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精品).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69124 上传时间:2024-05-0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精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精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精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精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精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精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精品).ppt(4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七章,利 他 行 为,内容提要,内容提要,社会期望行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利他行为(altruism),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美国心理学家威斯伯(L.G.Wispe)社会行为的积极形式考察代表所有与攻击、欺骗、戕害等人类的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分享、协助、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包括任何类型的帮助或想要助人的行为,而不管助人者的动机是什么。共同的特征:有益于他人、群体乃至

2、社会。,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社会心理学家巴塔尔(Bar-Tal,1976)利他主义行为不期待外来酬赏,帮助别人是惟一目的;助人行为(偿还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但动机是出于一定的功利目的回报性行为:为了回报曾经得到过他人的好处而助人补偿性行为:补偿自己曾使他人蒙受损失而助人。利他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亲社会行为包括利他行为,但不等于就是利他行为。,利他行为(Altruism),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惟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可以有内在酬赏)四种特征:以帮助他人为目的;是完全出于自愿的行为;不应该带有外在酬赏的期望;利他者本身可能会有损失。助人者的意图是判断利他的重要标

3、准。,利他行为的三层次把人的利益都视为同等重要把利人放在利己之上牺牲自己以利他人,内容提要,为什么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在无利可图或不期待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呢?会真正存在纯粹的利他主义吗?,进化理论:本能与基因,生物进化论达尔文(C.Darwin)的进化论:经过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利他在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威尔逊(Wilson E.O.,1975):人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的基因遗传决定的,是本能行为。儿童实验利他是不是一种本能?,进化理论:本能与基因,亲缘选择假设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帮助近亲的行为人们不仅可以

4、通过自己的孩子,还可以通过保全他们血亲的孩子来增加基因遗传的机会。越是确保近亲们的生存,他/她的基因在未来留传下去的可能性就越大。互惠利他假设社会生物学家特雷沃斯(R.Trivers,1971)利他行为动机是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增加他们将来帮助我们的可能性。自私不利生存,马丁尼莫拉,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进化理论:本能与基因,非互惠利他主义的基础唐纳德坎贝尔(

5、Donald Campbell,1975)人类社会形成的伦理和宗教规则,它们能阻止指向自私的生物性偏好。耶稣:“如果你只爱那些爱你的人,那么你有什么权力去要求任何信任呢?我告诉你,爱你的敌人吧。”,社会规范理论:责任、互惠与公平,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因素比生物学基础更重要亲社会行为对社会有益,成为社会习俗或规范的一部分。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将这种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后产生的。内化的过程遵守得到肯定、赞扬违背遭到社会排斥或其他惩罚。内化后的结果:内在酬赏:由于责任的实现而产生的满足感和精神愉悦,减少负罪感和内疚,社会规范理论:责任、互惠与公平,与亲社会行为有关的特别重要的社会

6、规范有社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和社会公平规范。社会责任规范(社会角色的作用)帮助需要或依赖我们的人互惠规范:我们应当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社会公平规范:同等贡献同等报酬分配不均,就会有重新分配或再分配的压力,最后达到两者均等。,社会交换理论:成本与报酬,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基本假设:只有当报酬超过成本时,人们才会去助人。报酬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外部:金钱物品等,知识、友情等提升自我价值感内部:减轻内疚感,缓解消极情绪在社会交换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精神上、心理上的满足,其本身就是受益偿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社会交换论者吉尔德纳提出的互惠性规范,即交往双方互相帮助、互相受益。,社会交换理论:成本与

7、报酬,反思:如果人与人的交往只是成本收益的分析,那么我们似乎就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利他行为了“只有当我们不能解释别人做好事的原因时,我们才会因此而信任他们”斯金纳社会规范理论:个体的认知和主动社会交换理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学习理论:强化和观察学习,强化利他行为是通过强化(在赞扬和批评中)建立起来的。对儿童行为的奖励和惩罚规范和习俗的最好学习者具有生存优势,学会了这些规则,更容易适应社会。米尔斯等人(Mills&Grusec,1989)实验P178人格倾向的赞扬比一般性的赞扬更有效。你真是个爱帮助人的好孩子你愿意把筹码分给其他小朋友,这是非常好的帮助他人的行为,学习理论:强化和观察学习,观察学习

8、榜样的力量当个体仅仅是观察到他人表现出利他行为,即使没有物质奖励或表扬,他们也会在类似的情景中表现出利他行为。关于献血的研究(Rushton&Campbell,1977),决策理论,拉坦内和达利(Latane,Darler)利他行为的决定过程模式,决策理论,知觉到需要三种方式来知觉到有人需要帮助由被助者本人主动、直接地提出,如向人借钱;由助人者自己发现,如发现有人病倒在路边;由被助者做出被动的求助要求,如公路上的一个司机站在破了轮胎的汽车旁。第一种方式对助人者的知觉影响最鲜明,后两种则容易被人忽略。,决策理论,个体责任归属判断当人们明显感觉到他们存在个人责任时,他们显然更可能提供帮助。影响责任

9、知觉的另一个因素是能力。如果我们有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我们就会感到更多的责任。,决策理论,权衡损失和酬赏损失即采取一项利他行为所付出的代价,是指时间的损失与精力的消耗。酬赏即采取利他行为后所获得的内在酬赏,指的是诸如光荣感、自尊的提高、精神舒畅等个人主观感觉。格罗斯实验:助人行为会因代价的提高而减少人们若预期从利他的行为中获得较大的内在酬赏,会激励人们多做利他行为。同时考虑不助人时的损失与酬赏,决策理论,决定如何给予帮助在紧急情况下做出的急迫决定,要顶住巨大的压力,有时甚至会有个人危险。直接给予助人的干预并不总是很有效,有时可能会出错。人们不提供帮助的原因认识到帮助的需要,但不认为自己有提供帮

10、助的责任;可能认为利他的损失大过于行动之后的酬赏;可能是想提供帮助但缺乏相应的能力;也可能是正在犹豫不绝。,内容提要,自然环境,天气条件Cunningham1979年研究:人们更愿意在天气好的时候帮助他人。城市规模城市过载假设(urban overload hypothesis):住在城里的人经常被过多的信息所包围,使得他们经常独善其身以避免被信息所淹没。,时间因素,有时人们觉得自己太匆忙了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帮助他人。达利和巴特森(Darley&Batson,1973)实验被试在多重因素协同作用的情况下,会主动权衡各种因素的成本和收益,最终做出采取何种行动的决定。时间压力是是否引起利他行为

11、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时间因素,事件的紧急性对紧急事件的评定肖特兰德和哈斯顿(Shotland&Huston,1979)紧急事件的特点突然或出乎意料地发生;当事人可能要受到伤害或已经受到伤害;随着时间的延续,情况越来越严重和危险;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助当事人;旁观者有能力给予当事人帮助。紧急情况是利他行为唤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个体因素助人者:谁最可能提供帮助,人格特征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助人者的一些特定人格特质和能力可以使其更愿意帮助他人(Knight,Johnson,Carlo,&Eisenberg)。当时心境心境是指一种弥漫性的微弱的情绪状态。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会对利他行

12、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个体因素助人者:谁最可能提供帮助,当时心境(续)个体积极的心境可以增加其产生利他行为的可能性,从三个方面导致利他行为的增加性:帮助他人是一个延续我们好心情的方法;好心情会使我们看到生活的阳光一面;好心情可以使我们自我注意,使得我们更可能根据价值观与理想行事。坏情绪若使得人们更多关注自身和自己的需要,就会降低对他人提供帮助的可能。也可能带来对自疚的补偿。,个体因素助人者:谁最可能提供帮助,助人动机:个人困扰与移情个人困扰(personal distress)是指当我们自身对于他人困境所产生的情感反应,如震惊、恐惧、焦虑、无助等。移情(empathy)指的是个体在关注到不幸者的

13、需要和情感时,体会他人痛苦的感受或见解,分担他人的痛苦,产生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心的感受。个人困扰会使人们感受到焦虑和恐惧,移情则让人们感受到对他人的同情和悲悯,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情感。,个体因素助人者:谁最可能提供帮助,助人动机:个人困扰与移情,个体因素受助者:谁最可能获得帮助,性别和年龄女性被助的机会多于男性。当发生危险时,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高的助人倾向,但这仅仅针对女性求助者,尤其是漂亮的女性求助者,而不是男性求助者。女性助人者则不会受到求助者性别的影响,而且女性也会表现出较高的助人倾向。老人和孩子获得帮助的机会较多。,个体因素受助者:谁最可能获得帮助,是否受他人喜欢人们更愿意帮助自己喜欢的

14、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外貌上有吸引力的人更可能获得他人的帮助。本森(P.L.Benson)等人1976年实验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和他们相似的人。安姆司威勒(T.Emswiller,1971),个体因素受助者:谁最可能获得帮助,是否值得他人帮助根据归因理论,潜在的助人者会考虑寻求帮助的人需要帮助的理由。我们更容易帮助那些我们认为他们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却必须求得帮助的人。我们往往拒绝帮助那些由于自己的过错或不适当的行为而遇到麻烦的人。,内外因素的影响,一个人因外在因素陷入困境,与内在因素相比,能够获得帮助的机会较多,因为这具有较高的合法性。由天灾人祸而陷入困境的人,理应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别

15、人也有责任帮助落难的人。个体因自身的疏忽而导致必须求助于他人,并不会激起他人对社会责任规范的意识感。,内容提要,紧急状态下的冷漠,1964年3月一个夜晚,在美国纽约市吉加登斯这个僻静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惨案。在夜间三点钟一个叫基蒂吉诺维斯的妇女下夜班回家,当她正沿着大街行走时,突然一个男从从黑暗处冲出来袭击她,当时她挣扎着并大声呼救。经过一阵博斗以后,她受了重伤。在这种情况下她还挣脱了袭击者,一边大声呼救,一边沿大街奔跑,几分钟以后,那个男人又抓住了她,又是一阵的挣扎。搏斗持续了半个小时,最后被杀死。令人不解的是,在半个小时里,她的叫声和搏斗声,在出事地点周围的楼群里至少有三十八个人听到了,他们中

16、有许多人走到窗前,看到了发生的事情,然而,没有一个人出去救助,甚至也没有一个人去报告警察。这个事件当时引起了整个美国社会的哗然,特别是引起社会心理工作的普遍关注和深思:为什么当有人惨遭杀害,而那些能够给予帮助的人却袖手旁观呢?,非紧急和紧急情况下的利他,冷漠行为与旁观者效应,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帮助时,却坐视不理,袖手旁观。达利和拉坦纳“旁观者效应”一个受难人在紧急情境中获救的机率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加而减少,即在紧急情况下,旁观者人数越多,前去救助的人越少。,对“旁观者效应”的解释,社会影响从众从众心理现象:人都有一种模仿他

17、人行为而行事的倾向在紧急情况下个人更愿意遵从同大家一致的表现,采取一种“不介入”的态度社会抑制评价焦虑(evaluation anxiety)社会比较理论:人前的行为是在同他人比较后作出的。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人在行动之前都会比没有他在场时,更加小心地评估自己的行为,以防做出尴尬难堪的事情,给人以笑柄。比较的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利他行为时就产生了对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的作用。,对“旁观者效应”的解释,多数的忽略对模糊情境的社会性定义社会知觉理论:他人的在场和出现影响了个人对整个情境的知觉和解释、判断。当有其他人在场,别人都镇静自若,就会造成没有什么危险事件发生的知觉,也就是说别人反应影响了

18、你对事件的判断、解释、认知,你也会镇静下来不予理睬。达利和拉坦纳称这种漠不关心的情形为“多数的忽略”。这种忽略对个人欲采取的行动有一种抑制的作用。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在紧急情况下,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人救助他人的责任会减少,这是因为见危不救所产生的罪恶感、羞耻感、内疚感往往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由于责任扩散,个人的责任相对减少,个人不去帮助受难者的代价也会减少,因此他人在场会减少个人的助人行为。,对“旁观者效应”的思考,楷模的示范作用事实表明,形势本身的错综复杂是造成人们袖手旁观的原因之一。人们没有关去相救,不一定都是怀有罪恶感或冷漠无情,也可能是他

19、们没有感到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不明事实真相的缘故。,如何增加利他行为,减少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的出现?,将利他主义社会化通过社会教育树立利他主义榜样“以前的游客拿走了不少树木化石”“以前的游客从来不拿树木化石”让更多的人了解冷漠行为的原因人们一旦了解为什么群体会抑制帮助,他们在群体情境下帮助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被要求去捐款和自己主动捐款。哪种行为的快乐度要高一些?过高的外在奖赏会削弱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如何增加利他行为,减少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的出现?,减少模糊性,提高对方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以下行为会提高利他的机率:彼此交谈,互相介绍姓名、年龄;之前有过目光的接触和友好的微笑;以后有可能再度碰面;明确的个人请求;想办法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意识。贴上姓名标签、让对方感觉到被观察和评价(摄影机、领导在场)等。有实验表明,让被试之前看过自己的相片、录像、或照过镜子,都会大大提高其实施利他行为的机率。,如何增加利他行为,减少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的出现?,让对方产生负疚感感到内疚的人会以行动来减轻内疚感。留面子技术。先提出一个大的要求,然后再提出一个相对小得多的要求登门槛技术请求极微小的帮助,以至于让对方不能拒绝,除非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吝啬鬼。心理学家:恰尔迪尼“哪怕是一美分也是帮助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