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docx(6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北京市“十二五”市级综合专项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O一一年八月一、回顾与评价1二、机遇与挑战5(一)世界正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创新突破5(一)我国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5(三)北京进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关键时期6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7(三)发展目标8四、实施全面对接工程,大幅提高持续创新能力9(一)以全面对接为重点,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10(二)以国家计划为依托,增强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储备11(三)以优化机制为根本,全面吸收利用中央科技资源11五、推进科技振兴产业工程,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2(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
2、造新的经济增长点13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32 .生物医药产业153 .新能源产业174 .节能环保产业185 .新能源汽车产业196 .新材料产业207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28 .航空航天产业24(二)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产业核心竞争力251 .科技服务业252 .信息服务业273 .文化创意产业28(三)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促进现代农业高端发展291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搭建302 .农业高端产业培育303 .先导技术研发示范314 .农业产业链构建升级32、强化科技支撑民生工程,推动科技成果惠及人民32(一)支撑首都文化教育事业创新发展331 .提升文化事业的信息化数字化
3、水平332 .科教融合促进教育优先发展333 .推动文化领域科技成果加快应用34(二)强化食品安全与医疗健康科技保障341 食品安全检测与保障体系构建342 .疾病关键技术研发与适宜技术研究353 .重大疾病公共服务平台搭建354 .重大传染病防控综合示范区建设35(三)推广城乡建设与管理科技创新成果361 城市建设与运行管理362 .科技交通系统建设373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384 .新农村建设39(四)推进低碳城市与生态环境系统建设401 低碳城市建设402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413 .大气污染综合治理424 .城市垃圾处理处置与资源化43(五)完善公共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体系431 .社会
4、安全与风险防范技术442 .安全生产防护与监控技术443 .自然灾害预测与防御技术44七、全力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45(一)深入推进政策机制创新和改革试点451 .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中关村新的先行先试政策452 .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工作力度46(二)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461 .健全科技成果的发现、评价、筛选和转化机制462 .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47(三)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471.大力聚集拔尖领军人才和培养创新型人才472.完善人才体制机制和优化人才服务体系48(四)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481.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482.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48(五)
5、大力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491 .全面推动“十百千工程”492 .深入实施“瞪羚计划”49(六)促进高端产业布局优化501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跨越发展502 .统筹规划示范区产业空间布局50(七)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501 .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502 .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试点503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环境51(八)全面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511.充分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512.拓宽国际化发展渠道52八、保障措施52(一)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521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522 .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533 .完善人才共享、流动、激励机制54(一)促进科技资源整合541.发挥科
6、技政策引导作用,优化科技发展环境544 .统筹使用财政科技经费,完善多元化投入体系545 .发挥创新联盟作用,凝聚各类创新资源556 .深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模式”,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56(三)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571.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577 .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578 .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589 .加强首都经济圈创新联动58(四)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5810 强知识产权的创造5811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5912 加强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建设5913 深入推进技术标准战略60(五)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6014 设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6015 培育国际
7、科技合作基地6016 创新海外智力资源利用机制6117 增强承接国际技术转移能力61(六)营造创新软环境611.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612 .加强科研诚信及创新方法推广623 .提升公众科学素养62“科技北京”建设是北京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科技北京”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北京”对“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的支撑作用,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和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等文件精神,在“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基础上,制定本规划。一、回顾与评价“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委、市政
8、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落实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和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幅提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社会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确立的“十一五”时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已顺利完成。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深化与中央单位的合作,推动大批科技成果在京落地。在京单位全面对接11个民口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承担重大专项项目近1200个,占全国的40%,申请中央财政经费235亿元,占全国的45%。子午工程等
9、6个重大基础设施在京投资21.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6.3%。北京全社会研发(R&D)经费从“十五”末年的379.5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758亿元,年均增速14.8%o2010年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5.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研发投入强度居全国第一。全市专利申请量从“十五”末年的22572件增至2010年的57296件,年均增长20.5%;专利授权量从IoIO()件增至33511件,年均增长27.1%;2006-2010年,北京地区共有373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占全国的23.5%;技术市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和推动力量,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从“十五”末
10、年的434.4亿元增至2010年的1579.5亿元,年均增长29.5%,占全国的40.4%。科技突破和成果产业化对产业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振兴产业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标准制定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如甲型HINl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的研制成功印证了我市在该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闪联、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TD-SCDMA)等标准的制定以及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带动了信息产业的结构升级;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和自主品牌纯电动轿车等一批新产品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有望催生新产业。与科技密切相关的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I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
11、从“十五”末年的1573.3亿元增至2010年的3021.6亿元,年均增长14.0%,I科技服务业主要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2002)中的M门类中的75、76、77、78四个大类,分别是研窕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地质勘查业。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21.9%,在形成消费和投资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格局和服务主导型的产业结构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有效支撑了首都社会发展。“科技支撑工程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对我市重大活动、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通过实施“科技奥运行动计划”,促进了关键技术推广转化,保障了20
12、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一批先进技术在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中得到实际应用;城市交通和污水处理等民生领域的技术与装备成功得以转化和产业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等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对首都文化发展的整体支撑和带动作用日益显著。落实北京市与九个国防科技工业集团公司的战略合作协议,在太阳能光伏、先进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等方面,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储备和重大科技成果。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关村企业实现总收入从“十五”末年的4872.9亿元增至2010年的1.59万亿元,年均增长26.8%。截至2010年底,累计350家单位参加股权激励试点,13家中央企业开展分红权激励试点。81
13、家中关村企业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达175家,融资额超过1600亿元,总市值突破1万亿元。32家中关村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初步形成了“中关村板块”。161家单位的252个科技项目开展间接费用试点。累计认定1632家单位的4566项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累计签约10批共612个示范项目,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累计84.5亿元。中关村示范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初步成效,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全社会创新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市制定实施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中关村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单位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等200余项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化
14、的地方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全市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逾6500家,接近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引导423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价值约110亿元的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为700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探索出促进首都科技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2;10()余家产业技术联盟在联合研发、成果转化、标准创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多种产学研联盟协同发展,集成创新的生动局面。聚集了180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占全国的30%以上。积极推广“281(F科普品牌活动,全市公众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2
15、北京模式:北京市科委与中央在京单位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的科技资源,引入专业服务机构作为核心运营载体,以机制创新为核心,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促进首都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支撑企业自主创新,形成了政府主导、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的科技资源共享“北京模式”1二、机遇与挑战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步入攻坚阶段,北京进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关键时期。首都科技发展正值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世界正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创新突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科技发展模
16、式加快转变,各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气候变暖及能源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催生着新一轮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当前,国家综合国力和首都城市影响力整体提升,使全球资源更加关注中国、关注北京,为我们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分工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北京必须高度重视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集聚资源,着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强以科技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争在新一轮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一)我国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经过“十一五”的良好开局,“十二五”时期我国进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北京作为全国创新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有责任、
17、有条件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在积极服务和配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升自身持续创新能力;在深入开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加快探索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实质性贡献。(三)北京进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关键时期2009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进入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新阶段;同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建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核心区海淀区随后成为科技部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新形势下,“科技北京”建设面临着以创新发展驱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使命,进入了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此
18、,必须大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探索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创新带动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创首都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国际、国内和北京市的新形势为“十二五”科技北京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服务和用好中央科技资源,提升我市持续创新能力;迫切需要进一步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创业活力;迫切需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迫切需要进一步以人才激励为核心,突破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有效彰显科技对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广泛惠及民生,促进科技资源优势转化
19、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竞争优势。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以促进自主创新和成果产业化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统筹各类科技资源为抓手,以发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作用为关键,着力服务和利用好中央科技资源,促进首都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着力强化首都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促进科技成果惠及民生;着力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使首都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全面支撑“人文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二)基本原则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与支撑首都发展相
20、结合。北京的科技发展既要服务于国家战略,为国家的整体发展服务,又要紧密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求,为北京市的发展提供支撑。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更好地整合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要素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成果突破与产业化相结合。要关注从成果孕育到实现产业化的整个链条,既要促进科技成果的创新突破,又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围绕高新技术源头前瞻性地提出研发方向、围绕中间环节组织应用示范、围绕市场推动新产品推广和产业化,引领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坚持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科技创新有赖于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机制创新是为了更好
21、地保证科技创新。要在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注重消除创新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以体制机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活力。(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推动首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服务和利用中央资源的水平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突破一批国际领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制一批先进技术标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作用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对首都经济社会和民生事业的支撑效果突显;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持续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组织迅速发展,对形成大型企业集团
22、的作用明显;科普工作深入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科技北京”发展建设的主要指标是: 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于5.5% 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总额达到450亿元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1()人年一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件)超过22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件)达到8件左右,每万人PCT3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0.55件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0%左右技术交易额超过1800亿元,向全国辐射与扩散能力显著提高高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总额超过3500亿元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累计达到300家左右,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到200家左右,在战
23、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累计新建30家左右产业技术创新示范战略联盟每千人4互联网用户数超过300户公众科学素质达标率超过12%四、实施全面对接工程,大幅提高持续创新能力3PCTPatentCooperationTreaty(专利合作协定)的简写,是专利领域的一项国际合作条为,即在一个专利局(受理局)提出的一件专利申请(国际申请),申请人在其申请中(指定)的每一个PCT成员国都有效,从而避免了在几个国家申请专利,在每一个国家都要重复申请和审查。4指全市常住人口。围绕国家和首都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中央在京科技资源优势,有效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不断优化央地科研
24、与产业资源的对接机制,大幅提升首都持续创新能力。(一)以全面对接为重点,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密切配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战略部署,保障重大专项在京工作的顺利实施。鼓励和支持在京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积极承接重大专项项目,探索完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承担重大专项课题的成果转化机制。力争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科技成果,实现一批重大专项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对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集聚整合全市科技资源,协助做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成果转化服务,加快推进蛋白质科学研究、航空遥感系统、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子午工程、农业生物安全
25、研究等设施建设,发展一批高水平的综合科学中心,围绕资源开放共享进行制度建设和试点推动。对接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北京市重点工作、重大工程及相关领域重大需求,特别是重点推进的绿色印刷、中低速磁悬浮、航空遥感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积极组织央地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不断扩大示范推广范围。(二)以国家计划为依托,增强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储备对接基础科学研究项目,提升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利用好北京地区科技、教育资源禀赋的优势,鼓励市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中央单位开展长期、广泛、灵活多样的研究合作,重点围绕农业、信息、能源、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
26、料、制造与工程等科学领域,联合承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增强科研后备力量和科技成果储备。对接高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和重大公益技术项目,积累一批战略性、前沿性的尖端技术储备。鼓励市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主动争取与中央单位开展项目合作,重点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超级计算、云计算、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及卫星应用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联合承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等计划项目。(三)以优化机制为根本,全面吸收利用中央科技资源构建并完善央地科研及产业资源对接机制。依托在京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
27、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及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探索央地科技和产业人才联合培养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部市会商5”工作机制,促进双向互动。通过高峰论坛、要素对接等活动,形成央地共同“挖掘、策划、遴选”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和成果的工作机制。深化中科院和北京的“院市合作”,加大中科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等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示范作用。支持中央在京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与市属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建立资源信息与成果的利益共享机制以及工作会商等机制。鼓励中央和市属单位联合建设国家级研发基地。以纳米科技、生命科学、资源环境、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领域为重点,支持市属企
28、业、科研院所、高校与中央单位开展合作,联合组建若干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鼓励和吸引中央企业在京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推动首都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军地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加大关键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和共享力度,完善政策机制和标准规范,促进军民融合发展。五、推进科技振兴产业工程,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1年4月1日,科技部与北京市政府共同签署科学技术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建立了部市工作会商制度(简称“部市会商”)。该议定书确定了全面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同建设国家现
29、代农业科技城、加快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建设开放条件下的创新型示范城市等五方面会商内容,以及成立“部市合作委员会”等会商机制。“部市会商”对于推动北京更好地服务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要求,统筹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促进“全链条贯通、全要素组合、全主体参与,,引领打造“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两个品牌。(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关键技术突破和标准创制为切入点,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其战略导向性、全局带动性和内源驱
30、动性作用,强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接“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研究,形成新型物联网传感器、面向应用的软件、长期演进技术(LTE)核心芯片、高速光接入芯片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提升北京电子信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保持国内领先地位。(1)开展物联网关键技术、标准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研发海量数据处理、无线传输组网、信息安全等物联网核心技术,参与国家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研制高性能感知材料与传感设备、传感网核心芯片等物联网核心
31、产品;形成城市应急、安检、物流、智能家庭、储备物资等物联网典型应用解决方案。(2)开展面向应用的软件与云计算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重点研发面向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海量数据智能化搜索、超大规模并行计算、虚拟化、服务计算、安全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数字内容软件和各类云计算通用支撑平台等;形成系统集成和应用的解决方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3)开展新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标准研发并推进产业化开展LTE/4G标准体系建设;研发LTE/4G终端、芯片、系统设备等,并推进产业化;突破超大容量超高速光纤接入网核心芯片技术,研发光纤与无线通信
32、相融合的综合接入控制关键技术;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物联网、未来互联网及异构网络融合试验平台和产业示范基地。(4)开展新一代数字电视关键技术与标准研发及产业化重点研究新一代数字电视传输和信源技术,制订数字电视相关标准;研究交互数字电视全业务支撑平台、有线数字电视多功能综合业务运营支撑体系、数字电视中间件、运营传输网络架构等三网融合关键技术;研制三网融合接收终端、数字电视双向一体机等核心产品;研发移动视频广播中的系统控制运营软件并形成相关设备;建设大尺寸、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ED)电视基地;研究新一代数字电视显示技术。(5)开展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研发及产业化重点研发300-45O
33、mm晶圆的45-32nm工艺技术节点产业化设备;研制45-32nm刻蚀、物理气相沉积(PVD)、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清洗设备、测试设备等平板显示关键装备;开发下一代超高精度双核技术多气体数字化质量流量计产品;研制磁悬浮分子泵、光刻机等,推动以离子注入机、刻蚀机、超薄膜生长设备、清洗设备为代表的集成电路制造关键设备跨越式发展;鼓励封装和测试企业研发新型技术,提升产业配套能力。2 .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实施“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突破医药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重大创新医药产品,搭建医药创新支撑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北京国家级生物医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打造大型优势企业与培育
34、创新型中小企业相结合,实现产业集聚,提升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1)加大生物工程产出推动生物工程创新产品的实用化和产业化,重点研制用于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医用活性多肽、蛋白质或靶向生物制品;研制用于防治肝炎、手足病等传染病的新型疫苗;研制抗CD20、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开展生物芯片、基因组测序等技术的研发和服务;搭建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平台;促进常见多发病通用名药物的产业化。(2)加快创新医药品种研发针对首都重大疾病防治需求,重点研发抗肿瘤蛋白质药物等具有重要医疗价值和市场前景的创新药物;加快推进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品种开展临床试验,加快申报新药证书;建设符合国
35、家优良制造标准(GMP)的原料车间和制剂车间,推动科研成果尽快上市;推动植/介入等高值耗材、影像监护设备等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3)突破医药生产关键技术重点开展化学仿制药关键中间体和原料药合成工艺关键技术研究;中药大蜜丸工程化、自动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中药关键技术研究;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开发等生物药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口服制剂生产线及缓控释新型制剂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医用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磁共振成像(PET-MRI)高排计算机扫描技术(CT)、治疗帕金森病国产脑起搏器等医疗设备的关键技术攻关及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制。(4)加强医药孵化和产业基地建设强化大兴和亦庄的“
36、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搭建高通量DNA测序平台、实验动物与模型动物平台等创新支撑公共服务平台或服务体系,逐步达到与国际接轨或互认;建成抗体药物表达纯化、非晶硅薄膜场效应晶体管(TFT)生产等国际先进水平的“代工线”,实现创新成果孵化和产品规模化功能;推动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中央资源以及国内外优秀医药企业和品种落户基地。3 .新能源产业围绕太阳能、风能高端产品和核心装备,培育龙头企业,把北京建设成为新能源研发中心、示范中心、高端制造中心。(1)研发太阳电池制造核心装备技术重点开展大尺寸(大型)晶硅生长炉、高效晶硅提纯炉、铸锭炉等硅材料与硅片加工制造设备及相关工艺研发,链式清洗机、全自动丝网印刷
37、机及新型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等太阳电池制造用核心装备及相关工艺研究,以及大规模晶体硅、薄膜太阳电池全自动化生产线整线集成技术研发。(2)开发高效太阳电池产品及应用集成技术重点开展大尺寸、高效的薄膜太阳电池、新型高效晶硅太阳电池、聚光太阳电池技术及关键材料研发,大功率高效逆变器系统产业化关键技术及电站集成技术研究等。(3)研发风电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关键技术重点开展新型电网友好型及大功率风电整机制造、安装技术研发,大型变流器、叶片、发电机、机组电控、风场监控系统等风电核心部件及控制技术研究,以及海上风电施工装备核心技术和成套施工技术研发等,建设永磁风电基地。(4)研发储能系统制造及
38、应用技术重点开展大容量、长寿命、低成本的储能用关键材料与储能系统制造技术研究,电力转换系统和能量管理系统控制等大容量储能系统并网技术研究;进一步研发超高压输电线路动态增容与监测关键技术;开展智能电网分布式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4 .节能环保产业在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交通节能以及水资源利用、垃圾处理等领域突破一批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和成套集成技术。(1)开展核心节能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节能型通用装备及耗能领域关键成套设备制造产业,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系统节能,形成规模化产业;开展中低温有机朗肯循环发电机组攻关与规模化生产,推进规模化低谷电蓄能关键设备产业化;开展稀土电机及高效水泵、风机、
39、换热器、LED等节能型通用设备开发,开展平板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一体化关键技术研发;实现吸收式换热的余热回收专用机组批量生产;推动节能管控中心大规模应用及产业化。(2)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产业推动水污染治理膜生物反应器(MBR)的规模化生产,加快膜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开展环境监测、机动车尾气净化及室内空气净化设备、高效高品质的烟气净化设备产业化的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用技术与装备的系列化、标准化,提高生产能力;研究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解决方案,带动垃圾处理设备、垃圾转运设备的成套化生产。5 .新能源汽车产业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发、示范应用和产业化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实施自主品牌电动汽
40、车发展战略,实现我市纯电动汽车的自主化研发、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化应用。(1)推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研发与配套生产重点研发高功率型和高能量型动力电池材料关键技术、动力电池组系统集成与应用技术、生产与回收工艺等,建设动力电池测试平台;攻克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可靠性和成本控制等关键技术,完善电机驱动系统测试试验平台,建设电机驱动系统产业化生产基地。(2)推进纯电动汽车整车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攻关攻克纯电动乘用车、商用车电驱动系统、车身和底盘、整车匹配与集成等关键技术难关,建设纯电动汽车整车测试试验平台和生产基地;开发基于萨博平台的自主品牌纯电动汽车及迷迪纯电动汽车,实现规模化生产;研究制订高压
41、电力系统安全和抗电磁干扰等技术标准,形成纯电动汽车体系标准。(3)推进充电机等充电设施研发与电动汽车示范应用推广研发充电机电源模块等关键技术,开发满足不同车型系列的车载及场站充电机产品,实现模块化开发、产业化生产;重点研发电池全生命周期电子标签、电能计量等关键技术,建立充电站综合监控和调度管理系统;开展车用电池梯次利用等扩展功能研究,优化充电模式,推进网络化、智能化的能源供给体系建设。6 .新材料产业重点围绕电子信息、化工、高性能金属等新材料领域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推动首都新材料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巩固北京在国内新材料领域的领先地
42、位。(1)开展电子信息材料与核心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完成碳化硅材料及其晶片、磁控溅射制备氧化锌铝(AZo)透明导电玻璃等半导体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面向背光源、通用照明等应用领域的高亮度、大功率新型LED芯片制造技术,并形成相关LED外延片、LED芯片的大规模生产能力;开展LED芯片制造用大容量多托盘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淀积设备(MOCVD),形成稳定的批量生产能力,实现MoCVD设备的国产化;开展高温超导滤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2)推进绿色印刷材料与核心装备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完成基于纳米技术的超亲水板材、纳米复合转印材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高精度绿色制版系统,实现绿色制版
43、技术在京产业化;突破环保型印刷版基制造技术,开发紫外光固化(UV)油墨、水性油墨等系列绿色油墨产业化关键技术,完成新一代数字喷墨印刷机的研制,攻克单张纸对开多色平版印刷机制造技术,进一步完善绿色印刷产业链,打造首都绿色印刷产业板块。(3)实施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低成本清洁钛冶金新技术研究,形成高纯钛产业化成套制备技术和大规模生产能力;完成永磁汽车电机用各向异性铉铁硼粘结磁体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推动首都磁性材料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开展国产非晶带材的应用研究,实现基于国产非晶带材的非晶变压器和非晶电机的产业化,打造首都非晶带材产业链;推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规模化生产及应用关键
44、技术研究。(4)开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推进开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实现新一代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国产化批量生产,推动其在军工与民用领域的应用。7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挥骨干企业带动效应,提高整机、关键零部件以及高端通用仪器仪表的设计制造能力,提升重大装备成套化水平,实现关键装备的自主化。(1)开展高档、专用数控装备及相关技术研发、应用及产业化重点开展数字化设计、精密磨削、动态综合补偿以及工业设计等相关共性技术研究;研制新一代精密加工中心、重型机床、精密磨床、大型铺带机等整机,及高档数控系统、大扭矩铳头、大型精密滑枕、静压转台、精密主轴
45、、特高压直流阀等关键功能部件,为汽车、航空、轨道交通、电力等重点行业提供关键设备、技术及工艺。(2)开展大型、高性能工程施工基础设备研制重点研发液压、传动、入岩、智能控制专用底盘(如起重机底盘、移动式高空作业平台大角度转向底盘)等关键技术;研制适用于交通、能源、水利、建筑等行业的大型隧道全断面掘进机、桩工机械、连续墙抓斗、水平定向钻、全路面起重机、高空作业设备等装备;建立工程施工装备零部件与整机综合试验、检测以及大型装备智能化焊接平台。(3)开展高速铁路作业设备研制与国产化突破系统集成设计、动力车行走控制、轨道综合检测、钢轨打磨等技术,实现钢轨打磨列车、快速多功能综合作业车等大型养护机械的进口
46、替代;研发面向高速铁路应用的基站和移动通信车载设备;推动高速铁路交通信号系统和安全级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4)开展中低速磁浮示范运营线列车研制及相关技术研究研发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的悬浮控制、列车轻量化、运行控制、系统集成等技术,研制第四代磁浮实用定型列车,建立磁浮工程检测体系,推进中低速磁浮交通示范线工程化。(5)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支持“北京国家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开展轨道交通设备、车载及地面控制系统、检测系统、综合运营指挥管理系统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完善“产品+工程+服务”模式,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设备的国产化,促进轨道交
47、通完整产业链的形成。(6)开展应急救援成套化装备研制及产业化研发应急供水成套装备、通信指挥系统、应急油料保障装备、新能源应急供电保障装备等,并推进其产业化;加强煤矿安全避险设备研发;建设应急救援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应急救援技术工程研究院和应急救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应急救援培训、技术交流、展览展示等服务;支持建立“北京应急救援科技创新基地和应急救援科技产业基地”建设。8 .航空航天产业以航空关键材料研发与产业化为核心,加快发展航空科技产业,促进产品、系统应用、运营服务一体的民用航天产业规模化发展。完成大型钛合金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工艺及其应用技术开发,实现在国产大型飞机等重大装备上的批量应用;开展航空复合材料树脂体系的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实现航空预浸料和蜂窝产品的产业化;推动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的应用研究;研发系统控制、航空发动机高性能涡轮叶片以及通用航空器等关键技术;加快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面向应用需求的卫星遥感产业;进一步加强航天信息科技产业园建设。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推动高新技术在都市工业、中医药、石化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中的应用,推动“老字号”品牌企业创新发展,突破其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瓶颈,提升产业科技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