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总体规划(2022—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总体规划(2022—2035年).docx(5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总体规划(20222035年)2022年12月第一章谋划分析篇一把握“新使命”5一、形势需求5二、现状优势7三、问题挑战10第二章战略定位篇一开启“新征程”12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12三、总体定位14四、发展目标15五、总体布局17第三章发展规划篇一走出“新路子”21一、发展主线21二、实施策略26三、重点任务31第四章支撑保障篇一探索“新举措”49一、加强组织领导49二、加大投入保障49三、强化政策支持49四、加强考核监督5()为深入贯彻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京发(2021)27号)的决策部署,更好落实北京市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行动计划(20
2、222026年)的任务,立足北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生物技术、智能装备等领域具有的全球技术领先优势,牢固树立大食物观,主动肩负时代使命,汇聚全国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创新资源,以中关村平谷园兴谷园区为主要载体建设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以下简称“营养谷),发挥科技创新在新时期首都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打造全国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高地,抢占未来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制高点,引领带动传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不断满足首都人民不断升级的高品质生活特别是营养健康的需求,特制定本规划方案。规划实施期限:20222035年。规划范围:平谷区全域。研究范围:平谷区全域。第一章谋划分析
3、篇一把握新使命”一、形势需求(一)坚持“四个面向”,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实践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战略部署,对加快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平谷区以部市共建农业中关村为契机,充分发挥食品在保障人民健康、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聚全市之力建设“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以下简称“营养谷”),有助于提升首都营养健康主动保障能力和食品安全的风险防控能力,共同守护百姓“舌尖上的营养健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二)瞄准
4、“关键领域”,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有力行动以食品生物合成细胞工厂、食品增材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正在颠覆传统模式,以食品组学、大数据为基础的定制化、智能化加工制造正在塑造未来格局,以智能化中央厨房工厂为代表的新产业模式正在深刻改变产业发展链条,以全程智能绿色冷链为支撑的生鲜食品物流正在重构产后减损增效体系。建设“营养谷”,汇聚国内外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顶尖创新力量,主动扛起攻关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卡脖子”技术的“旗帜”,针对食品与营养健康重大创新需求中的关键问题开展持续研究,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有助于突破国外技术壁垒,同时抢占全球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的“制高点”,构建符合我国膳食模式和饮食习惯
5、的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创新体系。(三)促进“交叉融合”,引领食品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向传统食品产业渗透,现代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物流技术与食品产业交叉融合,颠覆性改变传统食品的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模式,食品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周期。建设“营养谷”,构建以消费者为中心并具备全球化、智能化、平台化特点的新型食物创新生态系统,有助于加速传统食品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重构,在双碳背景下为兴谷经开区乃至全国其他传统食品工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更加经济、高效且具有协同效应的解决方案。(四)加速“迭代升级”,满足营养健康需求的重大举措我
6、国人民国内生产总值正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随着北京市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迎来了以精准营养为核心的“新食代”。国际经验表明,当恩格尔小于0.4时,消费者更加追求营养健康的食品,近年来,北京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保持在().20.3之间,公众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旺盛。建设”营养谷”,有助于加速推动传统食品工业的供给侧改革,培育创新能力一流、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集群,实现由“吃饱”“吃好”向“吃出健康”“吃出个性”的迭代升级,高质量的保障首都高端食品供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营养健康需求。二、现状优势(一)具备产业基础平谷作为首都的农业大区
7、,农业中关村的建设已获北京市以及国家相关部委支持。中关村平谷园兴谷园区管理范围5.19平方公里,可直接利用土地757亩,可盘活土地183亩,聚集了首农、旺旺、原麦山丘、味食源、旺顺阁、美好美得灵、圃美多、苏陀科技等30多家著名食品企业,涵盖传统食品加工、调味品制造、肉类加工、面食烘焙加工等多个领域,其中中央厨房企业10家。2020年,中关村平谷园兴谷园区食品企业实现产值30.9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实现产值30.2亿元,约中关村平谷园兴谷园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的40%。京津冀唯一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一马坊物流基地逐步健全完善,平谷一天津港多式联运中心已经成立,可构建大农业一大食品一大物流融合发展的
8、格局。(二)具备独特区位2021年,北京市和农业农村部签署共同打造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合作框架协议,可在政策规划、资金安排、试点示范、技术人才、改革创新等方面给予项目倾斜。中关村平谷园由峪口、马坊和兴谷三个园区构成,其中兴谷园区是“营养谷”的核心区。“营养谷”距京平高速出口直线距离8公里,可直达首都国际机场;距在建的地铁22号线(东大桥平谷)的“平谷新城”站5公里,可充分借力首都的科技、人才、市场等资源;距峪口10公里,距马坊12公里,便于在京津冀范围内构建“大农业、大食品、大物流”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引领带动京津冀乃至全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图1平谷区区位示意图(三)具备创新条件1.北京市层面北
9、京市汇聚了全国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4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食品与营养健康相关的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30余家,拥有全国食品领域5位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11所设有食品专业的高等院校以及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等近10所食品科研院所,可为“营养谷”的创新攻关以及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平谷区层面平谷区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校开展了深入合作,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已挂牌运行,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平谷校区)正加速推进中,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
10、尖创新中心即将落户,农业食品生物技术公共研发与中试平台正在谋划建设中。启迪绿谷孵化器等孵化平台、益谷检测研究院等检测平台已落地建成;联东U谷、农科智城等特色创新载体正加快落地;平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成立,可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源对接、宣介培训、孵化落地等服务。中关村管委会批复的唯一食品生物联盟一中关村健源食品微生物技术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会员单位已达170余家,着力构建政一产一学一研一用一金协同创新体系。(四)具备政策优势除享受中关村管委会“1+5”系列资金支持政策外,北京市关于加强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的十条政策措施已由北京市政府印发出台,可在科创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孵化、科技企业集
11、聚、应用场景搭建、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给予“营养谷政策支持。区级层面出台了平谷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惠企助企29项政策,可在要素聚集、聚才引智、配套保障、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营养谷”建设扶持。目前,在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的支持下,正在争创中国(平谷)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有助于聚集更多的农业一食品领域的创新要素。三、问题挑战(一)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还未显现当前,中关村平谷园兴谷园区内的食品企业以肉类加工、调味品制造、面食烘焙加工等传统食品工业为主,整体创新水平和能力不高,资源的利用和转化效率偏低。平谷区层面虽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工商
12、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了深入合作,聚集了首农、新希望等知名农业和食品领域的龙头企业,但对传统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传导和引领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联动、同向发力并加速迸发出全新动能的效果还未完全呈现。(二)整体发展攻关方向和领域尚不聚焦瞄准一个细分领域和方向,整合各垂直环节上的创新主体,开展全链条式、关键性、系统化集成攻关和创新,是荷兰食品谷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但目前中关村平谷园兴谷园区的科研攻关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及领域整体不够聚焦和清晰,在已有传统食品工业的基础上,引入了各方向、各领域、各环节的创新主体,彼此之间以及与已有产业间的链条协作和交流机制难以快速建
13、立,导致科技和产业竞争力不能充分发挥。(三)农食之间的互融互促路径尚未打通构建基于农头”食“尾的融合式、耦合式营养健康“大食物系统”,推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融通,实现农业产业与食品及营养健康产业相互带动、共同发展是必然趋势。但目前全区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对农业提质、农民增收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够,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对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的渗透和推动力度不足,“供给端不优、加工端不新、流通端不畅、服务端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高质量的“农食融合”“食创融合”“医食融合”路径尚未建立。(四)资源要素紧缺带来的限制依然存在土地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第一基本要素,人才、资本、技术、服务和市场资源是园区发
14、展的核心动力。中关村平谷园兴谷园区的土地资源储备虽在北京市各区中占优,但与全国大多数经开区、高新区相比,土地资源相对紧缺,“营养谷”产业发展应更加重视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以及园区“腾笼换鸟”和“二次创业”,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此外,与海淀、朝阳、昌平、大兴的园区相比,中关村平谷园兴谷园区存在人才吸引、集聚力低、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等自身发展瓶颈,对创新活力主体的吸引、集聚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第二章战略定位篇一开启新征程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安全观”,积极落实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要求,充分用好部市共建农业中关村的机遇,
15、坚持“大安全+新平台+多主体+强产业”发展思路,以高质量保障首都食品安全和改善公众营养健康水平为底线目标,以强化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主线,以引领上游种养殖和下游流通销售升级为重要方向,以集聚创新要素、实施重点工程为重点路径,创新发展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全力构建“应用研究+技术中试+成果产业化”全产业链创新体系,推动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要素”迁移一聚集”产生增量效应,释放市场和科技两个动力,支撑“高大尚”平谷建设的同时,为京津冀乃至全国传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平谷方案二、基本原则(一)国际视野,市场导向从国际视野出发,剖析创新变革,洞悉发展趋势,以“大食物、大营养
16、、大健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推动农业一食品一物流产业链融合,精准寻找并选择创新及产业赛道,促进一批知名科研机构、龙头企业落地,提升我国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在全球产业版图和创新格局中的位势。(二)创新驱动,加速转化发挥科技创新对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的引领和带动能力,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政产研学用金”相结合的交叉融合新机制、新模式,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打通科技创新向农业食品的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增强“营养谷”发展的内生动力。(三)农食一体,转型升级集中国际、国内优势资源,打造现代农业食品营养物流保鲜一休闲旅游协同发展体系,围绕重
17、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发力,构建“核心突出、特色明显、支撑有力、带动力强”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村特色产业综合体。突出“营养谷”对京津冀乃至全国传统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带动作用,共同打造“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集约水平高、关联性强”的大农业一大食品一大物流创新链条和产业生态。(四)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职能,推动“市场有效”和“政府有为”紧密结合,营造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发展环境;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财、物等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三、总体定位“营养谷”作为农业中关村
18、的重要组成,以高质量保障首都营养健康食品供应为发展底线,以建设农业中关村为有力契机,立足平谷、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引领全球,汇聚数据链、整合政策链、联接创新链、激活资金链、培育人才链、集聚产业链、完善服务链,不断释放创新创造活力,建设成为营养健康科技集聚、孵化、中试基地,营养健康活力型创新企业总部基地,高端食品全景消费及展示交易基地,政策与机制先行先试的营养健康创新特区。(一)营养健康科技集聚、孵化、中试基地建设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研发试验平台、中试放大平台、转化孵化平台等,引进一批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研发中心,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形成“创新团队+专业实验室+中试车间+综合服务”的完整链条,
19、打造集科技创新、双创孵化、技术中试、金融赋能、人才引领于一体的食品与营养健康创新生态圈。(二)营养健康活力型创新企业总部基地通过“外引+内聚”式精准招商,引入首农、新希望等农业一食品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高成长性“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并支持现有企业向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高端发展,打造“活力强、能级高、环境优”的营养健康创新企业总部基地。(三)高端食品全景消费及展示交易基地紧抓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机遇,瞄准“健康、美味、个性、精准”的高端食品消费需求,有针对性的创制一批能够彰显首都文化内涵的“高品质、高颜值、高体验、高附加值”产品,打造集“休闲体验、科普
20、交流、品牌推介、文化传承、食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端食品供应保障与消费交易基地。(四)政策与机制先行先试的营养健康创新特区在用好中关村管委“1+5”政策的同时,结合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的特点和需求持续探索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政策、新机制、新举措。建立“营养谷”内企业动态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技术、产业、管理和服务不断迭代升级,打造永不衰落的食品与营养健康制度创新特区。四、发展目标坚持国际视野、首都标准、平谷特色,高点站位、高标定位、高质推进、高度协同,聚焦由“1”至“100”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应用,分三阶段推动“营养谷”成为全球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前沿技术、核心产品、新兴产业的“策源
21、地”。()夯实基础(20222025年)到2025年,“营养谷”各类空间载体、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引入510个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国际顶尖的创新机构,成立或引入35个行业联盟组织,集聚8001000名左右科研创新人才,吸引2030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精特新”企业落地建成,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初步建成创新要素集中、高端人才充沛、创新活力迸发的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高地。(二)全力攻关(20262030年)到2030年,“营养谷”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具备国际竞争力,突破1一2项“卡脖子”技术,推动1020个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科技转化应用,孵化50100家具有高成长性
22、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总产值超200亿元,创新转化中试一产业化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日臻完善,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引领效应显著,成为全国极具影响力的食品与营养健康科创中心。(三)完善生态(20312035年)到2035年,形成完善的资金、技术、产业、人才、政策创新生态,掌握15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硬核科技成果,催生一批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引领带动京津冀乃至全国范围内50个食品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总产值达500亿元,在1一2个细分领域的“创新驱动力、产业引领力、品牌影响力”达到国际一流,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食品与营养健康自主创新示范区。表1”营养谷,发展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单位现状值2035
23、年目标值创新产出1累计孵化企业数量个102002企业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亿元0.5203新授权发明专利数项/年66150一级指标序号二皴指标单位现状值2035年目标值4年度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数个310205累计掌握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个10156“专特精新”企业数量个2680创新投入7企业园区R&D投入强度%1.5168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数量个11509外籍人才及留学归国人才数量人10650010公共研发平台数量个1311双创孵化平台数量个13512从事科研创新人员数量人3721700013技术中试平台数量个1514高水平企业开放式创新平台数量个2510创新效益
24、15园区总产值亿元76.250016入驻龙头企业数量个02017举办国际论坛会议数量次/年01318累计引入/成立战略联盟组织数量个1519地均总产值万元/亩317.5100020园区企业平均利润率%3.44.05.021园区内上市企业数量个051022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个15五、总体布局(一)未来格局充分依托并发挥首都在现代农业、生物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人才、技术、资本优势,立足平谷、协同津冀、服务全国、引领全球,构建“三区联动、多园提升”的发展格局,实现农业一食品一物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发展。1.三区联动一兴谷园区、峪口园区、马坊园区(1)兴谷园区(
25、“营养谷”核心区)重点打造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实用技术的研究攻关、关键技术的集成转化、核心产品的中试放大、高端食材的消费交易等创新链条与产业生态。(2)峪园区围绕“现代种业、生物技术、智慧农业”等方向,重点开展底层技术、原创科技的攻关、转化及应用。(3)马坊园区重点开展农业与食品加工保鲜、智慧仓储、绿色物流等环节的创新,峪口兴谷马坊三区联动,合力形成“大农业大食品大物流”的全链条发展大格局,共同成为农业中关村三大特色发展板块。图2“营养谷”三区联动发展格局示意图2.多园提升一多个食品工业园区“多园”指京津冀乃至全国范围内现有的传统食品工业园区,通过“三区联动”占领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创新和产业生态
26、系统的“制高点”,形成“平谷模式”及“平谷经验”,引领带动传统食品工业园区“高端化、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多地协同构建“大农业+大健康+大消费”的产业集群。图3京津冀范围内食品工业园区分布图(二)核心区构建“内核一基础一延伸”的产业创新生态:(1)核心区(兴谷园区)以公共科研平台、联合试验平台等构成的创新研发平台为“知识内核”。(2)围绕创新研发平台打造“企业总部中心、技术交易与产品中试中心,创新创业及孵化中心、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等4大中心作为“基础圈层,(3)外围配套设置居住、商贸、金融、生产、交流等功能作为“延伸圈层”,形成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为中心的科技、信息、人才、
27、金融、产品等高度融合的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创新生态。图4“营养谷”核心区功能布局示意图第三章发展规划篇一走出新路子围绕“一条主线、三大策略、八项任务”,加快推进“营养谷”的建设,在引领推动传统食品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一、发展主线(一)研究体系明确“营养谷”的发展主线是一项系统工作,需从全球科技创新前沿领域、我国面临的“卡脖子”领域、市场增速快的细分领域、资本关注的热点领域、首都支持的产业领域五个维度综合考量。1.聚焦全球科技创新前沿领域2018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公司联合发布的技术创新对加速粮食系统转型的作用报告中指出:“蛋白质替代、食品传感、营养遗传
28、学、农业信息和市场及金融移动服务、农业保险大数据和深入分析、物联网、用于农产品食品溯源的区块链、精准农业、基因组编辑、微生物组学、作物保护和土壤微量营养素管理以及离网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力存储技术12项技术可加速粮食系统变革。2019年,瑞银集团发布的食品行业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基因编辑食品是下一个巨大的风口,植物基蛋白正在替代肉类市场,3D打印食品技术(即将)问世,个性化营养走向数字化,物联网(IoT)正在影响食物供应链。对食物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12项变革技术(2030年)2018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WEF)和麦肯锡公司联合发布技术创新对加速粮食系统转型的作用的研究报告,指出到2030年有12
29、项关键变革性技术可以在食物系统中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1、蛋白质替代技术:减少9.5亿吨的温室气体气体排放量;节约4000亿立方米的淡水资源;解放多达4亿公顷的土地面积。2、食品传感技术:减少多达2000万吨食物浪费。3、用于个性化的营养遗传学技术:减少5500万的超重或肥胖人口。4、移动支付服务技术:为农民创造高达2000亿美元的收入;减少1亿万吨温室气体排放;节约I(X)O亿立方米淡水资源。5、农业保险大数据和深入分析技术:给农民带来高达700亿美元的收入;增产1.5亿吨。6、基于物联网的实时、透明追溯技术:减少高达3500万吨的食物损失。7、用于食品溯源的区块链技术:减少高达3000万吨的
30、食物损失。8、精准农业技术:减少农民成本高达100O亿美元;增产3亿吨;减少1800亿立方米的淡水利用量。9、基因组编辑技术:额外增加100o亿美元农民收入;增产4亿吨;节约微量元素约1亿美元。10、微生物组学技术:额外增加农民收入IOoO亿美元;增产2.5亿吨;减少高达3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11、作物保护和土壤微量营养素管理技术:增加产量达5000万吨;减少高达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12、离网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力存储技术:增加100o亿美元农民收入;增产5.3亿吨;减少2500亿立方米淡水资源的利用。2 .聚焦行业面临的“卡脖子”领域(1)基础研究环节,食品
31、营养与健康因子作用机制不明确,缺少针对中国传统食品和中餐的营养与健康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符合中国人群的膳食营养健康大数据资源匮乏,膳食营养干预基础研究薄弱。(2)原料环节,功能性食品基料(益生菌和发酵剂、酶制剂、功能性油脂、蛋白与多肽、植物提取物等)长期受国外垄断,导致国内相关产品高度同质化、利润低。(3)加工制造环节,缺乏绿色精准的减损保鲜技术、智能化冷链物流技术和综合高效利用技术等,食品的加工制造系统化不足、集成度不高、智能化程度较低,先进技术装备与核心产品需要国外进口。3 .聚焦市场增速快的细分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的大幅提升、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功
32、能性食品(如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特殊人群专用食品、保健品等)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9年,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市场规模是358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7.87%。雷力险桎食言市厚4亿元I中国.薨段保使比(IltHillJIlll图5中国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与中美各年龄段保健品渗透率对比4 .聚焦资本关注的热点领域“人造肉、代餐、植物基、功能性食品、乳品、茶饮”等是未来食品投资领域炙手可热的关键词,FiniStere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2010年2019年),全球农业和食品科技领域共发生358亿美元融资,其中食品科技创新领域达到254亿美元。就细分领域而言,新型蛋白、健康食品、新型材料等领域增长
33、迅速。2019年,食品科技创新领域融资70亿美元,其中,食品科技创新细分领域融资占比依次为外卖配送(56.7%)、电子商务(15.9%)、供应链(IL3%)、新型蛋白(10%)等。OIO%外卖配送电子商务供应能新型餐白新材料硬件支持消费者分析洞察包笠技术图62019年食品科技创新细分领域融资分布情况5 .聚焦首都支持的产业领域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22年版)中明确规定:限制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但“为连锁餐饮、超市、便利店提供主食、副食、调料等配送的中央厨房和食品制造除外,符合卫生食品规范的现场制作类经营及营养食品制造中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除外”。根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
34、发展规划,医药健康、智能装备等营养健康相关方向是北京市重点鼓励和支持的领域。表2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22年版)部分制造业(研发、中试、设计,营销、财务、技术服务、总部管理、调试组装、系统集成等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非生产制造环节除夕卜(13)农副食品加工业禁止新建和扩建本地出产的鲜活农副食品加工除外,保障城市基本运行的农副食品和符合卫生规范的现场制作类经营除外,口岸功能区除外,现有企业向本市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内转移的除外,(1361)水产品冷冻加工除外限制类(14)食品制造禁止新建和扩建(保障城市基本运行的食品制造除外,为连锁餐饮、超市、便利店提供主食、副食、调料等配送的中央厨房和食
35、品制造除外,符合卫生规范的现场制作类经营及营养食品制造中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除外,现有企业向本市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内转移的除外限制类(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禁止新建和扩建(1515)葡萄酒制造除外禁止类(二)研究结论综上分析,“营养谷”应以促进食品与营养健康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深度融合为“核心主线”;以基因编辑、生物合成等生物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3D打印等智能制造技术为“底层支撑”;以核心技术、关键工艺、重要装备、特色产品的攻关、研发、集成、中试和生产为“有力抓手以“标准、技术、装备、工艺、模式”成套化输出,与京津冀乃至全国共建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可追溯的食品创新
36、链、产业链和供应链,为首都提供更优质、更安全、更美味的产品为“最终目标”。工京*图7食品与营养健康创新全链条生态示意图二、实施策略(一)凸显两个前瞻1.瞄准全球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前沿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建设“营养谷”,应瞄准全球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前沿,探索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未来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卡脖子”技术)。重点在“食品营养靶向设计与健康个性订制的食品精准制造,、“大数据时代下的食品智能互联制造”、“人工合成生物转化”等方向布局,研发基于人类基因组学、肠道菌群微生态组学与健康、食材分子营养组学特性与人类营养代谢组学等新认识下的生物信息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掌握基于人群膳食营养
37、健康及个性化需求大数据分析基础下的食品营养靶向设计和健康食品精准制造技术,开发新型健康食品的营养靶向设计、功能生物修饰、健康个性订制、产品精准制造技术等。2.持续关注传统食品工业工艺和技术提升针对我国传统食品工业”研发创新投入不足、绿色制造体系不完善、核心装备进口依赖度偏高”等问题,围绕快节奏、营养化、多样性的国民饮食消费需求新变化与新需求,持续关注“中餐工业化、中西食品一体化、普通食品功能化”等方向,重点在“加工过程组分结构变化、风味品质修饰、加工适应性与品质调控,等方面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在“传统酿造发酵和方便调理食品制造、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绿色生产”等方面开展研究创新,注重核心技术的攻关,
38、加快自主成套装备开发,强化“算法+工艺”融合,推动工艺和装备协同,引领带动传统食品工业的转型升级。(二)体现三个差异1.知识和科技为主导漂河、德惠、淮安、漳州、烟台等城市因食品工业规模大、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聚集等因素,被赋予了“中国食品名城”的称号。区别于5个食品工业名城以传统食品工业为主导的“规模型、生产型”发展模式,“营养谷”以食品知识、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科技型、服务型”发展模式,力求在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以及产业链的高端环节精准发力。表3五个食品工业名城基本情况汇总表主导产业行业门类发展类型新发展方向漂河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制造、蔬菜加工15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生产加工主导型
39、以创新赋能千亿级食品产业生态:构建“1+4X8+N”科技创新体系,赋能以食品、智能制造、高端绿色食品添加剂等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融合发展德惠粮食、畜产品和蔬菜加工9大系列79个品种生产加工主导型按照“工业主导、项目领跑、投资拉动、园区承载”的思路,以肉鸡“龙头”为引领,全力打造大规模、长链条、高科技、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漳州烘焙休闲食品、出口果蔬罐头等较为齐全生产加工主导型以健康食品为核心,发展健康食品、功能保健食品行业,重点加快食品向高附加值功能保健产品转型建设国内知名的大健康产业基地烟台农副食品加工和酒、饮料、食用油等门类齐全生产加工主导型全面融合对接农业“新六产”、现代物流配送业
40、、文化旅游服务业,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和饮料制造业三大行业,着力培育“双核六群十五强”,构建创新引领、高端制造、骨干支撑、集群发展、质量取胜、绿色安全的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淮安农副食品加工和酒类、方便食品等制造较为齐全生产加工主导型着力延伸“酒与饮料、盐与调味品、肉与饲料、淮味食品、现代食品、食品包装”六大产业链条,开展一批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攻关,建设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长三角绿主导行业发展新发展方向产业门类类型色农产品及健康食品生产基地2 .融合和服务为特色潍坊食品谷于2012年规划建设,是潍坊市为推动食品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国家食品安全区而打造的战略平台,呈“一核
41、、五区、多点式分布。核心区定位于打造食品产业高端要素资源的聚集区、引领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平台、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合作的窗口,重点打造“五中心一基地2”,即农业及食品产业创新(研发)中心、品牌展示暨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检验检测认证中心、食品产业大数据中心和食品产业总部基地。区别于“潍坊食品谷”,“营养谷”主要突出与北京在生物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干预、智能制造等方面的“高精尖”要素融合贯通,以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技术集成、成果转化、科创服务”等为特色。3 .政策和品牌为支撑深圳食品谷凭借深圳市在体制机制、金融资本、创新活力等,一核五区多点:“一核”,即在潍坊寒亭区规划建设食品谷核
42、心区;“五区”,即寿光蔬菜种子谷、安丘出口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峡山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诸城和昌乐肉食加工基地、港口经济区食品产业园等配套功能区;“多点”,即全市若干现代农业、食品加工、流通园区和企业。2五中心一基地:农业及食品产业创新(研发)中心、品牌展示暨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检验检测认证中心、食品产业大数据中心和食品产业总部基地。方面具有的绝对优势,提出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食品产业领先示范区。“营养谷”建设要充分突出“中关村”的政策、品牌、资源综合优势,依托并放大首都在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科研院校、顶尖人才、头部企业资源禀赋,建立科研创新一市场应用的双向通道,实现技术、
43、人才、资本、产业向“营养谷快速迁移一集聚(三)发挥四个协同1.产业协同推动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开发与平谷区的高科技农业、大流量物流、休闲新时尚协同发展。“营养谷”在承接农业科技创新高新成果产业化的同时,在“品种选育、生产标准、组织形式、品牌培育,等方面引领上游农业全链条的全面迭代升级;物流作为产销衔接的“桥梁”,在为首都提供“安全、及时、可靠”营养健康产品的同时,可加速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相关技术、模式、标准的成套“溢出”。2 .板块协同注重与现代种业、生物技术、智能装备等农业中关村其它板块的跨界既有创新资源的交叉协同。如在食品微生物种业领域,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挖掘,筛选一批在食品、保健品及特
44、医类食品领域专用微生物新品种;推动基因编辑、蛋白组学、合生生物学等底层技术在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应用;加快智能化、成套化、柔性化制造装备的集成与开发。3 .资源协同加强与中关村乃至全市的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科研院校、头部企业、联盟组织、金融资本等创新资源的协同,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打破各主体间的区域限制、技术壁垒,促进人才、资金、知识、信息等资源在多主体、多区域间自由流动,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4 .市场协同充分发挥农业中关村的政策、资源优势,一是针对京津冀乃至全国食品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普遍需求,构建基于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的协同互通机制。二是推动“营养谷”内形成的新配方、新工艺、新装备、
45、新产品、新标准”在京津冀范围内的食品产业园区应用,共同构建服务首都高端食品供应的食品与营养健康协同发展带。三、重点任务研究借鉴荷兰食品谷(FOOdValley).美国加州农业硅谷、上海张江生物医药谷、深圳食品谷等国内外知名创新中心经验模式,“创新承载空间、公共科研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双创孵化平台、中试放大基地、头部企业聚集、交流合作网络、联盟中介组织、市场快速通道、农食一体机制”等1()个方面是打造农业食品科技创新中心与产业发展高地的必备条件。表4“营养谷”与知名科技创新中心必备条件情况表空间载体共性平台转化平台孵化平台中试平台龙头企业合作网络联盟中介政策通道农食一体荷兰食品谷美国农业硅谷张江
46、医药谷O深圳食品谷O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OOOOO注释:表示建设完善;表示建设中(不完善);。表示缺失通过以上对比借鉴,当前“营养谷”在公共科研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双创孵化平台、中试放大基地等方面与国内外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还有不小的差距,未来的重点任务将围绕以上1()个方面进行持续提升优化。(一)引进一批产学研紧密衔接的科技创新力量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部署、高质量推进,紧抓农业农村部一北京市、教育部一北京市共建农业中关村的机遇,整合政府部门、检测机构、科研院校、头部企业等优势资源,汇聚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多学科高层次科研创新人才,围绕当前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中需求最强烈、最具发展潜力的方向开展原创性、应用性研究,培育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战略科技力量。1 .推进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落地加速推进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落地,推动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