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关于深入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关于深入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XXXX大学关于深入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相关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制定本指导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和给我校“优师计划”师范生重要回信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紧紧
2、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教育特色育人优势,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加快推进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基本原则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全面统筹学校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突出“四有”育人特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2 .坚持师范特色,勇于
3、改革创新。坚守办学初心,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学科优势,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探索学生全人格教育;不断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3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找准需求、精准施策,不断提升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三全育人”改革成效惠及每一位学生,深入推进实施“强师工程”,提升“四有“好老师和具有“四有”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4 .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党对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
4、建立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与院(系)协调运行、全员协同参与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二、改革举措(一)努力实现全员育人模式1.加强思政队伍建设。严格选人标准,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配齐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立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积极聘请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社科理论界专家、先进模范、专业课骨干教师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完善思政课教师培训机制,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保证思政课专职教师培训质量和频次。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的评价标准,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定出台相关文件,形成高起
5、点选拔、高质量培养、高标准考核的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体系,增强辅导员育人能力。2 .提升专任教师队伍育人能力。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坚持把教书育人能力作为教师遴选的基本要求。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育德育人能力,推进教师分层分类开展专题培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师德修养和专业发展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和监督查处工作机制,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加强研究生导师培训交流、观摩互动,增强导师育人意识、提升导师育人技能。3 .提升管理育人质量。不断强化管理干部作风与能力建设,选好配强院(系)
6、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制定管理干部培训计划,完善管理干部专业化培训体系,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健全以章程为核心,规范科学、运行高效的规章制度体系,加强干部法治教育,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4 .强化服务育人功能。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承载的育人功能,在岗位设置、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突出育人职责要求。强化总务保障服务育人职能,倡导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校园,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活动,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加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数字馆藏建设,提升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与服务效率。提升信息网络服务能力,及时解决师生信息化应用中的实际
7、问题,持续改善师生体验。鼓励各岗位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模范,培育“服务育人示范岗工(二)不断完善全过程育人机制5 .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完善“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系统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持续开展思政课教改立项和教学研讨,完善思政课集体备课机制,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建设“京师思政”数字化资源库,建设一系列思政在线课程。进一步优化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不
8、断完善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注重教学过程评价。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统筹开展全校各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活动,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校级教改项目中设立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开展教学能力培训,建设系列共享资源库,不断推出示范课程,选树教学名师和团队,强化各类课程育人导向,形成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加强“教师素养类”通识必修课建设,让每名师大学子都具备“四有”素养,打上鲜明“四有”烙印。6 .着力加强科研育人。进一步完善学校科研管理制度,明确科研育人功能,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加
9、强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建设,健全以信任为前提、诚信为底限的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完善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机制,积极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和宣传,逐步加强科技伦理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科研团队育人功能,推动科研创新平台更大范围开放共享,加强对科研创新团队的培育支持,指导科研创新团队制定育人方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训练,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7 .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继续实施“百千万”实践育人工程,不断完善暑期社会实践、寒假返乡调研、“青春力行”政务实践、日常志愿服务四位一体的社会实践体系。打造精品实践项目,开
10、展“青春北师志愿+”计划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系列活动,拓展红色“1+1”共建项目,培育精品志愿服务项目;充分利用基础教育学校资源优势,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组织非师范生参与教师教育特色实践项目。加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平台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打造京师创新创业育人平台;以“双创两赛”为主线,整合涵盖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实践探索的学术创新三级工作体系。强化师范生实践环节,探索健全“优师计划”师范生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的“双实践”教育实习体系;开展师范生培养“第二校园”教育实践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师范生执教能力;建设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实训中心,形成立体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养成体系;坚持
11、举办暑期支教精品课程大赛,促进教师职业认同;持续推进“朋辈教育”共建项目,引导学生争做“四有”好老师。8 .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加强体育工作,开足开好体育课,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体育评价,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课程学分方可毕业,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强化美育育人功能,加强学校美育中心建设,加强公共美育课程群建设,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引入高品质育人艺术资源,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开设劳动教育专题理论课,将劳动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及创新
12、创业教育相融合,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结合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劳动活动,进一步落实学生在校期间理论课与实践活动学时要求;以大学生劳动技能大赛和总务职工技能大赛为抓手,深化劳动育人体系建设,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9 .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完善就业工作顶层设计,落实校院两级主体责任,落实“一把手”工程,形成学校统一领导、就业部门统筹协调、院(系)组织落实的全链条促就业工作机制。实施“就业价值观引领”计划,做好就业教育和就业引导,深入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扎实推进精准就业,逐步推进智慧就业系统建设,加
13、强校内外各部门联动,面对不同需求的毕业生实行岗位精准推荐,开展多层次、多类别职业生涯教育与求职就业指导活动,针对就业困难学生落实精准帮扶举措。大力实施“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加强政策宣讲,构建校友跟踪调研和帮扶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到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基础教育一线任教。(三)持续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10 .营造文化育人氛围。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坚持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国旗下的演讲主题教育活动,充分挖掘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庆祝纪念活动和教育活动,构建常态化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坚持举办“治学修身”大讲堂、“四有”好老师大讲堂,做
14、好师生思想引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依托“传统文化推广月”“中华经典诵读”“燕归来传统文化节”“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特色活动,使师生在文化滋养中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要义。繁荣京师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办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品牌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国际文化节、宿舍文化季、国防教育文化季、网络文化季等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学生社团的兴趣导向作用,开展校园歌手大赛、舞蹈、京剧专场演出等精品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支持和鼓励师生创作师大特色文化艺术作品。总结凝练“红色师范”育人元素,凝聚师生的情感和价值认同,激发干事创业、勇立潮头的精气神,强化师生的规则意识,引导
15、师生积极参与学校治理,形成“追求卓越、崇尚规则、共谋共治”的文化育人氛围。IL提升网络育人质量。加强网上党校建设,构建“互联网+思政”云教育空间,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上学习资源,扩大网上党校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校园新媒体平台和内容建设,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校园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活动,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网络文化作品;实施“020思享计划”,联动发挥共青团“线上传播平台”“线下组织平台”“培养交流平台”协同作用,增强就业创业、心理健康和学生资助的网络知识普及,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联动融合机制。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建强网络育人工作队伍,加强教师网络评论员、学生网络宣传
16、员与网络文明志愿者培养,组织师生网络素养相关培训,推出网络素养系列微课。12 .完善心理育人体系。加强心理知识教育,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和教育心理学教师素养类课程,开设更多样、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建设“大学心理”等在线课程,按要求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坚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持续开展“525”心理健康节、雪绒花大讲堂等系列活动,为新生开设“入学适应”讲座,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完善预防干预体系,组织开展新生心理测评及反馈和全校学生心理状况摸排,建立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高心理健
17、康素质测评的覆盖面;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联动工作体系,完善问题反馈和处理机制;增开心理专线,不断提升心理咨询服务水平,优化学生心理咨询体验。组织学科力量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挫折教育等专题研究,推进学校相关工作体系建设,面向全国高校提供心理育人工作方案。13 .增强资助育人实效。构建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走访,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加强资助数据统计分析,强化动态监测,实现精准资助。开展资助育人主题活动,在资助工作各环节加强学生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培育选树优秀学生典型,开展励志宣讲,加强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励志公益大讲堂”“励志实
18、践训练营”“京师成长资养坊”“励志文化节”等特色育人活动,打造“经济援助-素质提升-思想引导-品质锤炼”的资助育人工作品牌。14 .发挥组织育人功能。强化各级党组织育人保障功能,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开展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开展学生党支部书记工作沙龙等交流活动;严格标准程序,进一步提升发展学生党员质量,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在各项工作中突出育人导向。强化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团组
19、织协同育人组织优势,探索党建带团建融合发展新模式,全面推进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强化学生生活社区和各类学生组织的育人凝聚功能,探索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持续完善“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发挥书院在培养健全品格、提升综合素养、强化学术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团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培育建设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15 .探索实践全人格教育。持续完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跨学科学习体系,不断拓展个性化、创新性课程资源,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20、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优质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引导教师涵养育人智慧,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实践,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以教师高尚人格浸润学生健康人格。开展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等各类优势资源,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全方位助力学生人格养成O16 .实现育人成效全覆盖。做好学生学情分析,搭建“三全育人”学生大数据平台,采集学生日常数据,分析每一位学生学习规律、行为习惯等。精准掌握学生需求,进一步畅通学生沟通渠道,了解学生物质和精神需求、认知思维、价值取向。关注重点学生群体,建立重点学生工作台账,“一人一策
21、”切实做好教育引导、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工作,搭建系统化预防干预体系。精心设计育人过程,结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综合运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心理等育人途径,为学生提供定制化育人内容,保证三全育人”改革成效惠及每一位学生。17 .深化育人评价体系改革。突出教师育人成效评价,用好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班子成员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的基本依据;把承担育人工作作为专任教师年度考核和岗位晋升的基本要求;把育人工作成效纳入部分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在学校“四有”好老师奖励评价体系中进一步突出“三全育
22、人”相关工作成效。完善学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适时修订本科生综合考评办法,指导院(系)制定完善各类专项奖学金评选细则,合理分配考核指标权重,综合考察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三、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依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四育”工作委员会),进行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顶层设计、宏观指导和统筹管理。组成委员会的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负责各专项工作的落实。(二)完善协同机制建立完善学校各单位协同联动和分工负责的常态化机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牵头制定育人政策制度,各单位按照文件要求规划和落实育人任务,形成学校职能部门、各院(系)共同参与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强大合力,保障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取得成效。(三)建立考评机制建立“三全育人”工作督导机制,对工作落实开展过程监测和督导,推进学校“四育”工作委员会关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相关决策事项的督办和落实。推动建立育人工作评价机制,研究设计“三全育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三全育人”工作完成情况作为评价考核各单位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由“四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每年形成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总结,分析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年度重点工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