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夕阳.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33482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厝夕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厝夕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厝夕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厝夕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厝夕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厝夕阳.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古厝夕阳闽侯一中阮久平闽侯竹岐南洋地处闽浙丘陵山间盆地,发展滞后,保存了众多的清代木结构古民居。近年来,随着振兴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村民建房积极性空前高涨。有特色的古民居破败消亡加速。笔者致力于调查南洋村落古民居的分布与建筑结构。深入分析比较,发现位于珠山山麓的林氏祖厝在空间布局上明显有别于其他各姓祖厝,最有特色的空间设计,充分展示林氏先祖在建筑布局方面技高一筹。一、南洋民居建筑的三次大浪潮各姓始祖初进南阳(南洋始称)故地,先后有别;结庐开端,规模有限;人丁单薄,宅地不多。由于史料缺乏,口传失忆,无从考证南洋由蛮荒变村落的初始变迁。但可以肯定的是各姓始祖择地垦荒,战胜自然付出了无限的艰辛和智慧

2、。南阳先祖初宅而居,是过渡性质的,只求挡风遮雨,安身立命,谈不上成规模建筑民居。南洋古民居建筑的第一次浪潮已到了清朝中后期,集中在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清代康雍乾盛世及之后一段时间,社会稳定,农业发展,粮食丰足;山高林密,杉木高大易取。各姓先人拆除了过渡安身的落后初宅,集中精力建筑厅堂和两边厢房。木结构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遗作,也是南洋目前存留最古老的建筑体。木工匠心独运是这一时期建筑的技术保证。许多木工世家抓住这一次建筑浪潮发展壮大,架屋雕花等木料工艺日益精进,为后人留下许多叹为观止的木房古民居,只可惜当年能工巧匠没有文字记录而无法青史留名。受木质材料和加工技术的限制,这一时期古民居架构出

3、奇地一致,高度一般是低两层,楼下较高而楼上只是楼下半层稍高点。楼下主要是家庭厨房和家禽归巢处。楼上低矮,光线差,常用玻璃瓦采光,住人和储粮。这时期建筑对厅堂和院落特别用心,各姓祖厝一般采用三级进阶式格局,以示人往高处走,期待着家族后浪推前浪。厅堂布局在最高处,只是单层结构,突显高大宽敞,保持屋脊居全宅最高。院落前方低阶处建围墙,但不会阻挡厅堂远望视野,侧前方留有主出入口。农村常说这是“六扇五”建筑结构。南洋古民居建筑的第二次大浪潮是在民国后期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这时期村里各家以多生小孩为荣,人口膨胀,房源不足,家家忧心;杉木砍伐殆尽,上好木料已是一树难求,给家族留盼希望的风水树也多是难用之材

4、。先民建筑智慧因时而变,改用夯土筑墙,充分展示了这次建筑浪潮夯土建房的特色。在这次建房浪潮中,各家族集中精力扩展祖宅,夯土建筑住院、横厝等外延性附属建筑,成为这一次建房浪潮的主体。由于建筑材料的改变,可以建筑更高的楼屋,多见两层,少数可达三层,楼上层高明显增长。许多祖厝经过这时期的加建扩建,院落式的祖宅完全成型保留至今。村里独栋式的夯土建筑,多是被称为“四扇三”的建筑结构。夯土建筑外墙为防风雨侵蚀,一般是以泥草混合的灰色泥浆粉刷,很容易就辨识分期。第三次建筑浪潮发起于改革开放后,兴盛于新世纪,现在进入高峰期。这一时期为代表的是砖混结构建筑。建筑主体是砌砖为墙,水泥粉刷,铝合金门窗,玻璃透视等新

5、材料广泛使用。由于建筑材料坚固耐用,建筑高度常见三层半或四层半。这次建筑浪潮中,村民们尽力排除前两次集中建房的困惑,因为族人群居可以相互帮助支持,但更多时候小事小吵、大事大闹,邻里纠纷时有发生。建房新浪潮中,砖房建筑基本贯彻家庭独立成楼的新思路。至今方兴未艾的第三次浪潮出现许多美观大气的建筑,但算不得古民居了。二、同时期的古民居具有同质性的特征南洋古民居主要指清代中后期第一次和新中国成立前后第二次建筑浪潮中建成并保留至今的民居古宅。笔者详细查勘南洋大部分古民居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技术等,发现同时期建筑具有高度相似的同质性、同构性特征。同质性突出表现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如第一次浪潮建材以杉

6、木为主的,杉木大柱子,杉木板条,杉木隔板等,各姓祖厝最古老的厅堂建筑无不与杉木建材为伍。高门槛是同质性特征另一表现。只要是厅堂及邻近厢房都有高门槛。木结构空格处镶嵌雕花木板是同质性又一表现。不同家族经济状况不同,木雕花镶嵌数量、面积不同,但必定都有,至少厅堂上方正面处要镶嵌雕花木板,装饰门面。到第二次浪潮中建成的住院、横厝等,高门槛和木雕花镶嵌的特征就消失了。南洋古民居还表现出同构性特征,集中体现在空间布局上。第一次浪潮中建成的厅堂居中轴,两边对称布局着官房,斗房,撇子等,并且厅堂都是单层高空间的,两边厢房都是一层半式的,连斗房的上行楼梯位置都一样。由于古民居建筑的同质性和同构性特征表现明显,

7、通过同质性归类法就很自然地得出南洋古民居建筑历经三次大浪潮的结论。三、林氏祖厝空间布局的特色林氏祖厝是指南洋珠山初始祖厝,位于阮氏祖厝的西侧,以沟为界,坐西北朝东南,号称“九牧拾德堂”。林氏祖厝与其它各姓祖厝的同质性特征也表现突出:第一次大浪潮中建成木结构建筑,第二次大浪潮中建成的夯土建筑,没有表现出任何特别的差异。但是,林氏祖厝在空间设计上与众不同,成为南洋古民居一道亮丽的风景,从而窥见林氏先祖的建筑智慧。南洋众姓祖厝古民居的同构性从躲避风雨的廊道设计也可以看出来。各厝斗房与住院间有过道,村里人称“路洞”,两边对称,相当于离宅边门通道。林氏祖厝空间设计就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往后方的避风雨新通

8、道。这一通道把各姓祖厝都有的中轴厅堂位置改变成大空间的过道。厅堂不再与左右厢房并列成排,退居后山坡,成为建筑单体。来者要顺中轴过厢房中间通道(其他古厝都是厅堂),上十三级台阶才能进入林氏厅堂。这一设计的神来之笔,直使林氏祖厝独树一帜。林氏先祖为何在空间设计上采用与众不同的理念?笔者实地考察,分析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厅堂后退,留作通道,增加了祖厝前院落向后透视空间,感受古宅深院;在厢房后方,过道两侧增加建房空间;上台阶抬高厅堂位置,突出厅堂作为族权中心的地位;保证厅堂远望视野开阔,居高临下;为祖厝周边留出更大建设空间,而不会有超越厅堂屋脊的障碍。林氏祖厝的前厢房和后厅堂,是典型的木结构建筑体,实力

9、证明是清代第一次建筑浪潮中遗存作品。在这次建筑大浪潮中,林氏先祖通过改变空间布局的设计,克服往东西两侧扩展受限的不足,充分挖掘后靠坡地的优势,使古厝布局的立体感增强,成为南洋古厝建筑最具特色的设计成就。在中轴通道上方横梁高挂着文魁匾,直面院落,显示清光绪丁酉科林兆琦中举人的历史,光宗耀祖,只可惜现在看到的是非原始文物。因受东侧阮氏祖厝的影响,林氏祖厝之后主要往偏西方向沿溪发展,成为溪城大聚落。随着人口再增加,林氏古厝播迁到洋头半山腰的对面厝,旧保健站后山腰的火墙厝(详见笔者撰南洋史话一文)。四、第三次建房浪潮对古民居的毁灭性破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第三次建筑浪潮来袭,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性砖房建筑

10、拔地而起。由于建筑材料的坚固性,工程技术的先进性,新建砖房一般都在三层以上,与高大的新房相比,古宅旧厝显得特别低矮,破旧,历史的荣光暗然失色。以厅堂为代表的古厝是公共族产,各家有份,人人有责,反倒造成各不管理的局面。各姓老年先辈也曾发动族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通过地面硬化,结构修复等保护祖厝古建筑,最后都落了个雷声大雨点小,没有人愿意在这公共空间更多地投入。象征性的应付,不可能使古民居大改观,以厅堂为代表古民居也越来越没了生气。目前林氏古厝整体结构保存良好。但建成于清代的木料久经风雨侵袭,如果没有投资修复,倾覆倒塌将是可预见的。林氏祖厝厅堂左侧已建成的三层砖房高大突兀,与古民居建筑景观极不协调

11、,结构性破坏初露端倪。五、古民居游也许是最好的保护性开发南洋古民居最集中、最大规模、最有文物价值的有两处;一是位于珠山山麓的,有阮氏祖厝和林氏祖厝紧挨相邻,整体面积大,空间布局有特色,承载着比较完整的历史价值。二是义阮阮氏古厝,这里是清代中后期建筑和民国时期民居最集中,民居建筑景观整体协调性表现最完美的地方,而且义阮古民居旁还建有南洋唯一的家族祠堂,承载着完整的祭祖文化。从目前来看,上述两处除了古民居建筑多外,新建高层砖房还比较少,只要控制新建,拆除边角违建,就不会对古民居群造成整体性破坏。对这些古民居修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应该以最坚决最快的速度,对最能够体现古村落历史风貌的古民居加以保护,发展乡村古民居游。完稿时间二。二O年六月五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