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女性假发流行原因及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古代女性假发流行原因及影响.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论古代女性假坛充行原因及影响假发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其后不断得到发展。古代的假发主要来源于死人、受刑之人、僧尼以及主动剪发之人。古代女性喜爱盛发高髻,塑造发型多需借助假发、假髻来完成。古代女性对高髻的喜爱除源自对美的追求及人的生物本能外,还表达了对自身地位的抗争。高髻的流行,增强了假发、假髻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古代奢侈品市场的发展。假发带来的高额利润,使其不仅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甚至影响了政治。古代女性;假发;假髻;流行对我国古代女性妆饰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古代女性妆饰研究不是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而是附着在古代服饰研究里,如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周锡保的中国古代服饰史2,袁英
2、杰的中国历代服饰史3o这些著作在详细介绍历代服饰之余,部分涉及古代女性妆饰。目前,学术界关于女性头饰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如周汛、高春明的中国历代妇女妆饰4,汪维玲、王定祥的中国古代妇女化妆5,吴凌云的红妆:女性的古典6,李芽的中国古代妆容配方7。但学界对头饰中假发的研究较少,目前仅有剑艺、万禄的我国古代的假发8,张国云首服之“假发”的探寻9,姜维公的从古代假发的盛行看新罗所贡人发的用处10,刘秋根、任欢欢的宋代女性时尚消费11等。笔者拟就古代女性假发流行的原因及影响作一全面考述,以期求教于方家。一、假发的起源及其发展我国古人的发型,历经“被发(披发)”“编发”“发髻”三个阶段。早先的人,大都蓄
3、发不剪,“披头散发”是我国最古老的发型。在日常生活劳作中,因“被发(披发)”十分不便,人们就开始将头发编结成辫。到夏商周时期,编发成为比较流行的发式。但是,编发仅流行在中原地区,其他地区仍以“被发(披发)”为主。礼记王制载: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274大约到战国时期,发髻开始流行,梳辫者渐少,且发髻愈发高大。发髻的流行,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为塑造精美的发型,古人常常借助假发、假髻来完成。假发一词,属于现代词汇,指人造仿真头发。在现代社会,假发款式多样,人们不仅变换发型方便、省时
4、,而且也能避免因染烫给头发带来的损伤,因而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假发并非近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其历史由来已久,最早的记录是在周朝。诗经郦风君子偕老云:“副笄六珈。”毛传:“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仪礼昏礼云:“女次,纯衣,,穗衲。”郑玄注:“次,首饰也,今时鬓也。14111周礼天官追师记:“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为九嫔及外内命妇之首服,以待祭祀宾客。”郑玄注:“副之言覆,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象若今步摇矣,服之以从王祭祀;编,编列发为之,其遗象若今假矣,服之以桑也;次,次第发长短为之,所谓鬓髭,服之以见王。T5128嚷”,即假发。释名释首饰言:嚷,被也。发少者得以被助其发也。T6
5、74“髭”与“髯”通用,也为假发。仪礼少牢馈食礼云:“主妇被锡,衣移袂。”郑玄注:“被锡,读为鬓髯。古者或剔贱者、刑者之发,以被妇人之薪为饰,因名鬓髯焉,此周礼所谓次也。”171471“髯”“髭即假发最初的称谓。“髭”指一切用于装衬的假发,重在原料;“窗则指用于盘高髻的假发,或直接著之于头无需再加梳理的假髻,更重式样18。副、编、次三者虽名称、型制不一,但均是由假发制成的头饰,因其只在祭祀等重要活动时佩戴,且为王后、夫人等贵族女性专用。可见,当时假发虽已出现,但仍属凤毛麟角,佩戴它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汉朝时,假发多做成发髻样式,因此被称为假髻,也称假结或假假髻,成为古代意义上假发的通称。因汉朝
6、女性喜爱盛发高髻,假髻开始流行,并由上层社会传到民间,深受民间女性喜爱。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翦麓荫,簪珥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贵人大手结,墨璘瑁,又加簪珥。长公主见会衣服,加步摇,公主大手结,皆有簪珥,衣服同制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绢缗黄,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据,长一尺,为簪珥”193677。“菌”,也作“帼”“ST,妇女头巾或发饰20821。“大手结”,古代妇女的发式,又名“大手髻”“大首结”,即用他人头发做成发络,续在自己的头发中间,梳成圆球形的高髻21208。翦楚荫、假结、大手结、组缙前是4个不同等级的女性在祭祀时所佩戴的头饰,代表尊卑之别。由记
7、载可知,在汉代“假结”应是假发续在真发中做成的一种发式,与大手结是同一性质,并不特指由假发制成的假髻。后汉书马廖传记载了当时长安城的民谚“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T9853,作为仅次于国都洛阳的大都市,长安城的流行风向,代表了全国的流行趋势,由此可见,汉代时假髻已在民间流行。到了晋代,女性戴假髻比较普遍。晋书五行志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鬓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名假头。至于贫家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头”22826。假髻“不可恒戴”,可见其高大。而贫穷人家就人借头,说明当时女子戴假髻已在社会普遍流行。从“贫家不能自办”可窥探出假发可以买卖,但价格
8、比较昂贵,家境贫穷的女性没有能力置办。唐朝初期并不流行假髻,人们仅仅是在头发中加些假发。宇文氏妆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维髻、乐游髻。上行下效,成为风气J23122于是,朝中就有大臣请求唐高祖下令禁止女子梳高髻。唐高祖对于女性喜爱梳高大发髻很是疑惑,便询问令孤德莱女性喜爱梳高髻的原因。令孤德莱认为,“在人之身,冠为上饰,所以古人方诸君上”242596。即以人的身体而言,帽子、发髻是最重要的装饰,所以,古人将其看得比君主还要重要。唐高祖便取消了准备禁止梳高髻的法令。此后,高髻越发流行,且样式逐渐增多。新唐书五行志称:“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杨贵
9、妃常以假鬓为首饰,而好服黄裙。时人为之语: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25879唐朝贵族妇女以假发做首饰,称为“义髻”,也就是假髻。宋代沿袭晚唐、五代遗风,盛行高髻,发髻样式高大,多逾尺。入蜀记曾经记载蜀地三峡一带,女性“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支,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26149。元朝时,妇女使用假发渐少。明清两代的假发种类不断翻新。与唐宋时期相比,明清时期的发髻高度有所降低,流行的发髻样式都较为蓬松。明代女性以“发鼓垫衬头发,清代女性则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假髻“旗髻”,如牡丹头、荷花头、桃心髻等。假髻样式复杂,故所需假发甚多。二、假发的来源秦汉时期,有专门剃除受刑之人头发的刑罚。仪礼少
10、牢馈食礼云:“主妇被锡,衣移袂。”郑玄注:“被锡,读为鬓髯。古者或剔贱者、刑者之发,以被妇人之为饰,因名鬓髯焉,此周礼所谓次也。”171471由此可知,古人己有用死人、身份低贱之人、受刑之人的头发做假发的惯例。宋代仍有髡刑。苏子容(苏颂)“元丰中建议,请依古置圆土,取当流者治罪讫,髡首钳足”2721。在中国古代,死刑、髡刑长期存在,受刑之人被剃掉的头发,成为假发的来源之O在古代,受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281思想的影响,人们没有特殊原因是不会剪掉自己的头发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剪掉或卖掉自己的头发。世说新语记载陶侃在尚未发迹之前,家境十分贫寒。好友范逵举孝廉,路
11、过其家,时值寒冬,冰雪积日,为招待陶侃的朋友,其母亲偷偷剪掉自己的头发,做成两顶假发,换得几斛米。隋朝官员郑善果的母亲周氏20岁时,由于丈夫郑诚战死沙场,“父彦睦欲夺其志,母抱善果日:妇人无再适男子之义。且郑君虽死,幸有此儿,弃儿为不慈,背夫为无礼。宁当割耳剪发,以明素心29282-283。为表明忠贞,郑母剪掉了自己的长发。宋太宗之女呻国长公主为尼,掖庭嫔御随出家三十余人,诏两禁送于寺,赐斋馔。传宣各令作诗送,惟陈文僖公彭年诗尚有记者,云:尽出花钿散宝津,云鬟初剪向残春”3058。公主出家仍需剪去三千烦恼丝,更何况普通人呢?无论是主动剪发还是被迫剪发,剪掉的头发,极有可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除用
12、真人头发做假发外,还有用蚕丝或者动物毛发等仿真材料制作假发。酉阳杂俎记载狒狒“血可染绯,发可为鬓可知,自唐代后期就己经开始使用动物毛发等制作假发了。三、假发盛行原因(一)人的生物本能人们喜欢乌黑、浓密的头发是出于自身的生物本能。头发主要用于保护头部,细软蓬松的头发具有弹性,可以抵挡较轻的碰撞,还可以帮助头部汗液的散发。保护头部,当然是头发越多越好。乌黑浓密的长发还会给人增添美感。浓而密的长发也是梳高髻的基本条件。但是,并非人人天生都有一头乌黑浓密的秀发,即使年轻时拥有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也会逐渐变得稀少、花白。(二)传统思想的影响远古时期,受灵魂不灭和鬼神信仰的影响,人们相
13、信祖先的灵魂会庇佑并降福于子孙后代,因而十分重视祭祀。在周朝祭祀中,为增加祭祀的庄重感,表达对祖先的敬重之意,佩戴假发成为参加祭祀的贵族女性的基本仪表要求。汉代时,儒家的“孝道”思想成为汉代治国方针之一,并且“移孝为忠”,以稳固王朝的统治。自汉昭帝开始,孝经地位逐渐提高,到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每个乡村学校均设一名讲授孝经的老师。到了东汉,武人也开始学习孝经,真正达到了普天之下诵读孝经的盛况,孝道成为社会规范。孝经开宗明义章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281进太庙祭祀,皇后佩戴“假结”,一是展现其母仪天下之风,二是代表其尊贵的地位,三是表达对祖宗的尊重、孝敬。在“孝道
14、”思想和统治者率先垂范之下,普通民众也十分爱惜自己的头发。有些女性为表达某种决心,常以“断发明志”,可见,头发在古人意识中的重要性。宋代儒学发展至完备,以朱熹理学体系的形成为标志。从南宋中期开始,朱熹理学地位不断上升,影响不断扩大,最终占据了思想、学术的主导地位,并上升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南宋淳熙年间,朱熹“定祭祀、冠婚之服,特颁行之。凡土大夫家祭祀、冠婚,则具盛服妇人则假髻、大衣、长裙。女子在室者冠子、背子。众妾则假髻、背子”3523912392。朱熹颁行的礼仪制度,确定了正式场合中佩戴假髻的定例,代表了朝廷对女性高髻发式的认可,更奠定了假发在女性妆饰中的地位。(三)刑罚的影响如果说传统思想的
15、影响是促使古代女性喜爱盛发高髻的正向因素,那么历朝的侮辱刑则是促使古代女性喜爱盛发高髻的反向因素。先秦时期已有侮辱刑的记载。周礼秋官掌戮记载:“墨者使守门,制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积。15544髡唧剃发之刑,与“墨”“就“宫”“刖”均是古代的侮辱刑。秦汉时期仍有髡刑。太平御览记:“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土犯罪,亡依鲜卑山,后遂繁息。今皆髡头衣赭,亡徒之名效也。”362902秦朝的犯人不仅要髡头,还要穿上红褐色的衣服。又汉书载:“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373638北周以后,髡刑才正式从刑律中消失,但后世仍保留有对犯人施以不同程度剃发的处罚。据石林燕语记载:
16、“前世常患加役流法太重,官有监驱之劳,而配隶者有道路奔亡困踣之患。苏子容(苏颂)元丰中建议,请依古置圆土,取当流者治罪讫,髡首钳足,昼夜居作,夜则置之圆土,满三岁而后释。”2721这是宋朝有关髡刑的记载。髡刑,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极大的侮辱,受刑人会受到他人的轻视。髡刑的长期存在,也使这种影响更加深刻。在当时,头发短少之人有可能会被误认为受过髡刑,遭到他人歧视,由此人们都比较喜欢盛发高髻,假发得以盛行。四、假发的影响古代女性喜爱梳高髻,促进了假发的流行。假发的存在,有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展现古代女性自身魅力、创造美丽的功能;一是古代女性身份地位的象征。从先秦时期的男尊女卑思想的发展,到汉朝儒家
17、正统地位的确立,再到宋代理学思想的兴盛,古代女性一直被看作是男性的附庸。头发是人体较显眼的部位,装扮不同,所展现的精神面貌就不同。古代女性喜爱盛发高髻,且不断推陈出新,展现了女性积极乐观、勇于展现自我的生活态度。且高大的发髻弥补了女性身高低于男性的劣势,让她们在心理上感觉与男性身高不相上下,增强了不输于男性的自信心。古代女性对盛发高髻的喜爱,除表达了对传统思想束缚的抗争外,还推动了古代奢侈品市场的发展。由于人们不愿意剪去自己的头发,所以假发难得,其价格昂贵。晋书五行志载:“孝武晏驾而天下骚动,刑戮无数,多丧其元J22826在政治动荡之时,偷取死人头颅,目的是为了剃取死人头发,换取高额利润。在宋
18、代,一个成年女性的头发可以卖600文钱385530古代女性所喜爱的高髻发式多样,经过加工制作的假髻,属于首饰中的精品。另外,假髻需用首饰进行装饰、固定。古代女性发髻的首饰多以金、银、珠、翠等为材料,经过能工巧匠之手制成各式簪、钗,插于发髻上。古代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的发髻高度又往往逾尺,其使用首饰的数量必定不少。如入蜀记描述西南地区的宋代未婚女性发髻“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26149。以金、银、珠、翠等为材料的首饰本就是奢侈品,装饰后的假髻更是奢侈品中的高档品。因此,古代女性对高髻的喜爱,为其在古代奢侈消费风气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假髻作为奢侈品中的高档品,其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使假
19、发的影响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甚至涉及政治方面。三国志记载,珠崖郡脱离汉王朝统治的原因是汉朝当地官员为谋取暴利,剃取珠崖郡本土人的头发制作假发。而林邑国记的记载更为详细:“朱崖人多长发,汉时郡守贪残,缚妇女割头取发,由是叛乱,不复宾伏。”361721唐朝时,藁城尉吴泽贪虐残暴,割取百姓子女的头发以做假发。唐律疏议对割取他人头发有详细的法律制裁,“髡人发者,各徒一年半。其髡发不尽,仍堪为髻者,止当拔发方雨以上,杖八+o若因斗髡发,遂将入己者,依贼盗律”39267。从律条中可以看出假发的价值及其政治影响。五、结语中国女性妆饰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假发是古代女性妆饰的一部分,作为古代女性必不可
20、少的头饰,最初是尊卑等级的象征之一。盛发高髻是古代女性的主流发式,盛发高髻满足了女性对美的追求,也弥补了女性身高比男性矮小的劣势。盛发高髻不仅代表古代女性对美的追求,也代表了她们对自身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强化了女性的内心世界。随着社会发展,女性佩戴假发不再是尊卑等级的一种标志,而成为一种时尚。假发的政治功能已丧失,但其为女性增加美丽的功能一直延续至今。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2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3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21、5汪维玲,王定祥.中国古代妇女化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6吴凌云.红妆:女性的古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5.7李芽.中国古代妆容配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8剑艺,万禄,我国古代的假发J.民俗研究,1995:6971.9张国云.首服之“假发”的探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55-158.10姜维公.从古代假发的盛行看新罗所贡人发的用处J.东北史地,2004(10):7-11.11刘秋根,任欢欢.宋代女性时尚消费J河北学刊,2011:71-77.12陈滞.礼记M.金晓东,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3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
22、: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4郑玄.仪礼注疏: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5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6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17郑玄.仪礼注疏: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8叶娇.“髭僖)”“鬓(被)”辨微.台州学院学报,2008(4):29-31.19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0林剑鸣,吴永琪.秦汉文化史大辞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21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22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3李芽.脂粉春秋:中国历代妆饰M.北京
23、: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24刘峋.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6陆游.入蜀记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10.27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28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9司马光.家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30释文莹.湘山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31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3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34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上M.长沙:岳麓书社,2015.35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36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3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38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9长孙无忌.唐律疏议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