很多天文学的知识,因此学校
11、教育有培养人才的作用故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学校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其具有保存古籍的作用,但材料未涉及这方面信息,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102023温州十校高二下期末1745年后,苏格兰的社会局势得以稳定,这使得苏格兰的经济和文化都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当时的苏格兰几乎每个城镇都拥有可供普通民众借阅的图书馆,这使苏格兰的阅读氛围特别浓厚,也造就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出现,一部以传播科学知识为目标的百科全书的诞生才成为可能。1771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爰丁堡出版。据此材料,关于苏格兰编纂百科全书的有利条件,无法得出的结论是()A.社会稳定和经济飞速发展B.浓厚的阅读氛围和商业氛围C.科学革命和启蒙
12、运动的推动D.出现了面向所有人的公共图书馆【解析】选Do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下半叶,英美出现了面向所有人的公共图书馆,这与题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社会局势得以稳定经济和文化”可知,稳定的政治环境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几乎每个城镇都拥有可供普通民众借阅的图书馆”可知,当时英国有浓厚的阅读氛围和商业氛围,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启蒙运动的出现百科全书的诞生”可知,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推动百科全书的编纂,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L2023绍兴高二下期末当时的大学(18世纪末),在许多持批评意见的人看来,既不是真正的科研机构,也不
13、是走向职业生活的一个过渡,而是一个假学究成堆的地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无疑在于人们历来把大学看成是传授传统知识的场所,而忽视了科学的迅猛发展,以致大学日益与世隔绝。为此彳惠国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分科教育的方式B.建立了“大学区”制度C.促成教学与研究的结合D.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解析】选配据题干中“人们历来把大学看成而忽视了科学的迅猛发展,以致”等信息及所学可知,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了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排除A项;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排除B
14、项;美国大学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才非除D项。12.2023杭嘉湖金四县区高二下期中英国文化部在20162020年大英博物馆管理协议中将“持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以商业和慈善手段获取收入”列为工作重点。这一协议的履行有助于()发挥博物馆服务公众的职能推动博物馆的商业化运营彰显博物馆个性,实现双赢推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A.B.C,D.【解析】选C。据材料“持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可知,这有利于发挥博物馆服务公众的职能,故正确;据材料“持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可知,不符合博物馆的商业化运营,故错误;材料中的做法未体现彰显博物馆个性,故错误;据材料“做好文
15、物保护”“以商业和慈善手段获取收入”可知有利于推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13.2023杭州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等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北洋政府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B.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C.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创建于维新运动时期D.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解析】选B。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故选B项;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而不是新文化时期,排除A项;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
16、才的京师同文馆创建于洋务运动时期,而不是维新运动时期,排除C项;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由法国人韩伯禄建立的,不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中国人建立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指的是1905年由张薯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才非除D项。14.2023浙江北斗星盟5月联考1956年7月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图书馆是向科学进军的有力武器”。会议确定了图书馆工作的基本任务:“向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图书资料,为科学研究服务,促进科学的迅速发展二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A.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B.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说明图书馆管理融入了科技因素D.明确了图书馆
17、服务公众的职能【解析】选A。1956年的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确定了其基本任务是努力向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图书资料,为科学研究服务,促进科学的迅速发展,这与当时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相呼应,故选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只是确定了图书馆工作的基本任务,与图书馆管理不属于同一范畴,也未提到有关图书馆管理融入科技因素的信息才非除C项;图书馆工作会议明确了图书馆服务科学研究的职能,而不是服务公众的职能才非除D项。152023浙江1月选考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
18、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J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解析】选Do据材料“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可知,宋代书院曾经一度衰落,后来中央太学、地方书院都是人才培养的机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五代学校不修岳麓亦各有书院”说明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故A项
19、正确,不符合题意;“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说明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广国朝偃武崇文书院以养士”表明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综合应用练】16.2023温州高三11月选考广至一千四百四十年,有人制造火药才仓炮由兴,对垒交锋,胜于刀剑。有革滩布革约翰者,创造印书妙法先用木板,次用铅板。按以前之书籍,全是抄本,是以价值昂贵,富家方可购买,寒士即不能读书识字矣。嗣后印书法出,各处皆有书籍,而工省价廉,人人可获,文字学业油此蔚然兴起也据此可知()A.”手抄本消失B.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极大推进C.阶级对立缓和D.人类文化典籍
20、自此得到有效保护【解析】选B。据材料“嗣后印书法出由此蔚然兴起也”可知,印刷术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故选B项;“手抄本”在印刷术出现之后受到冲击而减少,“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阶级对立缓和是指阶级矛盾缓和,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人类文化典籍得到有效保护一般是指对文化典籍进行主动有意识的保护,并且保护效果比较好,与题意不符才非除D项。17.2022浙江精诚联盟高二IO月联考清末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中指出,高等小学堂开设国语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则要求初级师范学堂选用圣谕广训直解作为教科书教授官话,以便以后能够“使全国人民语
21、言合一二这些章程颁布()A.实现了全国语言统一B.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C.挽救了清朝统治危机D.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解析】选Do据材料“期于全国语言统一”“使全国人民语言合一”可知,清末学堂改革重视统一民族语言,这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故选D项厂实现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政治的民主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的形式和内容从非民主走向民主,特别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挽救”说法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排除C项。18.2023浙江强基联盟高三12月统测图书馆、博物馆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其中博物馆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了关于自然、文化各领
22、域的知识。下列著名博物馆什尊物院)中建立于民国时期的是()南通博物苑国立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A.B.C.D.【解析】选Bo南通博物苑是张警于1905年在江苏南通建立的,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属于晚清时期,故错误;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属于民国时期,故正确;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属于民国时期,故正确;2003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正式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19.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英国的伦敦科学博物馆,收藏
23、了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和斯蒂芬森发明的机车等。上述博物馆()是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的产物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展示了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成就有利于近代科学知识传播A.B.C,D.【解析】选D。这时世界经济体系并没有最终形成,错误;16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兴起,错误。材料体现了这些博物馆主要展示的是工业革命的技术成就,国家建立博物馆展示技术发明,有利于近代科学知识传播,正确,故选D项。20.2023浙江“七彩阳光”高三下联考宗教改革的旗手马丁路德曾说:“印刷术是上帝无上而至大的恩典,使福音得以遐迩传播。”这主要说明印刷术()A.能体现上帝至高无上的地位B.是上帝在近代对人类的恩赐C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
24、支柱D.有助于欧洲宗教文化大众化【解析】选Do据材料“印刷术使福音得以遐迩传播”可知,印刷术的使用,推动了圣经的传播,有助于欧洲宗教文化大众化,故选D项;材料强调印刷术的作用,而非上帝的地位,排除A项;印刷术是人类的发明,而非上帝的恩赐排除B项;近代科学的兴起和传播,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等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排除C项。21.2023温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朝宏章儒术,昭示天下,诏开四库,分建三阁,足以远迈汉唐,岂仅蹦(踩踏)掌欧美?顾为制大而收效寡者,则以藏废宝于中秘,推行囿于一隅。其他海内收藏之家,扃弓I申为隔绝)相私,更无论矣。今为我国计,不如采用博物、图书二馆之制,
25、合为博览馆,饬下各行省一律筹建窃思此举,上可以保存国学,下可以嘉惠土林。若荷施行,天下幸甚。张警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1905年)材料二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二公益性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责。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把每年的5月18H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活动主题。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警认为清朝官藏与私藏的不足之处。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及张誉“采用博物、图书二馆之制”的具体举措。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
26、,概括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的主要功能。【解析】第题第一问不足,据材料一“藏废宝于中秘,推行囿于一隅。其他海内收藏之家,扃引申为隔绝)相私下可以嘉惠士林”结合所学得出不具备服务公共的职能,难以嘉惠士林。第二问举措,结合所学得出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05年,张警在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第题据材料二“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结合所学得出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是进行
27、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答案:(1)不足:不具备服务公共的职能,难以嘉惠士林。(回答过于保密,推行有限,与外界相对隔绝等也可)举措: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05年,张警在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主要功能: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22,2023浙江“七彩阳光”高三下联考书院是中华文化传承、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
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材料二全国书院改制时间一览表时间数量百分比光绪廿四年110.68光绪廿七年402.49光绪廿八年20913.01光绪廿九年25615.94光绪卅十年17811.08光绪卅一年24715.38光绪卅二年22914.26光绪卅三年694.30光绪卅四年392.42光绪末251.55宣统年间623.86清末民初16510.27民国初年603.73未详160.99合计1606全国书院所改学堂分类统计表类别数量
29、大学堂、高等学堂34中学堂180小学堂1103学堂110蒙学堂4师范学堂53校士馆34存古学堂4女子学堂8实业学堂14其他学校33合计1577邓洪波晚清书院改制的新观察材料三这一千年来的中国教育史,可说是书院制度的沿革史。这是我深信而不疑的。二十年前的盲目的革新家不认得书院就是学堂,所以他们毁了书院来办他们所谓“学堂”!他们不知道书院是中国一千多年来逐渐演化出来的一种高等教育制度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谓“学堂”一那挂着黑板,排着一排一排的桌凳,先生指手画脚地讲授,学生目瞪口呆地听讲的“学堂”是欧洲晚近才发明的救急方法,不过是一种“灌注”知识的方便法门。二十年前的革新家因反对八股的科举而一并废除了文官
30、考试制度;因反对书院的课程不合时势而一并废除了一千多年艰难演进出来的教育制度!没有历史眼光的革新家的流毒真不浅啊!季蒙、谢泳选编胡适论教育根据材料一,结合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活动,概述朱熹对古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近代中国改书院为学堂的相关史实,以“教育与选官”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解析】第题贡献据材料一“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五教之目”“为学之序”等结合所学得出,为白鹿洞书院制订学规,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纲领性学规;结合所学得出,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成为理学传播中心;结合所学可知,朱熹的家礼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
31、为规范,即推行基层教化,传承文化。第题首先,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得出题目:晚清救亡图存下的育才选才之变。其次,据材料结合所学进行论述,指出近代中国改书院为学堂的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救亡图存运动中,西方教育及办学思想对传统教育和科举制产生很大冲击;据材料二“光绪廿四年”结合所学得出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主张兴学堂,创建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据材料二“光绪廿七年”结合所学得出1901年清末新政,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据材料二
32、“光绪卅十年”结合所学得出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是近代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据材料二“光绪卅一年,结合所学得出1905年,废科举,兴办学堂,设立学部,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结合所学得出,晚清改书院为学堂,既是中国教育近代化,也是选官制度变革,两者相辅相成;据材料三“二十年前的革新家废除了一千多年艰难演进出来的教育制度”结合所学得出,书院改制是晚清社会这一特殊背景下的一种无奈的政治选择,未必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答案:(1)贡献:为白鹿洞书院制订学规,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纲领性学规;授
33、徒讲学,著书立说,成为理学传播中心;推行基层教化,传承文化。晚清救亡图存下的育才选才之变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救亡图存运动中,西方教育及办学思想对传统教育和科举制产生很大冲击。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主张兴学堂,创建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1901年清末新政,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是近代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1905年,废科举,兴办学堂,设立学部,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晚清改书院为学堂,既是中国教育近代化,也是选官制度变革,两者相辅相成。书院改制是晚清社会这一特殊背景下的一种无奈的政治选择,未必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