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家精神领悟教师神圣使命让教育家精神活在教师日常教育生活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教育家精神领悟教师神圣使命让教育家精神活在教师日常教育生活中.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从教育家精神领悟教师神圣使命让教育家精神活在教师日常教育生活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继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后,又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自觉领悟教师的崇高使命,从理想、德行、态度、智识、情感、境界六个维度修炼己身,弘扬教育家精神,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01成就自我:躬耕教育,行为世范对于教师,人们往往习惯强调其助力学生实现人格理想的一面,而忽略他们追求自我实现的一面。实际上,教师培育英才成就的大小通常与其追求自我实现的志向态度呈正相关。真正好的教师,总是自觉地
2、抱定教育理想,通过长期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教育实践,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将躬耕教育作为人生志向,为之付出全部的热情与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做老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正如朱自清所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将躬耕教育、教化民众作为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责任使命,愿意为之付出全部的忠诚与热爱,是教育家们共同的人格特质与精神内核。他们不屑于将教育作为自己谋生或谋取名利的工具,而是将教育视为自己生命的价值所系。因此,尽管教育之路需要隼路蓝缕、弹精竭虑,
3、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他们仍能矢志不渝,毫不动摇。蔡元培先生就自述“元培固不畏祸,亦不怕死”“志以教育,挽彼沦胥。众难群疑,独立不惧:陶行知先生得知自己被敌人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后,在给师生的信中说:“如果消息属实,我会很快结束我的生命”“我等着第三枪!”这种以教育为志业,为实现教育理想不屈服、不放弃、不苟且的强健人格,筑成教育家们质直浑厚的生命底色和坚不可摧的精神风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自我的实现往往与理想人格的追求合一。从“圣人”“君子”“豪杰”到“新民”“英雄”“先驱者”,尽管时代不同,追求的理想人格不同,但道德都是理想人格的基点,正如大学中所言“皆以修身为本二正因为此,教育者历
4、来将德育作为育人之首。教育者无不知”上所施,下所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理,因此,教育者自身更是注重砥砺德行,以“师者,人之模范也”自明、自省,自觉做到“言为土则,行为世范:蔡元培先生执掌北大期间发起“进德会”,希望通过锤炼个人道德品质,树立新的社会风尚,改变社会风气。他自己一生清廉正直,身无长物,就连去世入殓时衣衾棺木的费用都是友人筹集,所欠医药费用也是夫人典当衣物支付。毛泽东同志为其所题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可以说是对蔡先生人格魅力的最好概括。陶行知先生坚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信念,立志”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努力探索实践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劳苦大众教育
5、,虽积劳成疾、终年仅55岁,但无愧为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二02成就他人:乐教爱生,智慧育人孟子曾说“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旧时教师之所以被尊称为“先生”,就是因为他们是以“先知”教导“后知”、以“先觉”启发“后觉”的人,而欲“觉人”,必先“爱人”“知人”,正所谓:“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所以,仁爱之心和育人之智历来是为人师者从事教育的两大基本要素。教师承载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好老师必须有乐教爱生、廿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仁爱与智慧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仁爱的教育没有灵
6、魂,没有智慧的教育没有根基。好老师总是集“仁爱”与“智慧”于一身,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说,“我的学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他们都是家庭的宝贝、国家的宝贝,我当教师,要把他们当宝贝一样来教育J从教七十年,她始终深深怀有对学生的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育人“奇迹”。她坚持“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推动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先后培养了数代教学专家和能手以及各行各业的人才。03成就世界:心有大我,弘道天下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的生命存在,但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有自我超越的传统,总是将个人的有限存在放置于家国天下的“大我”中去寻求安身立命之处。先秦典籍大学
7、就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J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彼此联系又依次拓展,成为古代土人的自觉追求,说明人格理想的实现并不局限于自我德性的修养和潜能的发展,而应延展于自我之外的社会领域。北宋张载流传千古的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道德、经济、文化、政治四个方面展现了土人高远的理想情怀和坚定的使命担当。明末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后世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而努力奋斗。正所谓,“千古英雄豪杰,经世宰物莫有外焉J这说明我们的理想追求既不限于自我内在的心性修养,同时注重经世济民的现实力量,也不限于自我
8、个体的价值实现,而旨在广阔的世界变革。每个个体都与他人、他物共存于世界之中,如何看待自我在群体乃至世界中的位置和意义,就会呈现出相应的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据此将人生境界分为四等:为人行事出于本能或习俗的“自然境界”、动机为己的“功利境界”、为公义不为私利的“道德境界”、视天下如一家的“天地境界二教育就是帮助人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达至“道德境界”,趋向“天地境界二在我国教育史上,“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教育者宛如明星璀璨,指引我们一路向前上先秦时期的孔子,面对当时“礼崩乐坏”、诸国征伐频繁导致民不聊生的世界,“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但仍坚守“人能
9、弘道,非道弘人”。他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聚徒讲学,且“学不厌,教不倦”,培养“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的思想与教育成就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延安大学首任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创始人吴玉章年轻时明志“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要“做点有益于人有益于国的事情”。他组建成立华法教育会,在北京重建留法俭学预备学校,告诫学生:“现在科学进步一日千里,我们不从速猛进,则无以自立于世界。”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撰写中国历史教程中国历史大纲等著作,推行汉字简化和汉语拼音方案,以扫除文盲、普及教育,为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培育了大批骨干,邓小平同志评价其为“我国杰
10、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对于教师而言,成就自我、成就他人与成就世界这三重使命并非彼此独立而是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成就自我的问题本质上是人生的意义问题,具体展开为:人按自己的目的和理想,通过社会实践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认识世界与变革世界。教师的自我成就,就是根据自己的教育理想,通过教育实践,帮助他人发展能力,完成人格塑造,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助力实现理想社会,增进人民福祉。教师之所以被称为“神圣的、高尚的职业”,也正因为教师不仅是在自身勤学笃行的学问、道德中实现自我,更是在成就他人与世界的过程中成就自我。我国教育传统中“修己以安人”“赞天地之化育”“诚者,非
11、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均反映了这一点。当然,阐明教师崇高的理想情怀和使命追求,并不是指教师应当成贤成圣。实际上,即使被后世一度神圣化的孔子,其本人也从不以圣人自许:“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近现代以来,教育者更是赋予人格理想新的时代内涵,将群体认同与个性发展、责任意识与权利观念、德性修养与科学创造作为人格理想的重要内容。他们是“大众中的人”“做着大众的事业”,并且将马克思的“自由个性”“人类解放”融入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探索“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教育强国之需、时代变革之需和教育发展之需。教育家精神,是教师发展的灵魂和底蕴,也是教师成长的标
12、杆和灯塔。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倡导下,这个新时代中国教师发展的魂魄已经明确,标杆已然树立,接下来的重大任务在于如何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进而实现一个目标:切实把教育家精神“活出来”,活在每一位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之中。要实现这一艰巨目标,首先需要确立三个支撑性核心观念。第一,教育家精神是活在所有教师生命中的精神。以往,无论教育家还是教育家精神”,只要被提及,在很多人脑海里马上浮现出的是“理想、是境界”,同时前面还要加上一个“最高”,因此自然而然且理所当然地被习惯性标举为教师成长的“最高理想”或“最高境界理想一旦高远,境界一旦高迈,就可能变为少数人的理想,缩小为小众化的境界,只与少数教师
13、的精神有关,因而远离大多数教师,成为仅能供学习和仰望的遥远“星辰”,难以化为触手可及的“大海”。要打破这个潜意识里的成见,需要思考并回答一个真实的问题:教育家精神,是属于谁的精神?倘若将它定位于属于部分教师的精神,必然会带来对教育家精神的价值与意义的窄化和弱化。实际上,教育家精神中蕴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与每位教师都有关联,是所有教师共享的“精神底蕴”和共通的“精神追求我们无法想象,一旦缺失了教育精神谱系中的任何一环,教师将会怎样?教育将会怎样?即使是“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看似深远,但却高度契合教师的角色和责任: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14、都是“以文化人”,把人类创造的理想之文如知识和品德等,化到学生的生命里去,化出理想的时代新人。教师就是“以文化人者”。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并倡导,开掘出一条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新道路,它的出现,实质上是表达了一种期待和召唤:希望所有教师都驻足其上,走到这条宽阔的大道上,走出一条属于自身的教育家精神孕育和成长之路。为此,教育家精神是对所有教师提出的共同要求,是对全体教师的发展期待。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家,但人人都可以拥有教育家精神。第二,教育家精神是活在教师口常教育生活中的精神。将教育家精神定位于“属于每位教师”的精神,只是发挥教育家精神之于教师成长价值的第一步,接下来的第二步,是让教育家
15、精神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融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与教师常态化的教育生活和教学生活等勾连起来,活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学和教研活动中,天天向着“教育家精神”的标杆直跑。作为教师发展的标杆、丰碑与灯塔,教育家精神不是需要通往一个特定的地方偶尔去瞻仰或仰望的,而是晶立在随时可以去往的校园里,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唯有如此,才能让教育家精神从天空走向大地,从仙境落入凡间。这样的教育家精神,就可能先是变为教师日常生活中的空气、水、面包,进而与教师的生命融为一体,化为教师精神的血液与骨髓的一部分。第三,教育家精神是活在教学现场中的精神。教师的教育日常生活,不是在书斋和图书馆,而是在教育现场。让教育家精神回到现场
16、,置身现场,立足现场,是让其生活化的基本路径。只有置身于教育现场的生活,才是教师真实、具体、鲜活的日常生活。作为独属于教师和教育家的精神,需要独属于教师的教育现场作为支撑和依托,教师独有的教育现场应包括三大现场。一是教学现场,包括自己的教学现场、他人的教学现场,能否在教学现场之中胸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为基础,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展现“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L浸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实现”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二是教研现场,除了让教育家精神进教学之外,还要进教研。教研既与教学质量有关:教育
17、大计,,质量为本,质量大计,教研为本,也与教师发展有关:欲强教师,先强教研,因此和教育家精神相关:让教师在日常教研中,浸润和培育教育家精神。一旦进入教研,首先意味着“教育家精神”成为日常教研的“魂魄与底色”,让日常教研充盈教育家精神,让教育家精神的气息弥漫、渗透、贯穿在教研全过程;其次意味着“教育家精神”成为日常教研的目标和内容,以在教研中培育和转化“教育家精神”为目标,将如何“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如何“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如何“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等作为核心教研内容。三是培训现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了系统完善且独具特色的教师培训体系,无数教师在培训中受益,培训生活已经是中国教师日常教育生
18、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教学和教研一样,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也为教师培训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方向。从此以后,如何在培训中学习教育家精神、转化教育家精神,将其化入教师培训的理念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将是新时代教师培训的核心构成。这就是教育家精神带来的现场改变:有了教育家精神之后的教学不样了,教研不一样了,培训也不一样了,教师常年浸泡在教育家精神打底的现场之中,精神品质、精神格局也因此不一样了。最根本的不一样,是带来了新的评价体系。教育家精神,不只是一个概念,还是一种视角和眼光,更是一套尺度和标准,以教育家精神为视角和眼光透析教师发展,以教育家精神为尺度和标准,通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
19、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等六个维度的体现程度来评价教学质量、教研质量和培训质量。如上三个观念的共同导向是“转化”。如果说,教育家精神的弘扬与践行是一条道路,那么它既是一条理解之路、诠释之路,还是一条转化之路。成尚荣先生曾言“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重点在校园、在课堂、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中”,其意蕴也是“转化Z把教育家精神,化到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化到每一天的课堂上,化入学生的每一时刻的学习之中前述所言的三大现场,其实质就是教育家精神的转化现场:转到教学、教研和培训现场,化入现场中教师的精神世界之中。唯有经历重重转化和深度转化,教育家精神最终才能长到教师的身上,变为全体教师的精神底色、精神支柱,融为教师精神血脉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家精神的弘扬和践行,需要顶天与立地交融、理念与行动交互,其中的关键在转化:教育家精神首先是写出来、读出来、悟出来的,之后是化出来、行出来、创出来的,最终是活出来的:活在教师每天的日常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