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趣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状元趣谈.docx(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状元趣谈我国科举制度从隋唐至清末1905年废止,共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考生经过严格的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层层筛选,最后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钦定进士科第一名,金榜题名,才能称状元。自唐代直至明清,科举制度成为历代统治者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明清时期,乡试每3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皇帝任命,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合格者被录取为举人。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由负责全国官吏任免、升降、调动的吏部主持,属国家级考试,只有取得举人头衔的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是乡试后第2年举行。会试合格者,被录取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始于公元973年,宋太祖为了将录用人才的最高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开始举行殿试,以
2、后成为定制,每年4月举行。考生取得贡士以后才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重要、最高一级考试,合格者称为进士,名次又分一、二、三甲三个等级,第一甲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这级考试放榜以后,开始授官,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其他二、三甲等级的人也可以授予翰林院做拟撰朝廷文书的较次级官员。参加殿试即使没有及格,也可另授予知州、知县等地方官员。由科举取仕的人开始官位较低,以后根据政绩还可擢升,状元、进士等最后成为六部大员和宰相的,在历史上大有人在。科举制度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官吏选拔由世袭制、荐举制,改革为由封建社
3、会政权机关设立各种科目,通过公开考试,公开竞争选择官吏,这种重大人事改革制度,在世界历史上属于首创。历史上日本、朝鲜、越南都曾仿效中国,实行科举制。由于科举取士鼓励竞争,提倡拼搏进取,不受家世门第限制,勤奋好学、坚毅顽强的读书人,只要有一定学历、品性好、出身清白、体格健康均可自由报名参加科举考试。这就为一般士人开辟了一条平等竞争的成功之路。北宋“才子之乡”临川人王安石(10211086)殿试成绩名列榜首,但因试卷上有“孺子其朋”语忌,阅卷官考虑再三不敢定夺,最后御批“不可魁天下”,钦定第4名,状元与王安石擦肩而过,留下历史的遗憾。王安石当宰相后,对贡举科目进行了重大改革,对前朝诸多科目,改为专
4、一进士科取士,元、明、清朝沿袭,成为定制。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为主要内容。明朝,朱元璋规定必须做八股文,一直沿袭到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文章限制700个字内。宋代理学大家江西婺源人朱熹著的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标准答案的依据,上述规定考生必须严格遵守,违者不予录取。唐代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产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河北清河县人。1904年最末一位状元刘春霖,河北肃宁人,卒于1944年,终年72岁。此人曾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任大总统府门史秘书。20世纪60年代末期,笔者在中山大学读书期间,常目睹一位鹤发童颜、精神矍烁、腰板硬朗、神态伟岸的老者,在绿树环绕、繁花似锦的庭院前漫步倘徉。他就是清末最后1名探花商衍鎏,当时已届90高龄的耄耋之年。老人很孤独,除家庭成员外,很少与人交谈和来往。有一年春节,商衍鎏用一手苍劲有力的隶书敬录了毛泽东诗词“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作对联,贴门柱上。门楣书写着清平乐会昌,这也许是老人当时的心情写照。随着历史演进,时代变迁,科举制种种弊端暴露无遗,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1905年,全国上下一致要求废止科举制度,它终于被历史无情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