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数实融合培育“数字工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数实融合培育“数字工匠”.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为数实融合培育数字工匠近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明确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聚力打造“数实融合第一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2023年7月考察江苏时,要求江苏“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不仅需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而且需要打造一支既懂现代生产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技能人才大军。近年来,江苏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先机,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数字工匠”,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
2、、做示范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一、江苏培育“数字工匠”的实践与探索构建数字人才源头培养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加大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围绕产业发展设置学科专业。如常州技师学院根据当地数字产业发展需求,新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业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专业,并将数字经济内容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将原来侧重于数控车、数控加工的智能制造专业融入可视化生产管理技术,加快打造符合数字技能人才发展需要的数字专业群。二是围绕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如淮海技师学院成立宿迁市首家数字产业学院,设立高级工、预备技师两个培养层次,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共同安排授课师资、共同组织实习实训、
3、共同参与考核评价等全过程,校企参与率达100%。三是围绕岗位需求共建实训基地。如镇江技师学院与全球数字建筑领军企业广联达科技公司合作共建BIM培训认证中心,与中国动漫集团共建数字艺术学院,与华为公司共建数字化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了学生实习工位与企业生产岗位的无缝对接。健全数字平台人才管理机制。数字化不仅是新技术革命,更是战略、组织、文化、流程、管理体系的全面变革。近年来,江苏企业加快推进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以数字赋能人才服务。一是打造智能招聘平台。如友达数位科技服务公司开展电子简历管理和人才数据库管理,通过平台大数据为岗位所需技能人才精准画像,对招聘人员实行智能排岗,实现人岗精准定位、靶向选才。
4、二是开发智能培训平台。如华虹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从新手、熟手、到高手设置了三个维度培训课程,员工可以一键获取对应机台相关课程,完成培训后进行实操能力考核,及时反馈纠正错误。三是树立“人人都是开发者”理念。如SK海力士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人力开发院系统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设置线上700门半导体技术课程,推进代码开发编程语言深度学习,员工即使没有编程基础也可以通过学习操作独立开发应用。畅通“数字工匠”职业发展周期。只有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最大限度地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一是打造让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如扬州市总工会聚焦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智改
5、数转”等专题,开展中国移动长三角(扬州)数据中心工程建设等劳动竞赛和技能竞赛,涵盖生产制造、信息通信、网络安全等行业领域,助推数字领域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二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如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度重视工程机械行业人才培养,打造“一所工匠学院、三大培训平台、一个职业资格认定点”终身培训平台,发挥江苏省首批特级技师评审试点企业优势,完善从初级工到技能大师八个等级的技能人才评聘通道,满足企业转型升级以及新技术、新产业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三是健全人才成长成才通道。如中车戚墅堰公司为技能人才量身定制了从制造员到首席制造专家的十级晋升阶梯,亨通集团积极落实“新八级工”制度,并通过设立“技能工匠
6、奖”、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助力技能工匠成长成才。强化数字技能人才激励导向。健全数字技能人才激励政策,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鼓励更多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一是开展技能评价认定数字技能。如南通市通州区围绕数字产业衍生的新职业、新技能、新工艺,支持企业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和实际需要自主开展数字技能人才评价。2022年,全区新认定数字技能人才1760人,数字技能人才得到充分认可。二是落实“以技提薪”提高薪酬待遇。如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知识产权银行”制度写进集体合同,个人或集体创新成果及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除享受基本奖励外,还可以以积分形式存入“知识产权银行”账户,1分可兑换100
7、元。江苏仁禾中衡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劳动模范称号的职工给予500020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五一劳动奖章、道德模范等称号的职工给予上级发放奖励标准的两倍奖励,大大提高了技能人才的获得感和荣誉感。二、江苏在“数字工匠”培养方面存在的短板数字人才培养处于起步阶段,数字技能人才培育政策亟待完善。近年来,全国主要省市陆续出台了数字经济相关政策。如浙江省连续多年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省市对数字经济人才具有极强的虹吸效应。最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显示:江苏数字经济人才指数排名全国第五,低于广东、上海、北京和浙江。从长三角区域内数字经济人才流向分析看,高水
8、平人才流向的主要目的地仍然是上海、杭州,而南京、苏州数字经济人才流失比重较高。江苏虽然相继出台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等文件,颁布了多项支持制造业“智改数转”的政策,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但与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相比,全省数字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数字技能专业开发、数字技能职业目录、数字技能职业标准制度和评价规范等尚需进一步完善。数字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传统技能人才面临转型难问题。随着江苏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的推进,全省制造业龙头企业提出了“数字徐工、智慧徐工”“打造全新的数字化恒力”“数字南瑞”等转型目标,一大批精密化、自动化数字生产流水线逐步取代传统设备,但数字
9、技能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最新中国数字化人才现状与展望数据显示,广东、浙江、江苏三省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分别为4.9万亿元、2万亿元、4万亿元,数字经济总岗位占全国总岗位比例分别为25.7%、8.46%,6.21%,数字化管理人才占比分别为16%、4%、4%,数字化应用人才占比分别为12%、6%、2%,数字化专业人才占比分别为13%、5%、5%o从供给总量看,江苏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虽然位居全国第二,但各类数字技能人才占比仍处于落后位置。从供给结构来看,全省数字技能人才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供需结构不平衡,苏北地区数字经济人才相对欠缺,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数字经济人才供需矛盾比较突出。除现有数
10、字技能人才“储水池”供给不足外,传统技能人才转型面临困难。一方面,因为传统技能人才年龄较大,工作强度偏高,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相关企业人才培养意识不强,在转型进度和人才培养节奏上未实现同步。在课题组走访的40家企业中,只有3家企业开展了员工数字技能提升培训,大多数企业并未做相关规划,很多企业仍习惯于对外招聘这种看似高效便捷的模式,忽视了内部人才培训或轮岗培养,转型培养机制尚未成型。数字技能类培训欠缺,针对中小企业的培训不足。目前市场上的公共培训大多为常见工种技能等级类培训,培训内容较为常规,数据分析、模型仿真、信息安全等支撑智能生产的数字类培训课程较少,无法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除少数大
11、型企业实训平台使用最新设备设施外,大部分培训单位的实训平台以观摩示范、模拟操作为主,远远达不到真实操作的效果。另外,一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属于新兴、细分行业,但很少有机构为这类企业设计合适的培训方案、提供个性化培训资源。已具规模的培训单位或企业、高校自办机构,更愿意与大型企业开展合作,中小企业培训需求难以得到保障。数字技能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滞后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职业院校是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从整体上看,其人才培养速度滞后于数字产业发展速度。如江苏技工院校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建6个数字类品牌特色专业群,新增62个数字技能类专业,但所设课程更新速度跟不上产业迭代节奏,数字经济相
12、关专业教学内容跟不上新兴产业发展形势,数字经济相关学科的内涵和范围仍不明确。数字技术跨学科特征明显,但很多学校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数量不足,很多传统教学团队不熟悉实际业务场景。调研中某公司数智化部总经理表示,目前企业招聘岗位主要集中在数据分析师、开发工程师和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等方面,但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少,与企业用人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三、高质量打造江苏“数字工匠”大军的对策建议加强数字技能人才引育顶层设计。围绕江苏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编制数字人才专项发展规划,将数字经济人才列入全省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积极探索高效灵活的数字技能人才激励政策;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根据数字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13、和需求特征制定数字人才培养培训、评价选拔、绩效考核标准;加快建设全民终身数字学习体系,让数字技能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和大学必修课程,让数字素养和技能植入文化、深入人心。厚植数字技能人才成长沃士。充分发挥江苏数字经济整体优势,助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夯实助力数字技能人才成长的产业环境;推动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建设覆盖全省的人才大数据库,提供精准、系统、高效的高质量人才服务;推进数字产业领域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的有效衔接,加强数字技能类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畅通数字技能人才发展通道;打
14、造让数字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建立数字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围绕江苏省重点数字经济产业开展数字职业技能竞赛,为“数字工匠”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提供广阔舞台。构建“校行企”协同育人良好生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业态发展趋势,新设或调整专业目录,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大数字经济人才源头培养力度,为产业数字化输送高技能人才;统筹智能制造企业、工业互联网行业、职业院校、技工学校,重点筛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与相关院校共建共管数字技术职业学院,完善“引企进校、引企入校”等多元化办学机制,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深化教学改革,
15、在学生知识模块中充实数字技能教学内容和实操环节,搭建“一个专业”对接多个“互联网企业+对口专业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既有行业技术背景又具备数字化素养的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创新数字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建设数字技能人才培训平台和实训基地,聚焦数字技术新职业新工种和紧缺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理论学习+虚拟训练+实操训练”三位一体数字技术公共实训基地,以更加逼真的虚拟场景设计提高学习效果;重视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培训需求,以产业园为单位集中面向企业提供职业技能认定服务和技能培训资源信息;支持企业将数字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把熟练掌握数字技术作为新时代
16、产业工人的重要培训内容,促进传统产业工人数字化转型。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政治地位,逐步提高产业工人在各级委员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鼓励工会、行业协会等以挂职、兼职等方式吸纳“德技双修”高技能人才;建立基于岗位价值、技能要素、创新成果、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制度,鼓励企业在工资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切实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小学、中学、大学思政课,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技高为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加大数字技能人才宣传表彰力度,通过设立“江苏工匠日”“劳模工匠馆”等宣传数字技能人才,营造全社会重视数字技能、尊重数字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